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的訴訟缺點
❶ 問個經濟法的訴訟地法律管轄的問題
民事案件管轄法院根據糾紛性質不同,管轄的法院也不相同。
《民事訴訟》
第二內十一條對公民提起容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第二十三條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四條 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五條 因票據糾紛提起的訴訟,由票據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六條 因公司設立、確認股東資格、分配利潤、解散等糾紛提起的訴訟,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七條 因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❷ 簡述經濟法的經濟仲裁與訴訟的區別與聯系
1、仲裁和訴抄訟都是經濟襲糾紛的解決機制。
2、仲裁是一局終裁,仲裁裁決只能撤銷不能上訴;而訴訟一般是兩審終審制,訴訟可以上訴、再審。
3、仲裁不是訴訟的前置程序,當事人之間發生糾紛時,既可以選擇仲裁也可以直接提起訴訟。
4、仲裁的靈活度高,當事人參與仲裁庭成員的選擇,但是審判庭的組成人員是法院確定的,當事人無權指定及發表意見。
5、當事人之間約定有仲裁而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協議無效或被告在一審開庭前未提交仲裁協議的除外。
6、當事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由人民法院管轄。
7、仲裁一般不公開,而訴訟一般公開。
8、仲裁通過民間機構(仲裁委員會)解決,訴訟通過國家機關(法院)解決。
❸ 經濟法中的缺陷和瑕疵有何區別
程度不一樣:缺陷不能使用,瑕疵是存在問題,但可以繼續使用;
所求償對象不同:缺陷可以向銷售者、生產者賠償,瑕疵由銷售者賠償;
賠償的方式和標准不同:缺陷可以按產品質量法要求退貨,瑕疵可以進行維修。
訴訟時效不同:缺陷的訴訟時效是2年,最長不超過20年;瑕疵訴訟時效為1年。
❹ 對比仲裁和訴訟的特點並作出利弊分析 財管經濟法試題
仲裁與訴訟相比,仲裁的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仲裁能充分體現當事人的自願。仲裁以充分的當事人意思自治為基礎,是否要選擇仲裁以及仲裁機構的選定、仲裁員的指定、仲裁地和仲裁語文的確定、仲裁程序的確定、提交仲裁爭議的范圍、仲裁的法律適用、是否和解,等等,均優先由當事人自行決定,當事人可以對仲裁程序其支配作用,對爭議的解決也可以發揮最大的影響。
第二,仲裁體現出較高的程序上的效率。只要當事人之間訂有仲裁協議,一旦他們發生爭議和糾紛,就可以去約定的仲裁機關進行裁決。仲裁的受理和開庭程序相對簡單,當事人還可協議不開庭。而且仲裁實行一裁終局,與訟相比,訴訟實行兩審終審,時間比較長,浪費了當事人的精力和時間。目前,大部分爭議都通過訴訟解決,但是我國的訴訟資源是相對有限的,一個案件從受理到判決生效往往需要較長時間。因此,仲裁的快捷、方便、高效率可使當事人盡早擺脫爭議和糾紛的束縛,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所追求的事業之中,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三,仲裁體現出較高的專業性。仲裁員一般是各行業的專家,而且仲裁員的條件相對較高。當事人可以根據具體的爭議,選擇適合自己的專家作為仲裁員,這樣有利於裁決的公正做出,保證了裁決的質量。在現今司法審判人員業務素質普遍不高的現實情況下,也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第四,仲裁的保密性好。仲裁不公開審理,不允許旁聽和新聞媒體采訪,為當事人保守商業秘密。當事人協議公開的,可以公開進行。尊重了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有利於當事人在小范圍內解決爭議,為繼續合作留下可能。
相對於訴訟而言,仲裁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
第一,仲裁的自主性決定了,仲裁庭對惡意利用仲裁的自主性來逃避責任、拖延履行義務的行為,不能採取強有力的對策。其對干擾仲裁活動的當事人,也無權行使強制措施。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仲裁效能的發揮。
第二,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在快捷方便的同時,也失去了再審的監督作用,除《仲裁法》第58 條的規定的情況,可以由人民法院審查核實後撤銷裁定外,當事人只有無條件的接受,並且沒有任何救濟措施,因而又容易降低人們的信任度。
第三,仲裁員的權力比法官要小。仲裁員不能強制證人出庭,如果要進行證據或財產保全必須要經過人民法院。著必然要延長審理時限,增加當事人的負擔和精力的投入。
第四,仲裁員缺乏監督機制。有些仲裁員的水平低下,或者為了私利,難以做出公正合理的判決,這時卻沒有有效的機制對仲裁員進行懲戒,從一定程度上縱容了仲裁員的這種行為。所以,對仲裁機構來講,應建立考核、約束機制,以便對仲裁員的行為進行監督和約束,保證仲裁員能夠真正公平合理的處理仲裁案件;對仲裁員來講,要樹立對當事人負責,認真辦理每一個案件,確保仲裁質量的職業道德並具備足以擔當仲裁員的資格和能力。
第五,仲裁協議不能約束第三人,因此對要求追究第三人責任的情況下,仲裁當事人只能重新申請仲裁或訴訟,降低了效率,也不利於日後仲裁裁決的執行。
❺ 經濟法(訴訟時效)
正確答案應是a。
最高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條版明確規定,當事人未提權出訴訟時效抗辯,人民法院不應對訴訟時效問題進行釋明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進行裁判。
甲僅說沒有能力償還債務,沒有提出超過訴訟時效問題。
而其他三個答案都涉及訴訟時效問題,包括釋明和裁判。
所以,答案a是正確的,其他三個是錯誤的。
❻ 經濟法 經濟糾紛案件的起訴必須符合哪些條件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2、有明確的被告;
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4、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經濟糾紛產生的原因
產生經濟糾紛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結合我國經濟活動的情況,產生經濟糾紛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進行經濟活動的依據不規范。市場主體在進行經濟活動時,其依據不規范是引起經濟糾紛的主要原因。君子合同隨處可見,導致經濟合同履行過程無章可循,從而產生糾紛;
2、在進行經濟活動中,不嚴守規則,有些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不嚴格依法辦事,根據自己的利益,故意不履行合同或訂立假合同,因而產生糾紛;
3、有關部門的行政干預,而導致經濟糾紛。
(6)經濟法的訴訟缺點擴展閱讀:
經濟糾紛的解決方法:
1、申請經濟仲裁
當出現經濟合同糾紛,企業可以申請經濟合同仲裁。
經濟合同仲裁是由國家規定的經濟合同仲裁機關依法對當事人之間的經濟合同糾紛居中調解,依法作出判斷或裁決的活動。
企業在仲裁活動中享有申訴權、答辯權、申請迴避權、申請保全措施權和申請執行權。同時應當遵守仲裁程序和仲裁紀律,如實陳述案情和提供證據,全面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或裁決書,按規定繳納仲裁費等。
2、進行經濟訴訟
經濟訴訟是指國家司法機關,按照法律的規定,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並依法作出判決的活動。
當事人有權委託代理人,提出申請迴避,收集、提供證據,進行辯論,請求調解,提起上訴,申請執行。當事人除可以查閱本案資料外,還可以復制本案有關資料和法律文書。
原告可以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
同時,當事人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遵守訴訟秩序,履行發生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繳納訴訟費用等。
3、進行行政訴訟
行政訴訟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審理和解決行政爭議案件和訴訟活動,經理人應該認識到通過行政訴訟活動對於認真執行憲法和行政法規。
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促進行政管理法制化和廉政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維護國家安定團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行政訴訟中的原告和被告享有同等權利,承擔同等的行政訴訟義務,任何一方都作為平等實體而不享有特權。
企業應正確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以防止或避免給自己造成更大的損失。
❼ 經濟法律師 跟 訴訟律師有什麼不同
經濟法律師,是偏向打經濟類案件的官司的律師。
訴訟律師,是在具體的訴訟活動中,負責代理訴訟的律師。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❽ 關於經濟法的一些問題
.2016年2月,長期向B公司提供各種產品的A公司生產的產品被有關部門認定為不合格產品,B公司要求停止進貨,A公司認為B公司停止進貨是違約行為,應承擔相應責任。問,A公司觀點正確嗎?為什麼?
❾ 關於經濟法裡面訴訟時效的問題
一是權來利人在此時間內享有依訴源訟程序請求人民法院予以保護的權利;二是這一權利在此時間內連續不行使即歸於消滅。 《民法通則》第135條規定的:「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表明,我國一般民事訴訟的一般訴訟時效為二年。
❿ 經濟法與民事訴訟法
答案:C
【解析】《環境保護法》第41條第1款和第2款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回除危害,答並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
賠償責任和賠償金額的糾紛,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因此A項的說法是正確的。
《環境保護法》第42條規定:「因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所以B項的說法也是正確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第(三)項規定:「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所以環境污染案件由加害方對污染致害的因果關系負舉證責任,因此C項的說法是錯誤的,而D項的說法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