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釋義第122條
A.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07-122條)具體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07-122條具體內容是屬於違約責任,具體內容列舉如下:
第107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108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第109條:當事人一方未支付價款或者報酬的,對方可以要求其支付價款或者報酬。
第110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
第111條: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
第112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採取補救措施後,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第113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第114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第115條:當事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約定一方向對方給付定金作為債權的擔保。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第116條:當事人既約定違約金,又約定定金的,一方違約時,對方可以選擇適用違約金或者定金條款。
第117條: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本法所稱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第118條: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第119條: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
第120條:當事人雙方都違反合同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121條: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第122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1)合同法釋義第122條擴展閱讀:
一、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共計第二十三章四百二十八條。在我國,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的法律,它主要規定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及合同的履行、變更、解除、保全、違約責任等問題。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全部內容包括:一般規定、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變更和轉讓、權利義務終止、違約責任、其他規定、買賣合同、供用電合同、贈與合同以及附則。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訂立原則:
1.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2.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
3.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4.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守信的原則。
5.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循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干擾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B. 誰能給解讀一下合同法121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一條 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回造成違約的答,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釋義】本條規定了因第三人原因造成的違約。
違約是由第三人造成的,為因第三人原因造成的違約。因第三人原因造成一方當事人違約的,如第三人遲延交貨造成一方當事人遲延履行的,該當事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該當事人承擔違約責任後,應當向第三人追償。第三人原因構成意外事故致使一方當事人違約,且第三人無力賠償的,損失由雙方當事人分擔。法律規定因第三人原因造成違約第三人直接承擔責任的,第三人應當直接承擔責任。例如依照消費權益保護法,消費者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出售商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製造商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受損害的消費者直接請求生產者賠償的,生產者應當賠償。
C. 關於合同法第231條的釋義,我這種情況法律是否會給予支持
根據《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一條,因不可歸責於承租人的事由,致使租賃物部分或者全部毀版損權、滅失的,承租人可以要求減少租金或者不支付租金;因租賃物部分或者全部毀損、滅失,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承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因此,承租人在租賃物部分或者全部毀損、滅失的情況下可以請求解除合同,同時請求出租人返還租金、賠償損失和承擔違約責任。但這不是無條件解除,承租人需要對租賃物毀損的事實以及租賃物毀損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進行舉證。如果承租人完成了該舉證責任,則勝訴的可能性較大。
D. 原合同法122條變更為民法典多少條了
原合同法122條變更為民法典186條。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六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
E. 合同法第122條的規定
由守約方自主選擇。你選擇違約責任案由就是合同糾紛,選擇侵權責任案由就是侵權糾紛
F. 怎樣理解「合同法」第122條
請求權基礎不同
違約賠償請求權的基礎是合同義務,
其構成要件是
合同義務
違約行為
因果關系
損害後果
侵權的基礎是民事權利,違反的是法定義務,要件是
主觀過錯
侵權行為
因果關系
損害後果
當然侵權要件在不同法律體系還有細微差別。
G. 如何理解合同司法解釋第三條和合同法132條的區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第三條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並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解讀:無權處分者訂立的買賣合同有效。這樣更有利於維護買受人利益,履行期限截止,出賣人未取得所有權或處分權,導致不能交付出賣標的物,轉移所有權的,買受人可依法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並主張損害賠償(買受人此項權利必須建立在買賣合同有效的基礎上才符合法理)。
第一百三十二條 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於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
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或者限制轉讓的標的物,依照其規定。
【釋義】本條是關於買賣合同標的物的規定。
標的是指法律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包括交付財產、提供勞務、完成工作等。有時指物,在買賣合中買或者賣的某物就是標的,在這種情況下,標的就可以稱為標的物。買賣合同的標的物附著所有權,所以標的物的買賣即是所有權買賣。
買賣合同的標的物應當是出賣人所有或者有權處分的物。一般情況下,出賣人於出賣時即為標的物的所有人,但在買賣合同成立時出賣人也可能尚未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實際上這樣的事例是大量的,例如現實生活中的連環買賣,即一方是前一合同的買受人,又是後一合同的出賣人,該方在訂立後一買賣合同時,可能還未成為標的物的所有人。但無論如何,出賣人在交付時標的物應當屬於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否則,適用有關無權處分的規定。合同法在總則中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3.3條也規定,合同訂立時一方當事人無權處置與該合同相關聯之財產的事實本身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在合同訂立後未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也未取得處分權時如何保護善意第三人則是另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指,在這種情況下,購買了標的物的善意第三人能否合法地保有標的物的所有權。有的學者認為,出賣人對買賣標的無權處分,卻在交易市場出賣他人的物,善意第三人是應當受保護的,其原理是為保障交易安全。買賣人在交易市場購物,無需調查該物的所有權。只有該物屬於追贓物,物的所有權人方有權可請求買受人返還,但也應向買受人支付買受人買受該物的價款。
H. 合同法122條在實務中存在哪些解釋適用難題
您好,本條規定了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
因當事人一方的違回約行為,答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是民法界議論的熱點課題,如何解決責任競合,多數意見是允許受害人單一選擇請求權的主張,認為受害人要麼請求侵害人承擔違約的民事責任,要麼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二者只能擇一,不得行使兩個請求權。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是說債務人的違法行為,既符合違約要件,又符合侵權要件,導致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一並產生,又違約責任引發債權人索賠的請求權,侵權責任也引發債權人索賠的請求權,兩個請求權有重迭之處,形成請求權的競合。如果允許債權人不受限制地行使兩個請求權,就會導致債務人因請求權的重疊而承擔雙重民事責任,造成不公。
按照本條的規定,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受損害人可以選擇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請求對方承擔。
I. 《合同法》第122條是什麼
第一百二十二條 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