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婚姻法中處分與處理有什麼區別

婚姻法中處分與處理有什麼區別

發布時間: 2022-01-11 09:16:35

『壹』 新婚姻法對於財產的劃分和舊的有什麼區別

主要突以下幾占區別:
首次明確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婚後產生的孳息和自然增值不是共同財產。一般而言,夫妻一方財產在婚後的收益主要包括孳息、投資經營收益及自然增值。婚姻法規定了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生產、經營收益及知識產權收益歸夫妻共同所有,2004年4月1日開始施行的《婚姻法司法解釋(二)》也明確規定一方以個人財產投資所得的收益為夫妻共同財產,但對孳息和自然增值這兩種情形如何認定未予明確。在《婚姻法解釋(三)》(徵求意見稿)中曾作出了「另一方對孳息或增值收益有貢獻的,可以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的規定。但多數意見認為,徵求意見稿中的「貢獻」一詞不是法律用語,理解上也會產生歧義,審判實踐中很難把握。經過反復斟酌,《婚姻法解釋(三)》第五條明確規定: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後產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明確婚後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不動產且產權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的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從《婚姻法解釋(三)》公開徵求意見反饋的情況看,作為出資人的男方父母或女方父母均表示,他們擔心因子女離婚而導致家庭財產流失。在實際生活中,父母出資為子女結婚購房往往傾注全部積蓄,一般也不會與子女簽署書面協議,如果離婚時一概將房屋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勢必違背了父母為子女購房的初衷和意願,實際上也侵害了出資購房父母的利益。所以,房屋產權登記在出資購房父母子女名下的,視為父母明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比較合情合理,多數人在反饋的意見中對此表示贊同,認為這樣處理兼顧了中國國情與社會常理,有助於糾紛的解決。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按照雙方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更為符合實際情況。《婚姻法解釋(三)》第七條規定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將產權登記主體與明確表示贈與一方聯系起來,可以使父母出資購房真實意圖的判斷依據更為客觀,便於司法認定及統一裁量尺度,也有利於均衡保護婚姻雙方及其父母的權益。
首次明確離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貸款購買的不動產應歸產權登記方所有。離婚案件中,按揭房屋的分割是焦點問題之一。如果僅僅機械地按照房屋產權證書取得的時間作為劃分按揭房屋屬於婚前個人財產或婚後夫妻共同財產的標准,則可能出現對一方顯失公平的情況。根據《婚姻法解釋(三)》第十條的規定,一方在婚前已經通過銀行貸款的方式向房地產公司支付了全部購房款,買賣房屋的合同義務已經履行完畢,即在婚前就取得了購房合同確認給購房者的全部債權,婚後獲得房產的物權只是財產權利的自然轉化,故離婚分割財產時將按揭房屋認定為一方的個人財產相對比較公平。對按揭房屋在婚後的增值,應考慮配偶一方參與還貸的實際情況,對其作出公平合理的補償。在將按揭房屋認定為一方所有的基礎上,未還債務也應由其繼續承擔,這樣處理不僅易於操作,也符合合同相對性原理。婚前一方與銀行簽訂抵押貸款合同,銀行是在審查其資信及還款能力的基礎上才同意貸款的,其屬於法律意義上的合同相對人,故離婚後應由其繼續承擔還款義務。對於婚後參與還貸的一方來說,婚後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根據婚姻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
明確規定當事人協議離婚未成則事先達成的附協議離婚條件的財產分割協議不生效。雙方當事人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達成離婚協議,並對子女撫養和財產分割等問題作了約定,但該協議是以雙方到民政部門辦理離婚登記或到法院進行協議離婚為前提條件的。實踐中,主張離婚的當事人一方在簽署協議時可能會在財產分割、子女撫養、債務承擔等方面作出一定的讓步,目的是希望順利離婚。由於種種原因,雙方並未到婚姻登記機關辦理離婚登記,或者到法院離婚時一方反悔不願意按照原協議履行,要求法院依法進行裁判。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雙方事先達成的離婚協議的效力問題,往往成為離婚案件爭議的焦點。離婚問題事關重大,應當允許當事人反復考慮、協商,只有在雙方最終達成一致意見並到民政部門登記離婚或者到法院自願辦理協議離婚手續時,所附條件才可視為已經成立。如果雙方協議離婚未成,當事人一方有反悔的權利,事先達成的離婚協議沒有生效,對夫妻雙方均不產生法律約束力,不能作為人民法院處理離婚案件的依據。
經綜合考慮徵求意見的情況及司法實踐中的可操作性,《婚姻法解釋(三)》還對夫妻之間的贈與房產、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能否作為原告提起離婚訴訟、生育權糾紛、夫妻一方擅自出賣共有房屋如何處理、請求離婚損害賠償的權利人等問題作出了相關規定。在《婚姻法解釋(三)》徵求意見期間,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參與,積極建言獻策,充分表達了對婚姻家庭審判工作的關注、理解和支持。在此,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向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貳』 法律上處理與處分的區別是什麼

處理和處分是紀檢監察機關尤其是基層紀檢監察機關業務工作中經常用到的詞彙,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准確理解把握二者的內涵與區別。「處理」是指執法機關依照職權對於相對人或者物實施的行為
「處分」來源於處分行為,是指那些直接使權利發生取得、喪失和變更效果的行為,比如賣房子時變更產權登記的行為就是處分行為,另外還有負擔行為,如賣房子時雙方簽訂合同的行為。

『叄』 "紀律處分"和"組織處理"的區別

黨的紀律處分,是指黨的組織對違反黨的紀律的黨組織和黨員,按照黨內法規有關規定所作出的紀律處罰。分為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和開除黨籍5種。組織處理是指各級黨組織對違犯黨的紀律,具有從輕條件,不需要追究紀律責任但又需要進行適當處理的黨組織或黨員幹部所作出的處理決定。分為通報批評、解聘、辭退、調整崗位、免職、取消預備黨員資格、取消名譽稱號和其他組織處理8種。

紀律處分和組織處理,在反腐敗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兩者都有利於提高黨員幹部的覺悟,增強紀律觀念;有利於維護黨的紀律,純潔黨的組織和幹部隊伍;有利於依紀依法執紀辦案,提高規范化、法制化水平;有利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證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貫徹執行;有利於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加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肆』 行政處理和行政處分有什麼不同

行政處理是行政主體為了實現相應法律、法規和規章確定的行政管理目標回和任務,應行政相對人申答請或依職權處理涉及特定行政相對人特定權利義務事項的具體行政行為。換句話說就是台灣地區所稱的行政處分、德國日本所謂的行政行為。行政處理這個概念是中國學者為了解決中國語境之下「行政行為」范圍較大而沒有與德國「行政行為」相對應的概念而提出的。 行政處罰是典型的行政處理,是行政處理的一種。此外還有行政許可、行政獎勵、行政裁決、行政強制等等。其實所謂的行政處理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它包括很多具體的行政行為.行政處罰也屬於行政處理的一種具體行為. 行政處罰是國家法律責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行政主體有效地進行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障法律貫徹實施的一個重要手段。它屬於行政法律制裁,與刑事法律制裁、民事法律制裁一樣,都屬於國家制裁製度。一般來說,只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實施了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行為,擁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主體就應當對其實施行政處罰,以維護正常的社會公共秩序。

『伍』 撤職和免職有什麼區別

免職和撤職處分一般有以下的2個區別:1、概念不同。撤職通常是一種行政懲戒的措施,屬於行政處分的范疇;免職一般是法定的人事處理種類,不具有懲戒性;2、影響不同。撤職通常是降低一級以上職務,並且會根據新任職務確定相應的級別,和工資檔次而免職一般不會影響到級別和工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第四十條 委任制公務員遇有試用期滿考核合格、職務發生變化、不再擔任公務員職務以及其他情形需要任免職務的,應當按照管理許可權和規定的程序任免其職務。

『陸』 處罰 與 處分 這兩個詞在法律法規里的意思有什麼區別

處罰有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之分,與處分相比,更為嚴厲,處分的主體既可以是一般單位,也可以是政府、法人,內容主要是警告、記過、開除等等,而處罰的主體一般是具有強制執行力的政府單位,如:工商局、公安局、法院等等。

『柒』 紀律處分和組織處理有什麼區別

紀律處分和組織處理的區別在於:紀律處分側重於紀律上的處罰,主要對違紀對象產生政治方面的影響。而組織處理側重於組織上的處罰,涉及違紀對象的崗位、職務、榮譽、經濟待遇等方面,主要對其直接利益產生影響,在一定情況下,它的效果更明顯。兩者優勢互補、互不取代。

紀律處分和組織處理可以並處,以更好地達到對違紀人員教育懲戒的目的。給予違紀人員紀律處分的,可同時建議黨委、政府採取免職、調離崗位等組織處理措施;組織處理也可以單處,以體現寬嚴相濟。如果違紀情節較輕,只應給予黨內輕處分,且有從輕、減輕等情節,僅採取組織處理方式也能達到懲戒目的,也可不再予以紀律立案。

組織處理不能替代紀律處分,按照違紀性質和情節輕重,應追究紀律責任的,即使已採取組織處理,仍應予以紀律立案。比如黨員領導幹部有賭博行為,情節不是特別嚴重的,已通過免職措施將其從領導崗位調整下來,不能認為對違紀人員來講免職比黨內警告或嚴重警告處分「嚴重」而不再給予黨紀處分。

拓展資料:

黨的紀律處分是黨的組織對於違犯黨紀的黨員,根據其錯誤性質和情節的輕重,按照黨章的有關規定作出的處罰。黨紀處分是對違紀黨員採取的必要的教育手段和組織手段。黨章規定的黨紀處分有五種: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開除黨籍。

組織處理是指黨組織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對涉嫌違反黨紀的黨員幹部,進行必要的崗位、職務調整的組織措施。

中國紀檢監察報-精準把握「紀律處分」和「組織處理」這兩種手段

『捌』 處理和處置有什麼區別

處理和處置的區別如下:

1、處理:有處置、安排、加工等意思。

3、「處理」與「處置」的區別在於,「處置」是指分別事理,使各得其所,而」處理「不包含這個意思。

(8)婚姻法中處分與處理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1、處置、安排、料理。

範例:處理日常事物;處理財產。

2、變價、減價出售。

範例:處理積壓商品;處理品。

3、用特定方法加工。

範例:熱處理;冷處理;為便於維修而處理過的金屬。

4、在實驗設計中,所謂「處理」,是指諸如品種、工藝 條件、種植方法等因素或措施。

例如:要比較三個品種的優劣,則每個品種是一個處理,共有三個處理;如試驗中涉及三個品種和兩種種植方法,則每個品種與每種種植方法搭配構成一個處理,一共有3×2=6個處理。

1、處置、辦理。

【出處】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處理得宜,自然永無侵叛之事。」《舊唐書·韓皋傳》:「皋奏報失實,處理無方。」

【示例】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任何一個部門的工作,都必須先有情況的了解,然後才會有好的處理。」

2、指定刑、處罰。

【出處】:《北史·車路頭傳》:「性無害,每評獄處理,常獻寬恕之議。」

【示例】:魏巍《東方》第四部第二三章:「你還是好好檢查一下,在全體社員面前做個檢討,我可以說服大從寬處理。」

1﹑不可讀成「chù lǐ」。「處理」的正確讀音為「chǔ lǐ」,而大多數演員主持人因為自己知識淺薄讀錯以至於大家都被誤導都讀成了「chù lǐ」,類似的還有「處分」﹑「相處」等等。

2﹑與「解決」的區別在於,「解決」更側重於已完成的動作,而」處理「表示正在進行的動作。

3﹑與「處置」的區別在於,「處置」是指分別事理,使各得其所,而」處理「不包含這個意思。

『玖』 行政處分、行政處理、行政處罰有什麼區別嗎

行政處分只適用於行政機關工作人員
行政處罰適用於任何違反國家行政法律、法規的組織和個人

熱點內容
社會工作研究生是法碩嗎 發布:2025-08-21 02:50:31 瀏覽:570
把員工外派到分公司勞動法 發布:2025-08-21 02:49:36 瀏覽:487
婚姻法的司法解釋探望權 發布:2025-08-21 02:42:37 瀏覽:403
菲律賓移民法 發布:2025-08-21 02:14:02 瀏覽:157
國外公司法 發布:2025-08-21 02:12:03 瀏覽:171
有煙草控制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1 02:06:46 瀏覽:843
法學難過 發布:2025-08-21 01:59:28 瀏覽:208
汽車維修行業安全生產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1 01:59:25 瀏覽:273
道德9年級 發布:2025-08-21 01:58:07 瀏覽:130
最高人民法院的級別 發布:2025-08-21 01:58:00 瀏覽: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