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勞動保障法追訴期規定
Ⅰ 社會保險追訴期
繳納社會保險,用人單位應當每年將繳納保險個人帳戶的清單交給職工本人,本人收到清單後對保險有爭議的,可以在一年之內提起仲裁。用人單位未將保險清單交給本人的,應當從職工收到社會保險清單之日起計算訴訟時效。
Ⅱ 在勞動法中的所有糾紛,的追訴期的期限
一般起訴時間是2年
工傷的起訴時間是1年
如果 過了追訴期 只能 申訴
舉證一般都是誰主張 誰舉證 但是 勞動法 很多部分有明確規定 舉證責任是倒置的
換句話說 用人單位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 付舉證責任
Ⅲ 勞動案件訴訟時效規定
勞動案件訴訟時效,不同於民事糾紛從三年到二十年不等的訴訟時效。
因為解決勞動爭議的前置條件是申請勞動仲裁,未經勞動仲裁的勞動爭議案件,人民法院是不會受理的。
申請勞動仲裁的時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如下規定:
第二十七條 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前款規定的仲裁時效,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對勞動爭議仲裁裁決不服,可以在收到仲裁裁決書後15天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Ⅳ 勞動法訴訟時效是幾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
第二十七條 勞動爭議申請仲專裁的時效期間為屬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4)社會勞動保障法追訴期規定擴展閱讀: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頒布目的:為了公正及時解決勞動爭議,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頒布時間及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於2007年12月29日通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3、《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適用范圍:
(一)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
(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
(三)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
(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
(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爭議。
Ⅳ 勞動糾紛追訴期限是多久
勞動關系糾紛的追訴期是一年。提出追訴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糾紛發生之日起一年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勞動糾紛發生之日是指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
【法律依據】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
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前款規定的仲裁時效,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Ⅵ 社會保險的訴訟時效的相關規定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35條之規定,一般訴訟時效為兩年。顯然適用這個時效。
甲的訴訟時效到2011年。乙因侵權事由任然繼續發生,所以可以任何時間提起訴訟。訴訟主要依據《勞動合同法》。
(6)社會勞動保障法追訴期規定擴展閱讀:
長期訴訟時效。長期訴訟時效是指訴訟時效在兩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訴訟時效。
《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五條「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環境保護法》第六十六條 「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五條「有關船舶發生油污損害的請求權,時效期間為三年,自損害發生之日起計算;但是,在任何情況下時效期間不得超過從造成損害的事故發生之日起六年。」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九條「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為四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因其他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期限,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
Ⅶ 社會保險的訴訟時效規定
1、要求補辦社保手續、補繳社保費是沒有時效限制的。因為由用人單位為勞動者辦理社保手續、繳納社保費是其法定的義務,用人單位不為職工辦理社保手續、繳納社保費違反的是國家強制性規定,不適用時效制度;同時,用人單位不為職工辦理社保手續、繳納社保費不僅侵害了職工個人的利益,同時也侵害了國家的利益,因為所繳納的社保費用一部分進入職工個人帳戶,還有一部分作為國家財產進入國家的社保基金,而對侵害國家利益的行為的追訴是不受時效限制的。另外,如果說要受一年的時效限制,那麼是否每過一年就要提起一次勞動爭議仲裁呢?是否是最多隻能支持一年以內的社保請求呢?顯然這樣是荒唐的。再從《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三)項:勞動者退休後,因與尚未參加社會保險統籌的原用人單位因追索養老金、醫療費、工傷保險待遇和其他社會保險而發生的爭議而向法院起訴,法院應當受理。可見因社保而發生的爭議不受時效限制。
2、因社保而發生的爭議一般來說作為行政機關處理更恰當些,而行政機關處理可以肯定是不受時效限制。因而你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向勞動監察部門投訴,要求其責令用人單位補辦社保手續、補繳社保費,並對用人單位給予一定的處罰,若勞動監察部門不作為或亂作為,你可以勞動監察部門為被告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Ⅷ 勞動爭議關於經濟補償追訴期有何規定
2008年5月1日後受理的勞動爭議案件適用《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規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的限制;但是,勞動關系終止的,應當自勞動關系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時效中斷】
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當事人能夠證明在申請仲裁期間內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申請仲裁期間中斷:
(一)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
(二)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
(三)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
申請仲裁期間中斷的,從對方當事人明確拒絕履行義務,或者有關部門作出處理決定或明確表示不予處理時起,申請仲裁期間重新計算。
Ⅸ 勞動關系追訴期是多久
勞動關系追訴期是一年。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