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雙方約定優先

合同法雙方約定優先

發布時間: 2021-12-28 17:54:54

Ⅰ 合同里存在一般條款與特殊條款,是否優先適用特殊條款

合同中間的條款是合同條款的一部分,應該按照合同辦事,另外簽的協議才是補充協議

合同法
第六十條 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第六十一條 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Ⅱ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約定有先的原則在哪個法律條文中有具體規定

約定優先是原則性規定,是在法律條文中提取出的合同法律精神,沒有條文作出具體規定。

Ⅲ 合同優先原則適用於哪條法律法規

到處亂竄,你好。

合同優先原則援引哪個法條為宜?
1804年《法國民法典》(又稱《拿破崙法典》)首次確立了合同自由原則,並將該原則與所有權絕對原則、過失責任原則一起稱為近代民法的三大原則。到1896年《德國民法典》頒行之後,契約自由原則作為古典契約模式的核心,在世界范圍內產生深遠的影響。當時的西方法學家認為,法律主要起消極作用,國家原則上不幹預經濟,因而當事人形成契約的合意具有與法律等同的地位。不過,合同權利的個人意志性與國家意志性的統一關系仍然受到重視,只是「合同優先於法律」,交易雙方的合意是契約成立的最主要條件。

相信合同優先(於法律)原則是法律人都熟知的一個基本原則。當我在沈陽出差,收到昔日同事的簡訊,問這一原則到底引用哪個法條時,卻頗為躊躇。回來後,又仔細閱讀了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法律,上網查找了一部分資料,都沒有明確答案。看來對這個原則的解釋,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不揣冒昧,寫出來求教於大家。

合同法第六十一條規定,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第六十二條,當事人就有關合同內容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適用下列規定:(一)質量要求不明確的,按照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履行;沒有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按照通常標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准履行。(二)價款或者報酬不明確的,按照訂立合同時履行地的市場價格履行;依法應當執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按照規定履行。(三)履行地點不明確,給付貨幣的,在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動產的,在不動產所在地履行;其他標的,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四)履行期限不明確的,債務人可以隨時履行,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履行,但應當給對方必要的准備時間。(五)履行方式不明確的,按照有利於實現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六)履行費用的負擔不明確的,由履行義務一方負擔。

仔細推敲這些法條,自然就含有合同約定優先於法律規定的內容。其他如第一百三十三條「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等同樣規定在合同法及至民商法律中更不罕見。

但我個人認為第八條「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似乎更能推出這一結論。因此,我個人認同援引該條更為適宜。合同即在當事人之間設立的法律,與合同優先何其想似也。

當然,我也注意到有人認為第四條「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即合同自由原則也含有合同優先的內容,個人認為似乎較第八條還是有所差別。

Ⅳ 合同中同等條件下優先條款如何解除

一是雙方協商解除優先權,只要雙方協商一致達成補充協議並履行即有效。回
二是優答先權是法定的承租人的權利,即屬於法定優先權,是無法解除的,即使合同約定了也是無效的,違法協議本身就無效。
我國《合同法》第二百三十條規定:出租人出賣租賃房屋的,應當在出賣之前的合理期限內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條件優先購買的權利。可見,在出賣房屋時,承租人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權,那麼,在出租房屋時,承租人亦應可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承租權,這與立法精神並不相悖。

Ⅳ 出現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時合同優先的具體解決方法是什麼

(1) 根據《合同法》第122條之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合同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2) 盡管新《合同法》規定了當事人有完全自由的選擇權,但是兩者競合的解決方式在我國尚處於發展階段,理論不是很成熟。加之法條本身也存在缺陷,所以在司法實踐中,法院一般會對當事人的自由選擇權稍加限制。
(3) 多數學者認為,侵權法的這一介入僅僅是對合同法的一種補充,而非替代。如果不分清本末,在合同債權保護中濫用侵權責任制度,將嚴重損害合同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加重合同債務人或第三人的負擔,乃至損害合同法的價值。
(4) 實踐中法院一般會依據實際情況按照以下幾種方式對競合進行處理:1.如果因不法行為造成他人人身傷亡和精神損害賠償的,當事人之間即使存在合同關系,也應該按侵權責任處理。2.如果雙方當事人事先存在著合同關系,但一方當事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侵害合同另一方當事人的利益,則由於惡意串通的一方當事人與第三人的行為構成共同侵權,第三人與受害人間又無合同關系存在,應按侵權責任處理,使惡意串通的行為人向受害人負侵權責任。3.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如果當事人事先通過合同特別約定,雙方僅承擔合同責任而不承擔侵權責任,則原則上應依照當事人的約定處理,一方不得行使侵權之訴的請求權。但若合同關系成立後,一方基於故意或重大過失,使另一方遭受人身傷害和死亡,則仍應承擔侵權責任。4.如果法律特別規定在特殊情況下應減輕當事人的注意義務和責任時,則應依法律規定合理地確定責任。5.如合同中存在免責條款且這些免責條款依法有效,則不能因當事人免除了違約責任而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Ⅵ 合同法關於優先承租權之規定

一、優先承租權的含義。
優先承租權是指在租賃關系中,原承租人在合同到期要求續簽租賃合同時,對原租賃物在同等條件下擁有優先權。
優先承租權的性質:
優先權類似於現行法律中所規定的優先購買權,對優先購買權的性質有相通點:
1、是一種形成權。承租人以同樣條件聲明承租者,出租人有出租之義務,即優先承租人得依一方之意思,形成以義務出租人同樣條件為內容之契約,無須義務人(出租人)之承諾。
這種權利性質上屬於形成權,即依權利人單方面的意思表示就可以創設某種狀態。如果該權利是形成權的話,顯然該權利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我國《合同法》第二百三十條規定:出租人出賣租賃房屋的,應當在出賣之前的合理期限內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條件優先購買的權利。可見,在出賣房屋時,承租人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權,那麼,在出租房屋時,承租人亦應可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承租權,這與立法精神並不相悖。
2、是一種附限制條件的物權。房屋的所有人出租其房屋,他是房屋的所有權人,其所有權的行使反受沒有所有權人(承租人)的限制,這只能是一個附限制條件的物權,目的是為保護弱勢群體承租方的利益。這種觀點認為,房屋所有權人出售其房屋給第三人的這一民事法律行為更符合《民法通則》第62條,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附條件,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在符合所附條件時生效,所以承租人如果行使優先購買權,那麼房屋所有權人出租房屋給第三人的這一民事法律行為根本就不生效,而不是無效。
否認優先承租權的主張認為,我國法律規定所有人對所有物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而優先承租權對出租人行使處分權的一種限制,是對意思自治原則的干涉。若法院作出裁決,肯定原承租人有優先承租權時,出租人可以過一段時間後再對租賃物進行出租,那麼這時原承租人是否還享有優先承租權,如果有,這段時間又是多長,目前法律也沒有明確規定,缺乏法律依據及判決的難以執行,損害了法律的權威性。

肯定優先承租權的主張認為:
第一、優先承租權是保護特殊群體即原租賃人的的權益,維護實質公平的需要。
第二、優先承租權是維護社會公益和體現特殊法政策的需要。
從淺層次的目的看,優先權制度是為了維護原租賃人的權益;但是,從深層次的目的看,則是為了謀求特定產業的成長,或特定領域的交易安全,具有較強的公益性,體現著某種特定社會政策的要求,是一項極具社會使命任務的法律制度。
從利益基礎來講,不動產的保存者和使用者能夠使得被保存或使用的財產價值得到維護;從社會道德觀念來說,強者需要特殊保護;而且從實踐中的可操作性來看,原承租人依法實際佔有或使用租賃物,應當優先於其他人。
一個國家要創設優先權是有其客觀基礎的,既有優稱權所體現和保護的社會關系的存在,而相應的社會關系也就成為優先承租權的立法基礎:維護公平、正義的需要。在經濟活動中,人們相互之間利益關系保持良性平衡是很難的,有時會出現各種不合理因素干擾,承租人的經濟利益在經濟活動中能隨的損害度相對出租人而言很小,屬於弱者。因此需要依靠法律規定適合的解決辦法來維護其利益。
由於我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優先承租權,而租賃關系在現實生活中又相當的復雜,對租賃糾紛中的哪些糾紛賦予承租人優先承租權,怎樣賦予承租人優先承租權不好掌握,很容易侵犯出租人的權益。因為按照合同締約自由的原則,出租人與承租人的租賃關系終結後,應當由雙方平等協商自願達成協議,法院不應過多的干預。過分的強調承租人的優先承租權容易侵犯出租人對租賃物的所有權,同時由此引發法院審理租賃糾紛時,對哪些租賃合同糾紛賦予承租人優先承租權,怎樣賦予承租人優先承租權,作出裁決後,又如何執行、怎樣實現的問題,也待於解決。

二、優先承租權的成立要件
第一、從主體來看,可以是公民、法人、國家,其中公民最基本。優先承租權的主體都是因法定事由的出現而產生,而且優先權人和債務人都是特定的。
第二、從內容看,有權利義務關系的存在。這種權利義務關系首先是優先承租權人和債務人在客觀上具有請求與受償關系,但這種關系不是按照平等原則來解決,而是優先承租權人得憑借法律賦予的特權,優先實現自己的權利。
第三、優先承租權的客體也是特定的,僅限於原租賃物。
第四、權利義務關系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優先承租權人權利的產生,必須是出租人的行為將給其造成一定的損害,對這種損害的救濟在法律上給予優先考慮。

三、優先承租權的時效
優先承租權的要求是體現在租賃合同期滿後下一個租賃合同尚未簽訂的階段,而且優先承租權不單可以對抗第三人,主要是對出租人的所有權進行一定限制。所以,承認優先承租權其實就是賦予租賃權更大的物權效力,使其在租賃合同期間擁有的排他性延續到租賃合同期滿後的一段時間內。
有人認為,這段時間應從原租賃合同期滿後開始計算。由出租人自行設定一個出租條件,在一定的期限內以特定的方式通知或告知原承租人及其他人,例如廣告、招租通知等,若有第三人慾和出租人建立租賃關系,出租人可以將第三人提出的條件告知原承租人,若原承租人也同意按第三人提出的條件繼續租賃出租物,則享有優先承租權,若出租人表示不能按照出租人或第三人提出的條件繼續租賃物或雖不明確表示是否繼續租賃原租賃物的意願,則租賃合同期滿後的一定期限屆滿,原租賃人的優先承租權即告消滅。如果出租人沒有盡通知的義務,徑直與第三人簽訂租賃協議,則優先承租權人可以主張該租賃協議的無效。

四、同等條件的確定
優先承租權是一種附限制條件的物權,在同等條件下才享有。同等條件的內容,首先是指同一價格,即租金應當相同;其次,租金的支付方式與期限,也應等同,若是分期付款,那麼分期付款之方式亦應相同;再次,同等條件還應包括其他交易條件的等同。關於同等條件標準的確定,一般認為是指以出租人與第三人訂立的租賃合同中約定的條件為同等條件。在實踐中,出租人可以在其與第三人訂立的租賃合同中約定該合同的生效以承租人不行使優先承租權為條件,或者約定在承租人行使優先承租權的情況下,出租人保留解除該合同的權利。出租人與第三人的合同系因承租人行使優先承租權而不生效或者被解除的,則據此確定的同等條件仍應繼續有效。承租人一經行使優先承租權,即在承租人與出租人之間成立以出租人與第三人訂立的買賣合同中所約定的同等條件為內容的合同。

五、優先承租權的構建
1、在租賃關系(指房屋、門面、櫃台等不動產租賃關系,也包括對汽車的租賃)中,規定承租人享有優先權。
2、在租賃關系中規定合同雙方在租賃合同條款中明確約定,在原租賃期限屆滿前的一定期限內或在出租人告知原承租人新的出租條件或第三人的租賃條件後一定期限內,原承租人書面向出租人表示繼續租賃或不繼續租賃的意見,方可享有優先權。此期限的確定,可參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 118條的規定,即「出租人在出賣房屋時,應提前3個月通知承租人」,也可以根據租賃合同的長短時間不同來規定,租賃合同時間較長的,期限可以適當放寬,租賃合同時間短的,期限可以適當縮短。
3、租賃合同屆滿後,出租人在一段時間內暫不出租原租賃物,當出租人在一定期限內重新對出租物進行出租時,原承租人享有優先承租權,這期限不宜太長,對出租人對其所有權的行使進行過多的限制,容易侵害出租人的權益,對這一期限的確定,以六個月或一年等較短時間為宜。

六、優先承租權的順位問題
所有權人取得不動產的權利在先,對其保存、使用在後,後發生的優先權應優先於先發生的優先權。其次,不動產本身不能再創造新的價值,反而不斷折舊,對不動產的保存、使用會維持甚至增長其價值,如果沒有保存、使用、維護等,不動產本身的價值受到損害是確定的,所以,承租人的優先權應排在第一位。

七、前承租人和後承租人的順序
同一不動產可能經不同的人租賃過,在合同期滿後,他們都是原承租人,對他們的順序問題,可以參考《法國物權法》所確立的解決優先權沖突的三條規則:1、具有直接作用的當事人優先於其他當事人;2、保全標的物價值者優先;3、都保存標的物價值時,最近的保存人優先。由此確定後承租人優先於前承租人。

八、優先承租權的消滅
1、參照我國這與我國《合同法》第二百三十條中對優先購買權的規定,「 出租人出賣租賃房屋的,應當在出賣之前的合理期限內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條件優先購買的權利」。優先承租權體現在租賃合同期滿後下一個租賃合同尚未簽訂的階段,當出租人在一定期限內通知了原承租人新的租賃條件,原承租人必須在這段期間內主張自己的優先承租權,若原承租人在這段期間不主張自己的優先承租權,其此項權利即告消滅。
2、法律保護承租人的權益,同時也須保護出租人的權利,出租人的利益與其自身生存、家庭生活往往緊密相關,也許承租人的加入使租賃物增值,但也有可能有其他的結果,若承租人在租賃期間對租賃物有損壞等行為,使租賃物的價值降低或滅失,給出租人的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則原承租人即喪失其對原租賃物的優先承租權。

Ⅶ 《合同法》房屋優先租賃權 尋找相關文件 非常感謝

原承租人的優先承租權的是有法律依據的,
《合同法》第230條「出租人出賣租賃房屋時,應當在出賣之前的合理期限內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條件優先購買的權利」規定了優先購買權。

Ⅷ 按合同法,租賃合同期滿,承租人在同等條件下有沒有優先租賃權謝謝!

一、按合同法規定,承租人沒有優先租賃權,只有優先購買權(其實這個優先權也很好規避)。租賃期間屆滿,承租人繼續使用租賃物,出租人沒有提出異議的,原租賃合同繼續有效,但租賃期限為不定期(即雙方當事人可隨時解除)。

二、若合同有約定的,按照合同約定執行。只要合同未約定承租人不享有優先承租權,那麼都可以主張優先承租權。

(8)合同法雙方約定優先擴展閱讀

期限

一、《合同法》第214條規定:「租賃期限不得超過20年。超過20年的,超過部分無效。」「租賃期間屆滿,當事人可以續訂租賃合同,但約定的租賃期限自續訂之日起不得超過二十年。」

二、即租賃合同的最長期限(租賃期)為20年。如果當事人在租賃合同中約定的租賃期限超過20年,超過的部分無效,即租賃期限仍為20年。不過租賃期限屆滿時當事人可以續訂租賃合同,續訂的租賃合同的期限亦不得超過20年,此20年的租賃期限自續訂之日起計算。

三、如果當事人對租賃期限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依我國《合同法》第232條的規定,當事人可達成補充協議來確定期限;達不成補充協議的,按合同的有關條款或交易的習慣來確定;

如仍不能確定,視為不定期租賃,當事人可以隨時解除合同,但出租人解除合同時應當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承租人。

四、不過,對租賃期限為6個月以上的,若租賃合同未採用書面形式,即使當事人對租賃期限作了約定,該約定也是無效的,租賃合同仍為不定期租賃合同。

熱點內容
收據能起到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8-24 01:46:27 瀏覽:878
通知屬於行政法規嗎 發布:2025-08-24 01:43:18 瀏覽:824
上海司法曹 發布:2025-08-24 01:36:03 瀏覽:867
2018最新勞動法關於工傷 發布:2025-08-24 01:33:45 瀏覽:808
經濟法關於合同的問題 發布:2025-08-24 01:33:03 瀏覽:957
行政法治原則作用 發布:2025-08-24 01:33:02 瀏覽:228
企業的法律責任有哪些種類 發布:2025-08-24 01:25:44 瀏覽:450
司法救助決定書 發布:2025-08-24 01:25:38 瀏覽:874
建設法治軍營做的工作 發布:2025-08-24 01:14:56 瀏覽:831
法治是治理的 發布:2025-08-24 01:14:18 瀏覽: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