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研究法通過說明社會現象
Ⅰ 定量分析法的定義及方法
一、定量分析法是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徵、數量關系與數量變化進行分析的方法。在企業管理上,定量分析法是以企業財務報表為主要數據來源,按照某種數理方式進行加工整理,得出企業信用結果。定量分析是投資分析師使用數學模塊對公司可量化數據進行的分析,通過分析對公司經營給予評價並做出投資判斷。定量分析的對象主要為財務報表,如資金平衡表、損益表、留存收益表等。其功能在於揭示和描述社會現象的相互作用和發展趨勢。
二、定量分析法的方法
1、比率分析法。它是財務分析的基本方法,也是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
2、趨勢分析法。它對同一單位相關財務指標連續幾年的數據作縱向對比,觀察其成長性。通過趨勢分析,分析者可以了解該企業在特定方面的發展變化趨勢。
3、結構分析法。它通過對企業財務指標中各分項目在總體項目中的比重或組成的分析,考量各分項目在總體項目中的地位。
4、相互對比法。它通過經濟指標的相互比較來揭示經濟指標之間的數量差異,既可以是本期同上期的縱向比較,也可以是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的橫向比較,還可以與標准值進行比較。通過比較找出差距.進而分析形成差距的原因。
5、數學模型法。在現代管理科學中,數學模型被廣泛應用,特別是在經濟預測和管理工作中,由於不能進行實驗驗證,通常都是通過數學模型來分析和預測經濟決策所可能產生的結果的。
以上五種定量分析方法,比率分析法是基礎,趨勢分析、結構分析和對比分析等方法是延伸,數學模型法代表了定量分析的發展方向。
Ⅱ 教育的定量研究是用什麼描述現象的研究課題
摘要 定性研究:
Ⅲ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是什麼
定量研究——是指,主要搜集用數量表示的資料或信息,並對數據進行量化處理、檢驗和分析,從而獲得有意義的結論的研究過程。定量的意思就是說以數字化符號為基礎去測量。
確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規定性的科學研究,科學研究的重要步驟和方法之一。它通過對研究對象的特徵按某種標准作量的比較來測定對象特徵數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間的量的變化規律。由於其目的是對事物及其運動的量的屬性作出回答,故稱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的四種測定尺度及特徵
名義尺度所使用的數值,用於表現它是否屬於同一個人或物。
順序尺度所使用的數值的大小,是與研究對象的特定順序相對應的。例如,給社會階層中的上上層、中上層、中層、中下層、下下層等分別標為「5、4、3、2、1」或者「3、2.5、2、1.5、1」就屬於這一類。只是其中表示上上層的5與表示中上層的4的差距,和表示中上層的4與表示中層的3的差距, 並不一定是相等的。5、4、3 等是任意加上去的符號,如果記為 100、50、10 也無妨。
間距尺度所使用的數值,不僅表示測定對象所具有的量的多少,還表示它們大小的程度即間隔的大小。不過,這種尺度中的原點可以是任意設定的,但並不意味著該事物的量為「無」。例如,O°C 為絕對溫度 273°K,華氏32°F。
名義尺度和順序尺度的數值不能進行加減乘除,但間距尺度的數值是可以進行加減運算的。然而,由於原點是任意設定的,所以不能進行乘除運算。例如,5℃和 10℃之間的差,可以說與15℃和20℃之間的差是相同的, 都是5°C。但不能說 20℃就是比5℃高4倍的溫度。
比例尺度的意義是絕對的,即它有著含義為「無」量的原點0。長度、重量、時間等都是比例尺度測定的范圍。比例尺度測定值的差和比都是可以比較的。例如:5分鍾與10 分鍾之間的差和10分鍾與15分鍾之間的差都是5 分鍾,10 分鍾是2分鍾的5倍。比例尺度可以進行加減乘除運算。
定性研究方法是根據社會現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屬性和在運動中的矛盾變化,從事物的內在規定性來研究事物的一種方法或角度。它以普遍承認的公理、一套演繹邏輯和大量的歷史事實為分析基礎,從事物的矛盾性出發,描述、闡釋所研究的事物。進行定性研究,要依據一定的理論與經驗,直接抓住事物特徵的主要方面,將同質性在數量上的差異暫時略去。
定性研究有兩個不同的層次,一是沒有或缺乏數量分析的純定性研究,結論往往具有概括性和較濃的思辨色彩;二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定性研究。在實際研究中,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常配合使用。在進行定量研究之前,研究者須藉助定性研究確定所要研究的現象的性質;在進行定量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又須藉助定性研究確定現象發生質變的數量界限和引起質變的原因。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有下列一些不同點:
①著眼點不同。定性研究著重事物質的方面;定量研究著重事物量的方面。
②在研究中所處的層次不同。定量研究是為了更准確地定性。
③依據不同。定量研究依據的主要是調查得到的現實資料數據,定性研究的依據則是大量歷史事實和生活經驗材料。
④手段不同。定量研究主要運用經驗測量、統計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研究則主要運用邏輯推理、歷史比較等方法。
⑤學科基礎不同。定量研究是以概率論、社會統計學等為基礎,而定性研究則以邏輯學、歷史學為基礎。
⑥結論表述形式不同。定量研究主要以數據、模式、圖形等來表達;定性研究結論多以文字描述為主。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礎,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時運用定量研究,才能在精確定量的根據下准確定性。
定性分析
目的:對潛在的理由和動機求得一個定性的理解
樣本:由無代表性的個案組成的小樣本
數據收集:無結構的
數據分析:非統計的方法
結果:獲取一個初步的理解
定量分析
目的:將數據定量表示,並將結果從樣本推廣到所研究的總體
樣本:由有代表性的個案組成的大樣本
數據收集:有結構的
數據分析:統計的方法
結果:建議最後的行動路線
Ⅳ 社會學定量研究的具體方法是什麼
定量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調查法、相關法和實驗法。
調查法
調查法是一種古老的研究方法,是指為了達到設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計劃全面或比較全面地收集研究對象的某一方面情況的各種材料,並作出分析、綜合,得到某一結論的研究方法。
相關法
相關法是指經由使用相關系數而探求變數間關系的研究方法。相關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確定變數之間關系的程度與方向。變數關系的程度,有完全相關、高相關、中等相關、低相關或零相關等;而變數關系的方向有正相關和負相關等。
實驗法
實驗法是指操縱一個或一個以上的變數,並且控制研究環境,藉此衡量自變數與因變數間的因果關系的研究方法。實驗法有兩種,一種是自然實驗法,另一種是實驗室實驗法。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區別
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是社會科學領域兩種對立的研究範式,兩者在研究目標、對象及方法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首先,研究目標上,定量研究重視預測控制而定性研究重視對意義的理解;其次,研究對象上,定量研究強調事實的客觀實在性而定性研究強調對象的主觀意向性;第三,研究方法上,定量研究注重經驗證實而定性研究注重解釋建構。
由於方法論上的不同取向,導致了在實際應用中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存在明顯的差別。這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①著眼點不同
定量研究著重事物量的方面;定性研究著重事物質的方面。
②在研究中所處的層次不同,定量研究是為了更准確地定性。
③依據不同
定量研究依據的主要是調查得到的現實資料數據,定性研究的依據則是大量歷史事實和生活經驗材料。
④手段不同
定量研究主要運用經驗測量、統計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研究則主要運用邏輯推理、歷史比較等方法。
⑤學科基礎不同
定量研究是以概率論、社會統計學等為基礎,而定性研究則以邏輯學、歷史學為基礎。
⑥結論表述形式不同
定量研究主要以數據、模式、圖形等來表達;定性研究結論多以文字描述為主。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礎,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時運用定量研究,才能在精確定量的根據下准確定性。
Ⅳ 淺談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區別與結合
一、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哲學基礎不同
定量研究秉承實證主義的觀點,實證主義是以經驗的確切資料為科學基礎的哲學系統。所以,定量研究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強調客觀性、操作化和概括化,要求研究者採取價值中立的立場。定性研究以本體論、個人主觀意義及經驗為主體的知識論和價值理性為哲學基礎,認為對於社會現象的理解取決於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之間的互動關系,很難做到價值中立。定性研究強調,社會科學「研究的是人類自覺的或經過反思的行為」。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研究目的不同
定性研究比較注重參與者的主觀感受,旨在解釋社會現象, 著眼於從整體上理解和詮釋被研究對象,關注不同的人如何理解各自生活的意義。而定量研究通過對社會事實的測量,從中發現社會規律,旨在確定被研究對象的因果關系和相互影響,更多地注意個別變數和因素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指導實踐。
三、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研究依據和研究路徑不同
定量研究依據的主要是調查得到的現實資料數據,定性研究的依據則是大量歷史事實和生活經驗材料。研究路徑上,定量研究通常從既有的理論出發,提出理論假設,然後通過問卷等工具收集經驗證據來驗證預想的模型、假設或理論,這是一個從一般到特殊、自上而下的演繹過程,突出的是對既有理論的驗證或推廣。而定性研究更偏向於一個創立理論的過程,通過訪談和個案等方法收集相關資料,側重於對社會現象的深入挖掘和把握,從許多不同證據之間的相互聯系中概括出論題、論斷或理論,是一個從個別到一般、自下而上的歸納過程。
四、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表述形式不同
定性研究主要是敘述性的說明,研究結論多以文字描述為主。定性研究的形式比較靈活,通常包含了多種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強調標准化研究程序和預先設計,用數字或測量而不用文字來描述事物或現象,主要通過數據、模式、圖形等來說明統計結果,表達研究結論。
隨著社會科學不同領域的交織與融合不斷擴大,科學哲學和科學方法論不斷發展,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出現了兼容和整合的趨勢。特別是21世紀以來,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的結合使用已經成為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新的發展趨勢,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開始有意識地在自己的研究中採用結合的方法,以改善研究的效度和信度、提高研究的質量。我國的社會科學研究,要做好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結合。
Ⅵ 定性研究方法的比較
定性研究分析
目的:對潛在的理由和動機求得一個定性的理解
結果:獲取一個初步的理解
定量研究分析
目的:將數據定量表示,並將結果從樣本推廣到所研究的總體
樣本:由有代表性的個案組成的大樣本
數據收集:有結構的
數據分析:統計的方法
結果:建議最後的行動路線 定量研究的理論基礎是西方哲學史上發展了一百多年的實證主義哲學。而定性研究的理論基礎則包括建構主義、後實證主義、解釋學、現象學等各種理論流派,雖然這些理論流派之間的觀點有著不同之處,但與實證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對本體論兩者有著不同的前提假設。實證主義認為,現實事物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是客觀存在的,不受主觀價值因素的影響。主體和客體是兩個截然分開的實體,主體可以通過對一套工具的操作而獲得對客體的認識。在對客體的認識上,必須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之上,社會現象可以被經驗地感知,一切概念必須還原為直接的經驗內容,理論的真理性必須由經驗來驗證。而以現象學為代表的哲學流派則認為,社會現實的本質並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空賦予各不相同的意義。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實際上是主體在和客體的互動關系中對客體的重新建構,主體和客體兩者是一個互為主體的關系。
第二,在認識論上,實證主義極力推崇經驗的作用,認為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必須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一切概念必須還原為直接的經驗內容,理論的真理性必須由經驗來驗證,認為「知識」有其客觀的規律,具有可重復性。研究者只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規范,就可以將研究的結果在更大的范圍內推廣。而以現象學為代表的哲學流派則否認事實與價值是相互獨立的客體,他們認為對知識的認識不是唯一不變的,它是對具體社會文化情境的建構,是參與各方面通過互動而達到的一種暫時的共識。知識是一個重構的創造的問題,不存在帶有普遍意義的、脫離具體情境的、抽象的知識。
第三,在方法論上,實證主義傾向於誇大科學方法的作用,視自然科學的方法論邏輯為科學理論合理性的依據,試圖將自然科學的方法運用於包括哲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在內的一切研究領域。正是科學主義在社會研究領域的大力提倡,使人們誤以為社會研究就是要提倡那種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強調對社會的研究應精確化、量化。而以現象學為代表的哲學流派則對此提出了猛烈的批評,他們認為人為萬物的尺度,因此應關注人生的價值、意義、態度與理解,關注價值世界,注重情感、創造性的智慧和對生命的感受。而這一切是無法用數學的語言用數據的形式來表現的,只能通過描述性、解釋性的語言來實現。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社會現象,只會導致對人的肢解和社會活動的僵化。 在定量研究中,為了對社會現象進行客觀公正的研究,強調研究者必須與研究完全分開,以避免偏見。而事實上,在社會研究者對社會現象進行定量研究之前,他所提出的研究問題、建立假設的理論基礎及其對社會事實的抽取和分析,都隱含著他的價值傾向。所以,試圖把研究者與研究分開是不可能的。研究者無法把社會現象與自然孤立起來,他是參與在社會情境之中的,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
定性研究注重從研究者本人內在的觀點去了解他們所看到的世界。它強調在自然情境中作自然式探究,在自然的情境中收集現場發生的事件的資料,最主要的研究工具是研究者本人。他們在自然的情況下通過和參加者交談,和被研究者作長期的接觸,觀看他們的日常生活,自然地、直接地接觸被研究對象的內心世界,以期獲得被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的第一手研究資料。 定量研究主要用觀察、實驗、調查、統計等方法研究社會現象,對研究的嚴密性、客觀性、價值中立都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以求得到客觀事實。定量研究通常採用數據的形式,對社會現象進行說明,通過演繹的方法來預見理論,然後通過收集資料和證據來評估或驗證在研究之前預想的模型、假設或理論。定量研究是基於一種稱為「先在理論」的基礎研究,這種理論以研究者的先驗想法為開端,這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
定性研究大多是採用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而獲得第一手資料,具體的方法主要有參與觀察、行動研究、歷史研究法、人種志方法。其中參與觀察,是定性研究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方法。參與觀察的優勢在於,不僅能觀察到被觀察者採取行動的原因、態度、努力程序、行動決策依據。通過參與,研究者能獲得一個特定社會情景中一員的感受,因而能更全面地理解行動。然後通過對觀察和訪談法等所獲得的資料,採用歸納法,使其逐步由具體向抽象轉化,以至形成理論。與定量研究相反,定性研究是基於「有根據的理論」為基礎的。這種方式形成的理論,是從收集到的許多不同的證據之間相互聯系中產生的,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 社會活動屬於人類實踐的領域,實踐是人類社會產生和發展的源泉,人類的生活是由個體豐富而又獨特的不同經驗和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而呈現的一種復雜的人文現象。社會是這種復雜的社會人文現象的一個部分,既包含著客觀事實,又包含有人文價值和意義,它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以自然科學所特有的方法來把握社會這種人文現象,使對社會活動的描述達到數學化和精確化,這只能造成曲解。以自然科學的態度來對待社會,無疑是把社會活動等同於自然的物質現象,把人的實踐方式等同於自然的物理的運動方式,使社會這種人文現象推動其獨特性。純粹地把社會現象等同於沒有參考的自然現象進行研究,很難揭示社會現象的獨特性和本質性。因此,用定量研究方法來研究社會,其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在對許多問題的研究中,時常無用武之地,並且由於囿於社會淺層次的現象,而對深層次的理論問題一籌莫展,用數據等資料是難以揭示社會活動內在的交互作用關系。並且由於社會現象是多層次的、復雜的,當人們力求做到客觀、精確而從某一角度對它進行有限的研究,必然帶有某種主觀性,不可能是純客觀的。
值得注意的是,定性研究是在對定量研究的反思與批判中成長起來的。運用定性研究方法,一方面有利於從整體上把握社會活動;另一方面有利於對社會現象作比較全面和正確的認識。但定性研究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定性研究對研究者的要求過高,這不是一般的研究人員所能達到的;其次,定性研究的主觀性也的確存在,研究者的參與會導致角色和情感沖突也是一個應該考慮的因素;最後,定性研究必須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而且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人們清醒地認識到,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但在社會研究領域中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單獨使用,都無法解釋或回答所有的問題。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間不應該對立,而應是互為補充的、互相支持的。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只是從不同的側面,用不同的方法對同一事物進行的研究。「定性研究為定量研究提供框架,而定量研究又為進一步的定性研究創造條件」[4]。
定性研究特別適合社會這類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因為它強調對社會現象的深入了解,尊重實踐者對自己行為的解釋,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和促進社會實踐的發展。當然,我們強調加強定性研究時,並非否定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在我國也才剛剛開始,也應大力提倡。只是我們應克服那種非此即彼的做法,要把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結合起來,使社會研究方法從對立走向統一與多元,這應該成為我們進行社會研究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這也是社會教學研究方法發展的方向。在社會研究中,正確看待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以多元的方法論去指導社會研究,使我國的社會研究方法盡快進入世界科學研究的前列。
注釋:
[1]楊國榮:《科學的形上之維》,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 張勝勇:《反思與建構——20世紀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山東社會出版社1999年版。 [3]陳向明:《定性研究方法評價》,《社會研究與實驗》,1996年第3期。 [4] 沈劍平,瞿堡奎:《社會研究範式簡論〉,《華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
Ⅶ 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歸納方法與演繹方法:歸納就是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結論原理;演繹則是從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個別結論。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方法;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方法。
門捷列夫使用歸納法,在人們認識大量個別元素的基礎上,概括出了化學元素周期律。後來他又從元素周期律預言當時尚未發現的若干個元素的化學性質,使用的就是演繹法。
2、分析方法與綜合方法:分析就是把客觀對象的整體分為各個部分、方面、特徵和因素而加以認識。它是把整體分為部分,把復雜的事物分解為簡單的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
分析是達到對事物本質認識的一個必經步驟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務不僅僅是把整體分解為它的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過現象,抓住本質,通過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因果分析法:就是分析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認識問題的產生原因和引起結果的辯證思維方法。使用這種方法一定要注意到真正的內因與結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因果關系。
要注意結果與原因的逆關系,一方麵包括「用原因來證明結果」,同時也包括「用結果來推論原因」。不同的事物,一般都一身二任,既是原因,又是結果,而且一個結果往往有不同層次的幾個原因。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對所分析的問題必須尋根究底。
4、比較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又稱類推或類比法。它是對事物或者問題進行區分,以認識其差別、特點和本質的一種辯證邏輯方法。在資料不多,還不足以進行歸納和演繹推理時,比較分析法更具有價值。康德說:「每當理智缺乏可靠論證的思路時,類比這個方法往往能指引我們前進。」
5、定性分析法與定量分析法:就是通過確定事物的質的關系和數量關系以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辯證思維方法。任何事物或任何問題都是質和量的統一,事物的質量。表現為一定的量,又表現為一定的質。
因此,在研究中,只有弄清質的方面,又弄清量的方面,才能找出其中規律性的問題。在研究中,定性分析就是據事論理,劃清事物質的界限。定量分析就是對問題的規模、范圍、數目等數量關系的情況及變化,進行精確的統計,計算、分析、對比,就是弄清事物發展中量的變化關系。
6、觀察法: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
7、文獻研究法: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
(7)定量研究法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擴展閱讀:
任何一項研究都離不開方法的支撐。沒有研究方法的科學研究是不存在的,沒有研究方法,其研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不是真正的研究。
1、培根用實驗法最早發現了熱的運動本質;
2、笛卡兒用他提出的直覺——演繹創立了解析幾何學;
3、伽利略用實驗——數學方法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運用理想實驗出現了慣性定律,開創了動力學研究的先河;
4、牛頓用公理化的方法、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完成了經典力學體系;
5、湯姆生、盧瑟福、玻爾等用模型化的方法揭開了物質微觀粒子的結構,建立了各種原子結構模型;
6、愛因斯坦運用理想實驗方法、演繹方法和各種非理性的直覺、頓悟方法創立了相對論;
7、康德和拉普拉斯運用思辨的方法與假說方法提出了天體演化學說;
8、拉瓦錫用定量方法、理論思維方法創立了氧化學說;
9、凱庫勒以基本靈感與想像發現了苯的環狀結構式;
10、門捷列夫用分類、比較法發現了元素周期表;
11、海特勒與倫敦等把量子力學的理論引入了化學研究,創立了量子化學。
達爾文用觀察法、實驗法、分類法、比較法等提出了進化論。從中不難發現,這些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實現的。吳文俊的數學、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等最新研究成果也都是採用新的方法取得的,因此,要想做好研究工作,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必須使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Ⅷ 定量研究數據分析方法 Quantitative research data analysis method
您好,你的問題,我之前好像也遇到過,以下是我原來的解決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幫助到你,若有錯誤,還望見諒!定量分析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是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徵、數量關系與數量變化進行分析的方法。在企業管理上,定量分析法是以企業財務報表為主要數據來源,按照某種數理方式進行加工整理,得出企業信用結果。定量分析是投資分析師使用數學模塊對公司可量化數據進行的分析,通過分析對公司經營給予評價並做出投資判斷。定量分析的對象主要為財務報表,如資金平衡表、損益表、留存收益表等。其功能在於揭示和描述社會現象的相互作用和發展趨勢。非常感謝您的耐心觀看,如有幫助請採納,祝生活愉快!謝謝!
Ⅸ 請分別收集1個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案例,並釐清它的研究背景、目的及結論(啟示)
摘要 您好,拯救研究設計系列將在最後一個月為同學們重新梳理研究設計,從真題分析到基礎概念,把研究設計題目一網打盡。整個系列內容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