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企業慈善法

社會企業慈善法

發布時間: 2025-10-13 03:51:56

Ⅰ 江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發展慈善事業,弘揚慈善文化,規范慈善活動,保護慈善組織、捐贈人、志願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動參與者的合法權益,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進步,共享發展成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以下簡稱《慈善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在本省行政區域內開展《慈善法》規定的慈善活動以及與慈善有關的活動,適用本辦法。第三條開展慈善活動,應當遵循合法、自願、誠信、非營利的原則,不得違背社會公德,不得危害國家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發展慈善事業作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列入本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建立健全慈善工作協調機制,制定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引導和扶持慈善事業發展。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慈善活動融入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推動慈善活動在基層開展。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慈善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依法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配合民政部門以及其他有關部門做好慈善相關工作。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開展慈善活動。

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紅十字會等人民團體,應當結合各自工作對象的特點做好相關慈善工作。第六條其他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應當支持和參與慈善活動,共同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第二章慈善組織第七條《慈善法》公布後設立的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非營利性組織,需要登記為慈善組織的,應當依照《慈善法》的規定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在辦理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非營利性組織設立登記時,對符合慈善組織登記條件的,應當告知其可以申請登記為慈善組織。

鼓勵和支持《慈善法》公布前已經設立並符合慈善組織登記條件的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非營利性組織,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認定為慈善組織。第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擔任慈善組織的負責人: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

(二)因故意犯罪被判處刑罰,自刑罰執行完畢之日起未逾五年的;

(三)在被吊銷登記證書或者被取締的組織擔任負責人,自該組織被吊銷登記證書或者被取締之日起未逾五年的;

(四)被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的;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第九條慈善組織應當根據法律法規以及章程的規定開展慈善活動,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建立健全決策、執行、監督等各項管理制度。第十條慈善組織自依法登記或者認定時起,取得出具公益事業捐贈票據資格,可以憑登記證書向登記或者認定的民政部門的同級財政部門申領公益事業捐贈票據。

慈善組織自依法登記或者認定時起,可以向稅務主管部門申請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符合規定條件的,由財政、稅務部門按照有關規定聯合確認其免稅資格,並定期向社會公布。第十一條慈善組織應當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依法設置會計賬簿,設立賬戶,專戶管理,獨立核算,接受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

慈善組織應當每年定期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報送上一年度工作報告和財務會計報告。第三章慈善募捐和捐贈第十二條慈善組織開展公開募捐,應當依法取得公開募捐資格證書。公開募捐資格證書不得偽造、變造、出租或者出借。

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連續六個月不開展公開募捐活動的,由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納入活動異常名錄並向社會公告。第十三條慈善組織以舉辦面向社會公眾的義演、義賽、義賣、義展、義拍、慈善晚會等方式開展公開募捐的,應當在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管轄區域內進行,確有必要在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管轄區域外進行的,應當報其開展募捐活動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備案。

開展公開募捐活動,涉及公共安全、公共秩序、消防等公共事項的,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Ⅱ 怎樣正確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

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記者近日就慈善法實施有關問題,采訪了民政部有關負責人。
弘揚慈善文化規范慈善活動
問:請介紹慈善法的調整范圍。
答:慈善法以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弘揚慈善文化,規范慈善活動,保護慈善活動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社會進步,共享發展成果為宗旨,不僅規范慈善活動,同時明確政府在監管和促進等方面的責任,保障和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慈善事業。明確規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開展慈善活動以及慈善有關的活動適用慈善法,是慈善制度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立足我國國情,結合慈善活動發展的趨勢,廣義界定慈善活動,規定慈善活動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在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撫,救助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害,以及促進教科文衛體事業發展、防止污染和保護環境等領域自願開展的公益活動。
首次從法律層面明確慈善組織概念
問:慈善法在慈善組織的界定、准入、管理等方面有哪些規定?
答:慈善法是第一次從法律層面明確了慈善組織的概念、范圍、權利義務,解決了過去沒有解決的很多問題。
在慈善組織界定上,慈善法從依法成立、以慈善為宗旨、非營利屬性、獨立主體地位等多個基本屬性入手,很好地界定了慈善組織的定義和條件。還明確了慈善組織可以採取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組織形式,釐清了慈善組織與社會組織現有的三種形式的關系。
在慈善組織的准入上,慈善法通過明確慈善組織的設立條件和程序,進一步鼓勵興辦慈善組織。今後,新成立的慈善組織具備了法定條件就可以向民政部門申請登記。已經成立的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過去所說的民辦非企業單位)也可以由民政部門認定為慈善組織。同時,公開募捐的慈善組織范圍也適當擴大了,由過去主要限於公募基金會和少數社會團體,擴大到符合條件的社會團體和社會服務機構。
在慈善組織的管理上,針對以往慈善組織自律機制不健全,資金募集和使用不夠透明,還有少數組織有商業化、營利化傾向,以及政府事中事後監管不到位、社會的監督機制不健全等公眾關心的問題,這次在立法中都有了回應。在放寬准入的同時,加強了事中事後監管,規范了慈善組織內部治理,明確了民政部門對慈善工作的主管責任,加強了社會監督,推動了行業自律,體現了「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的思路。
建立統一信息平台制定信息公開辦法
問:如何推動慈善組織信息及時、有效公開,讓公眾更滿意?
答:慈善法高度重視信息公開工作,概括起來就是「一個制度、一個平台、三類公開、兩項告知」,並明確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一個制度,是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慈善信息統計和發布制度。一個平台,是要求各級民政部門各自在統一的信息平台上向社會公開慈善信息。三類公開,即政府、慈善組織、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都有各自的信息公開義務。政府要公開在對慈善組織進行登記管理等行政行為中獲取的慈善信息;慈善組織要公開組織章程和決策、執行、監督機構成員等信息,要公開年度工作報告和財務會計報告;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還要定期向社會公開募捐情況和慈善項目實施情況。兩項告知,即對捐贈人、受益人的告知。慈善組織

Ⅲ 慈善法對中國社會救助發展有什麼意義

1、這是我國的第一部規范慈善活動的國家大法
我國經常參加慈善活動的志願者,有6500多萬人;社會捐贈總額已從10年前的100億元左右,變成了目前的1000億元左右。隨著慈善事業體量的增大,慈善領域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需要通過制定慈善法加以引導和規范。
制定慈善法,體現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努力。尤其是,慈善活動中的一個大類「扶貧濟困」,直接關乎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可以說,這是我國扶貧、脫貧工作在法治層面上邁出的又一大步。
2、拓展慈善格局
慈善法對「慈善活動」進行了更為廣義的界定,將促進教科文衛體事業發展及保護環境的公益活動都囊括在內。可以說,這一放眼「大慈善」格局的界定為慈善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3、松綁公募網募
針對社會普遍關心的公開募捐與互聯網募捐,慈善法草案予以了一定程度的松綁。
慈善法草案第二十三條規定:「依法登記或者認定滿二年的慈善組織,可以向原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公開募捐資格。慈善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健全、運作規范的,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發給公開募捐資格證書。」
這一適當擴大公開募捐主體范圍的舉措,意味著少數慈善組織掌握公募權的局面將被打破。更多慈善組織將可以通過努力爭取公募資質,平等地參與競爭。捐贈者也將有更多元的選擇,從而促使「良幣驅逐劣幣」效應顯現。
4、追責騙捐詐捐
近年來,不時被曝出的騙捐、詐捐事件,屢屢消費著社會大眾的善意和信任。因為沒有相關法規追責,許多騙捐者、詐捐者都能全身而退,這類事件也常不了了之。
慈善法草案第三十一條規定:「不得通過虛構事實等方式欺騙、誘導募捐對象實施捐贈。」第五十九條規定:「受益人未按照協議使用慈善財產或者有其他嚴重違反協議情形的,慈善組織有權要求其改正;拒不改正的,慈善組織有權解除協議並要求受益人返還財產。」
第四十一條規定:「捐贈人應當按照捐贈協議履行捐贈義務。捐贈人違反捐贈協議逾期未交付捐贈財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慈善組織和其他接受捐贈的人可以要求交付;捐贈人拒不交付的,慈善組織和其他接受捐贈的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或者提起訴訟」,具體情形包括「捐贈人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方式公開承諾捐贈的」。
5、框定原則義務
除了追究受益人與捐贈人騙捐、詐捐等不正當的行為,慈善法草案更為慈善組織、民政部門框定了財產管理、信息公開等方面的原則、義務。
慈善法草案第五十二條規定:「慈善組織的財產應當根據章程和捐贈協議的規定全部用於慈善目的,不得在發起人、捐贈人以及慈善組織成員中分配。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私分、挪用、截留或者侵佔慈善財產。」第五十四條規定:「慈善組織的負責人和工作人員不得在其投資的企業兼職或者領取報酬。」
第六十條規定,「慈善組織應當積極開展慈善活動,充分、高效運用慈善財產,並遵循管理成本最必要原則,厲行節約,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慈善組織中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基金會開展慈善活動的年度支出,不得低於前三年收入平均數額的百分之七十;年度管理成本不得超過當年總支出的百分之十五。」
信息公開也是慈善組織必須做好的一大工作。慈善法草案第七十二條規定:「慈善組織應當每年向社會公開其年度工作報告,包括財務會計報告、年度開展募捐和接受捐贈情況、慈善財產的管理使用情況、開展慈善項目情況,以及慈善組織工作人員的工資福利情況」。
民政部門也要配合信息公開。慈善法草案第九十五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建立慈善組織及其負責人信用記錄制度,並向社會公布。民政部門應當建立慈善組織評估制度。鼓勵和支持第三方機構對慈善組織進行評估,並向社會公布評估結果。」
6、保障合法權益
對於投身慈善的志願者,慈善法草案充分地關注了他們的合法權益。
慈善法草案第六十五條規定:「根據志願者的要求,慈善組織應當無償、如實出具志願服務記錄證明。」第六十六條規定:「慈善組織安排志願者參與慈善服務,應當與志願者的年齡、文化程度、技能和身體狀況相適應。」
第六十八條還規定:「慈善組織應當為志願者參與慈善服務提供必要條件,保障志願者的合法權益。慈善組織安排志願者參與可能發生人身危險的慈善服務前,應當為志願者購買相應的人身意外傷害保險。」
7、實施稅收優惠
作為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激勵手段,稅收優惠在慈善法草案中尤其受到矚目。
慈善法草案第七十九條規定:「慈善組織及其取得的收入依法享受稅收優惠。」第八十條規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捐贈財產用於慈善活動的,依法享受稅收優惠。企業慈善捐贈支出超過法律規定的准予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當年扣除的部分,允許結轉以後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第八十一條規定:「受益人接受慈善捐贈,依法享受稅收優惠。」第八十四條還規定:「國家對開展扶貧濟困的慈善活動,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
而對於外界關注的「稅收優惠細化」問題,就有全國人大相關負責人及業內專家表示:稅收優惠的條件、稅種、稅率等具體規定,宜由專門稅收法律跟進。
8、激活慈善信託
最後的但又不容忽視的亮點,是慈善法草案專設了第五章「慈善信託」。
慈善法草案第四十四條規定:「本法所稱慈善信託即公益信託,是指委託人基於慈善目的,依法將其財產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照委託人意願以受託人名義進行管理和處分,開展慈善活動的行為。」第四十六條規定:「慈善信託的受託人,可以由委託人確定其信賴的慈善組織或者信託公司擔任。」
簡單來講,慈善信託可理解為一種「將慈善財產委託給專業機構管理支配、保值增值,從而使更多資金注入慈善事業」的公益模式。
根據信託法第六十三條規定:「公益信託的信託財產及其收益,不得用於非公益目的。」也就是說,無論本金還是收益,都不應再迴流到委託人或其親屬的口袋。公益信託的保值增值是為整個慈善事業服務,而非他用。
因此,慈善信託或者說公益信託,只是面向那些一心為了慈善事業的人士。通過信託,可以讓慈善人士更為省心、有效地運用資產、投身慈善。這對於激活愛心人士的熱情、促進慈善事業發展來說,無疑是有益的嘗試。

Ⅳ 根據慈善法,我們應該怎麼樣做慈善

《慈善法》十個亮點進行解讀。
第一,《慈善法》採取了大慈善的概念。首先,中國在此之前有一個《公益事業捐贈法》,《公益事業捐贈法》更強調的是公益,為了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進行公益事業。例如救助救災、防治環境污染這塊。在中國傳統的慈善是救助、扶貧,這里的《慈善法》中的慈善就是採取了大慈善的概念,包括公益+傳統慈善,就等於《慈善法》當中的慈善。可以看出立法的本意是鼓勵整個社會依法行善的。
第二,《慈善法》對慈善組織的形式和概念進行了界定。《慈善法》對於慈善組織的定位是:首先是非營利組織,第二是以慈善為宗旨,三是組織形式是基金會、社會團體和社會服務機構。只要符合這三個標准,那你就是一個慈善組織,可以向民政部門登記領取證書。
第三,慈善組織直接登記,不用再經過雙重登記。在《慈善法》出台之前,慈善組織登記還要找一個主管部門再去民政部門,現在可以直接向民政部門申請登記。已經存在的慈善組織也可以直接去向民政部門登記申請認定為慈善組織。
第四,實行年報制度。原來三大條例對基金會、社團和民辦非企業單位每年實行年檢,現在《慈善法》規定不用年檢了,但是實行年報,要求慈善組織每年公布年度工作報告和財務會計報告。
第五,規定慈善組織的信息公開,慈善財產怎麼募集來的?如何分配的?剩餘多少?這些項目要做信息公開,包括慈善項目的實施情況。
第六,統一公開募捐的標准。公開募捐的資格不再區分官辦民辦,標准統一為:依法登記滿兩年,內部治理結構健全,運行規范的慈善組織都可以向民政部門申請取得公開募捐的資格。同時也進行了限定,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是個人,不得進行公開募捐。如果要進行公開募捐,必須依託於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進行,相關募捐來的財產也歸於相應的慈善組織進行管理和規范。
第七,互聯網捐助信息平台統一,媒介提供者有驗證的義務。首先,如果要發布募捐信息,一定要在民政部門指定的網站上進行發布;發布完之後可以再在其他的網路媒體上進行發布。同時媒介提供者,網路平台包括其他的發布平台要檢查慈善組織的證書和公開募捐的資格證書。
第八,建立慈善信息的公開制度以及信息公開。在指定的平台上發布相關的慈善募捐信息以及相關的慈善活動,公眾都可以查詢。
第九,《慈善法》明確了慈善組織、受益人、捐贈者以及志願者相關的權利和義務,同時也對稅收等進行了相關的約定。
第十,慈善組織最後如果有剩餘財產,這個剩餘財產是不能分配的,拋去其他部分後可以轉到相近的慈善組織。

熱點內容
北碚法學會 發布:2025-10-13 06:09:07 瀏覽:89
公司公車規章制度 發布:2025-10-13 05:55:01 瀏覽:782
南京大學2018法律碩士面試成績 發布:2025-10-13 05:44:19 瀏覽:929
物業管理條例培訓目的 發布:2025-10-13 05:43:39 瀏覽:479
會計職業道德修養含義 發布:2025-10-13 05:43:01 瀏覽:843
依法治稅報告 發布:2025-10-13 05:42:52 瀏覽:340
環境法是行政法嗎 發布:2025-10-13 05:11:06 瀏覽:492
勞動合同法曾湘泉 發布:2025-10-13 05:05:58 瀏覽:464
試述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區別 發布:2025-10-13 05:04:33 瀏覽:540
合同法對若干問題的解釋二 發布:2025-10-13 05:01:32 瀏覽: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