原始社會規范與法的關系
Ⅰ 2. 法和原始社會的習慣的共同點有()
A、都是調整人們生活關系的社會規范
B、都是上層建設的組成部分
D、都具有強制性
解析:原始社會規范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自發形成的調整人們行為的規范,它反映了原始社會部落全體成員的意志,其主要形式是習慣規范。它主要依靠氏族成員自覺遵守和氏族首領的威望來維持,但也有外在壓力,也有強制性,違反這種規范也會受到很嚴厲的制裁,例如驅逐出氏族之外的制裁,這在當時條件下無異於判處死刑。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著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系統,這一意志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它通過規定人們在相互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思想、觀點以及制度、設施和組織的復雜體系。在階級社會主要是指社會的政治、法律、宗教、藝術、道德、哲學等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設施和組織的總和。上層建築由思想上層建築和政治上層建築兩個部分構成。思想上層建築構成社會的觀念結構,政治上層建築構成社會的政治結構。思想上層建築也叫觀念上層建築或社會意識形態,它是指反映並服務於經濟基礎的社會意識,是由一系列的思想、觀點構成的無形的上層建築,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藝術、哲學以及絕大部分社會科學和部分思維科學等。政治上層建築是指與思想上層建築相適應的制度、設施和組織等,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制度,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部門等設施,以及政黨等組織。可見,法與原始社會規范都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Ⅱ 法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嗎 辨析:原始社會也有法,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就是法
原始社會的行為規范:原始習慣
概念:調整氏族成員的行為規范表現為習慣。原始習慣是氏族成員在長期共同勞動和生活中逐漸形成和演變、世代相傳,變成氏族成員生存需要的行為模式。
內容:如禁止氏族內部通婚,參加氏族公共生活管理,相互幫助和進行血親復仇,共同繼承已故成員的個人生活用品,共同參加宗教儀式和祭掃死者,在原始社會指人類就確立了最早的習慣即禁忌,包括禁止近親奸(維護族外婚)、殺人、叛逆,還有血族復仇、祭祀儀式等等。如食物禁忌,原蘇聯史學家謝苗諾夫總結為:群的食物群所有,任你就地吃個夠,誰敢帶走一點點,定以造孽判死刑。圖騰禁忌,是原始人對一些動物、植物和自然現象的一種崇拜,期望這些圖騰給他們保佑,不同的人們有不同的圖騰,要求對圖騰的物像禁瞧看、觸摸、捕打、殺傷等等,一般是對虎、蛇、龍、牛的行為禁忌,如中國人的龍的崇拜,違反這些禁忌要受到處罰。其具體內容主要是:
1、在婚姻方面,氏族內部成員之間絕對禁止通婚。婚姻是在不同氏族成員之間發生的.
2、在分配方面.平均分配食物及其他生活資料。
3、在原始民主方面,氏族或部落首領、軍事首領民主選舉產生,隨時撤換。氏族或部落的重大事情由全體成員討論決定。
4、在互助方面,氏族、部落成員相互幫助,相互支援。如果有入受到外氏族傷害,要為其復仇。
5、在禮儀方面,存在著有關祭祀、收養外族成員等禮儀。
6、在財產繼承方面,母系氏族社會,其財產歸所在母系氏族成員所有。父系氏族社會,遺產按父系繼承,等等。
法的產生除有其歷史必然性外,還有其產生過程的一些具體規律。這就是:法律從無到有、從萌芽到最終形成為一種基本制度,在不同的民族和社會中經歷了不同的具體過程。然而,在紛繁復雜、差別明顯的歷史現象背後,卻可以發現一個一般的共同的規律。這種規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法是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上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法律並不是與人類社會同步出現的現象,它的孕育、萌芽和最終形成需要特定的社會條件,只有在共同利益分化為眾多的個體利益並導致普遍的利益沖突,僅靠道德、傳統和輿論不足以有效維持社會存在與發展所必需的基本秩序時,法律的產生才成為必要和可能。而社會生產力發展所導致的私有制關系、階級分裂和原始社會調制機制的崩潰,恰恰創造了法律形成的社會條件。同時,法律的形成過程也受到了國家形成過程的促進,反過來,它也確認和助長了國家組織對氏族組織的取代。
私有制的產生。原始人學會了經營牧業和農業。特別是由於金屬工具的出現,使生產工具整體上有了較大的改進,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個體勞動成為可能。適應這種生產力向前發展的要求,生產資料公有制逐漸向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勞動產品也逐漸落到個人手中。後來發生的社會分工和交換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私有制的產生。
社會大分工:人類到了原始社會晚期,由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金屬工具的出現大大地推進了生產力的進步,於是出現了三次社會大分工,即畜牧業與農業的分工、手工業與農業的分工、商業與農業手工業的分工。社會分工的發展需要在不同的領域之間進行產品的交換,開始是物與物逐漸的交換,逐漸發展為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交換,最後發展為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為了使得交換能夠正常、有序地進行,逐漸產生了交換的規則,這些規則開始表現為習慣,逐漸演化為法律,恩格斯總結說:「在社會發展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的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的規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了法律」。經濟因素是法律產生的最根本的原因。生產力的發展――三次社會大分工――產品交換――交換規則習慣――交換規則法律
階級的產生。出現貧富分化。一方面,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由此引起一夫一妻制個體家庭的確立和子女繼承財產的父權制的產生,並使財富逐漸積累於家庭之中,出現了個體家庭私有制。由於居於各個家庭的財產差別的不斷擴大,出現了窮人和富人,並且逐漸向兩極分化。特別是隨著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商業的出現,貿易的擴大,貨幣和貨幣高利貸以及土地所有權和抵押品的出現,原來屬於氏族內部的自由人,也開始大批淪為債務人,繼而淪為奴隸。奴隸制的出現也根本改變了人們的社會關系,出現了對立的奴隸主與奴隸階級。另一方面,特別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每個人的勞動產品除了維持本人的生存以外,開始有了剩餘產品,於是剝削有了可能,吸收新勞動力變為有利可圖的事情。因此,戰俘不再被殺死,而作為奴隸被保留下來。這就產生了人類社會第一代剝削者和被剝削者——主人和奴隸。
國家和法的產生:在新的社會關系面前,社會自身再也無力解決這種對立的沖突了。一方面,為了不使社會和互相沖突的階級在殘酷的斗爭中同歸於盡,於是就需要有一個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力量,把這種階級沖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圍內。由此產生了由特殊的公共權力強制確立社會成員的權利和義務的必要。適應這樣的社會結構和歷史條件,新的社會組織、權威系統和新的行為模式應運而生。這種新的社會組織、權威系統和行為模式就是國家和法。此外,另一方面,奴隸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和反對奴隸的反抗,也需要有強有力的制度和機構來加以維護,於是就建立國家,建立了軍隊、法庭和監獄等等暴力機器,通過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確規定。階級的劃分是法律產生的直接的原因。
人們過去那種原始的平等友愛關系逐漸由壓迫與剝削的關系所取代;過去那種以純粹的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組織逐漸被以地域與疆界的統屬關系的國家組織所代替。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分離,打破了人們過去那種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秩序。處於不同經濟地位的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處於日益尖銳和不可調和的矛盾之中。
由此可見,法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一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法的產生是同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分不開的。否定法產生的必然性以及法與階級和國家必然聯系的觀點是不符合這一基本事實和客觀規律的。那種唯心主義的法律觀是沒有客觀歷史根據的猜想。
第二,法的起源經歷了由習慣到習慣法、再從習慣法到成文法的演變和發展過程。最初的法律規范大都是由習慣演變而來的,在法律制度形成的過程中,統治階級所控制的國家按照現行社會秩序的需要對原有習慣規范進行甄別取捨,繼承一部分習慣規范,如關於宗教祭祖的習慣、關於婚姻制度的習慣在可供選擇的同類習慣中取締某些習慣並保留另一些習慣,如有意識他禁止習慣所允許的血族復仇和同態復仇,而保留贖罪的習慣和根據當事人身份來確定贖罪金數額的習慣;嚴厲取締那些與現行秩序直接沖突的習慣,如共同佔有的習慣。在經過國家有選擇的認可之後,習慣就演變成習慣法。在社會生活變化幅度較大,習慣法不足以調整社會關系時,由國家機構有針對性地制定新的規則就成為必要,成文法由此而生。這樣,一個與現存社會生活條件相適應的法律制度便最終確立起來。
第三,法的起源過程受到宗教規范和道德規范的深刻影響,特別是最初的法律總是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道德痕跡。從混飩一體逐漸分化為各自相對獨立的規范系統。原始社會中的習慣,本身就是集各種社會規范於一體的,兼有風俗、道德和宗教規范等多重屬性。在國家與法律萌芽之初,法律與道德和宗教等社會規范並無明顯界限。隨著社會管理經驗的積累和文明的進化,對相近或不同行為影響社會的性質和程度有了區分的必要和可能,法律與道德規范和宗教規范及其調整的行為類型開始從混飩走向分化。這種分化在不同的社會所經歷的過程不完全相同,但是,使法律調整與道德調整和宗教調整相對區分開來,卻是一個共同的趨勢。
法律與原始習慣的區別
法律這種新型的社會規范體系與原有的氏族習慣有著根本的不同:
第一,兩者體現的意志不同。氏族習慣反映氏族全體成員在利益高度融合基礎上形成的共同意志,這種共同意志也就是完全意義上的社會意志。法則是以國家意志的形式體現出來的統治階級意志,它只是在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的意志,而不是社會共同意志。
第二,兩者產生方式不同。氏族習慣以傳統的方式自發地形成和演變,它向語言一樣不是任何人、任何機構有意地創造和選擇的結果。法則是由統治階級及其政治代表在行使國家權力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創立和有意識地對原有習慣加以選擇、確認而形成的。
第三,兩者實施的方式不同。氏族習慣也就是每個氏族成員自發養成的行為習慣,它依靠當事人的自覺、輿論和氏族首領的威望來保障實施。法的實施當然也要藉助於當事人的守法意識和輿論的支持,但是,這顯然是不夠的,它還要以國家強制力為最後的保障,並以警察、法庭、監獄和各種強制機關作為後盾。
第四,兩者適用的范圍不同。氏族習慣只適用於具有血緣親屬關系的同一氏族或部落成員。法則適用於國家權力所轄地域內的所有居民。
第五,兩者的根本目的不同。氏族習慣是維護共同利益,維系社會成員間平等互助關系的手段。法則以實現統治階級利益為首要目的,並為此而建立和維護統治關系和社會秩序。
Ⅲ 原始社會有無法律規范,他們用什麼來規范他們的行為
法律規范是沒有的,但是普通的法律,規則的觀念肯定有。擁用道德約束,家長,族長約束
Ⅳ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如何
法律和社會之間有著密切而且復雜的關系。歸納來說,法律來源於社會,由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同時反過來法律又維護著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對於不同的時期或是對比不同的社會環境,法律有著各不相同的內容形態,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先說法律的起源,法律不是原來就有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體以前,生產資料是公有的,產品實行平均分配,個人與集體渾然一體,利益基本一致,這使他們只需依靠傳統習慣就可以把經濟關系調整好了。
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剩餘,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剝削,原始社會的氏族聯盟和氏族習慣就逐漸被國家和法律所代替。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需要新的社會規范來解決社會資源有限與人的欲求無限之間的矛盾,解決社會沖突,維持社會秩序,為了適應這種社會結構和社會需要,國家和法律這一新的社會組織和社會規范就出現了。
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是社會的產物,是為了調整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維護社會成員的權利義務應運而生的,法律不能脫離社會。
(4)原始社會規范與法的關系擴展閱讀:
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國家的條件,理由主要有三:
其一,法治國家建設需要法治社會建設的配合、支撐。只有在加強法治國家建設的同時加強法治社會建設,法治國家建設才能獲得適宜的環境。法治國家不可能在虛無縹緲的空間建設,而必須在現實社會中建設。
現實社會是法治國家建設的無可選擇的空間。很顯然,只有不斷打造整個社會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社會環境,才可能不斷推進法治國家的建設。
試想,如果我們的整個社會都不尊奉法律,不信仰法律,我們的大多數國民都不懂法、不信法、不守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我們還能建設法治國家,建成法治國家么?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建設、建成法治國家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也會是非常非常困難的。當然,法治社會與法治國家的建設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法治社會的建設也有賴於,而且更有賴於法治國家的建設。
其二,法治國家建設有賴於法治社會建設為之提供一定的協助治理機制。現代國家治理不同於傳統的國家管理,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
所謂「國家治理現代化」,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治理主體的多元化。而在多元治理主體中,最重要的主體就是社會公權力主體。
另外,像社會公權力需要國家公權力的監督、制約一樣,國家公權力同樣需要,而且更需要社會公權力的監督、制約。為此,必須加強法治社會建設,促進各種社會自治組織的生長、發展,提高其參與國家法制監督的能力。
其三,法治國家建設的主體是人民,而人民是生活在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之中的,他們同時是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的成員。
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的成員的素質就是人民的素質。建設法治國家需要有高素質的人民,高素質的人民只能源於各種社會共同體的供給,源於法治社會的供給。
沒有法治社會培養、鍛造高素質的各種社會共同體成員,高素質的人民就沒有來源。而沒有高素質的人民,就不可能,或至少是難於建設法治國家的。
參考資料來源:新華網-「法治中國」與「法治社會」的關系
Ⅳ 法律和原始社會規范的區別是什麼
法律是一個很廣來義的概念自,如果單單指現代社會法律體系而言,包括國家的制定法以及法律慣例.是一個立體的,復雜的,內容豐富的系統.我們可以把法律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不同的區分.法律調整著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各種規范功能齊全.
而原始社會規范只是調整人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高級一點的可以算做習慣法,低級一點的,不是被所有人承認和遵守的連習慣法也算不上.而且內容比較狹隘,也很原始,沒有現代法基本的精神理念,可以說是比較野蠻的.這與當時極端底下的生產力是相適應的.
Ⅵ 原始社會規范之所以不能稱為法
D項很有迷惑力。
所謂「原始社會規范」,事實上調整的就是氏族成員之間的關系,因為當時社會狀態下,想調整氏族與氏族之間的關系需要更強大的力量,這種沒有強制約束利的社會規范不可能做得到。
Ⅶ 原始社會的行為規范與階級社會的法的區別
原始社會的行為規范與階級社會的法的區別:
1、原始社會的行為規范不具有階級性,階級社會的法具有階級性。
2、原始社會沒有國家,其行為規范不具有國家法令的正式性;階級社會的法具有國家法令的正式性。
3、兩者都具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物質制約性。
Ⅷ 原始社會有法嗎
沒有 只有習慣來 用習慣來約束一、自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反映的社會關系不同
二、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反映的意志不同
三、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
四、原始社會習慣與法所保證實施的力量不同
五、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生效的范圍不同
Ⅸ 法與原始社會的習慣主要有何區別
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原始社會的習慣和法所反映的社會關系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反映原始社會的平等、沒有階級的社會關系,因此,原始習慣不帶有階級性;法是社會發展到階級社會以後產生的社會規范,它恰恰反映了階級社會的社會關系,法是具有階級性的。(2)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反映的意志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反映著氏族部落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和意志;而法則反映在政治、經濟上佔有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志。(3)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是由代表氏族或部落全體成員利益的自治組織,整個氏族社會以輿論或其他形式形成的;而法則是由國家這個統治階級實行階級統治的組織知道或認可的。(4)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保證實施的力量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是靠傳統、習慣的力量和整個社會的影響來保證實施的;而法的實施則必須有國家強制力的保證。(5)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生效的范圍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限於在有血猿關系的本氏族、本部落內生效,而無論他們在哪個地區;而法則是在國家主權所及的領域內生效。這一點也反映出法與國家的內在聯系,因為國家正是按照地域來劃分居民的。
Ⅹ 法與原始氏族習慣的區別有哪些
原始習慣和法的區別
法和原始社會的習慣都是社會行為規范,起著調整社會關系的作用,所以在一定條件下原始社會的習慣能夠轉化為法。並且,它們都具有某種強制力,相互具有歷史的聯系,在形式上相似。然而,二者畢竟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現象和社會規范,法並非原始社會習慣的簡單延續和發展。
一、二者產生的方式不同
原始習慣的產生和發展並不經由特殊的權力機關,而是人們在共同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從必然的和無數偶然的相互聯系和關系中,逐漸地、自然而然地目發形成,並世代相傳和演變下來的;法律是由國家有意識地制定或認可的,是掌握國家政權的社會集團基於自己的根本利益和整體利益,並出於維護和發展這種利益的目的而有意識地對原始習慣加以選擇、確認或自覺創制的。
二、二者體現的意志不同
原始社會習慣是在生產資料氏族公有制的經濟基礎上產生和存在的,原始習慣體現氏族全體成員的共同意志,反映的是人們之間利益的一致性和平等關系;而剛剛產生的法是在生產資料奴隸主佔有制的經濟基礎上產生和存在的,要反映社會統治集團的意志,維護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的根本利益。
三、二者調整的內容不同
原始人依習慣而行事,在一般情況下無所謂是行使權利還是履行義務。在氏族內部「還沒有權利和義務的任何分別;參與公共事務,實行血族復仇或為此接受贖罪,究竟是權利還是義務這種問題,對印第安人來說是不存在的;在印第安人看來,這種問題正如吃飯、睡覺、打獵究竟是權利還是義務的問題一樣荒謬。」而法律對行為的調整是以權利和義務的分離為條件。如果沒有權利與義務的區分,法律就不可能實現對各種行為的調整功能。
四,二者的根本目的不同
原始社會習慣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在於維系氏族的血緣關系,維護原始人之間相互團結、平等互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維護共同利益;法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在於確立和維護有利於社會統治集團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由此可見,法律帶有強烈的政治傾向;原始習慣具有平等性,而無政治色彩。
五、二者適用的范圍不同
原始習慣限於由血緣關系所結成的本氏族、部落范圍內生效,適用於具有血緣親屬關系的同一氏族或部落的所有成員,與地域無關,遵循「屬入主義」原則;法按地域劃分其適用范圍,即一般適用於一定地域中的所有居民,適用於國家權力管轄范圍內的所有居民,而不分其屬於何種血緣,即與血緣無關,遵循「屬地主義」原則。
六、二者實施的方式不同
原始習慣和法律都有各自的實施方式和制裁手段。原始習慣是通過社會輿論、氏族首領的威信、傳統力量、人們的自覺和內心驅使等因素保證實施。「氏族制度是從那種沒有任何內部對立的社會中生長出來的,而且只適合於這種社會。除了輿論以外,它沒有任何強制手段。」『或者說,原始習慣雖然也具有一定的外在強制屬性,但不是由什麼特殊的權力機關來強迫人們遵守,因此,不具有國家強制性。即使血族復仇這一氏族習慣的實施,也不依靠任何特殊的暴力機構,僅僅依靠氏族成員的自動武裝組織來進行。而法律是由國家這一特殊的暴力機關保證實施,因此具有國家強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