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高等教育法調整的社會關系

高等教育法調整的社會關系

發布時間: 2025-08-24 20:04:03

『壹』 修改高等教育法對學生有什麼好處

高等教育法:是我國《教育法》之後頒行的又一部重要的教育法規,是我國教育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落實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促進和保障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們通過學習有以下幾點體會。一、依照現行高等教育法從教,可以增強人民民主和提高人們的監督意識。《高等教育法》總結了從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1978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並通過法律的形式寫下來。規定了高等教育的性質和地位、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原則、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高等教育投入和條件保障等等。
早期我們受教育都是由家庭承擔所有的費用,沒有像現在那樣可以享受國家政策的照顧。有時你自己雖交了學費,你可能還不能直接就能上學,因為你會遇到一些腐敗分子的刁難等等,直到高等教育法的出台才可以更加全面來保護我們每個學生受教育的權利不會受到侵犯。同時非常有必要對教育行政職能進行管控,國家應該全面組織和發展教育事業,國家必須依法管理教育,教育管理活動必須在法治的軌道上規范運行。
高等教育法的出台能夠做到依法治教,只有更加完善教育法規的建設才能夠保護受教育者的權利,同時高等教育法有利於加強對高校行政者的約束,使教育管理部門要嚴格按照法定職責行使職權,依法辦學,做到不能失職也不能越權,要充分保障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的合法權益。
高等教育法明確確認與高校教師相應的法律地位,要建立一支高素質,負責任的教育隊伍則必須通過立法的形式來規范教師的行為和培養。制度建設應該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為了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提高國家的教育質量,國家應該建立一套成熟的教師制度。該制度由教師資格制度、職務制度、任用制度、培訓進修制度、獎懲制度、申訴制度等組成。其次應該順應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趨勢,再次進一步建設配套有關教育體制改革高校管理的法律法規,加強對所有高校教師權益保障的法律的建設。教育法的貫徹、實施關繫到國家教育改革的是否能夠深入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中。教育事業作為國家大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事務,本應該被導入現有的法治系統中,加強教育法制建設是時代的需求,教育法制是現代教育文明與法制文明具有歷史必然性的理性結合。教育法保證了每個人受現代教育的權利。出台高等教育法的好處我們可以從下面的一個案例更加來理解其作用。
本案原告:李達;被告:北大;
原告李達因不服因北大身高太矮而不予錄取的行政行為於2005年9月23日向北京中級人民法院起訴。該院於2005年9月24日立案受理。
2005年10月15日,北京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本案。法庭查明,原告畢業於曲線古海中學,在校讀書期間一直擔班長或團支書等職務,曾被評為北京市優秀學生幹部、北京市三好學生,2005年高考理科成績為698分,高出省重點分數線26分。她填報的第一志願是國內北京大學。2005年7月14日,北京市高招辦公布第一批重點本科院校、第一志願投檔線的分數,李達的高考成績比該招生學校的投檔線高出37分,位於北京市投報該校所有考生的前列。但被告在2005年7月16日,她因身材長的太矮為由將她的檔案退回並說其畢業生都當公務員,因此有身高要求,因北大有招生自主權,在相同條件下,他們優先選擇身高較高的學生。但李達和她的父母在填報志願前認真查看過北大的招生政策,其《招生章程》除對提前批專業隊考生有身高要求條件外,其餘各專業均無身高要求,並註明學生幹部、省三好學生等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上面所講的事實有相關的證據材料為證。法院認定,被告的行為構成行政合同的違約,應撤銷先前做出的行政行為,重新做出行政行為。北京中級人民法院於2005年11月4日做出一審判決,雙方當事人沒有上訴,判決生效。

【裁判】撤銷先前做出的行政行為。
【法理解析】該案首先得確定學校招生行為的法律性質,學校和學生到底有什麼樣的法律關系。但學校與學生的關系人們各有各的說法,而且因為學校與學生的關系的復雜性,也很難分清學校的招生性質,該案從一個角度來看,在特定的時期,學校是否真的來有權拒絕招收學校認為條件不合要求的考生,考生是否又有權要求招生學校遵守該校《招生章程》的規定錄取自己呢,北大招生的行為到底應該怎麼去規范呢?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和困惑的方法又在哪裡?學者認為這應該是法律關系的問題,正如香港學者吳開大所言:法書萬卷,法典千條,頭緒紛繁,莫可究潔,他所研究或所規定的人,不外乎是法律關系。只要明確了教育法律規定中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有什麼樣的法律關系屬性,就能夠很輕松的對剛才所講的問題做出正確回答。但是,學校和學生之間應該有什麼樣的法律關系呢? 吳開大把它分析為學校與學生的行政契約,兩方都要受到這個合同的拘束。所謂行政契約指行政機關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實現行政管理目標的目的,與相對人之間經過協商一致達成的協議。在行政合同之中,行政主體並非以民事法人的身份與行政相對人訂立關於民事權利義務的協議而是以合同的方式來達到維護公共利益的目的。即這里首先是個合同,是個契約,雙方在訂立之前對自己的權利義務是明朗的,是根據《高等教育法》、等確定招生簡章,並在平等的選擇權利下進行的,學生有權利要求高校遵守招生簡章。因為招生行為是學校和學生一切權利義務的前提,不經過學校招生、學生報考並人學報到注冊,學校與學生的權利與義務關系便不能生成,也無從談起。法院判決北大學校的學生因為不正當行為而被停學或開除的時候應該有機會得到聽證會,而且學校必須將聽證會的安排情況及時通知學生和其家長,不然學校會因為程序缺陷而不能做出對學生的開除處罰。該案為以後類似的案件樹立了一個典型的先例。但同時這里的行政合同和民事合同要能夠正確區別開來,在21世紀的教育管理是會存在有問題的,而學校是著重培養高科技人才的,在這種公益性與市場是不可協調的。若將學校與學生的關系確立為民事合同關系,那麼損害的不只是國家教育的社會形象,「也使人們的受教育的權利將遭到極大侵害。
在我們為市場經濟給我們帶來的美好生活前時,也要進行對教育的市場化進行改革不然會導致了的一系列問題,如在教育領域方面的亂收費、權力的亂用、學校的價值將會失去平衡、教育行為失措和學校功能變異等一些嚴重問題。該案就是因為作為佔主導權的學校濫用了自己的權利。在相關的法律文件規定招生環節中,學校有權根據國家的法規享有並保持自己的招生批次;有權根據學校的教學能力和水平申請招生的規模;有權根據學校所開的專業特點和要求制定符合其《招生章程》並在其中對招考專業有關的學生報考條件做出相應的規定,並上報國家有關主管部門審核並批准。該案被告以原告長得太矮為由而將她淘汰,這顯然是違背其擬定的《招生章程》。對學生來說,在招生階段享有平等權。《教育法》第36條規定「受教育者在入學、升學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學生有權要求招生學校出台的招生規定和具體的錄取行為符合國家的法律和政策的規定,體現公正合理,保障自己的受教育權。
通過上面的案例我們學習到了我們要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我們還知道該用哪部法律條文。同時李達除了提起訴訟,還可以行政復議和行政仲裁,但是在行政復議和行政仲裁中,不會停止處罰的決定的執行。所以當你運用行政復議和行政仲裁時要慎重,因為你會有一段時間要被要求執行學校做出的處罰。

『貳』 部門教育法屬於什麼法

法律分析:屬於行政法法律部門。

1、學界主張將法律的調整對象即一定的社會關系作為法律部門的主要劃分標准。

2、中國的法律體系大致劃分成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經濟法刑法、訴訟程序法等法律部門。

3、部門教育法具有行政管理的性質,調整的不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屬於行政法法律部門。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第一條 為了發展高等教育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根據憲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叄』 教育法的特點主要有

教育法的特點:

1.主體的復雜性。

教育活動包括興辦教育、管理教育、實施教育、接受教育、參與和支持幫助教育等諸多方面。這些活動涉及到教育行政機關、其他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包括企業、事業單位、農村集體組織)、學校、社會團體和幾乎每個家庭和公民。這些公民、法人、組織都是教育法調整的對象,都在教育活動中享有廣泛的權利和承擔多方面的義務,從而使教育法的主體呈現復雜性。

特別應注意的是,作為教育法的主體之一的學生也是公民,學生是屬於特殊群體,處於一個特殊地位,他們由於年齡等原因,其權利能力(指法律賦予公民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與行為能力(指法關系的公民能夠以自己的行為,依法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之間出現不一致兒童、少年在某些方面具有權利能力,但不一定具有行為能力,因此,對其更加以特殊的依據。其權利能力是法律賦予的。我國《民法通則》第九條規定:「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即不論其民族、性別、職業、地位等何種差別,也不論其年齡是大是小,其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學生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具備權利能力,並不一意味著他能正確運用這種能力,要正確運用權利能力必須具有成熟的理智,能認識自己行為的後果,才能在民事活動中維護自己的利益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

2.調整范圍的廣泛性。

(1)從教育對象上看,我國憲法賦予了每個中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已經變成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行以來,每個適齡兒童、少年都必須接受九年制義務教育;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大多數初中畢業生要接受普通高中和各種形式的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不同類型教育相互溝通相互銜接,教育部決定從2001年起,取消了報考普通高等學校的年齡和婚否限制,這意味著終身教育體系正在形成。在這些教育活動中,接受各種形式、不同層次的教育和培訓的教育對象,都享有著教育的權利和承擔著相應教育的義務。

(2)從調整的教育法律關繫上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伴隨著辦學體制、管理體制、投入體制、招生就業制度、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全面改革,教育領域中的社會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諸如:在改革辦學體制、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中,教育機構之間的協作、各種社會組織之間的聯合辦學,需要界定產權關系,民辦教育機構的舉辦者、管理者、教師、學生之間的關系,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委託培養關系;學校內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學校與教師之間的聘任關系;高等學校融入國家創新體系,科研機構、企業之間基於「產學研」一體,職業學校與企業之間基於「產教結合」而產生的合作關系,金融機構與學生之間的學生貸款關系,國家留學基金組織與公派出國留學或來華留學人員之間的資助留學關系及相應的擔保關系,教育機構與境外組織或個人之間的合作辦學關系,學校科研成果轉化中的風險與利益分配,學校事故中的責任歸屬和賠償主體認定,等等。這些社會關系的調整已遠非計劃經濟條件下僅憑採取行政措施和政策所能解決的,這些社會關系有著深刻的利益背景和復雜的利益體系,充滿著利益矛盾與沖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各種利益關系只能以體現國家意志的法律加以調整。這是教育法調整范圍的重要方面。

3.法律後果的特殊性。

主要表現在:

(1)注重保護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少年學生。可以說,全部教育法的核心是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尤其是保護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不一致的兒童、少年。對學生錯誤行為的處理主要是採取批評教育的方式。比如對不按時入學或流失的適齡兒童,更主要是進行耐心的說服教育,只要他們入學或返校就讀即可,對他們本人並不進行處罰,而是要處罰其家長或其他監護人。

(2)注重保護教師的特殊職業權利。在教育活動中,教師享有《教師法》所規定的特殊權利包括教育權、教學權、科學研究權、指導學生發展權、帶薪休假權、進修培訓權等。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當教育,而學生由於自身原因造成財產損失或人身傷害的,教師不承擔法律責任。當然,如果教師有過錯,如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則要承擔相應責任。

(3)注重維護學校的正當權益。教育是國家的公共事業,學校是培養人的主要場所,教育法對之給予特殊的保護。教育法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剋扣、挪用義務教育經費,不得擾亂教學秩序,不得侵佔、破壞學校的場地、房屋和設備。對違反者,要根據不同情況,分別給予行政處分,行政處罰;造成損失的,責令賠償損失;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在具體處理過程中,一般應該從快、從嚴,體現學校正當權益的特殊重視。

『肆』 論述教育法的作用

《教育法》的頒布是關系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件專大事,對落屬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制度,維護教育關系主體的合法權益,加速教育法制建設,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

《教育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教育工作進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階段,對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以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4)高等教育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擴展閱讀

中國的教育法體系正在形成之中,在橫向結構上,從現狀和立法趨勢看,主要包含以下八類:

(1)教育的基本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2)義務教育法,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3)職業教育法,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4)高等教育法;

(5)成人教育法或社會教育法;

(6)學位法,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7)教師法,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8)教育投入法或教育財政法。

『伍』 教育法律規范的結構

教育法規的體系結構:
教育法規體系是指教育法作為一個專門的法律部分,
按照一
定的原則組成的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協調、完整統一的法律有機整體。

(一)

縱向結構:教育法規體系的縱向結構,即教育法規的表現形式,是指由不同層級的
教育法律文件組成的等級、
效力有序的縱向體系。
我國教育法律體系的縱向結構為:

1.
《憲法》中有關教育的條款:
《憲法》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
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法規制定的依據。

2.
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調整教育內部、外部相互關系
的基本法律准則。對整個教育全局起宏觀調控作用,或稱為「教育憲法」
「教育母法」
.
我國
的教育基本法律為
1995
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
育法》

3.
教育單行法律:教育單行法律一般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定教育領
域某一方面具體問題的規范性文件,其效力低於《憲法》和教育基本法。

4.
教育行政法規:教育行政法規是行政法規的形式之一,是由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
依據《憲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關於教育行政管理的規范性文件。其效力低於《憲法》和教
育法律,高於地方性教育法規和教育規章。教育行政法規的名稱一般有三種:條例、規定、
辦法或細則,如《國務院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
則》
《教師資格條例》等。

5.
地方性教育法規:地方性法規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專稱。制定地方性
教育法規,
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地方性教育法規只在該行政區域內有效,
不得同憲法、
法律行政法規想抵觸,其名稱通常有條例、辦法、規定、規則、實施細則等。

6.
教育規章:
教育規章是中央和地方有關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頒布的有關
教育的規范性文件,
有的稱為教育行政規章,
包括部門教育規章和帝反政府教育規章。
部門
教育規章是國務院所屬各部、
各委員會發布的有關教育的規范性文件。
這類文件主要是就國
家有關教育的法律、行政法規的實施問題制定出相應的實施辦法、條例、大綱、標准等,以
保證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如《教育行政處罰暫行實施辦法》
。地方政府教育規章是整個
教育法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
橫向結構:
教育法規體系的橫向結構是指依據教育法規所調整的教育社會關系的特點
或教育關系構成要素的不同,
劃分出若干處於同一層級的部門教育法,
形成法規調整的橫向
體系。我國教育法規體系的橫向結構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部類:

1.
教育基本法。它奠定了我國教育制度的基礎,是決定我國教育發展的基本法,即已頒布施
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2.
基礎教育法。是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領域的教育
法律的總稱。
已頒布施行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即為基礎教育法的一個組成部分。

3.
高等教育法。是以高等教育為調整對象,涵蓋大學專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以及非學歷高
等教育的法律法規的總稱,即已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4.
職業教育法。是以各級各類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為調整對象的教育法律法規的總稱,即已
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5.
成人教育或社會教育法。以各類在職人員和職後人員的教育為調整對象,包括成人教育、
繼續教育、
終身教育等。
從內容上應是橫向結構不可缺少的方面,
但是否單獨立法鄭子昂進
行論證。

6.
學位法。
主要就學位工作的領導和管理、
學位的等級、
學位授予的條件和程序等作出規定,
即已頒布施行的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7.
教師法。是以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人員的地位、權力、義務、職稱、考評、進修、培養
等為調整對象的教育法律法規,即已頒布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8.
教育投入法或教育財政法。是以教育經費的來源、分配、使用、核算及教育基建和教學設
備等辦學物質條件保障為調整對象的教育法律法規。
從教育發展的實際來看,
需要制定該法
律。

熱點內容
有關超出門店經營法規 發布:2025-08-25 00:11:27 瀏覽:12
道德經反觀 發布:2025-08-25 00:03:55 瀏覽:750
勞動法多項選擇題 發布:2025-08-24 23:46:56 瀏覽:540
英國司法部 發布:2025-08-24 23:42:40 瀏覽:77
勞動法年假怎麼規定的 發布:2025-08-24 23:33:48 瀏覽:624
以下法律責任屬於行政處罰 發布:2025-08-24 23:27:33 瀏覽:898
全國法院工作 發布:2025-08-24 23:27:28 瀏覽:365
有關勞動法的詳細案例 發布:2025-08-24 23:18:31 瀏覽:406
創新組團法律服務 發布:2025-08-24 22:55:54 瀏覽:598
法院立案庭述職報告 發布:2025-08-24 22:27:54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