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十九世紀俄國婚姻法

十九世紀俄國婚姻法

發布時間: 2022-01-20 02:18:58

① 果戈理是十九世紀俄國最優秀的諷刺作家,主要作品是什麼

果戈里,十九世紀俄國最優秀的諷刺作家,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死魂靈》,五幕喜劇《欽差大臣》等。

果戈理在小說《死魂靈》中涉及三個問題:人類的教育問題,人在社會上的生存問題及社會的腐敗問題。這是全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時代都存在的問題,有著深刻的啟迪和現實意義。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

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

一個作家的使命感與責任心真真切切地體現在其作品對社會現實的揭露,文學作品在關照現實的同時,也可以反作用於現實社會。

果戈里對現實洞悉之敏銳與深邃,實在是十九世紀一位不可多得的作家。

② 19世紀前期俄國盛行的制度是什麼

十九世紀前期俄國盛行農奴制,奴隸主掌控著大批奴隸,這對於俄國參與世界競爭,提高生產力不利。

③ 19世紀俄國的時代背景

19世紀上半葉,資本主義因素在俄國農奴制社會內部逐步發展起來。大工廠逐漸代替手工工場,自由僱傭勞動逐漸代替農奴勞動。

在農業中,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日趨瓦解,資本主義發展要求打破農奴制的束縛。但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國家,自由勞動力缺乏,經濟遠遠落後於西歐國家。

19世紀50年代,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更加劇了國內的社會經濟危機,1860年進行了農奴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的矛盾,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3)十九世紀俄國婚姻法擴展閱讀:

封建農奴制殘余,使農民在改革後仍然處於十分悲慘的境地。他們政治上仍然受壓迫,經濟上照舊依附於地主。他們承擔著贖金、貸款利息、等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的重壓。

農奴制度改革畢竟加速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使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使資本主義在國民經濟許多部門中得以確立。俄國開始出現了一個新的社會經濟狀態。

在農業方面,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明顯地表現在農民階級的分化上。在農村,農民階級一方面分化出少數富農,他們擁有優良的牲畜、農具和大量土地資金,是農村中的資產階級。

農村無產階級和農奴制改革所造成的無地農民就形成了一支僱傭大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十九世紀末,根據全俄人口調查材料,俄國雇傭工人大約已有1千萬。

農民的分化促進地主經濟循著資本主義道路演進。農民破產後,由於失掉了馬匹和農具,不能再為地主服工役了,這就迫使地主不得不採取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

在工業方面,資本主義也同樣得到了迅速發展。1861~1881年間,布匹的生產增加了兩倍,織布工廠排擠了手工織布業。

隨著資本主義在工農業中的發展,國內市場的擴大,鐵路的修建也迅速增長。1865~1895年,俄國的鐵路已由3,374俄里增至31,728俄里。

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初,俄國已基本完成工業革命。 走上了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的道路,成為了繼英法美之後的一大工業強國。 但此時,俄國的專制制度並沒有發生本質性的變化。

④ 俄羅斯婚姻法規定撫養權

俄羅斯人婚後對於撫養權分配義務:在俄羅斯對於婚後撫養權沒有明確的規定撫養權是內按照什麼規定,一般撫養容權是按婚前倆人制定的協議走,沒有的話夫妻共同承擔撫養義務。根據《俄羅斯聯邦家庭法典》對於離婚後夫妻雙方的財產分配規定與其他國家不盡相同,突顯出共享、平均的原則。規定中稱,如果夫妻雙方間沒有約定,分割共同財產或權利義務是雙方均等,但為未成年子女的利益或為夫妻一方值得考慮的利益,特別是如果另一方無正當理由未獲得收入或者損害家庭里一直陪夫妻共同財產的,法院有權不執行均等的原則判處。同時,對於夫妻一方的債務只能以該方的財產償還。
離婚是指夫妻雙方通過協議或訴訟的方式解除婚姻關系,終止夫妻間權利和義務的法律行為。按照我國《婚姻法》的規定,如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准予離婚。 夫妻「感情確已破裂」是判決離婚的法定條件。解除婚姻關系。後專指通過法律手續解除夫妻關系。

⑤ 十九世紀末俄國政治制度是怎樣的

蘇聯是俄羅斯和周圍一些國家組成的社會主義聯盟.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在此之前是社會主義,之後是資本主義.

⑥ 關於十九世紀的俄國文學

一、十九世紀俄國文學的分期:
列寧說:「俄國解放運動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這與曾給該運動以深刻影響的俄國社會的三個主要階段是相適應的,這三個主要階段就是:(1)貴族時期,大約從1825年到1861年;(2)平民知識分子或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時期,大致上從1861年到1895年;(3)無產階級時期,從1895年到現在。」這段話就是十九世紀俄國歷史和文學史分期的依據,即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產生、發展和衰落的三個時期。
二、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特點:
1.與解放運動有極為密切的關系
解放運動即俄國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運動,其任務是推翻封建專制和農奴制,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一個突出的內容就是反專制和農奴制,因此被視為俄國社會迫切需要的文學。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提出並回答解放運動最關心的問題。如「誰之罪」的問題,「怎麼辦」的問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都通過文學形象給予了揭示和回答。
1895年之前,俄國還沒有組織嚴密的進步政黨,領導解放運動的重任歷史地落在了進步知識分子的肩上,進步的作家和批評家實際上擔當了解放運動領導者的重任,也給十九世紀俄國的進步文學與批評塗上了一層濃重的政治色彩。
2.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與十九世紀西歐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相比,俄國文學後來居上,不僅在作家和作品的數量上超過了西歐,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體裁領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從而使俄國文學走在了歐洲的前列。正如高爾基所說:「度比較一下西方文學史和俄國文學史,就可以得出這個不可動搖的結論:沒有一個國家像俄國那樣在不到百年的時間出現過燦若星群的偉大名字。」
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普希金的詩歌,都在世界文學中佔了一個一流的位置。另外還有奧斯特羅夫斯基的戲劇,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的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都充分反映出俄國文學的成就與特色。
3.系列化形象的出現
十九世紀俄國文學中出現了形象系列化的傾向,不同的作家共同努力塑造了「多餘人」形象,「新人」形象和「小人物」形象等系列化的形象,形象了俄國文學獨具特色的人物畫廊。其中,「多餘人」的形象系列最為完整,最為典型,藝術成就也最高。
第一個「多餘人」形象是奧涅金,其後有比喬林,別里托夫,羅亭,拉夫列茨基,奧勃洛莫夫,而奧勃洛莫夫是最後一個多餘人。通過多餘人形象系列,反映了貴族知識分子革命性的喪失,提出了貴族知識分子脫離人民的問題,批判了造成多餘人的封建制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具有很高的典型性,不同的人物既具有共同的特徵,又各具性格特點,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4.濃厚的宗教色彩與精神探索性
俄國文學中的人物形象多屬於探索型的人物,他們或致力於探索俄國社會的出路,或探索人的精神歸宿,表現出頗具宗教意味的虔誠性。
與法國文學相比,俄國文學更具道德感和宗教感,人物往往似肩負著十字架的聖徒,懷著深深的責任感和負罪感,在精神領域艱難地跋涉。這就出現了拉赫美托夫式的人物,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小人物,和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德烈、彼爾、列文和懺悔式貴族聶赫留道夫等形象。在他們的身上還表現出明顯的禁慾傾向。

三、十九世紀俄國文學的發展
(一)貴族革命時期:
政治論爭:斯拉夫派,西歐派,民主派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之前的文學:古典主義,感傷主義,浪漫主義。衛國戰爭和十二月黨人的起義,促進了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代表人物有雷列耶夫,奧陀耶夫斯基以及普希金。
批判現實主義產生的諸條件:現實的反農奴制的斗爭;十八世紀諷刺作家拉季謝夫對現實的批判,感傷主義在心理描寫方面的成就,積極浪漫主義詩歌中反壓迫求理想的精神,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助於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產生。
二三十年代,克雷洛夫的寓言,格里鮑耶多夫的戲劇,普希金的後期作品,已初步具有批判現實主義的特點,尤以普希金在多方面的成就而成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萊蒙托夫和果戈理在三十年代亦由浪漫主義轉向批判現實主義。萊蒙托夫(1814-1841)在長篇小說《當代英雄》中塑造了多餘人比喬林的形象。
自然派:即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派。其形成背景是,果戈理的《欽差大臣》和《死魂靈》發表之後,一批青年作家紛紛仿效之,形成了所謂「果戈理派作家」,而反動文人由誣蔑他們是自然派。別林斯基接過這一稱呼,勇敢地捍衛自然派,並指出自然派的特點是真實地描寫和批判農奴制社會的黑暗面,以下層社會的人為作品的主人公,反映人民的疾苦,是俄國社會迫切需要的文學。別林斯基的理論對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此後自然派遂成為文壇的主流,涌現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如赫爾岑,屠格涅夫,岡察洛夫,奧斯特羅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謝德林,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二)平民知識分子時期:
1.斗爭激烈,創作繁榮:
農奴制改革之前資產階級自由派與革命民主主義派之間「兩種歷史傾向,兩種歷史力量」之間的斗爭。自由派贊美改革,民主派則揭露改革的騙局,「宣傳農民革命的思想」,因此遭到當局的殘酷鎮壓。
各派都通過文藝來宣傳自己的主張,創作空前活躍。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在五六十年代進入空前繁榮的時期,代表作家和作品有:
岡察洛夫 《奧勃洛摩夫》(1859)
屠格涅夫 《前夜》(1860)《父與子》(1862)《獵人筆記》(1847-1852)
車爾尼雪夫斯基 《怎麼辦?》(1862)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與罰》(1866 )
托爾斯泰 《戰爭與和平》(1863-1869)
謝德林 《外省散記》(1856)
奧斯特羅夫斯基 《大雷雨》(1860)
涅克拉索夫 《誰在俄羅斯能過好日子?》(1863-1877)
美學方面的成果: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博士論文《藝術對現實的美學關系》()是對唯物主義美學的重大貢獻,在這里,他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論斷,在文學與現實的關繫上作出了唯物的、民主的闡釋。
2.多餘人已去,新人輩出:
這個時期的文學主人公漸由多餘人而轉向新人,新人即平民知識分子。新人的特點有:出身平民,熱愛科學,唯物務實,勇於實踐,品德高尚。
英沙羅夫是新人的先驅,但他是保加利亞人,他的主要任務是反抗異族壓迫,而當時俄國平民知識分子的首要任務是反對國內的階級壓迫,因此杜勃羅留波夫寫了《真正的白天何時到來?》一文,既對《前夜》中英沙羅夫身上的新人特徵予以肯定,又呼喚俄國的英沙羅夫的出現,從而引起了一場激烈的爭論,導致屠格涅夫與革命民主派的決裂。
巴扎羅夫是俄國文學中第一個新人的形象。他出身平民,埋頭實干,性格堅強,能言善辯;反對農奴制,批判貴族自由主義,否定貴族社會;思想激進,崇尚民主;重實驗,尚實用科學,講唯物。
通過巴扎羅夫與貴族自由派巴威爾之間的沖突,反映了兩種政治傾向之間的斗爭,客觀地表現了巴扎羅夫在精神上壓倒了他周圍的貴族,顯示了「民主主義對貴族的勝利」。
作者由於其貴族自由主義立場,過分強調了巴扎羅夫身上的缺點和內心的矛盾(漠視社會問題,懷疑論,對婦女和藝術的錯誤看法),稱其為「虛無主義者」,並為他安排了一個早亡的結局。
對巴扎羅夫這一形象,自由主義者和民主主義者都不滿意,前者不滿巴扎羅夫精神上的勝利,後者不滿作者的貴族立場,以對造成對革命民主派的歪曲。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克服了屠格涅夫的局限,塑造了一批新人的形象:羅普霍夫、吉爾沙諾夫、薇拉(普通的新人),拉赫美托夫(特殊的新人),特別是拉赫美托夫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中正面人物的突出典型,也是世界文學中第一個職業革命家的形象。通過這些新人的形象,作者回答了俄國應當怎麼辦的問題(空想社會主義的方案與不抱任何幻想的堅決斗爭)。
格里沙是《誰在俄羅斯能過好日子?》中的新人形象。作品揭露了農奴制改革的欺騙性,反映了農民的覺醒,並通過新人形象告訴人們只有為人民的幸福而斗爭的戰士才是最快樂的。
3.對黑暗王國的詛咒:
奧斯特羅夫斯基的《大雷雨》,揭露了封建專制家庭對兒媳卡傑琳娜的迫害,表現了她的反抗。杜勃羅留波夫稱她的反抗是「黑暗王國的一線光明」。
《安娜卡列尼娜》對迫害安娜的貴族上流社會的控訴,《復活》對整個俄國專制社會的控訴,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成為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
謝德林的《戈羅夫略夫老爺們》展示了地主階級的腐朽沒落和必然滅亡。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窮人》表現了對舊制度的抗議和對小人物的同情。
揭露專制社會的丑惡也是契訶夫小說的重要內容。
(三)無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文學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衰落階段
此時的俄國文壇是三分天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頹廢文學,無產階級文學
批判現實主義:托爾斯泰,契訶夫,柯羅連科
綏拉菲莫維奇,魏烈薩耶夫,安德烈耶夫,庫普林
此時,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內容仍是批判舊俄國,揭露資本主義的罪惡和沙皇政府的殘暴。1905年革命後,批判現實主義陣營的分化公開化。安德烈耶夫倒向反動陣營,同頹廢派合流;庫普林傾向於自然主義;綏拉菲莫維奇轉向無產階級;阿托爾斯泰仍站在民主主義立場。
頹廢文學:象徵派;阿克梅派;未來派。內容頹廢,但在藝術形式上的探索有意義。
無產階級文學:高爾基。

⑦ 俄國19世紀末社會現狀

一、政治

這是俄國政治制度轉為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進程,國家通過一系列改革實現了從傳統的管理組織向借鑒西方經驗的、建立在理性主義基礎上的行政體制的轉變。19世紀70年代俄國參照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模式,建立了近代政治體制: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有利於政治的民主化。但實際權力仍為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掌握,落後的政治體制嚴重地阻撓著經濟體制的徹底解體和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19世紀末的俄國社會還是一個封建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生活極其艱辛,而上層統治者還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

二、經濟

1、1861年農奴制改革後,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
2、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一戰前夕,壟斷組織在國民經濟中起重要作用
4、1903年,俄國封建落後,各種矛盾突出。
5、俄國發展依賴外國資本,資本主義發展不獨立。

三、農業

封建農奴制殘余,農民在改革後處境依然艱苦。他們的政治被壓迫,經濟上仍然依附於地主。他們承擔著贖金、貸款的利息和各種手續費的盤剝以及土地稅、自治稅和村社捐稅等各種稅務的重壓。農民階級一方面分化出少數富農,他們擁有優良的牲畜、農具和大量土地資金,是農村中的資產階級。他們不但買賣土地,還進行貸款。另一方面是分化出了多數破產的農民,他們不但失去了土地,而且喪失了其他物質資料,淪為農村中的無產階級。

四、文官制度

國家官員制度漸趨完善,最終確立了官員制度的基本運行原則,建立起國家官員的選拔、晉升、管理、培養、監督和社會保障等一整套制度。

(7)十九世紀俄國婚姻法擴展閱讀

尼古拉二世登基的時代,正是一個風起雲涌的變革時期。從19世紀末起,以重工業為中心的俄羅斯工業體系得到完善,尼古拉二世的資本主義改革造成了俄國國內不小的社會矛盾。

而俄國國內貧富差距擴大,大量農民破產,社會矛盾激化。面對這些情況,他從維護統治的角度出發,繼續對內改革,對外擴張。

尼古拉二世積極推行軍事封建的帝國主義政策、瘋狂地對外侵略擴張。 還在遠東之行時,中國和朝鮮的領土與財富已為皇太子尼古拉所垂涎。

九十年代,俄國開始修築橫貫西伯利亞大鐵路。

尼古拉為這條鐵道奠基,並當了修築這條鐵道的名義監督。

這表明他企圖通過鐵路加強對中國東北和朝鮮的控制、在遠東爭奪霸權的迫切心情。

登上皇位後,他更是野心勃勃。他已經是「全俄皇帝和專制君主,兼波蘭國王、芬蘭大公等等」,卻還夢想給自己再加上「中國皇帝」、「日本天皇」等等稱號。

⑧ 十九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俄國人民的生活情況是怎樣的

你說的時間應該是俄國農奴制度後的俄國生活狀況。
首先,農奴改革既沒有改變封建專制政權的階級實質,也沒有改變地主土地佔有制。貴族地主繼續掌握著國家政權,照舊控制著大量土地。地主的土地佔有制是農奴制殘余的經濟基礎。根據1877—1878年的統計,在歐俄49省的9,150萬俄畝私人土地中,有7,300萬俄畝以上的土地,即約80%的土地,是屬於貴族的。 改革沒有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相反,農民的土地被地主割去了1/5以上,有些省份甚至達40%以上。同時,地主霸佔良田和整塊的土地,將零星土地和沙地分給農民,地主的土地還像楔子一樣楔入農民土地之中,致使農民不得不以高價租種地主的這種楔形土地。
其次,工役制農奴經濟是封建農奴制殘余的另一表現形式。八十年代中葉,在歐洲43省中,17個省是工役制農奴經濟占優勢,7個省是混合制經濟占優勢,另有19省是資本主義經濟占優勢。可見,工役制農奴經濟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農民在缺乏土地的情況下,為了使用地主耕地、牧場和草地,被迫以最苛刻的條件向地主租佃,接受工役制剝削。
工役制剝削與資本主義剝削不同。它的基礎不是私有主的資本,而是土地;不是自由僱工,而是帶有高利貸性質的盤剝。工役制是徭役制的直接殘余,是從徭役制向資本主義的過渡形態。列寧在分析工役制時指出:「工役制的實質就是農民用自己的農具和牲口耕種地主的土地,從而得到一部分貨幣報酬和一部分實物報酬。」
封建農奴制殘余,使農民在改革後仍然處於十分悲慘的境地。他們政治上仍然受壓迫,經濟上照舊依附於地主。他們承擔著贖金、貸款利息和贖買手續費的盤剝以及土地稅、自治稅和村社捐稅等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的重壓。因此,廣大農民仍然常年在飢餓線上掙扎。
盡管如此,1861年農奴制度改革畢竟加速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使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使資本主義在國民經濟許多部門中得以確立。俄國開始出現了一個新的社會經濟狀態。
在農業方面,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明顯地表現在農民階級的分化上。在農村,農民階級一方面分化出少數富農,他們擁有優良的牲畜、農具和大量土地資金,是農村中的資產階級。他們不僅購買農民所出賣的份地,而且還買進地主所出售的庄園。另一方面是分化出了一大批破產的農民,他們不僅失去了土地,而且喪失了其他生產資料,淪為農村中的無產階級。這些農村無產階級和農奴制改革所造成的無地農民就形成了一支僱傭大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十九世紀末,根據全俄人口調查材料,俄國雇傭工人大約已有1千萬。
農民的分化促進地主經濟循著資本主義道路演進。農民破產後,由於失掉了馬匹和農具,不能再為地主服工役了,這就迫使地主不得不採取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農民的分化進一步破壞了自然經濟,農村和市場的聯系也日益頻繁,這些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在工業方面,資本主義也同樣得到了迅速發展。1861~1881年間,布匹的生產增加了兩倍,織布工廠排擠了手工織布業。1860~1890年,生鐵的產量由2,050萬普特增至5,660萬普特;鋼產量由1,250萬普特增至5,2000萬普特;煤的產量由1,800萬普特增至36,700萬普特。1866年俄國的工廠不到3千個,1903年已近9千個了。 隨著資本主義在工農業中的發展,國內市場的擴大,鐵路的修建也迅速增長。1865~1895年,俄國的鐵路已由3,374俄里增至31,728俄里。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初,俄國已基本完成工業革命。 走上了西方列強殖民擴張的道路,成為了繼英法美之後的一大工業強國。 但此時,俄國的專制制度並沒有發生本質性的變化,廣大勞動群眾仍然缺乏基本

⑨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俄國的外交政策

1815年滑鐵盧戰役結束,法國拿破崙帝國崩潰,由於沙俄一直是反法同盟的盟主,又擊敗過拿破崙,所以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被稱為歐洲的救世主,聲望極高。在法國經歷拿破崙時代後的內亂,普魯士也沒在戰敗中恢復過來,哈布斯堡的奧地利由於連續的戰敗,在德意志諸邦中聲望大跌。在歐洲大陸中俄國從聲望和實力上看都是20年代的第一強國,其政策是向東擴張,控制巴爾干半島,蠶食奧斯曼土耳其,獲取更近大海的出海口。向西繼續穩固統治,控制西伯利亞。出兵幫助鎮壓各國革命。可以說,拿破崙戰爭後,克里米亞戰爭前,是沙俄的黃金歲月。

⑩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俄國歷史上發生了什麼改革

俄國歷史上發生了農奴制改革。
俄國農奴制改革又稱俄國1861年改革,是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社會改革。十九世紀中葉,俄國還頑固保存著野蠻落後的的農奴制。農民的人格和自尊心被無情的摧殘,他們整天無償的為地主勞動,甚至被作為物品抵押債務。大量勞動力被束縛在庄園里,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必需勞動力由此缺乏來源。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也因此大大落後於西歐國家。
俄國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巨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又積累了大量資金。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同時,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殘余,對俄國社會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歷史革命。

熱點內容
老婆掉入山崖我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8-15 18:35:13 瀏覽:91
法律顧問刑事辯護 發布:2025-08-15 17:56:55 瀏覽:458
澳大利亞公司法律體系 發布:2025-08-15 17:46:58 瀏覽:262
涉外法規匯編 發布:2025-08-15 17:45:51 瀏覽:217
經濟法休假天數 發布:2025-08-15 17:43:05 瀏覽:399
楊欣律師 發布:2025-08-15 17:39:53 瀏覽:518
怎麼樣東莞市維正法律咨詢服務有限公司 發布:2025-08-15 17:37:03 瀏覽:667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施條例 發布:2025-08-15 17:33:14 瀏覽:119
司法鑒定十級標准 發布:2025-08-15 17:26:47 瀏覽:295
12小時連班違反勞動法嗎 發布:2025-08-15 17:26:00 瀏覽: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