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淵源中的基本法律是制定的
㈠ 如何理解經濟法的主要淵源和輔助淵源
經濟法的淵源,是指經濟法律規范藉以存在和表現的形式。
二、經濟法的淵源:
1、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僅次於憲法,是經濟法的主要淵源,它規定的多是基本經濟關系。
3、法規。包括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
1)行政法規其效力次於憲法和法律。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執行法律規定及履行憲法規定的行政管理職權的需要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地方性法規是省、自治區、直轄市等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4、規章,包括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以及特別行政區的法。
㈡ 什麼是經濟法的法律淵源啊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對經濟實行宏觀調控和對經濟活動進行協調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經濟法調整的是特定的經濟關系,是國家在宏觀調控和協調社會經濟運行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具體有以下幾種經濟關系:
1、市場主體的組織管理關系
市場主體的組織管理關系是指市場主體的設立、變更、終止和市場主體內部組織機構在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調整這一關系的主要有全民所有制企業法、集體所有制企業法、私營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外商投資企業法和公司法等。
2、市場管理關系
市場管理關系是指國家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維護國家、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而干預市場所發生的經濟關系。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必須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培育市場體系要求各種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規范市場行為,打破市場分割與封鎖,制止不正當競爭。與此相適應,經濟法把左右市場體系的不正當競爭關系、壟斷關系、產品質量關系、廣告關系、價格關系、消費者利益保護等關系納人自己的調整范圍,調整這些關系的主要有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證券法等。
3、政府宏觀調控關系
政府宏觀調控關系是指政府代表國家從長遠和公共利益出發,對國民經濟全局所進行的組織、監督和協調過程中研發生的經濟關系。生產的優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主要依靠市場的自發調節,但是各國市場經濟運作的實踐表明,市場調節本身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和消極方面,尤其是隨著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階段,對市場機制具有決定作用的競爭受到限制,並影響正常的價格機制,從而導致市場失靈。這就需要通過「國家之手」克服市場調節的盲目性和局限性,以保證市場的健康發展和國家經濟戰略的實現。進行宏觀調控的法律主要有計劃法、金融法、稅法、價格法、外匯管理法等。
4、社會保障關系
社會保障是國家賦予社會成員的一項基本權利。社會保障關系是國家在從事社會保障各項事業的過程中與勞動者及全體社會成員之間所形成的物質利益關系。市場經濟強調效率、兼顧公平,既要克服平均主義,又要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但是,市場本身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需要國家出面進行干預,建立互助互濟、社會化管理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實施社會保障中發生的這類經濟關系由經濟法加以調整,以利於充分開發和合理利用勞動力資源,保護勞動者的基本生活權利,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調整這部分關系的主要有勞動法、社會保險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權益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
㈢ 經濟法的淵源(表現形式有哪些)
1.憲法。 2.法律。 3.法規,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 4.規章,包括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㈣ 題目:經濟法的形式淵源是指( )。 第2題 題目類型: 填空題 題目:經濟法律關系
1,經濟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
2,權利和義務關系
3、法定的職權和程序
4,內容
5,法的調整對象
6,調整對象
7,人與人
8,法律的直接規定
9,義務
10,廢止
這個就是最完全,最正確的答案!
㈤ 經濟法的淵源是什麼
經濟法的淵源是從經濟立法的不同來源來表現經濟法的形式。經濟法的淵源與我國回整個法的答淵源是一致的。
由於經濟關系極其復雜,需要更多的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法律規范去調整,經濟法的淵源更為廣泛多樣,其中行政法規和各部委及地方政府的規章,佔有更大的比重。
㈥ 下列選項中,屬於我國經濟法淵源中的行政法規的有( )。
B
答案解析:
[解析]
本題考核經濟法的淵源。行政法規的名稱一般為「條例」,也可以稱「規定」、「辦法」等。本題A選項和D選項屬於經濟法淵源中的法律,C選項屬於地方性法規。
㈦ 我國經濟法部門里首先應該制訂的是什麼法
那就該是經濟法了因為經濟法是法律、法學體系中最年輕的"法種"。就世界范圍看,不過八九十年的歷史,在我國也只有十多年的歷史。無論是奴隸製法,還是封建製法,都有不少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甚至還有一些單行法規。但它們充其量也只是廣義經濟法的某種歷史形態。它們既不是現代的經濟法,更不是獨立科學意義上的經濟法。現代經濟法最早產生於資本主義社會,繼而發展於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法理所當然地應發生在資本主義矛盾最集中最激化的地方。一般都認為它最早產生於德國,時間大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法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戰備經濟法"("經濟統製法"),30年代的"危機對策法",以及二次世界大戰後"復興經濟法"幾個階段。20年代,俄國在十月革命後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適應國家組織管理經濟生活的需要,於頒布《蘇俄民法典》前後,也頒布了許多經濟法規。
一、經濟法的概念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
(一)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二)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三)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二、經濟法調整的對象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指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以及各類經濟實體在組織領導、經營管理和協調發展經濟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經濟關系。
(一)國家經濟管理關系
經濟管理關系即縱向經濟關系。包括國家(國家機關及其授權組織)對企業、事業單位等社會組織的宏觀經濟管理關系以及企業等社會組織自身的微觀經濟管理關系,比如稅收、金融、物價調節、土地規劃等等。
(二)經營協調關系
經營協調關系,即專指經濟法所調整的那部分橫向經濟關系。這一概念與經濟協作關系概念不同,它包含著經營過程中必然發生的經濟競爭關系。大體上說,經濟法主要調整由國家計劃制約的、由國家直接管理的,或涉及全局利益的。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關系國計民生的經營協調關系。橫向經濟關系包括經濟聯合關系(如企業間的合並、兼並),經濟協作關系(聯營中的合同型聯營)和經濟競爭關系。
(三)組織內部經濟關系
組織內部經濟關系,是指在企業等組織內部各組織之間所發生的一些重要的縱向經濟關系和橫向經濟關系。主要指有關內部領導體制、經濟責任制、內部承包、內部經濟合同、經濟核算制等方面發生的關系。
(四)涉外經濟關系
涉外經濟關系,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經營協調關系,比如外商投資企業法律制度。
(五)其他應由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
三、經濟法的本質
經濟法的本質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一般意義上的階級性;二是指它不同於其他法律部門的法律屬性。中國經濟法作為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在總體上也體現著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有其不同於剝削階級法律的應有的階級性。我們所述的經濟法的法律屬性,是經濟法不同於其他法律部門的本質和功能。
(一)經濟法是綜合、系統調整法:首先,經濟法在調整對象上包括了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環節和部門。其次,在調整方法上綜合運用行政的、民事的乃至刑事的調整方法。
(二)經濟法是平衡協調法 :經濟法的立法和執法從整個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社會整體利益出發,調整具體經濟關系,促進實現社會整體目標與個體利益目標的統一,比如稅收的法律規定。
(三)經濟法是經濟集中與經濟民主對立統一的法 :經濟法是保護個體利益和社會全體利益相結合的法律。
(四)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傳統的行政法的主旨思想是"行政權力本位"。傳統民法是以個體為本位,以權利為主導,即以"個體權利本位"作為自己的主旨思想。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是以社會責任為最高准則的。無論國家還是企業,都要首先對社會負責。在對社會盡責的基礎上享受權利、獲得利益。社會責任本位絕不是什麼"企業義務本位"。因為它要求國家和企業都要對社會負責。"社會責任本位"思想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符合社會發展的方向。
四、經濟法的形式(經濟法的淵源)
(一)憲法
(二)法律
(三)行政法規
(四)地方性法規
(五)部門規章
(六)司法解釋
(七)國際條約或協定(限於我國參加制定或認可的)
五、經濟法的體系
經濟法的體系大致分為三大部分:經濟組織法、市場運行法、經濟保護法和經濟監督、調控法。
㈧ 經濟法都是由那些法律構成的
樓上基本答到了,我來作些補充:
1經濟法體系,是指由多層次的、門類齊全的經濟法部門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體。
2經濟法體系的構成要素是經濟法部門。經濟法體系的構成要素是經濟法部門,組成經濟法部門的法律規范都是經濟法律規范,而作為經濟立法體系的構成要素的規范性文件中的法律規范不一定是經濟法律規范。
3另外,組成經濟法部門的法律規范都是現行的,而作為經濟立法體系構成要素的規范性文件中的法律規范是計劃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