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發展新常態的主要特點
『壹』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有哪些特點
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有如下九個特點:
1、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
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2、消費需求
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3、投資需求
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4、出口和國際收支
全球總需求不振,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5、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
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新特徵。
6、生產要素
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7、市場競爭
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
8、資源環境約束
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9、經濟風險
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貳』 什麼是當前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的一個主要特點
中國經濟新常態定義:
在增長速度換擋、結構改革陣痛、社會矛盾愈發尖銳時期,集中體現為與潛在增長率相協調、與過去一段時期高增長相較而言現實相對較低增長率的社會經濟形態。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
1、增長速度的新常態,即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這是由潛在增長率的換擋決定的,也是由中國經濟總需求結構變化所決定的。總需求各個構成中,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上升,投資與凈出口的貢獻將有所弱化;相應的,中國儲蓄—投資關系也將有所改善,經濟增長的目的從舊常態扭曲的「為生產而生產」切實轉向「為普羅大眾消費而生產」。實行這一轉變,要求從單純強調做大蛋糕到「做大」與「分好」蛋糕並舉,改善居民、企業與政府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關系。
2、增長的主要力量,將轉向主要依靠轉型升級、生產率提升的創新驅動型增長,即增長主要源於供給面的積極變化,而非人為需求拉動的增長。這意味著,宏觀經濟政策將從過去側重於需求面的管理轉向側重於供給面的管理;增長與資源配置的機制更加市場化,市場起決定性的作用,減少政府對經濟資源的直接配置或行政干預,這不僅可以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也會極大地降低腐敗機會。
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不僅僅表現為「量」的新常態,更應當指資源配置機制的新常態,即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讓資源在市場信號的引導得到相對更有效的配置。這意味著,新常態中的經濟靈活性將會有所提高。
3、增長與資源配置機制的市場化,不僅要求推動市場的對內對外開放,放鬆對經濟主體的市場准入限制,實行更加嚴格、公平、公開透明的產權和市場參與者的司法保護,而且要求適當降低政府所得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同時,人口老齡化對安全性、收益相對穩定的資產需求上升,完善貨幣政策機制要求完善國債收益率曲線。這三方面因素意味著,未來政府債券總量可能會明顯上升,國債期限結構也會更加多元化。
4、宏觀經濟政策的新常態,將宏觀政策的「穩」與微觀政策的「活」有機地結合起來。所謂「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即是要保持政策定力,「少折騰」甚至「不折騰」,從總量寬松、粗放刺激轉向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宏觀審慎政策,這決定了貨幣政策在未來一段時期均可能具有「點、面」結合且「以點帶面」的特點。全球經濟再平衡過程中國將使中國美元本位的貨幣供給機製得到弱化,提高中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央行的信用獨立性,這將決定貨幣政策操作將不會像「舊常態」那樣以緊縮和凍結流動性為主。這表明,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新常態將為中國貨幣政策打開新的空間,也為存款准備金比率緩慢有序地降到正常水平創造了積極條件。
5、利率市場化進一步深化乃至最終基本實現市場化的總體水平。利率決定機制的變化將迫使央行逐步放棄存貸款的利差管理,利率水平將能夠更好地反映消費者的時間偏好率,也能夠更好地體現企業的真實資本回報率和風險狀況。但受潛在增長率和資本邊際產量下降的影響,中國未來利率的總體水平可望會維持在較低的水平。
中國經濟舊常態的特點:
1、經濟增長率的持續性上升;
2、高儲蓄—高投資是其第二個重要特徵,同時也為經濟增長率持續上升提供了資本供給上的保障;
3、人口紅利貢獻巨大;
4、經濟舊常態對房地產業的依賴度上升,經濟、金融和地方財政均有房地產化的傾向;
5、扭曲的國民收入分配結構;
6、在貨幣層面,舊常態表現為貨幣供給機制的高度美元本位化的同時,走的是高信貸、高貨幣投放的通脹之路。
『叄』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1、增長速度要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
目前,中國經濟進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既反映了經濟增長的客觀趨勢,又體現了我國宏觀調控目標新的取向。
2015年我國GDP預期增長目標為7%。即便是7%的GDP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名列前茅的。數據顯示,2011-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0%,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分年度看,2011年比上年增長9.5%,2012、2013年均增長7.7%,2014年增長7.3%,2015年上半年增長7.0%。國家統計局表示,「十二五」期間,預計我國經濟年均增長近8%,將遠遠高於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
2、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
從經濟運行的客觀趨勢看,世界經濟增長持續乏力,國際市場需求持續疲軟,我國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長放緩,產能過剩問題突出。隨著資源生態環境約束加大、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數量擴張的高增長難以為繼。
3、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
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以來,我國經濟結構優化趨勢加快。需求結構方面,消費需求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別是2013年後消費貢獻率增幅明顯,由2013年的50%增長到2015年上半年的60%。
同時,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消費,網上購物、定製消費等方式廣泛發展,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時尚消費、品質消費、農村消費等領域的消費升級逐步展開,新的商業機會不斷涌現。
4、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推動經濟發展的直接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增加資本、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投入,二是提高生產要素配置的效率,後者又主要取決於科技創新。從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轉變,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個重要表現。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產業、產品、生產方式、產業組織、商業模式、管理體系等各個方面的創新不斷深入。
(3)經濟法發展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擴展閱讀:
《人民日報》的評論指出:「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
「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補短板』,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強實體』,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
《人民日報》評論認為:「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態」作為中國高層對經濟形勢的清醒判斷和重要定義,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導向有著決定性意義。
而《人民日報》的三篇評論恰為人們清晰呈現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整體面貌和未來趨勢,正如評論中所說,「面對新常態,我們要有冷靜的心、堅定的心和火熱的心,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應對新常態,學會適應新常態,創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輝煌。」
『肆』 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點及意義
新常態主要特點:
(1)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2)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3)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對於我們進一步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伍』 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第一,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於1994年全年的經濟總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有人擔心,中國經濟增速會不會進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過坎?風險確實有,但沒有那麼可怕。中國經濟的強韌性是防範風險的最有力支撐。我們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目前確定的戰略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我們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這有利於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
第三,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超過了投資。服務業增加值佔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分別為12.3%和11.1%,明顯高於工業平均增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6%。這些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質量更好、結構更優。
第四,新常態下,中國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簡言之,就是要放開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用好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比如我們改革了企業登記制度,前三個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去年增長了60%以上。
『陸』 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網路:
經濟新常態就是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強調「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1][2][3][4]
中文名
經濟新常態
特點
經濟結構的對稱態
特點之二
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
特點之三
增長無極限
特點之四
科學社會主義是發展模式
『柒』 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是()。
答案:abd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特點
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
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7)經濟法發展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擴展閱讀:
經濟的最大特點是速度「下台階」、效益「上台階」;經濟新常態下明顯特徵是「增長動力實現轉換」、「經濟結構實現再平衡」。具體特徵體現在:
1、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2、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3、中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4、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徵;
5、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6、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7、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9、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經濟轉型中的四大陣痛決定了中國正面臨著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面臨四大陣痛:
1、鋼鐵、水泥、造船電解鋁等製造業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製造業要「去產能化」;
2、中國地方政府負債率較高,金融要「去杠桿化」;
3、房地產調整陣痛;
4、環境的要求,環境要「去污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