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經濟合同法全文
A. 經濟合同法是怎樣規定
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商品交換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黨的十一屆三專中全會以來,屬我國先後制定了《經濟合同法》(1981年)、《涉外經濟合同法》(1985年)和《技術合同法》(1987年)。這三部合同法對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國內經濟、技術的交流利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
B.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
有效,不過根據時間和實際情況,協議應該會有變化的。
C. 中國有沒有《經濟合同法》
我國曾有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於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屆全國人專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屬過,自1982年7月1日起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出台後被廢止,《合同法》第四百二十八條規定「本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合同法》同時廢止。
D. 合同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同時廢止。
E.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
為保障社會主義市來場經源濟的健康發展,保護經濟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制定的法律
全文:http://ke..com/view/1058954.htm#3
F.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有什麼區別
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經濟合同是計劃經濟時代的概念 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的法律,主要規范合同的訂立、效力、履行、變更、轉讓、終止、違反合同的責任等問題。其特徵表現: (1)合同法以任意性規范為主。 (2)合同法以平等協商和等價有償為原則。 經濟合同法是調整法人之間、法人與個體工商戶、專業戶、承包經營戶之間在經濟活動中所形成的經濟合同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經濟合同法調整對象是法人之間、法人與個體工商戶、專業戶、承包經營戶在經濟活動中所發生的各種經濟合同關系。作為經濟合同法調整對象的經濟合同關系主要指下列關系: (一)法人之間的經濟合同關系; (二)法人與個體工商戶、專業戶、承包經營戶之間的經濟合同關系; (三)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和合同管理機關對經濟合同的監督、檢查關系; (四)各級業務管理部門(人民銀行、專業銀行、信用社)對經濟合同的監督檢查關系; (五)經濟合同仲裁機關、人民法院對經濟合同糾紛的裁決與裁判的關系等。 下列合同由於不是經濟合同,因此,不受經濟合同法調整: (一)公民個人之間訂立的各類民事合同; (二)公民個人與法人之間訂立的勞動合同; (三)公民個人為了滿足家庭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與法人之間訂立的買賣、承攬、保管、借貸等合同; (四)企業內部各種形式的承包合同、租賃合同和生產責任制合同等; (五)中國法人與外國公司、企業、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簽訂的合資經營、合作經營、來料加工、來件裝配、補償貿易、貨物買賣、貨物運輸、技術引進和技術轉讓等合同。 由以上可看出,兩者的范圍不同,合同法的范圍更廣一些。而一般公司在制定製度時,可參照合同法施行,牽涉到經濟具體行為時參照經濟合同法施行。
G.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
經濟合同法在合同法實施之後就已經廢止不能再適用了,同時廢止的還有技術合同法和涉外經濟法。
H. 合同法與經濟合同的內容是什麼
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商品交換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先後制定了《經濟合同法》(1981年)、《涉外經濟合同法》(1985年)和《技術合同法》(1987年)。這三部合同法對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國內經濟、技術的交流利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經濟貿易的不斷發展,其越來越不能適應客觀實際的需要。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簡稱《合同法》)。該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原有的三部合同法同時廢止。
我國的《合同法》出總則、分則和附則三部分組成,總則主要規定《合同法》的宗旨、基本原則及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救濟等規范;分則對15種具體的合同予以規定;附則是對合同的施行日期的規定。
《合同法》的調整范圍主要有: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關系,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合同關系,貸、贈與等合同關系,自然人之間的買賣、租賃、借關系等。
另外,在政府機關參與的合同中,政府機關作為平等的主體與對方簽訂合同時適用《合同法》的規定。其他法律對合同另有規定購,依照其規定;其他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合同,適用《合同法》總則的規定。
需要指出的是,涉及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肋協議,不屬於《合同法》的調整范圍。這是因為這幾類關系具有極強的人身性,而人身權利是不可轉讓的特殊權利,不同於財產權。
經濟合同是平等民事主體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相互之間,為實現一定經濟目的,明確相互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包括購銷、建設工程承包、加工承攬、貨物運輸、供用電、倉儲保管、財產租賃、借款、財產保險等合同。
訂立經濟合同,必須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規,並應遵循平等互利、協商一致的原則。代訂經濟合同,必須事先取得委託單位的委託證明,並根據授權范圍以委託人的名義簽訂,才對委託人直接產生權利和義務。經濟合同應具備的主要條款是:標的(指貨物、勞務、工程項目等)、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酬金、履行的期限及地點和方式、違約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的或按經濟合同性質必須具備的條款,以及當事人一方要求必須規定的條款,也是經濟合同的主要條款。當事人雙方依法就前列條款協商一致,經濟合同就成立。具體實施條例或細則規定,必須簽字蓋章才能成立的,只有經當事人雙方簽字蓋章後合同才能成立。
如雙方約定必須經鑒證或公證後才能成立或生效的,則必須履行鑒證或公證手續。經濟合同除即時清結者外,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為保證經濟合同的履行,雙方可以協商設定擔保措施。如定金、保證、抵押、留置等。採用定金擔保的,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的,無權請求返還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由保證人擔保的,保證人應當是具有代償能力的公民、企業法人以及其他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不能擔任保證人。當被保證的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時,按照擔保約定由保證人履行或者承擔連帶責任。
經濟合同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全面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但發生下述情況之一的,允許變更或解除合同:
1.當事人雙方經協商同意,並且不因此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2.由於不可抗力致使經濟合同的全部義務不能履行;
3.由於另一方在合同約定的期限內沒有履行合同。
在第1種情況下,要求雙方達成變更或解除合同的協議,協議未達成以前,原經濟合同仍然有效。在第2、3兩種情況下當事人一方有權通知另一方解除合同。變更或解除合同的通知或協議,應當採用書面形式。因變更或解除經濟合同使一方遭受損失的,除依法可以免除責任的以外,應由責任方負責賠償。當事人一方發生合並、分立時,由變更後的當事人承擔或者分別承擔履行合同的義務和享受應有的權利。經濟合同不得因承辦人或法定代表人的變動而變更或解除。
為嚴肅合同紀律,違反經濟合同的,要承擔違約責任。由於當事人一方的過錯,造成經濟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違約責任;如屬雙方的過錯,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別承擔各自應負的違約責任。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有違約金、賠償金、繼續履行等。當事人一方違反經濟合同時,應向對方支付違約金。如果由於違約已給對方造成的損失超過違約金的,還應進行賠償,補償違約金不足的部分。對方要求繼續履行的,還應繼續履行。違約金、賠償金應在明確責任後十天內償付,否則按逾期付款處理。
經濟合同發生糾紛時,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或者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通過協商、調解解決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依據合同中的仲裁條款或事後達成的書面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沒有仲裁條款又無仲裁協議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經濟合同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制。其裁決是發生法律效力的裁決,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
I. 經濟合同法全文
經濟合同法已經失效了。
第十八條 建設工程承包合同,包括勘察、設計、建內築、安裝,可以容由一個總包單位與建設單位簽訂總包合同,也可以由幾個承包單位與建設單位分別簽訂合同。國家的重大建設工程項目承包合同,根據國家規定的程序和國家批準的投資計劃、計劃任務書等文件簽訂。
勘察、設計合同中,應規定雙方提交勘察、設計基礎資料、設計文件(包括概預算)的時間,設計的質量要求以及其他協作條件等條款。
建築、安裝工程合同中, 應明確規定工程范圍、 建設工期、中間交工工程開竣工時間、工程質量、工程造價、技術資料交付時間、材料和設備供應責任、撥款和結算、交工驗收、雙方互相協作等條款。
建設工程的竣工驗收,應以施工圖紙及說明書、國家頒發的施工驗收規范和質量檢驗標准為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