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53條後續治療

合同法53條後續治療

發布時間: 2022-01-11 07:45:54

❶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哪些情形下合同無效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版脅迫的手段訂立權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我國於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在我國,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的法律,它主要規定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及合同的履行、變更、解除、保全、違約責任等問題。

(1)合同法53條後續治療擴展閱讀

合同法訂立原則

1、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2、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3、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4、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守信的原則。

5、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循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干擾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❷ 合同法52.53條內容

第五十二條 合同無效的法定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十三條 合同免責條款的無效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❸ 關於合同法第53條的適用

好意施惠行為,並不是真正的法律關系,根據案例,是合同關系,客運服務合同關系,只是免費而已。不完全違反合同法規定,因此雙方都要自行承擔一部分責任。合同的價款是從零到正無窮。適用無償合同。

❹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三條內容

第五十三條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❺ 該案例是否適用合同法53條

我認為應該是不適用的!你可以看看我的理解。
首先應當正確理解法條,53條的意思專是:如果合同中出現下列1、2情況屬,該條款無效。那有兩點要注意
1:是條款無效而不是合同
2:1、2的情況舉例來說就是合同中出現「你在我這工作你工傷了我可不負責」或「就算我防護措施不好,你的損失自負」之類的條文,你可以揣摩一下條文針對的是那種社會現象。主要是遏制弱勢群體簽訂不平等合同帶來的不利。
再按案例中,甲與乙之間原本是僱傭的關系(不是勞動關系,這之間影響到責任分攤),那麼根據新的侵權責任法,被雇傭人在工作時自己受到的傷害應該按照僱傭方與被僱傭方各自的過錯程度分攤。案例中沒有說明,這里就不深究了,至少肯定,僱主並不一定非要賠錢的。
再按甲乙之間的協議,我認為應該算是民法中的和解協議,雙方你情我願,並不是《合同法》53條的立法利益所在。而且《合同法》53條調整的事合同簽訂前的雙方關系,而案例中的協議是時候和解,兩個東西還是有差別的。
所以說不能使用條款,協議對雙方都有約束力!

❻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52條之規定的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釋義】本條是關於無效合同的規定。

所謂無效合同就是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和不發生履行效力的合同。一般合同一旦依法成立,就具有法律拘束力,但是無效合同卻由於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或者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因此,即使其成立,也不具有法律拘束力。無效合同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1.無效合同具有違法性。一般來說本法所規定的無效合同都具違法性,它們大都違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和損害了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例如,合同當事人非法買賣毒品、槍支等。無效合同的違法性表明此類合同不符合國家的意志和立法的目的,所以,對此類合同國家就應當實行干預,使其不發生效力,而不管當事人是否主張合同的效力。

2.無效合同是自始無效的。所謂自始無效,就是合同從訂立時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以後也不會轉化為有效合同。由於無效合同從本質上違反了法律規定,因此,國家不承認此類合同的效力。對於已經履行的,應當通過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方式使當事人的財產恢復到合同訂立前的狀態。

本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本項是對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合同效力的規定。在經濟生活中出現很多以此類合同的方式侵吞國有資產和侵害國家利益的情形,但是受害方當事人害怕承擔責任或者對國家財產漠不關心,致使國有資產大量流失,若此類合同不納入無效合同之中,則不足以保護國有資產。

所謂欺詐,就是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或者故意告知對方虛假的情況,欺騙對方,誘使對方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而與之訂立合同。欺詐的種類很多,例如,出售假冒偽劣產品,提供虛假的商品說明書,在沒有履行能力的情況下,對外簽訂合同騙取定金或者貨款等。欺詐具有以下構成要件:(1)欺詐一方當事人有欺詐的故意。即欺詐方明知告知對方的情況是虛假的,並且會使對方當事人陷於錯誤而仍為之。欺詐的故意既包括欺詐人有使自己因此獲得利益的目的,也包括使第三人因此獲得利益而使對方當事人受到損失。(2)要有欺詐另一方的行為。所謂欺詐行為,是指欺詐方將其欺詐故意表示於外部的行為,欺詐行為既可是積極的行為,也可是消極的行為。欺詐行為在實踐中可分故意陳述虛假事實的欺詐和故意隱瞞真實情況使他人陷入錯誤的欺詐。故意告知虛假情況就是虛假陳述,如將劣質品說成優等品;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是指行為人負有義務向他方如實告知某種真實情況而故意不告知的。(3)受欺詐方簽訂合同是由於受欺詐的結果。只有當欺詐行為使他人陷於錯誤,而他人由於此錯誤在違背其真實意願的情況下而與之簽訂了合同,才能構成受欺詐的合同。

所謂脅迫,是指行為人以將要發生的損害或者以直接實施損害相威脅,使對方當事人產生恐懼而與之訂立合同。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以將要發生的損害相威脅,而使他人產生恐懼。將要發生的損害可以是涉及生命、身體、財產、名譽、自由、健康等方面的,這種損害必須是相當嚴重的,足以使被脅迫者感到恐懼。如果一方所進行的將要造成的損害的威脅是根本不存在的、沒有任何根據的,或者受脅迫方根本不會相信的,不構成脅迫。另一種情況是行為人實施不法行為,直接給對方當事人造成人為的損害和財產的損害,而迫使對方簽訂合同。這種直接損害可以是對肉體的直接損害,如毆打對方;也可以是對精神的直接損害,如散布謠言,誹謗對方。因脅迫而訂立的合同要具有如下構成要件:(1)脅迫人具有脅迫的故意。即脅迫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將會對受脅迫方從心理上造成恐懼而故意為之的心理狀態,並且脅迫人希望通過脅迫行為使受脅迫者作出的意思表示與脅迫者的意願一致。(2)脅迫者必須實施了脅迫行為。如脅迫者必須要有以將要有的損害行為或者接對對方施加損害相威脅的行為。如果沒有脅迫行為,只具有主觀上的故意,不構成脅迫行為。脅迫在合同中常常表現為強制對方訂立合同而實施的,也可以是在合同訂立後,以脅迫手段迫使對方變更或者解除合同。(3)脅迫行為必須是非法的。脅迫人的脅迫行為是給對方施加一種強制和威脅,但這種威脅必須是沒有法律依據的。如果一方有合法的理由對另一方施加壓力,則就不構成合同中的威脅。如一方向另一方提出如對方若不按時履行合同,就要提起訴訟,則因為提起訴訟是合法手段,不構成脅迫。(4)必須要有受脅脅迫者因脅迫行為而違背自己的真實意思與脅迫者訂立的合同。如果受脅迫者雖受到了對方的威脅但不為之所動,沒有與對方訂立合同或者訂立合同不是由於對方的脅迫,則也不構成脅迫。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所謂惡意串通的合同,就是合同的雙方當事人非法勾結,為牟取私利,而共同訂立的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例如,甲企業產品的質量低劣,銷不出去,就向乙企業的采購人員或者其他訂立合同的主管人員行賄,然後相互串通訂立合同,將次品當成合格產品買入。在實踐中比較常見的還有代理人與第三人勾結,訂立合同,損害被代理人利益的行為。由於這種合同具有極大的破壞性,損害了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為了維護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維護正常的合同交易,本法依據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的規定,將此類合同納入了無效合同之中。

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而訂立合同。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七項規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無效。此類合同中,行為人為達到非法目的以迂迴的方法避開了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所以又稱為偽裝合同。例如,當事人通過虛假的買賣行為達到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目的就是一種比較典型的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合同。由於這種合同被掩蓋的目的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並且會造成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損害,所以本法把此類合同也納入了無效合同中。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

許多國家的法律都規定違反了公序良俗或者公共秩序的合同無效。公序良俗或者公共秩序對於維護國家、社會一般利益及社會道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國雖然沒有採用公序良俗或者公共秩序的提法,但是我國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五項確立了社會公共利益的原則。第五十八條第五項規定,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實質上是違反了社會主義的公共道德。破壞了社會經濟秩序和生活秩序。例如,與他人簽訂合同出租賭博場所。

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

從本條的規定可知,只有違反了這些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才無效。這是因為法律、行政法規包含強制性規定和任意性規定。強制性規定排除了合同當事人的意思自由,即當事人在合同中不得合意排除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適用,如果當事人約定排除了強制性規定,則構成本項規定的情形;對任意性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排除,如當事人可以約定商品的價格。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與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是不同的。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是指法律、行政法規中的規定人們不得為某些行為或者必須為某些行為,如法律規定當事人訂立的合同必須經過有關部門的審批等都屬於強制性規定;而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只是指規定人們不得為某些行為的規定。由此可見,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應當包括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

應當特別注意的是本項的規定只限於法律和行政法規,不能任意擴大范圍。這里的法律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頒布的法律,如當事人訂立的合同違反了刑事法律或者行政管理法律;行政法規是指由國務院頒布的法規,如我國稅收征管、外匯管理的法規。實踐中存在的將違反地方行政管理規定的合同都認定為無效是不妥當的。

❼ 合同法第二百五十三條第二款相關問題

1、可以是多種關系,如承攬

2、第三人完成的工作成果不包括對他人造成侵權
3、看第三人與承攬人的關系而定,如是承攬關系,則由第三人承擔。無論如何,不由定作人承擔。

❽ 合同法第五十三條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就是說:
如果在合同中約定,「造成他人人身傷害不承擔責任」,或者「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不承擔責任」,這兩種約定的條款是無效條款,不具備法律效力

❾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五十三條是什麼

第二百五十三條 承攬人應當以自己的設備、技術和勞力,完成主要工作,但當版事人另有約定的權除外。
承攬人將其承攬的主要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的,應當就該第三人完成的工作成果向定作人負責;未經定作人同意的,定作人也可以解除合同。
【釋義】本條是關於承攬人獨立完成主要工作的規定。
承攬合同的標的是定作人所要求的,由承攬人所完成工作成果。該工作成果既可以是體力勞動成果,也可以是腦力勞動成果;可以是物,也可以是其他財產。但其必須具有特定性,是按照定作人特定要求,只能由承攬人為滿足定作人特殊需求通過自己與眾不同的勞動技能而完成的。如果定作人所需的標的能夠從市場上任意買到,定作人就不必通過訂立承攬合同要求承攬人來完成。因此,承攬合同的本質特點要求了該合同是建立在對承攬人的工作能力信任的基礎上,承攬人應當以自己的設備、技術和勞力完成承攬的主要工作。

熱點內容
社會工作研究生是法碩嗎 發布:2025-08-21 02:50:31 瀏覽:570
把員工外派到分公司勞動法 發布:2025-08-21 02:49:36 瀏覽:487
婚姻法的司法解釋探望權 發布:2025-08-21 02:42:37 瀏覽:403
菲律賓移民法 發布:2025-08-21 02:14:02 瀏覽:157
國外公司法 發布:2025-08-21 02:12:03 瀏覽:171
有煙草控制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1 02:06:46 瀏覽:843
法學難過 發布:2025-08-21 01:59:28 瀏覽:208
汽車維修行業安全生產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1 01:59:25 瀏覽:273
道德9年級 發布:2025-08-21 01:58:07 瀏覽:130
最高人民法院的級別 發布:2025-08-21 01:58:00 瀏覽: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