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階級性和社會關系
1. 法律的本質是法律的階級性和社會性的統一嗎
: 正確 法的社會性和法的階級性的統一, 構成法的真正本質。
2. 法是階級性和社會性的統一是否正確
法與階級和國家有著必然的聯系;法的國家性、階級性、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制約性等的本質屬性是內在統一、不可支解的;法的基本特徵是法的本質的外化;法的作用是統治階級的意志影響社會生活的體現、是國家權力運行的體現、是社會生產方式自身回力的體現。
剝削階級的法律觀往往混淆法的本質與法的現象。前幾年有些受到資產階級自由化觀點影響的人也把法的某些現象(如國家強制性、行為規范性、權威性等)冒充為法的本質,抹煞了法的本質,製造了種種混亂。「法的本質」與「法的現象」是一對范疇,分別從法的內部依據和法的外部表現兩個方面把握法律現象。「法的現象」不同於通常所說的「法律現象」。法律現象是法的本質和現象、靜態結構和動態結構的統一體,法的現象則僅指法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徵,是外露的,多變的,通過經驗的、感性的認識就能了解到的,而法的本質則深藏於法的現象背後,是法存在的基礎和變化的決定性力量,是深刻的、穩定的,不可能通過感官直接把握,需要通過思維抽象才能把握。剝削階級法學家或者看不到這一點,習慣於就法論法;或者是到虛無飄渺的「宇宙精神」、「自然命令」或者從抽象的人性中尋找法的本質,所以,他們從未真正發現法的本質。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法學的主要貢獻在於依據唯物史觀科學地揭示了法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
關於法的本質的原理有三個連貫統一、不可支解的基本思想。第一,法是國家意志的表現。在階級社會,「一切共同的規章都是以國家為中介的。」⑶「占統治地位的個人除了必須以國家的形式組織自己的力量外,他們還必須給予他們自己的由這些特定關系所決定的意志以國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現形式。」⑷任何一種意志只有上升為國家意志才能成為法。第二,國家照例是最強大的,在經濟上從而也在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國家。所以,國家意志不過是「取得勝利,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表現」,⑸法不過是「由社會上一部分人積極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規定下來並由另一部分人消極地接受下來的秩序。」⑹這就是說,法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世界上不存在超階級的國家、平等體現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意志的法。第三,統治階級的意志是由其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把法的本質首先歸於統治階級的意志,開始觸及到法的本質。但如果認識停留於此,還不是徹底的馬克思主義,要真正認識法的本質,認識法產生和發展的規律,還必須深入到那決定著統治階級的意志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中。馬克思深刻的指出:「法的關系正象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的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條件。」⑺物質生活條件指人類生存相關的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中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是決定性的內容。生產方式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生產力代表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生產關系代表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個偉大功績,是發現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中生產方式因素的決定意義。生產方式之所以是根本因素,是因為一方面正是通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轉化成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使生物的人上升為社會成員,創造了社會;另一方面,生產過程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根本的社會關系,其他一切關系包括法律關系在內都是從這里派生出來的。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也唯有通過生產方式才能作用於法。當然,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這是從最終意義上說的,除了物質生活條件外,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歷史傳統、民族、科技等因素也對統治階級的意志和法律制度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不考慮這些因素,也就不能解釋為什麼受同樣的或相似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法律制度之間會有很多差別,也就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我國社會主義法會具有中國特色。
以上說明法的階級性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制約性都屬於法的本質范疇,而且是內在地、有機地聯系著的。在關於法的本質的討論中,有的人有意無意地否認或歪曲法的階級性,在理論上引起了種種混亂。其主要作法是:(一)把法的階級性理論說成後人對馬克思主義的附加,好象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並不主張階級性是法的本質屬性。上面引述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法的本質的一系列論述已足以證明這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二)把法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制約性與法的階級性對立起來,用前者排斥後者。其實,階級性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制約性是統一的。因為第一,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都是由一定的階級即統治階級來代表的。第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只有通過統治階級及其國家的意識和意志這個必不可少的中介才能體現在法律中。第三,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學說正是從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分析中得出的。(三)把法的社會性與階級對立起來,使它們成為水火不相容的兩極。其實,階級性與社會性也是統一的。在法律領域,根本不存在無社會性的階級性,也不存在無階級性的社會性。首先,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所謂統治階級就是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而國家政權是「整個社會的正式代表」。⑻其次,「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⑼再次,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是豐富的,而不能簡單地把統治階級意志歸結於階級斗爭意志,更不能把階級斗爭等同於鎮壓(殺、關、管)。只有那些把法的階級性歪曲為鎮壓性的人,才會認為法的階級性與社會性是不相容的。(四)宣揚一部分法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另一部分法反映全社會即各個階級的意志;或者一部分法有階級性,另一部分法無階級性。這種觀點也是值得商榷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統治階級意志由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整體利益所決定的,但其形成和調節也必然受到被統治階級的制約。統治階級在制定法律時,不能不考慮到被統治階級的承受能力、階級力量對比以及階級斗爭的形勢,正如馬克思在論及英國工廠法時所指出的:「它們的制定、被正式承認以及由國家予以公布,是長期階級斗爭的結果。」⑽統治階級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被奉為法律之後,在其實施過程中還會遇到來自被統治階級的阻力。這種阻力會作為一種反饋信息,促使統治階級調節其立法政策和法律。過去受「左」的思想的影響,人們對此視而不見或諱莫如深,是不正確的。但是,我們不能由此而走到另一個極端。應當清楚地看到,在任何情況下,被統治階級的意志都不能作為獨立的意志直接體現在法律裡面。被統治階級的要求只有在不會從根本上損害統治階級利益的情況下,才會被吸收到統治階級的國家意志之中,才能反映到法律中。所以,歸根到底,法只能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其基本的作用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1949年2月《中共中央關於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與確定解放區的司法原則的指示》指出:「任何反動法律——國民黨的六法全書也是一樣——不能不多少包括某些所謂保護全體人民利益的條款,這正和國家本身一樣,恰是階級斗爭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即反動統治階級為保障其基本的階級利益(財產與政權)的安全起見,不能不在其法律的某些條文中,一方面,照顧一下它的同盟者的或它試圖爭取的同盟者的某些利益,企圖以此來鞏固其階級統治;另一方面,不能不敷衍一下它的根本敵人——勞動人民,企圖以此來緩和反對它的階級斗爭。因此,不能因國民黨六法全書有某些似是而非的所謂保護全體人民利益的條款,便把它看作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在基本上不符合廣大人民利益的法律。而應把它看作是基本上不符合人民利益的法律。」這段深刻的論述至今仍然閃耀著真理的戰斗光輝,仍然是我們識別法的階級性,批判和抵制資產階級法律觀的銳利武器。
3. 如何理解法的社會階級本質
抽象來說應當聯系法律實踐對法的形式和內容作進一步的思考,才能把握法的本質.馬.恩認為(我們也得這樣認為):一.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二.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一種形態,即是:"被奉為法律"的統治階級意志:三.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
法的本質分為三個層次:
法的第一級本質,就是法被奉為法律的統治階級的意志。法的本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規定法的階級屬性的內在必然聯系,它不是自發地形成和實施的,而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採取的一種行為措施,是反映社會中居於統治地位的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①法體現由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所決定的意志,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為法,是通過一定的個人和機關的活動來實現的。②法的各種規定都直接或間接地服從於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法體現的統治階級意志具有統一性和整體性,是法反映統治階級的統一的、整體的意志和根本利益。③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是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
法的第二級本質,是指統治階級的意志,統治階級確認的某項行為是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的意志,不是隨意的。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是對直接的社會權利和義務的法律確認,是這種被歷史地、階級地規定了的行為自由和責任的反映。
法的第三級本質,是人們的行為和責任,人們的直接社會權利和義務是人的社會屬性,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現,特別是經濟關系的需要。任何法律規范都是直接或者間接的關於人們權利義務的規范。發展定人們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是法律規范的主要使命和內容,作出這種規定,必然要受到當時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限制,歸根結底受當時經濟條件的限制。
綜上所述,正確有理解法律的本質,既要看到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又要看到法中反映的統治階級的意志總要承認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實際的權利義務,而具體歷史條件中既有經濟因素的決定性作用,又有非經濟因素包括政治,文化傳統等的影響,同時又要看到歸根到底法的根本性質,總是決定於一定的經濟結構,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4. 法律有階級性嗎
法律不僅僅有階級性,而且是有很強的階級性。法律之所以誕生就因了統治階級的需要,當統治階級需要通過一定程度上超越道德的規范來維護自身的統治和利益時,法律就應運而生了。
統治階級以其所制定的法律作為該不該動用其強制力量的尺度和規范,對那些威脅其統治的行為進行打擊。因此,法律是統治階級一手造就的工具,體現了統治階級的利益。
(4)法的階級性和社會關系擴展閱讀
在本質上,憲法是統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現,實現上就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與意志的實現。但是在一個已消滅了階級對抗的社會,憲法本質的表現形式將發生變化,所以從更廣泛意義上說,憲法客觀地反映著各種政治力量的對比關系。
憲法與政治力量對比和政治形勢發展變化的關系表現為:首先,憲法是在政治斗爭中取得了勝利的那個階級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現。任何一部憲法的產生都是階級斗爭的結果和總結,沒有階級斗爭的勝利,沒有取得政權並建立起階級統治的國家,就不可能制定出反映統治階級意志並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的憲法。
在階級斗爭中取得勝利的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勝利成果,為了建立適合於本階級利益的制度並使社會全體成員都能按照它的意志來行動,這就需要藉助於憲法這一工具來達到它的目的。其次,各種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具體歷史條件以及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同,決定並影響著憲法的具體內容.即使是同一個類型的憲法,其具體內容也會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在同一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由於政治力量對比強弱程度的不同,以及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因而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憲法其內容也不盡相同。總之,憲法是階級斗爭的產物,它反映著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憲法的制定或修改,總是和政治力量的對比以及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分不開的。
5. 階級社會中人的本質表現為階級性,這和社會關系的總和有什麼關系
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中,階級關系是決定意義的社會關系。
6. 法的階級性與社會生活條件制約性的關系是什麼
對事物進行系統周密的考察和了解的方法。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也是教育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
法的本意並不指法律,比如「方法」、「辦法」詞彙中的「法」。國家法律只是社會語言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產生的引申意義。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以權利義務為主要內容,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行為規范及其相應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法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但人們對於法的概念的理解,古今中外並不一致。
法的概念因為學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法實證主義者認為法是權威性制定(authoritative issuance)和社會實效(social efficacy)。
而在法實證主義者中,區分法的概念有兩大類:以社會實效為首要定義要素的法的概念,以權威性制定為首要定義要素的法的概念。非實證主義者的法的概念中不僅以內容的正確性作為定義要素,而且可以包括社會實效性要素和權威性制定要素。
7. 如何理解法的階級性和法的社會性的關系
過去,人們認為法具有強烈的階級性。這似乎是一個勿庸置疑的觀點。自從五屆人大二次會議宣布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消滅以後,法學界對法的階級性也提出不同的看法
8. 法的階級性和社會性與法的社會作用有什麼關系
太復雜了,不喜歡想這些,訴無能回答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