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質量不合格

合同法質量不合格

發布時間: 2022-01-02 12:19:33

⑴ 買賣合同中產生質量糾紛,怎麼辦

買賣合同質量糾紛買受人如果在約定檢驗期通知出賣人,如沒有約定檢驗期的,應當在合理期間內通知出賣人。買受人可以不接受物品或者解除合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

第一百四十八條 因標的物質量不符合質量要求,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買受人可以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買受人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出賣人承擔。

第一百五十八條 當事人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檢驗期間內將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情形通知出賣人。

買受人怠於通知的,視為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符合約定。 當事人沒有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發現或者應當發現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合理期間內通知出賣人。

買受人在合理期間內未通知或者自標的物收到之日起兩年內未通知出賣人的,視為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符合約定,但對標的物有質量保證期的,適用質量保證期,不適用該兩年的規定。

出賣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提供的標的物不符合約定的,買受人不受前兩款規定的通知時間的限制。

(1)合同法質量不合格擴展閱讀:

檢驗期間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既可以由當事人約定,也可以由法官酌定,買賣法還規定了兩年的最長期間。

這些不同的期間含義如何,相互之間的關系如何,在實踐中仍然存在很大的爭議,不同地區的法院有不同的做法。下面擬從幾個案例出發,對相關問題作一探討。

案例一:正達公司與莘鴻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中,法院認為當事人約定了機器質保期為一年,正達公司提出質量異議的期限應當是自收貨之日起一年,檢驗期也應當是一年。在該案中,法院直接將質量保證期認定為了檢驗期。

案例二:漢源公司與雙貴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中,法院認為當事人雖然在合同中約定了「保修期為6個月,並按約定的質量標准進行驗收,貨到工地,安裝調試後止」,但該檢驗期間過短,買受人無法完成全面檢驗,因此原告可以在兩年最長期間內提出質量異議。

而原告在收貨後兩年內向法院提起了訴訟,應當視為在合理期間內提出了異議。在該案中,法院認為檢驗期間過短後,並沒有另行確定合理期間,也未考慮保修期的約定,而是直接適用了兩年最長期間。

案例三:偉達公司訴瑞達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中,法院認為偉達公司雖然主張交付的貨物存在質量問題,但其未在合同約定的到貨30天內提交書面異議,亦未提供相關證據證明貨物的質量問題,對其主張不予採信。

雙方約定了三年的質保期,偉達公司如果有證據證明在質保期內電池有質量問題,可以要求瑞達公司更換,但這屬於雙方自行協商或另行起訴的問題。在該案中,法院認定買受人應當在檢驗期間內提出異議,否則即使未過質保期,也不能再以標的物存在質量問題提出異議。

案例四:啟測公司訴奧爾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中,一審法院以買受人未在質量保證期內提出質量異議,對其抗辯不予支持,而二審法院則認為雙方沒有約定檢驗期間時,買受人應當在合理期間內或質量保證期內提出異議,否則視為質量符合約定。

檢驗期間為我國合同法所確認,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不僅規定了約定期間、合理期間,還明確了兩年最長期間以及質量保證期等,這種將各種期間雜糅在一起的立法,易造成實踐中對上述各期間相互關系理解與適用上的混亂:

在案例一,法院將質量保證期等同為了檢驗期;

在案例二,法院在當事人有質量保證期約定的情況下,並沒有考慮該約定而是適用了兩年最長期間;

在案例三,法院認為檢驗期間與質量保證期存在根本區別,兩者不能混同;

在案例四,法院認為當事人有質量保證期但無檢驗期間約定的情況下,還應受合理期間的約束。可見,司法實踐對各期間的關系存在較大分歧,在適用過程中也有不同的判斷標准。

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買賣合同解釋),試圖緩解司法實務中的混亂,如明確了合理期間的判斷標准、區分外觀瑕疵和隱蔽瑕疵等,但對於各期間之間的關系並未涉及,實踐中仍然存在不同的做法。

⑵ 買方拒絕接受質量嚴重不合格的貨物,標的物此時毀損的風險由誰承擔

我國《合同法》第148條規定:「因標的物質量不符合質量要求,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買受人可以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買受人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出賣人承擔。」由此可見,假如是因為貨物(商品)質量出現問題,不能實現簽訂合同時買方的願望的,買方可以拒絕接受貨物或者解除合同,在此種情況下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就轉移給了賣方。

⑶ 買賣合同貨物質量不符合要求,怎麼賠償

根據合同法第111條。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如果沒有明確違約責任,或者約定不明確。可以按照合同法第61條重新商討。如果仍然達不到共識,受損害房根據貨物的性質以及損失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做、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

⑷ 交付的標的物不符合約定的質量,有什麼責任

如果在執行合同的過程中,合同當事人一方交付的標的物的質量不符合約定,那麼他就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來承擔違約責任。如果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這時,受損害方就可以根據所要交付的東西的性質以及自己損失的大小,在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中任選一種來要求對方承擔。但是,在這里要注意,這種選擇必須是合理的,不能做不合理的要求。

合同法第六十一條規定: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⑸ 《民法通則》中的「質量不合格」主要指產品質量法的什麼

「產品質量不合格」這一術語常見於《合同法》。《民法通則》中也出現了這一術語,其中第122條規定:「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是兩個法律中的「產品質量不合格」是有區別的,前者的外延要大於後者,即合同法中的產品質量不合格的標准包括法定標准和合同約定的標准,而後者則只是法定的標准。《民法通則》中所謂的「產品質量不合格」,屬於措辭欠當,不合立法本意,在實踐中易導致與合同法上的質量不合格發生混淆。有部分學者用合同法上瑕疵概念予以解釋,認為不符合有關產品質量的法定標准和約定標准,就可以適用《民法通則》。這一錯誤解釋直接導致了對嚴格責任這一歸責原則的質疑。因為違反法定標准或約定標准,當然可認為有過錯。有的學者主張本條屬於過錯責任,或視為過錯責任,其錯誤根源便在此。筆者認為,《民法通則》上的「產品者質量不合格」應比照產品責任法通用之缺陷概念,即解釋為具有對消費者人身、財產的危險性,不符合消費者在合理使用產品時有權期待的安全標准。即,《民法通則》中的「產品質量不合格」同通常所說的產品責任法中的「產品缺陷」是可以替換的。

熱點內容
法官應該怎麼執法 發布:2025-08-23 03:41:55 瀏覽:401
民事訴訟法45 發布:2025-08-23 03:40:40 瀏覽:997
勞動法規定出差補助 發布:2025-08-23 03:40:28 瀏覽:406
李昌道法官 發布:2025-08-23 03:33:42 瀏覽:997
毒品賭博法律知識 發布:2025-08-23 03:33:39 瀏覽:204
勞動合同法25賠償金 發布:2025-08-23 03:32:10 瀏覽:779
社會與法凌晨發生命案下 發布:2025-08-23 03:30:31 瀏覽:349
調律師考試 發布:2025-08-23 03:20:47 瀏覽:983
發改局相關法律知識宣傳 發布:2025-08-23 03:03:20 瀏覽:52
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十六 發布:2025-08-23 03:02:32 瀏覽: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