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愛的變奏
㈠ 後宮美眉之類的漫畫,謝謝~
純情房東悄房客
十字架與吸血鬼
TOLOVEる
亂飛亂外
藍蘭島漂流記
DOKI DOKI心跳癥候群
魔法先生
櫻之貓姬
美眉伴身邊
魂姬
留宿Honey
伊王野女王狂熱的愛情
女僕戰記
陰守忍者
鋼鐵新娘
我與惡魔的H生活
鶺鴒
明日的與一
草莓100%
只有神知道的世界
瀨戶之花嫁
花右京女傭隊
愛由真由
愛的魔法
櫻花大戰
京四郎和永遠的天空
極樂天師
㈡ 普法欄目劇愛的變奏誰看過呀,劇中的肖然的扮演者是誰
肖然的扮演者是張歡!
㈢ 普法欄目劇愛的變奏大結局怎麼樣
普法欄目劇愛的變奏大結局不好,因為三個主角都分開了
㈣ 為什麼說《謎之變奏曲》這部作品為艾爾加成為著名作曲家奠定了基礎(二)
《謎之變奏曲》作於1899年,並於同年6月19日在倫敦的聖·詹姆斯大廳首演,這部作品為艾爾加成為著名作曲家奠定了基礎。
《謎之變奏曲》其實與謎語無關。它由一個主題和14段變奏組成,艾爾加在每一個變奏前面加了一個名字或者幾個縮寫字母。對於標題「謎語」,艾爾加也沒有任何解釋。作曲家說,大家不用去猜這些暗語的含義,而且在整個作品中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主題,這個主題卻沒有得到演奏。
由於人的逆反心理,作曲家越是不讓大家猜,大家越是要去猜。很快,這些名字和縮寫字母的含義就被大家猜出來了,原來他們是作曲家身邊14位人物的名字。
樂曲一開始,由弦樂演奏的慢板主題優美動人,充滿柔美的情調和懷念的氣氛,略微帶有一些傷感。主題的主要部分在小調上進行,其間穿插了幾個沒有準備的大調和弦,給人一種陽光從雲縫中射出的感覺。整個段落的音響非常飽滿,情緒是平靜的。
第一章變奏,描述的是作曲家的愛妻卡羅琳·艾麗斯,也是變奏一氣呵成的主題。卡羅琳·艾麗斯可以說是艾爾加一生的精神支柱,她出身上流階層,在英國那種講究出身的社會,要下嫁一個來自鄉野、沒有顯赫背景的窮困音樂家,這需要多大的勇氣!但是卡羅琳·艾麗斯不顧家人的反對、阻撓以身相許,這種相知相惜的真情,成為艾爾加創作的源泉。因此這個以愛妻為描繪對象的主題,聽來是滿懷深情,溫柔婉約,愛在不言中。
從艾爾加的一些照片上看去,作曲家似乎是那種不苟言笑、威風凜凜的男子漢,而這段音樂卻讓我們體會到作曲家心中對妻子的柔情、親情和激情。真是難以想像一個男子漢能夠寫出這樣溫柔的音樂。
在隨後的13個變奏中,艾爾加標注了他朋友們的名字縮寫。比如:第二變奏好像是一個神秘的對位指法練習,這是和作曲家一起演奏室內樂的一位鋼琴家司徒爾特·鮑威爾;第三變奏是一段中速、輕快的諧謔曲,這是一位業余戲劇愛好者唐申德;第四變奏是一段即興曲,這是一位鄉村侍衛貝克爾;第五變奏是詩人馬太·阿諾德(MatthewArnold)的兒子理查德;第六變奏是業余大提琴手伊索貝爾;第七變奏是作曲家的親密朋友特羅伊特,一位建築商,會玩兒一點鋼琴;第八變奏WN是作曲家在沃切斯特郡愛樂協會認識的朋友諾伯;第九變奏是吉爾格,在艾爾加事業上不斷鼓勵他的一位親密朋友,這是變奏中最出名的一章,這首進行曲使艾爾加成為英國人心目中的英雄,確立他在英國樂壇的地位;第十變奏是附近一所學院院長的女兒多拉,也是作曲家一生的朋友;第十一變奏是教堂風琴手辛克萊爾;第十二變奏是和艾爾加演奏三重奏的業余大提琴手內維森;第十三變奏,有人猜是艾爾加的一位女友里昂夫人,她是當地的貴婦,在艾爾加寫作這段變奏的時候已遠航澳大利亞了;第十四變奏是作曲家自己,埃杜是艾麗斯對丈夫的昵稱。
按照作曲家本人所說,這個變奏曲里的第一個謎已經破解了,14個變奏描繪了作曲家身邊的14個人物。但是還有一個謎,就是作曲家所說的沒有得到演奏的、貫穿全曲的那個主題。有一些人說這是作曲家和大家開的一個玩笑,也有很多人現在仍然在猜想這個謎底。
㈤ 普法欄目劇愛的變奏以前播出過么
普法欄目劇愛的變奏以前播貌似沒播出過
㈥ 愛的變奏 普法欄目劇第四集裡面的插曲唱的是什麼歌
愛不愛我
㈦ 普法欄目劇愛的變奏演員
赤陽道長忙接過口去,說道:「神君先莫動怒,那追風劍謝大俠,和凌空步虛卓大俠,數月前都相繼仙去了,是以他們都無法踐神君三年前賭命之約,然而……」他用手微指身旁的英俊少年,接著說:「這位就是點蒼派的第七代掌門人,追風劍謝大俠的賢嗣,落英劍謝長卿,今日特來代父踐約的。
㈧ 誰知到這首歌的完整版
這首是卡爾奧爾夫的《布蘭詩歌》中的第一首, 另外,德國的一首軍樂里用到了相同的音樂主題~
這是首比較膾炙人口的名曲了,在電視和廣播中經常能夠無意聽到~ 有段時間我也很迷這件作品呵呵~
具體下載可以在BAIDU的MP3搜索中找到
你打布蘭詩歌就行
http://mp3..com/m?f=ms&rn=&tn=mp3&ct=134217728&word=%B2%BC%C0%BC%CA%AB%B8%E8&lm=-1
另外具體的我貼給你網路上的資料
http://ke..com/view/36493.htm
《布蘭詩歌》
也稱為 《博伊倫之歌》,原是舞台作品 《凱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於1935—1936年, 1937年初演於法蘭克福,後作為康塔塔單獨演出, 是奧爾夫最著名的代表作。
其歌詞選自在巴伐利亞州貝內迪先特博伊倫修道院中發現的一本13世紀的詩集。共分25個樂章,用女高音、男高音、男低音、童聲合唱、合唱及樂隊(內有14個樂章為管弦樂曲)。
歌詞用拉丁文,其性質是放浪於飲酒、女人與愛情的學生歌曲, 分為3大部分:1.春,2.小酒店,3.愛情,演出時有啞劇動作,伴有丑角和舞蹈場面。 此曲寫作手法簡單,摒棄了常用的對位、主題發展、變奏等,而是用同度,八度,三度的聲部進行,句段多重復, 是一部音效極佳的作品, 現在經常被影視作品所引用。
[編輯本段]《Carmina Burana 布蘭詩歌》介紹
Burana——在德國慕尼黑南部阿爾卑斯山谷中上巴伐利亞州的小鎮貝內迪克特,有一所始建於公元740年的古老修道院--布蘭修道院。由於偏僻和隱秘,很少受到戰亂和其它天災人禍的破壞,因而保存著許多具有重要價值的歷史文獻。1903年,考古學家在這所修道院中發現了大量中世紀詩歌和戲劇古卷,其創作時間大約在11至13世紀,在內容上可以分為宗教和世俗兩類,其中的兩百多首作者不祥的世俗詩歌經巴伐利亞的學者整理出版,這就是《Carmina Burana 布蘭詩歌》。
這些大部分用拉丁文寫成的詩歌顯然出自神職人員和落魄文人以及流浪學生的手筆,其中蘊含的放盪不羈的精神和對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的贊美以及對封建社會的無情嘲諷都令人驚訝。毫無疑問,這些被稱作"中世紀的拉丁抒情詩"的作品出現在以基督教文化為中心的時代,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1935年,奧爾夫讀到了這部詩集,這使一生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奧爾夫,在時空的某一個點上找到了過去與現在的聯系。他的沖動,在閱讀完這本詩集後,形成了一種對人類與自身命運的思考。因此沖動而成就的這一部"為獨唱者、合唱隊、器樂伴奏和魔幻布景而作的世俗歌曲",他將它稱為"情景康塔塔",並且要求以舞台作品的方式演出。
1937年6月8日,《Carmina Burana 布蘭詩歌》在法蘭克福首演。當時的德國,由勛伯格、韋伯恩、貝爾格等人限定了的一種現代音樂語言——十二音列。不僅是音樂界的焦點,更間接或直接地影響了當時所有的現代音樂。而奧爾夫作為一個兒童音樂教育家,在他與友人D·京特合辦"京特體操—音樂—舞蹈學校",探求音樂與語言動作的結合及各種打擊樂的配合,寫成《教學作品》,創建獨特的兒童音樂教學體系後,已經掌握了自己的音樂語言。
奧爾夫說過:"音樂表現越是本質、單純,效果也就越直接、強烈。"
奧爾夫的美學思想就是簡朴、單純。
他偏愛強烈、明快的節奏,認為節奏是一切音樂的開始。他使用最原始,最簡單的節奏,不斷反復,用盡之後才換另一節奏。他的節奏乾脆,利落,不重視和聲行進,不屬於動力型,屬靜態型。在整部康塔塔中,激盪人心強健有力的節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的旋律由短小動機連續不斷地反復而成,不用模進,不用變奏,沒有表情的因素,沒有明確的特性,只有通過歌詞、節奏、伴奏才能理解。在《Carmina Burana 布蘭詩歌》中的旋律語言包羅較廣,從單旋律歌曲、民間歌曲到弗拉曼戈歌曲和浪漫歌劇,面貌多姿多彩。
他的和聲多用一級和五級和弦,大多為同度、八度、三度、五度,幾乎不用半音。只有在驚嘆句的時候才會用一下不協和和弦。
他的曲式有兩種主要風格:
1,Antiphon 對唱性的贊歌,對答合唱,交錯進行。
2,方塊型 沒有發展、變奏,不斷反復。
他的配器以打擊樂為主要風格,三管編制的大型樂隊,加打擊樂加鋼琴,有時候,整個樂隊都會被他當作打擊樂來使用。
在多半是艱澀難懂的20世紀嚴肅音樂中,《Carmina Burana 布蘭詩歌》的純朴、生動顯得很不合群。但我想它也許是本世紀最好聽的合唱曲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