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法的概念和特徵
A. 國際經濟法特徵是什麼
這個回答規模太大。
公平合理。
B. 國際經濟法包括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是隨著國際經濟關系的發內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容個法律部門和法律學科。
國際經濟關系主要包括國際貿易關系、國際投資關系、國際技術轉讓關系、國際貨幣金融關系和國際稅收關系,是由於貨物、技術、服務、資金和人員的跨國流動所形成的。調整這些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分別形成了國際貿易法、國際投資法、國際貨幣金融法、國際稅法和國際經濟組織法,這些實體法規范和解決國際經濟貿易爭議的程序法規范構成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內容。
國際經濟法的存在形式,包括國際法規范和國內法規范兩大類。其中,國際法規范包括國際條約、國際經濟慣例,以及有關國際組織的規范性決議等;國內法規范主要是各國調整涉外經濟關系的國內立法,在某些國家還包括法院判例。國際經濟法的主體是自然人、法人、國家和國際經濟組織。197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列舉了15項原則作為指導國際經濟關系的基本原則,其中國家經濟主權、公平互利和國際合作以謀發展三項基本原則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C. 如何理解國際經濟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
國際經濟法是指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回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答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相互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隨著各國之間貿易和經濟往來日益增長以及國家對貿易和經濟活動的干預日益加強而形成和發展的。早在中世紀末期,歐洲主要商業城市就有一些關於國際商業交易的規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關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則和制度大量出現 ,並具有了國家之間條約的形式。作為一門學科,國際經濟法學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發展起來。
D. 急、急、急……國際經濟法的概念和范圍
一、國際經濟法的概念、調整范圍
(一)概念
1、什麼是國際經濟法。
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際經濟活動和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也就是調整國際經濟交往中商品、技術、資本、服務的跨國交易流通中形成的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和法律制度的總和。
2、國際經濟法的狹義概念和廣義概念。
我們大致地可以將關於國際經濟法概念分作兩類:國際經濟法的狹義概念和廣義概念。
(1)際經濟法的狹義概念。
按照國際經濟法的狹義概念,國際經濟法是國際公法的一部分或一個分支。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作為國際公法調整對象的國際公法主體之間的關系的一部分。國際經濟法的淵源僅由包括條約和國際慣例在內的各種國際淵源構成。
二、國際經濟法的概念和范圍
1.有關國際貨物貿易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包括與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國際貨物運輸、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國際支付與結算、進出口法律管制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國際貿易是一種跨國的貿易,可以發生在國家、國際組織、自然人及法人之間,其所涉及的法律規范既包括國際法、也包括國內法、既包括公法,又包括私法,如有關國際貿易的雙邊和多邊條約,國內的對外貿易法、進出口管製法、外匯管理法、合同法、民法、有關反傾銷的法律規定、海關法等。
2.有關國際服務貿易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規范
包括與法律服務及計算機及相關服務等商業性服務、通訊服務、建築服務、銷售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文化及體育服務、交通運輸服務等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3.有關國際投資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包括資本輸出、資本輸入、投資保護等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國際投資法是調整國際私人直接投資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法律規范在國內法方面涉及外國投資法、海外投資保險法等,公約方面涉及多邊投資保證公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等。
4.有關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包括與工業產權的國際保護、著作權的國際保護、國際許可證貿易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知識產權的保護在國際的層面通過了許多的國際公約,如,保護工業產權的巴黎公約、保護文學藝術作品的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等。在貿易與知識產權交叉領域有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等。
5.有關國際貨幣與金融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包括與國際貨幣、跨國銀行、國際貸款、國際證券、國際融資擔保、跨國銀行的管制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概括起來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內容:
(1)有關國際貨幣法律制度的內容,即各國對本國貨幣在是否可以自由兌換上的確認,本國的匯率制度,外匯管制等方面的內容。
(2)有關國際資金融通的內容,主要指國際貸款、國際證券投資、國際融資租賃等方面的內容。
(3)跨國銀行的法律管制,即東道國和跨國銀行的母國對跨國銀行海外分支機構的設立及經營活動的法律管制。
6.有關國際稅收的法律規范與制度
包括與國際稅收管轄權、國際雙重征稅和國際重疊征稅、國際逃稅與避稅等有關的法律規范與制度。隨著國際稅收關系的產生與發展,國際稅法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法律部門,是國際經濟法的一個分支。
E. 國際經濟法的基本涵義
國際經濟法是國際公法的新分支
國際經濟法只是調整國家政府相互之間、國際組織相互之間以及國家政府與國際組織之間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傳統的國際公法,主要用於調整國家政府之間、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
家政府與國際組織之間的政治關系。國際經濟法是專門用來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新的法律分支。它是國際公法的一個新分支,是適用於經濟領域的國際公法。持此類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施瓦曾伯格、日本的金澤良雄以及法國的卡羅等人。 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際(跨國)經濟關系的國際法、國內法的邊緣性綜合體
它是調整超越一國國境的經濟交往的法律規范。調整的對象,不僅限於國家政府之間、國際組織之間以及國家政府與國際組織之間的經濟關系,而且包括大量的分屬於不同國家的個人之間、法人之間、個人與法人之間以及他們與異國政府或國際組織之間的各種經濟關系。它的內涵和外延,早已大大地突破了國際公法單一門類或單一學科的局限,而擴及於或涉及到國際私法、國際商法以及各國的民商法、經濟法等。持此類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的傑塞普、斯泰納、傑克遜、洛文費爾德以及日本的櫻井雅夫等人。 持狹義說的學者,按照傳統的法學分科的標准,嚴格地劃清國際法與國內法、「公法」與「私法」的界限,認為國際經濟法乃是國際公法的一個新分支。理論上說,這種主張具有界限分明、避免混淆的長處。但在當今國際經濟交往的客觀情況下,卻存在著不切實際的缺陷。
國際經濟法,是一個涉及國際法與國內法、「公法」與「私法」、國際商法與各國涉外經濟法等多種法律規范的邊緣性綜合體。這門新興學科的邊緣性和綜合性,是國際經濟法律關系本身極其錯綜復雜這一客觀存在的忠實反映,也是科學地調整這種復雜關系的現實需要。
作為當代的法律學人,理應根據這一邊緣性綜合體自身固有的本質和特點,堅持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的科學方法,以當代國際經濟交往中涌現的各種現實法律問題作為中心,嚴格按照其本來面貌和現實需要,打破法學傳統分科的界限,對原先分屬各門各類的有關法律規范,進行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和探討。只有這樣,才能學以致用,切實有效地解決各種理論問題和實務問題。 由此可見,應順應國際經濟秩序除舊布新的歷史潮流,對待國際經濟法的現有知識和現有體系,「拿來主義」與消化主義並重,逐步創立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體現第三世界共同立場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經濟法學科新體系。
F. 國際經濟法的表象特徵
一、經濟法具有調整經濟關系的統一性。
二、經濟法在市場調節中的穩定性。
三、經濟法在組成和內容上的綜合性。
四、經濟法在功能上的限制和促進的一致性。
五、經濟法在作用上的針對性和效益性。
六、經濟法是獎勵和懲罰相結合的法律。
G. 國際經濟法的概念
國際經濟法(英文: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一詞系由格奧爾格·施瓦岑貝格(Georg Schwarzenberger)於1948年發表於《國際法季刊》(International Law Quarterly)中的「國際經濟法之范疇與標准」(The Province and Standard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一文所正式提出。
是指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相互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隨著各國之間貿易和經濟往來日益增長以及國家對貿易和經濟活動的干預日益加強而形成和發展的。早在中世紀末期,歐洲主要商業城市就有一些關於國際商業交易的規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關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則和制度大量出現 ,並具有了國家之間條約的形式。作為一門學科,國際經濟法學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發展起來。
概念和范圍 關於國際經濟法的概念和范圍,國際上和國內都學說不一,總的來說,可歸納為廣泛和狹窄的兩種概念和范圍。
廣義國際經濟法 泛指調整國際經濟交往的法律。其范圍包括一切關於超越國界並涉及任何經濟利益的交易和交往的法律規則和制度,不論進行交往和交易的主體是國家、國際組織或機構、國營金融機構(如國家的中央銀行),還是個人、法人或跨國公司。它也不區分國際法和國內法、公法和私法。主張這種概念的法學家一般認為,國際經濟法是國際社會中經濟關系和經濟組織的國際法規范和國內法規范的總稱,他們打破了法律各部門之間的界限,強調法律各部門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滲透。這派國際經濟法學者特別著重從各種有關法規的綜合的角度,研究實際的法律問題,對實際法律工作者來說,較切合實用。
按照廣泛的概念,國際經濟法的內容甚廣,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關於外國人經濟地位的國內立法和國際法。②關於國際商業交易的私法方面,包括貨物買賣、運輸、契約的法律,保險法,公司法和海商法。③關於國際貿易的國內法規,如關稅法規、內地稅法規、進出口管製法規、外匯管製法規以及關於質量和包裝標准等方面的法規等。④關於外國人投資的國內立法和國際法,包括外國人投資的組織和清理、投資的待遇、保護和保證(見國際投資法),國有化和徵收,解決投資爭端的方法和適用的法律,等等。⑤關於國際貿易制度、國際貨幣和金融制度和國際機構投資制度的國際法和國際經濟機構法,如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區域性國際開發銀行(如亞洲開發銀行)的法律,國際商品協定等。這部分法律都是通過國際條約的形式制定的,構成國家之間的條約義務,屬國際公法的范圍,不直接涉及或約束個人。⑥關於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法律,如歐洲經濟共同體,經濟互助委員會,安第斯條約組織的法律。⑦國際稅法,包括課稅管轄權范圍,關於解決雙重課稅的法律(見國際稅法) 。
狹義國際經濟法 是國際公法的一個特殊部門。凡國際貿易、經濟交易中涉及的私法問題(如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等)和國內法問題(如關於進出口管理的國內立法等)都不屬於國際經濟法的范疇。這派學者比較注意國際經濟法的理論體系的研究。根據狹窄的概念,國際經濟法的范圍和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關於一國公民(自然人)和法人在其國境外經濟領域的法律地位。②關於私人國外投資的法律制度。③國際機構投資的法律制度,主要涉及世界銀行和各區域開發銀行的組織機構法和關於其資金來源和經營的法律。④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制度,其中主要包括國際貿易,金融和貨幣關系的國際法原則和規則。關於國際貨幣制度的法律涉及的問題包括: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條款》建立的關於國際貨幣體制的行為規則以及其實施和改革,區域性貨幣制度等。國際貿易法律制度包括《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體現的各項原則(如非歧視原則、多邊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普遍和逐步降低關稅、禁止數量定額制、關於防止出口貿易中限制競爭的原則、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制度涉及的原則,關於保障措施和免除執行某項原則的制度等),國際商品(初級產品)協定、生產國協會、綜合商品方案問題 、調整不同發展水平國家(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貿易關系的非對等性質的優惠原則、關於禁止商業上限制競爭的做法的國際行為准則、消除或減少非關稅貿易障礙等。⑤國際經濟組織和機構法,包括組織結構、決策程序和職能范圍等方面的問題。⑥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的法律制度。⑦國際稅法,等等。
國際經濟法已經從國際公法中獨立。不但有關於經濟關系的國際公法,還有調整個人與國際法主體之間的法律規范。
H. 簡述國際經濟法的特徵。
1、國際經濟法的主體多元化,不僅包括國家、國際組織,也包括分屬於不 同國家版的個人和法人。
2、 國際經濟法權所調整的對象是超越一定法域甚至國家范圍的經濟關系即國 際經濟關系, 不僅包括國家與國際組織相互間的經濟關系, 而且還包括不同國家 的個人、法人間以及國家與他國國民間的經濟關系。
3、 國際經濟法的淵源非常廣泛, 不僅包括經濟方面的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 而且包括國際民間商務慣例和各國國內涉外經濟法規, 因而既有國際法, 又有國 內法,既有實體法,又有程序法。
望採納
I. 求國際經濟法的名詞解釋,簡答,論述,越多越好 謝謝
三、名詞解釋題(將答案填入「答卷」紙上相應的空白處。每小題4分,共20分)
1.國家契約
2.關稅稅則
3.外國投資法
4.國際復興開發銀行
5.歐共體法
四、簡答題(將答案填入「答卷」紙上相應的空白處。每小題6分,共18分)
1.國際經濟法有哪些主要特點?
2.簡述法人或其他組織取得外貿經營權的法定條件。
3.關貿總協定有哪些主要職能?
五、論述題(將答案填入「答卷」紙上相應的空白處。共10分)
試述國際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三、簡答題(每題5分,共15分)
1、簡述國際技術轉讓的基本方式。
答:國際技術轉讓的基本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非商業性的技術轉讓。主要是指國家間或國家與國際組織間以簽訂經濟技術合作
協定的方式而進行的技術轉讓。具有無償性特點。
一種是商業性的技術轉讓。即通常所說的國際技術貿易。具有有償性特點。具體又有兩
種主要方式 一是技術貿易;二是技術投資。
2、簡述特別提款權的概念和特點.
答.特別提款權是基金組織按各成員國認繳份額的比例分配的一種使用資金的權利,它
是成員國在基金組織帳戶上一種用數字表示的人為資產。
其特點有:
①成員國分得特別提款權後,無須再向基金組織繳交任何其他資金;
②成員國在需要時,可以無條件地使用特別提款權;
③特別提款權歸成員國長期所有。
3、我國仲裁立法如何體現仲裁和調解相結合的特點?
答 我國《仲裁法》體現了仲裁和調解相結合的特點,表現在:
①仲裁庭在作出裁決前,可以先行調解;
②當事人自願調解的,仲裁庭應當調解,調解不成的,應及時作出裁決;
③調解達成協議的,仲裁庭應製作調解書或根據協議的結果製作裁決書;
④調解書與裁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四、論述題(每題15分,共30分)
1、試聯系《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闡述國際貨物買賣中的風險轉移制度的主
要內容。
答:此制度包括風險轉移的含義、時間及法律後果三項內容。
(一)風險轉移的含義.
所謂風險是指足以致使貨物毀損、滅失的意外事由。風險轉移是指風險承擔的轉移,也
即對風險造成的損失承擔的轉移。在國際貨物買賣中,貨物的風險應於某個時間由賣方改為
買方承擔,此即國際貨物買賣中的風險轉移。
(二)風險轉移的時間
風險轉移問題的關鍵在於風險在何時從賣方轉移到買方手中,對此,各國法律規定並不一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規定的風險轉移時間是:
(1)如果合同涉及到貨物的運輸,有兩種情況.
①如賣方沒有義務在某一特定地點交付貨物,則貨物依合同交付給第一承運人之時即為風險轉移之時。
②如賣方有義務在某一特定地點把貨物交給承運人,則貨物於該地點交付給承運人時即為風險轉移之時。
(2)如果貨物是在運輸途中出售,訂立合同之時即為風險轉移之時。但如果賣方在訂立合同時巳知道或理應知道貨物已遺失或損壞,又不將此事實告知買方,則應由賣方承擔此遺失或損壞。
(3)合同既不涉及到貨物的運輸,又不是出售運輸途中的貨物,即一般是在賣方營業地交貨的情況下,買方接受貨物時,即為風險轉移之時。如買方不在適當時間內這樣做,則貨物交由其處置但其不收取時為風險轉移之時。
如果買方有義務在賣方營業地以外的某一地點接收貨物,當交貨時間已到而買方知道貨物已在該地點交給他處置之時,才是風險轉移之時。
(三)風險轉移的後果:
貨物在風險轉移到買方後遺失或損壞,買方支付價款的義務並不因此解除,除非這種遺失或損壞是由於賣方的行為或不行為所造成。
如果賣方已根本違反合同,則所有風險轉移的規定,不影響買方因此種違反合同而可以採取的各種補救辦法。
2、論述雙重征稅協定的主要內容及與締約國國內稅法的關系。
答:(1)雙重征稅協定的主要內容包括:
①協定的適用范圍。包括協定在空間和時間上的效力范圍,協定適用的稅種范圍以及協定對人的適用范圍。
②對各類跨國所得和財產價值的征稅權劃分。
③避免和消除國際重復征稅的方法。
④稅收無差別待遇。
⑤相互協商程序與情報交換制度。
(2)與締約國國內稅法的關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兩者的功能和作用各有側重。
國內稅法的作用主要在於創設締約國征稅權,確定課稅對象范圍和程度以及征稅程序等。協定的作用在於運用沖突規范限制締約國一方的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同時規定締約國另一方在行使稅收管轄權時應該採取的消除雙重征稅的措施。
②兩者彼此配合,互相補充。
一方面,協定中的沖突規范和實體規范的功能作用,需要締約國國內稅法上的有關實體和程序規范的配合補充,才能得以實現;另一方面,協定中不明確的用語,允許各國依照國內稅法進行解釋。
③兩者發生沖突時,協定條款原則上應有優先適用的效力,但不能絕對化。
一、名詞解釋(5題,每題4分,共20分)
1、 國際貿易慣例
2、 要約邀請
3、 懲罰性賠償
4、 融資性租賃
5、 注冊資本
簡答題 (3題,每題6分,共18分)
1、 簡述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的特點。
2、 簡述《巴黎公約》的基本原則。
3、 簡述仲裁協議的作用。
六、論述題 (1題,共12分)
試分析雙重征稅的產生原因及其解決方法。
名詞解釋(5題,每題4分,共20分)
1、 跨國公司
2、 兩段招標
3、 國際貨物多式聯運
4、 匯票
5、 共同海損
簡答題(3題,每題6分,共18分)
1、 試比較美國型的投資保證協定和德國型的促進與保護投資協定。
2、 簡述要約的構成條件。
3、 簡述國際技術許可協議的含義及其分類。
六、 論述題(1題,共12分)
試述我國與GATT及WTO的關系及其發展趨勢。
J. 什麼是國際經濟法
國際經濟法是指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版;國家與他權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相互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隨著各國之間貿易和經濟往來日益增長以及國家對貿易和經濟活動的干預日益加強而形成和發展的。關於國際經濟法的概念和范圍,國際上和國內都學說不一,總的來說,可歸納為廣泛和狹窄的兩種概念和范圍。廣義的泛指調整國際經濟交往的法律。其范圍包括一切關於超越國界並涉及任何經濟利益的交易和交往的法律規則和制度,不論進行交往和交易的主體是國家、國際組織或機構、國營金融機構(如國家的中央銀行),還是個人、法人或跨國公司。它也不區分國際法和國內法、公法和私法。狹義的是國際公法的一個特殊部門。凡國際貿易、經濟交易中涉及的私法問題(如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等)和國內法問題(如關於進出口管理的國內立法等)都不屬於國際經濟法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