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清償的法律後果
A. 合同法中在不能確定償還哪一筆債務的時候
您好,《合同法司法解釋(二)》根據《民法通則》、《合同法》規定的公平原則、內誠實信用原則等,參考《擔容保法》、《破產法》等法律規定的精神,對審判實踐中亟須解決的一些問題作出了解釋,其第20條規定:「債務人的給付不足以清償其對同一債權人所負的數筆相同種類的全部債務,應當優先抵充已到期的債務;幾項債務均到期的,優先抵充對債權人缺乏擔保或者擔保數額最少的債務;擔保數額相同的,優先抵充債務負擔較重的債務;負擔相同的,按照債務到期的先後順序抵充;到期時間相同的,按比例抵充。但是,債權人與債務人對清償的債務或者清償抵充順序有約定的除外。」第21條規定:「債務人除主債務之外還應當支付利息和費用,當其給付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時,並且當事人沒有約定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下列順序抵充:(一)實現債權的有關費用;(二)利息;三)主債務。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B. 合同法中,違反條件和違反擔保引起的法律後果有什麼不同
1.這里的條復件,指的是合制同的主要條款,即合同的核心內容,如果該條款不履行,可能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
因此,違反條件,就是指合約一方違反合同的核心條款,如產品質量等。。此情況下,合約對方可提出解除合同,並要求違約方賠償。
2.這里所稱的擔保,是指合同的非主要條款,一般並不影響合同目的之實現。
因此,違反擔保,就是指違反合同的次要條款,。。。在此情況下,合約對方只可提出賠償,但無權直接提出解約。
C. 合同法上的債務與責任指什麼,如何區分
一、合同法上的債務與責任指什麼
我國法律對債務與責任的概念作了嚴格的區分。《民法通則》第84條和第106條,債務是按照合同的約定或法律的規定而應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義務;而責任則是指違反合同義務而應承擔的民事責任。一種觀點認為:「債務是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的當事人當為的行為,而責任是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國家強制債務人繼續履行或承擔其他負擔的表現。」債務「並不包括任何對債務人的強制,在債務人不履行義務時,強制其履行或賠償損害,則屬於民事責任問題。」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值得贊同的,是科學合理的。
責任以債務的存在為前提, 但是,責任本身並不是債務。而是債務人違反債務所應承擔的後果。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此可見,責任與債務具有不同的性質。
二、合同債務與責任如何區分
債務與責任有以下區別:
第一,責任是確保債務履行而設置的措施。它是以債務的存在為前提的,以督促債務人履行債務並保障債權人的債權為宗旨。
第二,責任是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國家強制債務人履行債務或承擔法律責任的表現。即一旦債務人不履行債務,則債務在性質上轉化為一種強制履行的責任。強制履行從表面上看,仍然是繼續履行原債務,但實際上已不同於原債務。因為強制履行已不僅是對債權人的責任,而且是對國家應承擔的責任。由此可見,責任與債務相比較,包含了一種國家的強制性。
第三,責任是與訴權聯系在一起的。民事責任之所以能成為保障民事權利的有效措施,乃是因為民事責任具有訴權,從而使其成為連結民事權利與國家公權力之中介。台灣學者林誠二指出:「各債權人之給付受領權,復受責任關系所保護,但責任關系之具體體現,則在與訴權之行使,因是,責任乃債權與訴權之中間橋梁。」[5]即所謂的:無債務即無責任。自然債務既是其中之一,有人認為:既然對債務人所負債務不能訴請法院予以強制履行,那麼,它就純粹是道德上的義務,而非法律上的義務。
一種觀點認為,違約責任與合同債務是兩各級相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債務是責任發生的前提,責任是債務不履行的結果;無債務不產生責任,但無責任的債務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債務。違約責任正式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的結果,他與債務本上在性質上是不同的。正如林誠二所指出的:債務之本質在於責任,以及債務系為責任所包含,債務為肉,責任為皮,去之皮,肉不存,是故在債權法認定下,債務必有責任,責任制債務系一種空洞之概念,其法律上之價值。
來源成都律師:網頁鏈接
合同債務不履行為前提,過錯為核心,合同責任的承擔方式和賠償范圍的確定方式,構成一個豐滿健全的法律制度。違約行為,可歸責事由,責任的承擔方式,償范圍的確定標準是合同責任制度的四大板塊。
D. 中囯合同法誰受益誰償還的法律規定
你好,建議您完善您的法律問題,我們才可幫助您。謝謝
E. 合同法第121條規定中的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分別是哪個
《合同法》第121條(以下簡稱「第121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內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容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假定條件為雙方為適格的合同簽訂方,行為模式為因為第三人原因造成違約,法律後果違約方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