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如何看待香港社會對釋法的不同反響

如何看待香港社會對釋法的不同反響

發布時間: 2022-01-13 09:54:36

Ⅰ 如何看待五次人大釋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基本法》第104條作出解釋,

1.認定依法宣誓是相關公職人員就職的必經程序,未經合法宣誓或拒絕宣誓者不得就任相應公職;

2.宣誓人必須真誠、莊重地宣誓,必須准確、完整、莊重地宣讀法定誓言;

3.拒絕宣誓者喪失就職資格,故意宣讀與法定誓言不一致的誓言或者以不真誠、不莊重的方式宣誓,屬於拒絕宣誓。

Ⅱ 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基本法釋法之後有人宣稱香港已死,這種說法是否正確,為什麼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及有關普選問題的決定》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依法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制發展問題作出的又一重要決定,對於全面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保障香港民主制度按照基本法的規定循序漸進地健康發展,保持和促進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是在認真審議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提出的報告的基礎上,嚴格依法按程序作出的。根據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有關規定的解釋,12月12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了《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制發展咨詢情況及2012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是否需要修改的報告》。12月17日,委員長會議研究決定,將審議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報告列入常委會會議議程,同時將報告交國務院提出意見。會議期間,常委會組成人員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對行政長官的報告進行了認真審議。大家一致認為,報告中反映的香港社會普遍「希望能早日訂出普選時間表」,「特首先行、立法會普選隨後",「不遲於2017年先行落實普選行政長官,將有較大機會在香港社會獲得大多數人接納」,「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的提名委員會可參考現行的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組成",「行政長官候選人的人數以兩至四名為宜」,「至於普選立法會的模式、路線圖及時間表,立法會、社會各界和市民對此意見紛紜,未能形成主流意見」等意見和訴求,是客觀的、符合實際的。現在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政制發展問題作出決定,明確2012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產生辦法可作適當修改以及明確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全部議員普選的時間表,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有充分法律依據的。委員長會議根據基本法的規定和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並認真考慮了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的意見和行政長官的報告,提出了《決定(草案)》,提請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

香港回歸十年來,「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的貫徹實施情況總體上是好的。中央政府堅定不移地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按照基本法辦事,全力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香港特區行政長官領導特區政府認真執行基本法,團結帶領香港各界人士沉著應對各種挑戰,保證了香港大局的穩定,香港出現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生改善的局面。特別是2003年下半年香港經濟復甦以來,一直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香港繼續保持自由港和國際大都市的特色,繼續保持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地位,繼續是全球最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和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實踐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一國兩制」是做得到的,也是行得通的,具有強大生命力,基本法是一部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好法律。貫徹實施基本法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們要在認真總結實施基本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更加堅定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的決心和信心,更加珍惜香港來之不易的良好局面,更加維護基本法的權威,進一步增強實施基本法的自覺性,把「一國兩制"偉大實踐不斷推向前進。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制發展問題,事關「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的貫徹實施,事關中央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關系,事關香港社會各階層、各界別和廣大香港同胞的利益,事關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中央始終高度關注和重視香港的政制發展問題。這次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的決定,按照基本法的規定和循序漸進的原則,明確了普選時間表,再次體現了中央推進香港民主發展的一貫方針,符合香港同胞的根本利益。我們相信,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一定能夠高舉基本法的旗幟,團結香港各界人士和廣大市民,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妥善處理香港政制發展問題,順利實現基本法規定的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目標。

Ⅲ 如何看待西方列強入侵對近代中國的影響以香港為例

簡要概述就是:經濟上,隨著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和對中國絲、茶等農副產品的收購,逐漸把中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中國佔主導地位時期結束,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開始進入半封建社會。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 政治:其實政治上很簡單 隨著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逐漸由一個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淪為半殖民地。 階級上: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更加尖銳;中國無產階級先於中國資產階級產生。這時的階級關系可以說已經穩定在了這一層面,因為過去的奴隸主與奴隸的關系已經在某種意義上消亡了. 社會矛盾: 因為西方列強的入侵給近代中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所以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了首要的第一的矛盾,人們並不甘心受外強欺負,所以社會矛盾的兩個就是外國資本主義同中華民族的矛盾、本國封建主義同人民大眾的矛盾

Ⅳ 從人大釋法看中央對香港的治理有什麼意義·

對於維護「一國兩制」方針,全面准確貫徹基本法具有非常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人大釋法表明了中央政府反對「港獨」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維護了基本法的權威和香港法治,順應了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完全必要,非常及時。

人大釋法均是從實際情況出發,充分考慮到國家與香港的整體利益。事實證明,人大釋法不會損害香港的法治,反而可以幫助香港解決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人大釋法涉及到國家重大利益,又是香港長治久安的關鍵之舉,實質是為「一國兩制」保駕護航,使其繼續沿著正確方向航行。

(4)如何看待香港社會對釋法的不同反響擴展閱讀:

人大釋法是慎重之舉,不會輕易進行。香港回歸以來的釋法(不包括本次基本法104條釋法),即:

(1)1999年6月26日,對基本法第22條和24條作出解釋,針對事項是港人在內地所生子女居留權問題;

(2)2004年4月6日,對基本法附件一第七條和附件二第三條作出解釋。針對事項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和立法會普選問題;

(3)2005年4月27日,對基本法第五十三條第二款作出解釋,針對事項是新行政長官任期問題;

(4)2011年8月26日,對基本法第十三條第一款和第十九條作出解釋,針對事項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是否應適用中央政府採取的國家豁免規則或政策的問題。

Ⅳ 如何看待五次人大釋法與中央對港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條的解釋》(即第五次釋法)指出,香港特區公職人員必須「真誠、莊重地進行宣誓」,必須准確、完整、莊重地宣讀「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宣誓人如故意歪曲誓言或以「不真誠、不莊重」的方式宣誓,即喪失就任資格。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釋法,闡明了宣誓的立法原意,明確了宣誓的莊重性、嚴肅性,亮明了法律的紅線,解決了香港行政區存在的現實問題,旨在確保「愛國者治港」的真正落實,更說明了,在「一國兩制」及《基本法》框架下的司法獨立,既要尊重香港法院享有獨立判案的權力,更要尊重中央依法享有的權力,絕不能以維護香港司法獨立為借口,排斥、忽視甚至凌駕於中央權力之上。
《基本法》實施的歷史,證明了人大釋法是確保「一國兩制」不變形、不走樣的不可或缺的法律機制,標志著《基本法》的最終守護者是中央。而處理好人大釋法與司法審判關系的一個很重要的經驗也正是始終堅持「一國兩制」的指導思想。「一國兩制」是《基本法》的指導思想,也是法律實施過程中的指導思想,是該法律的靈魂,無論是人大釋法還是司法審判都不能偏離這一思想。

Ⅵ 如何看待香港社會對釋法的不同反響

㎝大小呈低信號

Ⅶ 形勢與政策 從人大釋法看,中央對香港的治理堅持了哪些原則

「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這是中央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

《「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對中央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進行了系統梳理和集中闡述,其提出的所有觀點在憲法、基本法以及中央關於香港方針政策的文獻中都能找到依據。

有一些人認為白皮書偏離了中央當初提出的基本方針政策,也有人擔心中央是否會收窄香港的高度自治權。這都是毫無根據的。

上世紀80年代中央提出解決香港問題的基本方針政策後,香港社會也曾出現過擔心中央的政策會變的聲音。

對此,鄧小平多次指出,「我們採取『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辦法解決香港問題,不是一時的感情沖動,也不是玩弄手法,完全是從實際出發的,是充分照顧到香港的歷史和現實情況的。」

(7)如何看待香港社會對釋法的不同反響擴展閱讀:

全國各族人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要繼續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進一步發揮香港在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和現代化建設中的獨特作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作出新貢獻;

就必須繼續堅持、全面准確貫徹中央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不斷豐富「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這不僅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也是香港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實現長治久安的需要;不僅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也符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

因此,「一國兩制」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央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始終沒有改變,也絕不會作出改變。

Ⅷ 如何正確看待香港與內地的關系 形式與形勢論文

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保持香港社會經濟政治大局穩定,推動各項事業向前發展。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來,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持下,特別行政區政府團結帶領香港各界人士,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保持香港社會經濟政治大局穩定,推動各項事業向前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新進步。

根據全國人大確定的名額和代表產生辦法,由香港居民中的中國公民選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全國人大代表,參加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工作。香港特別行政區先後舉行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選舉,每屆均由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全國人大代表選舉會議選舉產生36名代表。

(8)如何看待香港社會對釋法的不同反響擴展閱讀:

香港與內地的關系的相關內容:

1、整體經濟保持增長。1997年至2013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年均實質增長3.4%,人均本地生產總值按美元累計增長39.3%。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3年數據,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香港本地生產總值位居全球第35位,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位居全球第7位。

2、傳統優勢產業不斷鞏固和發展。貿易及物流、旅遊、金融、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四大支柱產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3、2012年,四大產業增加值共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58%,吸納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47.2%。香港還著力培育和發展文化及創意、創新及科技、檢測認證、環保等產業。

Ⅸ 怎樣看待香港的歷史屈辱與現實輝煌

香港的由來
香港,顧名思意,就是芳香的海港。關於這一美麗名稱的由來,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最可靠的說法,則是這里過去曾是運香、販香的港口,故而得名香港。在明朝時,香港及廣東東莞、寶安、深圳一帶盛產莞香,此香香味奇特,頗受人們的喜愛,故而遠銷江浙,飲譽全國。由於當時販香商人們一般都是在港島北岸石排灣港將莞香船運往廣州或江浙等省,所以人們將這個港口稱為香港,意為販香運香之港,將港口旁邊的村莊,稱為香港村。1841年英國侵略軍在港島南部赤柱登陸後,由一名叫陳群的當地居民帶路向北走,經過香港村時,英軍詢問該處地名,陳群用當地土話答稱"香港",英軍即以陳群的地方口音HongKong記之,並用以稱呼全島。在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中,香港作為全島的名稱被正式確定下來。1856年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和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之後,香港又進而成為整個地區的稱謂。
香港的歷史沿革
早在遠古時代,香港地區就已經有人居住,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中原後,又派兵平定了越族聚居的嶺南地區,將之納入秦朝的版圖,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並從中原遷移了50萬商人和罪犯到這一地區進行守衛和開發。自秦始皇開始,香港地區就一直在中國中央政府的管轄之內,直到英國侵佔香港以前,從未間斷過。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因為嶺南太遠,鞭長莫及,對趙佗採取了安撫政策,封為南越王。劉邦死後,趙佗又鬧獨立,朝廷多次征伐無功,只好再派人去賞賜慰勉,趙佗才除去帝號,臣服於漢室。漢朝在這里設置了南海、合浦、交趾等九個郡。香港地區劃歸南海郡博羅縣管轄。此後,一直沿續到西晉時期。
東晉成帝咸和六年,將南海郡東部劃出,另設了一個東莞郡,下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個縣。寶安縣的轄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區和深圳市、東莞市,縣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頭城。
隋朝又廢東莞郡,將轄地並入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也改為隸屬南海郡,香港則仍歸寶安縣管理。
唐肅宗至德二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又歸東莞縣管轄。明神宗萬曆元年,廣東巡海道副使劉穩,奏准朝廷,將東莞縣濱海地區劃出另設一縣,名為新安縣。自此,香港地區改屬新安縣管轄。清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清廷戰敗,割讓香港島給英國。咸豐十年即1860年,又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新界亦被英國強行租借,香港地區遂全部歸英國人管理。
屈辱的歷史
一、鴉片戰爭
英國對中國這塊肥肉,早已垂涎三尺。1773年,英國開始對華進行鴉片貿易,是最大的鴉片販子。英國鴉片販子源源不斷地把鴉片輸入中國,頓使中國陷入災難深重的泥潭之中白銀從中國滾滾流出,使清政府的財政發生嚴重危機,白銀外流的結果更引起民不聊生。工商業普遍蕭條和衰落,鴉片煙毒已在中國泛濫,對此,當時愛國者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中就憤怒地說;"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
1839年虎門銷煙
由英國對華掠奪而釀成的鴉片濃煙滾滾,直接威脅著中華民族的生存。這時,以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主義者、民族英雄林則徐為代表的"嚴禁派"(禁煙派)揮起中華之劍,對英國侵略者進行堅決的斗爭,領導了震撼世界的禁煙運動。1839年3月,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到達廣州查辦鴉片。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來到廣州附近的虎門海灘,下令把已繳獲的鴉片全部當眾銷毀。虎門銷煙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決心禁煙和反抗外國侵略者的堅強意志。
林則徐領導的虎門銷煙的壯舉受到世界上一切主持正義的人士的支持,如一位英國人在他所撰寫的《在中國做鴉片貿易罪過論》書中,就指責英國商人的"鴉片貿易給英國國旗帶來了莫大的侮辱",而英國的鴉片販子和工業資本家不甘失敗,加緊活動,催促英國政府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6月,由540門大炮裝備起來的48艘艦船,乘載著4000名士兵組成的"遠征軍",到達廣東海面封鎖了珠江口。於是,這場由英國資產階級蓄謀已久的、目的在於打開中國門戶,謀取英國在中國的最大得益的鴉片戰爭,終於爆發了。7月6日攻克舟山群島的主要城市定海。再北犯大沽,道光皇帝派出怯弱無能的官僚琦善到廣州與英軍議和,並同時把林則徐職查辦清政府的驚恐與無能,助長了侵略者的氣焰。1841年1月,英軍以武力強佔香港島,2月攻佔虎門,5月進犯廣州。1842年,英國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先後攻佔廈門、定海、寧波、吳淞、鎮江。同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在南京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二、香港的割讓
英國根據《南京條約》佔領了我國領土香港島。英國強佔香港島,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英國的目的是企圖在軍事上和經濟控制中國。1860年10月,英法聯軍進犯北京,火燒園明圓。清政府又被迫接受侵略者的全部要求,於10月24日簽訂《北京條約》。就這樣,英國佔領了九龍半島今界限街以南的土地,以及位於九龍半島西部的一個大島嶼昂船洲。這使英國所取得的香港這一侵華基地得以進一步鞏固與加強。
英國侵佔九龍半島南部後,不久又圖謀佔領整個九龍半島及其附近島嶼和水域。1898年6月9日,清政府總理與英國在北京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根據該約,清政府把位於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島嶼,租給英國,租期99年。這塊租給英國的土地後來被稱為香港新界。致此,英國通過刺刀、洋槍與大炮的野蠻征服,實現了對中國香港地區領土的佔領。
三、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
建立港英政府,是英國在香港殖民統治的重要一環1843年6月26日,英國利用《南京條約》換文生效的時機宣布香港為英國"直轄殖民地",派璞鼎查為首屆香港總督。港英政府遂告成立。
香港總督,又稱港督,是港英政府中擔負最高首長職責的人。按英國對香港實行殖民統治的根本法《英皇制誥》的規定,英皇是香港的最高統治者,香港總督是英皇的全權代表。港督之下設立四個系統,構成港英統治政權:(1)咨詢性質的行政局和立法局,(2)以布政司為首的行政機構,(3)以首席按察司為首的司法機構,(4)受命於英國國防部的駐港英軍。此外,還設立一個"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行政局和立法局是輔助港督行使職權的兩個重要機構。港英政府中的主要官員,還包括:布政司、財政司和律政司等。駐港英軍,是英國維護對香港殖民統治的重要力量。英國自強佔香港以來,在香港一直保持著一支數量相對穩定的軍隊,約有一萬人,包括陸、海、空三個軍種。源於英國的法律與司法體制,是英國對香港實施管治的重要手段。英國除了從政治上實行對香港的殖民統治外,還從經濟上確保英資財團在香港的特權地位。英資財團是指以香港為基地的英國資本財團,主要有匯豐財團、太古財團、怡和財團等。英資財團大都創業早,長期插足香港經濟,與港英政府關系密切,對港英政府的政策有很大的影響力。它們依仗港府的支持,控制著香港的經濟命脈。如英資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擁有發行港幣的特權;英國大東電報局通過它附屬的香港大東電報和香港電話公司,獨佔了香港對外通訊和全市電話、電訊服務;英資的地產公司擁有香港大批地產物業等。這正如香港民間所說的:"實際統治香港的是馬會、怡和、匯豐和港督府。"英國的殖民統治,使整個香港社會充滿著殖民主義的色彩。
四、二戰時日本佔領香港
淪陷
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香港地區呈現出和平安閑的氣氛。電影院場場滿座,酒巴間坐滿了客人,舞場里不斷傳出爵士音樂,年青人成群結隊地到新界農村郊遊。還不足三個星期,聖誕節就要到了。只是在前兩、三天香港政府舉行過幾次開玩笑般的防空演習。誰知在第二天的早晨,竟聽到了隆隆的飛機轟鳴聲,猛烈的炸彈爆炸聲和高射炮還擊聲。人們預想不到的香港戰役開始了。在戰斗機的掩護下,三十六架日軍輕型轟炸機空襲了啟德機場、九龍水上飛機停泊等處。機場附近的一些民房也被炸彈擊中。就在同一天,日本還襲擊了美國海空軍事基地珍珠港等地。太平洋戰爭爆發了。
12月8日,在空襲啟德機場等地的同時,日本陸軍兵分四路,越過深圳河進攻新界。在垃圾灣防線,大部分地段英軍略作抵抗就紛紛後撤。僅在城門水塘西南的黃金山陣地戰斗比較激烈,雙方展開了肉搏戰,英格蘭步兵營營長陣啟亡。終因雙方力量眾寡懸殊,英軍司令馬爾比少將決定放棄九龍,命令"半島旅"撤回香港島。九龍之戰只進行了五天到12日夜晚,整個九龍半島都被日本侵略軍佔領。
12日晚,英日雙方隔著維多利亞港海面互相炮轟。第二天上午,一艘插著白旗的小艇,由九龍油麻地碼頭向香港島駛來。艇上載有日軍勸降使者多田中佐,還有被挾持的香港總督私人秘書李夫人等。英軍拒絕了日軍的招降。17日,日軍再次派人乘兩艘小艇過海勸降。香港總督揚慕琦再次拒絕,並且警告日方,如果再有"和平使者"過海,香港將不客氣地開槍射擊了。
18日午夜,日軍乘坐汽艇、橡皮舟等百餘艘,對港島北岸強行正面登陸。他們登陸。他們登陸後,曾在黃泥涌與英軍展開激烈的戰斗。日軍若松大隊長受重傷,英軍西部旅司令約翰羅臣(加拿大大人)陣亡。結果英軍敗退,防守港島的東部旅與西部旅,聯系被切斷。日軍還佔領了黃泥涌貯水池,切斷了英軍水源。英軍曾在局部所剩無幾英軍司令認為再也無法繼續抵抗,在與港督商議後,決定無條件投降。25日晚,東線、西線的英軍相繼掛起白旗。至此,歷時十八天的香港戰役,以日軍佔領整個香港地區英軍徹底失敗而告終。
12月25日是聖誕節。當天傍晚,一輛掛著白旗的汽車由中環開向跑馬地日軍司令部。香港總督揚慕琦與日軍代表簽訂了"停戰協定",他本人做了日軍的階下囚這天晚上,絕大部分香港居民都躲藏在黑暗的房屋或防空洞里。往日燈火輝煌的"不夜城"變成了血雨腥風的恐怖世界,整個香港地區完全陷入了日本侵略軍的魔掌所以人們稱這一天為"黑色的聖誕節"。
暴行
日軍入城後,大肆搶掠,強奸婦女和殺害無辜居民的暴行屢屢發生。日軍的安民布告上虛偽地宣稱:"保護華人財產,香港戰爭是對付白種人的戰爭。"但仍然有許多華人的店鋪被封了門,特別是那些大的鋪店,如先施、永安、大新等國貨公司、五金行、汽車行等。被查封的公司企業門口多半釘上寫有"軍搜集部管理"字樣的木牌,銀行、當鋪門口則釘有"金融班管理"的木牌。大家都明白:"管理"只不過是攫取的別名。日軍將香港的九十五萬擔存米,搶走八十萬擔充作軍糧,造成香港嚴重的糧荒。
《香港淪陷記--十八天的戰爭》一書曾記述了日軍明火執杖進行搶劫的情景:"日本軍隊在海軍船塢附近,他們正在整理一捆一捆的獵得物,那些都是用麻袋紮起來的,堆滿了一個空地。在麻袋上面,有一個敵兵在結著小小的標簽,上面寫的是:'神戶……'獵得物聚集了以後,卡車就將它帶到西環的碼頭去,放入了大輪船里,這些輪船就一直駛回到日本。""我曾經在一個很大的單車行(自行車)門口,呆看了多時,一輛汽車放在門口,幾個日本兵指揮著苦力,把簇新的單車,從裡面一輛一輛地背出來,搬上了汽車,……又一刻,又是一輛卡車……於是簇新的單車,又從裡面一輛一輛的搬出來。""老闆也和我一樣,作為一個旁觀者閑著,似乎這些東西本來就不屬於他一樣,……"(唐海:《香港淪陷記----十八天的戰爭》第95-96頁)
除了搶劫財物,半夜裡許多喝醉了酒的日本兵還經常四齣尋找婦女。婦女們躲藏在各處。不少婦女遭到凌辱,甚至有被幾個敵兵輪奸的。在日軍舉行"入城式"後的那些夜晚,許多婦女嚇得在三、四層樓的房頂上亂跑,瓦片被踏得發出破裂的聲響。當時有些婦女說,他們不怕炸彈和機關槍,因為碰上了它,乾脆死掉就是了。他們最怕的是敵兵的電筒和使人膽寒敲門聲。
日本侵略軍還濫殺無辜居民,視中國人的生命如草芥。在離跑馬地不遠的藍塘道,一戶居民全家八口皆被殺害。在皇後大道西,一名老年婦女,因為聽不民懂日語想通過崗哨東行,被日軍當場開槍打死。在灣,一名青年不小心闖入了所謂軍事區域,日本兵上來就是一刺刀,將他殺害。在深水元州街,一名婦女身上背小孩上街買菜,回來時趕上戒嚴,眼睜睜看著自己信的樓宇,無法走過去。她的長子約八、九歲,想橫穿馬路迎接媽媽。這名婦女,搖手示意,不讓兒子過來。不料母子三人竟都被日軍開槍殺害。……
在日本侵略軍佔領香港三年多的時間內,香港廣大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蒙受了巨大的苦難。日本侵略軍強迫居民使用軍用手票。起初軍票對港幣的比率,定為一比二。到1942年10月,改為一比四。到1943年6月31日則宣布禁用港幣,居民必須在限期內到台灣銀行兌換軍票,違者殺無赦。這是在進行公開的金融掠奪。在日本統治初期,居民每人每天只領到六兩四錢配給米,僅能勉強糊口。到了戰爭中期,糧食發生恐慌,日本侵略者便改變配給制度,只配給為敵人服務的公務人員。結果造成米價飛漲,每斤由數無漲到二百多元,居民餓死者不計其數,餓殍道,目不忍睹。
日軍還隨意拆毀古跡、拆遷民房。他們拆毀了九龍寨城的城牆,炸毀了象徵民族精神的宋王台。1942年8月日軍想在香港設立慰安所(軍妓住所)五百家,地點選在灣仔大佛口附近的洛克道。日軍六十八大隊隊長中川金光親自出馬,指揮大批士兵,突然封鎖洛克道,西至軍器廠街口起,東至勛寧道止,加上鐵絲網。凶神惡煞般的日本兵配上刺刀,限令住戶在三天之內,全數搬出,不得留下一人。居民們被迫在風雨之中扶老攜幼搬往他處甚至露宿街頭。這就是日本侵略軍製造的洛克道事件。實際上慰安所用不了這么多房屋,日軍便把這一地區變成了他們的娛樂區。除了慰安所,還設立了吃茶店、酒巴和菜館。該處就是後來灣仔的酒巴區。
在日本統治期間,香港百業凋零,唯有賭博、吸毒等罪惡的行業得到發展。從最熱鬧的皇後大道到最偏僻的角落都有賭場。臭名昭著的大賭場有"榮生公司"、"兩利公司"等。賭場門口往往是一面日本旗,一條"發財請進"的標語,有人在搖鈴,有的還有土娼招待。這就是日軍帶給香港的"新秩序"。開賭場的多半是與日軍相勾結的亡命之徒,有的甚至標出他們過去秘密組織的堂號,如"十八子"、"粵成堂"等。1944年2月,南支派遣軍司令田中久一兼任香港總督以後,公開鼓勵開賭,抽賭餉充軍費,此後賭場林立,更加烏煙瘴氣。此外,日軍還鼓勵吸毒。敵總督部設有販毒機關---裕禎公司,用飛機從熱河運來煙土,並開設售吸所,准許煙民領牌買煙。
光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和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和其他各國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互相支援,與德意、日法西斯進行了長期的艱苦戰斗,終於打敗了侵略者。1945年8月月15日,日本天皇在東京宣布無條件投降因為香港不屬於蒙巴頓勛爵指揮下的東南亞戰區,而是屬於中國戰區,是廣東戰區的一部分。駐港日軍本應向中國軍隊投降。但英國以洗雪前恥為托詞,堅持要由他們派艦隊前往香港受降。為此,中英雙方在日本投降前後,曾進行多次外交交涉。後來,蔣介石要求以中國戰區總司令的名義授權英方到香港受降。但英國政府依仗自己的軍事實力,並得到美國的支持,連這點保留面子的要求也加以拒絕。在此期間,日本投降的消息傳到香港後,被囚禁於赤柱集中營的香港政府輔政司詹遜,立即按照英國政府的指示,返回市區組織了臨時政府,以防止香港的地位在戰後發生變化。他手裡沒有武裝力量,當時卻讓日軍暫時維持秩序,等候英軍到來。1945年8月30日,英國海軍少將夏愨率領皇家海軍特遣艦隊,駛進維多利亞港,從日軍手中接收了香港。那時蔣介石急於派兵北上和共產黨奪戰略要地,在英國答應他把香港作為運兵北上的轉運站,並答應交出駐港日軍的裝備之後就默認了英國接收香港的事實。
1945年9月16日,在中國代表潘國華少將、美國代表威廉臣上校和其他同盟國代表的陪同下,夏愨少將在總督府正式接受駐港日本陸軍司令岡田梅吉少將和日本華南艦隊指揮官藤田類太郎中將的投降。香港地區在淪陷三年零八個月之後,又重新回到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

http://www.huaxia.com/gd/csdh/xg/00263625.html

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
中英兩國政府為解決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香港問題而舉行的為期兩年的正式會談。中國政府一再表示,一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在此情況下,中英兩國政府開始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開始時英國政府提出的談判題目就是一個歸屬問題,而中國政府則提出三個問題,即香港歸還中國、未來香港實行的制度、香港過渡時期的安排。談判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2年9月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至1983年6月,雙方主要就原則和程序問題進行會談。第二個階段,從1983年7月至1984年9月,雙方就具體實質性問題進行會談,共22輪。其間爭論頗多,本著以大局為重和友好合作的精神,經過慎重和耐心的談判,至1984年9月18日,雙方代表團就全部問題達成了協議,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會談宣告結束。中英聯合聲明的簽訂,實現了長期以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共同願望,也促進了澳門問題的解決,並且對解決台灣問題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台灣問題與香港問題性質不同,但是「一國兩制」的構想和通過談判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同樣適用的。香港問題的圓滿解決,有利於維護亞洲和世界的和平,為國際上和平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成功的新鮮經驗。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曾指出:中英兩國解決香港問題的方式應該大力提倡,這恰恰是我們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非常需要的。
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指中英兩國政府1984年9月18日就香港問題達成的協議。這份協議包括一個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的主體文件;還有三個附件。主要內容有: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除特別行政區有關外交事務和國防事務屬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即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社會治安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負責維持。香港的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現行的法律基本不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由當地人組成。香港特別行政區將保持自由港和獨立關稅地區的地位,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保持財政獨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可用「中國香港」的名義單獨地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經濟、文化關系。中國政府明確宣布,上述基本方針50年內不變。
過渡時期
指自中英聯合聲明生效之日起至1997年6月30日止的12年。該概念由中英聯合聲明確認。過渡的含義為,香港由英國統治轉變為由中國管轄和治理。這一轉變必須經過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過渡時期。在過渡時期內英國政府的職責是:負責香港的行政管理,以經護和保持香港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對此,中國政府將給予合作。這一時期內最基本的問題有二:一是經濟上不要出現大的波折,二是政治上不要另搞一套。如果發生嚴重的波動,或者另設一套班子,中國政府將不得不對收回香港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為實現平穩過渡,中英設立了聯合聯絡小組和土地委員會協商有關事項;中國政府亦將根據香港局勢的發展和要求,採取若干必要的行動措施。
後過渡期
香港12年的過渡時期可分為前半段和後半段。前半段時期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兩國政府為使香港特別行政區作為獨立關稅地區保持其經濟聯系,特別是為確保香港特別行政區繼續參加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多種纖維協定及其他國際性安排所採取的行動;兩國政府為確保同香港有關的國際權利與義務繼續適用所需採取的行動;以及其他有關實施聯合聲明的事項。後半段即後過渡期,其主要任務是解決為1997年順利過渡採取必要的措施;以及為協助香港特別行政區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經濟、文化聯系,並就此類事項簽訂協議所需採取的行動。1990年4月4日《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通過後,中國政府逐步加強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的有關籌備工作,此即後過渡期的主要特徵。
主權移交
主權是指一個國家獨立自主地行使自已對內對外事務的最高權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聲明:收回香港是全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聯合王國政府聲明:聯合王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真正實現主權的移交,還有待於1997年7月1日香港人能順利地接管香港政權,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國家能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使主權。
治權移交
治權又稱管治權。指一個國家管轄和治理自己對內對外事務的具體權力。管轄,涉及國家對其領域內的一切人(除享受豁免權者外)、物和事件,以及對在其領域外的本國人的管理許可權;治理,通過行政管理和立法、司法等行為予有實現。主權與法治密切聯系,主權決定法治,治權體現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份。主權的移交,意味著法治必須同時移交,英國想用主權來換取治權是行不通的。只有做到主權與治權同時移交,才算真正實現香港政權的順利交接。
三個不變
指香港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現行法律基本不變。其基本精神是,堅持「一國兩制」,保證中國政府在聯合聲明中所闡明的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長期不變。依照「三個不變」的原則,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第一.香港仍將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私有財產依法受到保護,由此維持了原有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經濟基礎。第二.香港居民可以像過去一樣生活,他們的權利和自由依法得到保障。第三.香港的原有法律,指普通法、衡平法、條例、附屬立法和習慣法,除了那些同香港基本法相抵觸的例如屬於殖民統治性質或帶有殖民主義色彩的法律必須刪除或修改,還有一些法律因實際情況變化而不再適用外,其他的法律均保持不變。「三個不變」並未涉及香港原有的政治體制,原有的體制有些是必須加以改革的,特別是將英人治港改為港人治港,將總督制改為行政長官負責制,等等。至於某些具體的制度和政策,根據基本法的規定和實際的需要,也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並使之發展。因此對「三個不變」的理解不能認為是對香港過去的所有制度、機構和具體做法原封不動、不能加以改變。
五十年不變
指中國政府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50年內不變。中國政府鄭重承諾1997年以後50年不變是有科學根據的。其一,在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共存與對立的關系將會持續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同時香港已同整個世界的經濟連成一體,應從這種宏觀的社會歷史背景來了解對香港的特殊政策。其二,中國大陸實現宏偉的發展戰略,除在20世紀內的艱苦努力外,到21世紀還需要50年的繼續奮斗,而香港的繁榮穩定對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將發揮有益的補充和促進作用。
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1990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1997年7月1日起實施。由序言、9章共 160條組成。還包括三個附件:附件一《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附件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和表決程序》,附件三《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全國性法律》。主要內容有:序言部份,概括說明了香港問題的由來,制定基本法的指導思想、法律依據和目的。總則部份,從政治、經濟和法律等方面規定了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制度和政策的基本原則,成為整部基本法各章條文的基礎。此外,還規定基本法的解釋權和修改權。該基本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關系是:它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按照香港的具體情況制定的,是符合憲法的。該基本法的地位和作用表現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後實行的制度、政策和法律,以該法為依據。這是一部具有歷史意義和國際意義的法律。
香港特別行政區
實行特殊制度和高度自治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根據1990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所作決定,該特別行政區自1997年7月1日起設立;其區域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其基本特徵如下:第一,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第二,實行高度自治。第三,直轄於中央。第四,徹底結束了殖民主義統治,由港人自己治港,日趨民主。香港特別行政區獨特的法律地位可以概括為:沒有殖民主義,保留資本主義,直轄於中央,實行高度自治。「一國兩制」的方針將造就一個新的、更加繁榮穩定的香港。

Ⅹ 香港不是享有高度的立法權嗎為什麼還會由人大發布基本法基本法在香港有什麼地位釋法又是怎麼回事

香港是享有高度的立法權,但是香港的立法也必須是在規定的范疇內,對於香港地區的立法,人大有發回權(認為與憲法或其他想抵觸的)。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關於管轄異議答辯 發布:2025-08-18 06:18:48 瀏覽:983
婚姻法二十七條司法解釋 發布:2025-08-18 06:03:35 瀏覽:968
我國自建國以來有幾部婚姻法 發布:2025-08-18 06:01:45 瀏覽:86
2014二級建造師法規視頻 發布:2025-08-18 05:49:32 瀏覽:38
司法拍賣昆明 發布:2025-08-18 05:28:35 瀏覽:534
國際法律責任的作用 發布:2025-08-18 05:27:46 瀏覽:443
提供虛假會計信息違反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8 05:22:21 瀏覽:425
服務業法治 發布:2025-08-18 05:20:50 瀏覽:436
新婚姻法反悔 發布:2025-08-18 05:20:41 瀏覽:714
如東法院迫賣 發布:2025-08-18 05:20:41 瀏覽: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