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中合同法案例
一、4份協議,未生效1份(借款協議) 無效協議1份(轉讓協議)
二、王告孫(借內款協議未生容效,被告不承擔責任),
李告王(約定條件已出現生效,故被告王某履行支付義務),
趙告王和楊(轉讓協議無效,王不具備養豬場的所有權,故轉讓無效)
三、涉及合同法下述法律知識:
第六條 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第四十五條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可以約定附條件。附生效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生效。附解除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失效。當事人為自己的利益不正當地阻止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已成就;不正當地促成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不成就。
第五十一條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第五十八條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② 求解 經濟法中的合同法案例分析 拜託拜託
最普遍的介紹:合同問題
特點是什麼:關系
舉例說明應用場景:合同法
其它含義:1,張某與A公司是股東關系,2,起訴A公司,不能連帶張某。例如,你起訴上市公司,連股民一起告。
舉例說明應用場景:法院支持A公司與B紡織廠之間的經濟糾紛
③ 經濟法案例分析,合同法
甲乙雙方的合同有效存在。乙方的要求合理。合同中的欺詐是一方當事人因為另版一方當事人提供了虛權假信息(合同中的重要部分),本案中乙方仔細審閱了甲方提供的保證書和說明書,說明甲方能夠提供符合合同要求的貨物,因此合同已經成立。只是在履行過程中甲提供了不符合同的貨物,因此是甲方違約。違約自然要負法律責任。
④ 經濟法案例 合同法方面
1、簽約雙來方應當明確各自的准確信息自。公司列明住所地,法定代表人、聯系人等,個人要明確身份證號、戶籍地、住址、聯系電話等。
2、第一條,試用期規定違法。勞動合同期限在三年以上的,試用期最長為六個月,該條款規定勞動合同期五年,則試用期最長至2006年2月10日。
3、第五條,安排員工休息日、公休假日加班的,應當支付加班費用,該條約定違法。
4、第六條,工作滿一年就應當享受帶薪休假,而該約定為工作滿三年才有帶薪假,約定違法。
5、第十條,社會保險法規定,為員工繳納社保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因此約定將社保費用計入工資發放的,約定無效。
6、第34條,限制員工生育權的約定無效。公司依據此規定解除合同的,為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承擔相應責任。
7、第35條,約定無理由扣工資違法,工資應當按月以貨幣形式發放,不得扣留,不得發放實物代替。
8、第40條,按照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發生勞動爭議必須經過勞動仲裁程序,對裁決不服的,才可以提出訴訟,該條約定違法。
⑤ 經濟法案例分析:關於合同法
不能得到支持,因為:
1、合同依法生效,無法定無效情形;
合同法第52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2、不具備行使撤銷權的情形
合同法第54條: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不得撤銷
針對本案,可能有人要問:原主人隱瞞房子中曾死人的情況,現在造成鄭先生及其妻子心理不適,精神緊張,不能適用「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我認為對此應當這樣理解:
1、房子中以前發生過什麼,並如實告知購房者,這不是售房者必須履行的義務,售房者只要確保房子質量達標,手續合法齊全,且雙方就價款達成一致即可,所以不應說原房主「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另外,鄭先生本意就是買房,所以「違背真實意思」也不成立。
2、鄭先生主張撤銷的理由不充分。心理不適,精神緊張僅是他與妻子自身的心理狀況,不能因此就否定合同的效力,那是不是發現房子風水不好是不是也可以主張撤銷合同呢?這明顯不利於經濟流轉的穩定性。
如果房地產商建樓時不慎發生事故導致工人墜樓死亡等事件,那是不是整棟樓都不要賣了。
⑥ 關於經濟法中合同法的案例分析,急請高手解答
A公司為大型棉毛製品公司,下屬有兩個公司,一個為B制衣公司(獨立法人),為A公司的子公司;另一個為C制衣公司,為A公司的分公司,已由王某承包。在承包協議書中明確規定:在承包期間債權債務由王某負責。2001年6月,在某市經貿洽談會上,A公司董事長李某遇到了某棉紡廠廠長孫某。孫某說:本廠有一批質地良好的棉布待銷。A公司董事長李某想到下屬兩個公司正需要棉布,就給孫某牽線介紹。2001年7月份棉紡廠與B、C兩個公司簽訂了一份購銷合同。棉紡廠供應各種棉布240包,價值120萬元。B公司和C公司為共同需方,各提貨120包,價款各為60萬元。合同規定貨到一個月後付款。但是棉紡廠發貨後三個月,兩個公司以各種借口拒不付款。棉紡廠就以A、B、C三個公司為共同被告,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並支付貨款。
問:1、該合同是否有效?
2、B公司應承擔什麼責任?與A公司有何關系?
3、C公司應承擔什麼責任?與A公司有何關系?
4、法院應如何判決?
解答:
1、本合同完全有效。從法律角度上講,兩個公司可以為共同需方,簽訂一份合同。
2、B公司為獨立法人,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所以其60萬元的貨款與利息應由B公司獨立承擔,與A公司無關系。
3、C公司是A公司的分公司,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總公司承擔。雖然已經承包給王某,王某所簽的承包協議規定了債權債務由王某承擔,但是承包協議為企業內部承包性質,對外無獨立承擔民事責任能力。因此,C公司所欠棉紡廠的60萬元貨款及利息由A公司承擔。
4、法院應判:B公司給付原告貨款及利息,A公司給付原告貨款及利息。
⑦ 你好!幫我做下經濟法合同法案例分析,急急急!!!
1、如果房屋抄屬張某所有,那抵押合同是有效且已生效的,因為合同是雙方自願協商一致,且不違反法律規定,不損害公共利害或他人利益,所以是有效的;但由於抵押合同沒有登記,不能對抗第三人。
2、如果沒有王、趙二人的擔保方式,那麼屬連帶責任保證,二人應承擔連帶擔保責任;但由於抵押合同是有效的,所以在沒有第三人主張該房屋權利的情況下,二人可主張先以抵押房屋拍賣償還張某的債務,剩餘債務再由二人承擔連帶責任。
3、如果如果張某已將房屋賣給孫某,並進行了產權登記,則房屋產權歸孫某所有,理由是孫某是第三人,抵押合同沒有登記,不能對抗第三人。
⑧ 經濟法合同法案例分析
朋友本平台不能解答此類問題,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