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中的強制性規范

合同法中的強制性規范

發布時間: 2022-01-30 16:25:07

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十四條中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是指什麼

合同法司法解釋(復二)第十制四條中的「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是指在認定合同是否有效時,如果合同符合法律、行政法規所明確規定的無效情形的,則該合同無效;如果雖然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但不屬於法律、行政法規所明確規定的無效情形的,則不能認定合同無效,合同仍然有效。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四條: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定的「強制性規定」,是指效力性強制性規定。

Ⅱ 合同法中哪些條款屬於效力性強制性法規哪些屬於管理性強制性法規

決定合同效力的,也就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中的效力性條款將導致合同無效,這里強制性規定中的效力性條款並不在《合同法》中。
論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合同的效力
遼寧開智律師事務所 那 偉 張麗榮
實踐中,合同糾紛經常出現當事人以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為由主張無效的情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的規定,「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確屬無效合同,那麼,如何適用該條確定合同的效力,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是否應一概無效呢?因大量的強制性規定存在於各法律、行政法規中,絕對化的適用該條,不僅將導致大量不應無效的合同被認定為無效;且因以該條主張合同無效的當事人中,其中不乏以獲取不當利益為目的惡意主張,如此也將導致惡意主張人獲取了不當利益,不利於社會正常秩序的維護和交易的穩定安全。什麼樣的規定才屬於「強制性規定」、當事人惡意主張無效能否支持,我國現行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筆者認為,適用違反強制性規定確認合同無效應當慎重,具體從違反的強制性規定必須是強行性規定中的效力性規定、當事人主張無效主觀上不能具有惡意兩方面進行衡量後,再作出認定。現就此觀點闡述如下:
一、必須是違反了強行性規定中的效力性規定,才會導致合同無效。
(一)合同違反禁止性規定中的取締性規定是相對無效,只有違反效力性規定才絕對無效。
強行性規定包括強制性規定與禁止性規定,強制性規定是法律和行政法規要求人們必須為某種行為;禁止性規定則是法律和行政法規要求不得為某種行為。其中禁止性規定又分為效力性規定和取締性規定。
效力性規定是指法律及行政法規明確規定違反了這些禁止性規定將導致合同無效或者不成立,或者是法律及行政法規雖然沒有明確規定違反這些禁止性規定後將導致合同無效或者不成立,但違反了這些禁止性規定後如果使合同繼續有效將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規范。違反效力性規定的合同,是絕對無效的合同。
取締性規定又稱管理性規定,是指法律及行政法規沒有明確規定違反此類規定將導致合同無效或者不成立,違反此類規范後如果使合同繼續有效也並不損害國家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只是損害當事人的利益的規范。違反該規范的,並不當然導致合同絕對無效,只有損害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的,才能無效。
(二)禁止性規定中效力性規定與取締性規定的區分
對於法律、行政法規中的禁止性規定,其是效力規定還是取締規定,應當探求其目的而定,即「非使違法行為之法律行為為無效,不能達其立法目的者,為效力規定;而僅在防止法律行為事實上之行為者,為取締規定。二者的具體區分標準是:
其一看法律規范的內容。如規范中明確規定違反禁止性規定將導致合同無效或者不成立的,該規范屬於效力性規范。
其二看合同違反的禁止性規定是針對一方當事人還是針對雙方當事人。如針對一方當事人的,則不屬於效力性規定。因為禁止規范是作為對該方當事人的「約束條款」來規定,只有違反方才應負該規范所確定的行政責任,另一方不需負行政責任,既然不需負行政責任,自然也就不應在民事上承擔不利後果。
其三看合同規范所禁止的對象。如果規范所禁止的對象是行為效果,則是效力性規定;如規范所禁止的對象不是行為效果,只是行為手段或行為方式,或者禁止的是行為的外部條件如經營資格、經營時間、經營地點等,而允許有資格經營者或允許依其他手段、方式或時間、地點作出行為的,因此時規範本已不在於禁止行為效果的發生,而在於規范人們的行為舉止,這類規范是管理性規范。
其四看規范所禁止的目的和違反規范的後果。如規范的禁止目的是保護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且違反該規范必然導致直接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嚴重後果的,該規范屬於效力性規范;如果該規范雖也有保護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但違反該規范只會損害一方當事人的利益,而不當然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該規范屬於管理性規范。
二、當事人主張合同無效主觀上存在惡意的,合同不應認定無效。
(一)惡意主張合同無效的涵義
惡意主張合同無效是指當事人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為了獲取訴訟利益、逃避違約責任、減少損害等目的,在訴訟中主張合同無效的行為。惡意主張包括兩種情形,其一是惡意起訴無效合同,指不願繼續履行合同的一方以訂立合同時存在合同法規定的無效情形,故意提起合同無效之訴以達到恢復原狀、減少合同繼續履行將導致的更大損失之目的。其二是惡意抗辯,則指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以所爭執合同存在合同法規定的無效情形為抗辯理由,以達到減少損失、謀取訴訟利益之目的。
(二)惡意主張合同無效不應支持的理由。
首先,惡意主張合同無效不符合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基本原則,是民法原則中的帝王條款,該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應誠實,守信用,善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對該原則的遵守同時也體現了民事主體基本的商業道德,而惡意主張通常都表現為一方在原先簽約基礎與事實發生變化後,因合同的履行對其不利,就公然承認自己違法,以此來主張合同無效,並希望通過合同無效逃避合同義務,其行為顯然有違誠實信用原則,對於此類行為予以支持,無異於鼓勵不誠信,將促使人們在因市場行情變化而使履行合同帶來的不利利益大於因承擔合同無效責任而喪失的利益時,選擇後者,即以合同無效為借口而逃避合同的義務,此舉必然會助長市場經濟活動中不講信譽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置他人利益於不顧的現象,給社會秩序的穩定和交易的安全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其次,支持惡意主張違背了合同無效制度設立的目的和宗旨。合同立法的主要目的是保護以誠信和公平原則為主要內涵的社會公共利益,提倡社會公共道德。確認合同無效是國家對民事主體所從事的民事活動進行的干預,目的是防止、制裁違法行為。設立無效合同制度,不僅要維護國家的強制性法律規范的實施,而且還必須體現社會公共利益中的誠信和公平願望。而在惡意抗辯情形下,違法行為人主動請求確認合同無效,並希望通過確認合同無效使其獲得某種不正當的利益,以致從根本上違背了無效制度設立的目的和宗旨。如果惡意抗辯得到支持,善意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將得不到支持,相反違法行為人不僅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還將獲得某種不正當的利益。因此,惡意主張不應支持。
再者,惡意主張是惡意規避法律的行為。無效合同惡意主張因嚴重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破壞了合同秩序,是一種惡意規避法律的行為。一方在從事某種違法行為之後,可以根據履行的結果選擇合同的效力,合同履行的結果對自己不利便主張合同無效,合同履行的結果對自己有利則認為合同有效,此舉如果能夠得到支持,則將會起到縱容不法行為人從事違法行為的後果。也就是說,違法行為人完全可以為所欲為,從而使合同無效制度成為其追求某種不正當甚至違法利益的手段。如果支持惡意主張,實際上就是肯定當事人可以通過違法行為獲利,是對相對人信賴合同有效成立的重大打擊,將會縱容違法行為人的違法行為,相對人也將喪失對正常交易的起碼信賴。在我們的社會活動中,如果惡意主張一方的訴求一概得到法律的支持,那麼,這種損害誠信和公平社會原則的立法和司法是不可能實現鼓勵和穩定交易理想的法律效果的,而且也是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科學發展觀背道而馳的。
(三)主觀惡意的認定
1、主觀上是故意,即由於惡意主張人明知其主張行為可能導致合同無效,而積極主張合同,並希望該結果的發生。
2、合同無效事由發生之前,主張人就對合同無效存在故意的情形才能構成惡意抗辯。對於該故意產生在合同無效事由已經發生之後(包括因過失導致合同無效後轉變為希望合同無效的),不應認定為惡意抗辯,只能認定為合同無效的一般情形。因為這種情況下合同無效事由發生之時抗辯人並不希望合同無效,仍有意於合同的有效及履行(包括對合同無效事由存在過失的情形)。
3、主張人明知合同無效導致合同相對方利益受到較大損失。如果合同無效相對人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失或只有輕微的損失,只需認定合同無效,而沒有認定惡意主張的必要。
綜上,對違反強制性規定無效合同作出限縮規定,不僅將充分鼓勵交易並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使無效合同范圍大大縮小,而且也可以遏制惡意主張行為,保證交易安全和促進誠信原則,進而保護了市場秩序和善意相對人的利益。

Ⅲ 法律中的強制性條款

強制性條款,主要是從使用的法律術語尤其是連接詞來確定,比如「必須」「禁止」等,從這些詞語上來判斷會比較清晰。

Ⅳ 勞動合同法有強制性規定嗎

所謂的法律強制性規定,是指依照法律適用、不能以個人意志予以變更和排除適用的規范,《勞動合同法》中的強制性規定隨處可見。

Ⅳ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定的「強制性規定」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是指哪些情形

法律和行政法規;
法律指:全國人大制定的
行政法規指:國務院直接發布的正式法規
區別於:地方制定的;法律中任意性規定;部門規章等,
范圍相當有限

Ⅵ 如何區分效力性強制性規范和管理性強制性規范

我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四條規定:「合同法第五十二第(五)項規定的『強制性規定』,是指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由此可見,只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才無效,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管理性強制性規定的合同並不當然無效。那麼,如何判斷合同的效力性強制性規定呢?這在審判實踐中是一個抽象而復雜的問題,沒有嚴格、統一的判斷標准,而且也很容易發生爭議。現筆者就合同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判斷標准,談一下自己的粗淺看法,以與同仁們進行探討。

一、首先的判斷標準是,看該強制性規定是否明確規定了違反的後果是合同無效。如果該強制性規定明確規定了違反的後果是合同無效的,則該強制性規定為效力性強制性規定。例如,我國《合同法》第二百一十四條關於租賃合同規定的:「租賃期限不得超過20年。超過20年的,超過部分無效。」該規定即屬於這種情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合同法司法解釋(一)》第四條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後,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為依據。」但是,該司法解釋沒有明確將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釋規定於確認合同無效的「法律」范圍之內,以致審判人員對此不時發生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釋不包括於確認合同無效的「法律」范圍之內;另一種觀點認為,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釋包括於確認合同無效的「法律」范圍之內。前一種觀點的理由是,《合同法司法解釋(一)》第四條明確規定了確認合同無效的「法律」范圍為「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並不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釋」。後一種觀點的理由是,「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釋」是對如何正確適用法律規范所作出的有權解釋,對各級人民法院處理案件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應當視為廣義上的法律;《合同法司法解釋(一)》第四條沒有明確將「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釋」排除於確認合同無效的「法律」范圍之外。筆者同意後一種觀點,認為《合同法司法解釋(一)》第四條規定的確認合同無效的「法律」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釋。」只要「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司法解釋」明確規定應當認定合同無效的,則司法解釋的該條規定為「效力性強制性規定。」例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規定的「出賣人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明,與買售人訂立的商品房預售合同,應當認定無效。」該條規定即屬於這種情形。

二、其次的判斷標準是,看違反該強制性規定繼續履行合同是否會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如果違反該強制性規定繼續履行合同,會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的,那麼該強制性規定即為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有觀點認為,只有違反強制性規定繼續履行合同,會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才能認定該強制性規定為效力性強制性規定;如果違反強制性規定繼續履行合同,會損害集體利益和第三人利益的,則不能認定該強制性規定為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持這種觀點的理由是,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高於集體利益和第三人利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與集體利益、第三人利益應當區別對待。筆者對這種觀點持否定態度,認為不應將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與集體利益、第三人利益區別對待,應當將上述四個方面的利益放置於同一位次加以考慮。因為,我國《憲法》、《物權法》已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放置於同一位次加以規定,並予以平等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犯。

三、再次的判斷標準是,看違反該強制性規定是否會違背我國相關法律的立法宗旨。如果違反該強制性規定,會違背我國相關法律的立法宗旨,那麼該強制性規定即為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我國的每部法律,均在總則中規定了該法的立法宗旨,即立法目的。在民法領域中,《合同法》屬於特別法;在商法領域中,《合同法》屬於一般法。根據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立法宗旨」所指的相關法律系涉案合同所涉及的特別法,並不包括一般法和其他法律。如當事人之間簽訂的是有關保險方面的合同,其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判斷標准為我國《保險法》的立法宗旨;如當事人之間簽訂的是有關公司方面的合同,其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判斷標准為我國《公司法》的立法宗旨。違反強制性規定是否違背相關法律的立法宗旨,是衡量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一個兜底性判斷標准。在具體操作時,如果適用前兩個標准均不好衡量的時候,則可採用該標准加以綜合判斷。例如,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的,除因自然災害嚴重毀損承包地等特殊情形對個別農戶之間承包的耕地和草地需要調整的,並經民主議定等特別程序進行調整外,發包方在承包期內不得調整承包地。如果發包方違反該規定調整承包地的,則違反了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一條規定的「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維護農村土地承包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這一立法宗旨,故可以認定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條的規定為「效力性強制性規定」。

綜上所述,我們在判斷合同的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時,不能僅以法律的表述「禁止」、「不得」、「應當」、「必須」等加以衡量,還應當從該強制性規定是否明確規定了違反的後果是合同無效,違反該強制性規定繼續履行合同是否會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違反該強制性規定是否會違背我國相關法律的立法宗旨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

Ⅶ 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十四條中效力性強制性規定是指什麼

合同法解釋(二)第十四條「效力性強制性規定」如何理解釋?合同法 2009-09-21 18:16 閱讀4 評論0 字型大小: 大大 中中 小小 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三款「禁止承包人將工程分包給不具備相應資質的單位」。該條款是效力性強制性規定嗎?
最高院關於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根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的規定,認定無效:
(一)承包人未取得建築施工企業資質或者超越資質等級的;
(二)沒有資質的實際施工人借用有資質的建築施工企業名義的;
(三)建設工程必須進行招標而未招標或者中標無效的。 」

該建設工程的司法解釋與合同法解釋(二)尤其是無資質單位承包工程的合同認定是否一致 《合同法解釋二》第十四條對強制性規定做了限制性解釋,只有違反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才確認合同無效,這種無效應是自始無效、絕對無效。《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三款規定「禁止承包人將工程分包給不具備相應資質的單位」,但並沒有對違反該禁止性規定的法律後果明確規定。雖然《最高院關於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對此應認定無效,但也並非絕對無效,《解釋》第五條對承包人超越資質承攬工程合同效力補正問題作了規定,即在工程竣工前取得相應資質的,就可以理解為合同違反禁止性規定的情形已經消失,可以認定有效,也就是說當事人在不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可以通過事後補正或實際履行來使合同滿足有效的條件,促使合同有效,因此《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三款不應屬於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范疇。
跟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及《合同法解釋二》第十四條的規定,確定合同是否有效,一是考慮「法律、行政法規」的范疇,應限制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二是將強制性規定分為管理性規定和效力性規定。管理性規定指取締一些違法行為,對違法者加以制裁,但並不否認其行為在私法上的效力。效力性規定指不僅要取締違法的行為,對違法者加以制裁,而且對其行為在私法上的效力也加以否認。三是對合同效力視情況分別處理:法律法規明確規定違反強制性規定將導致合同無效,即「無效法定」,該規定屬於效力性強制規定,此時合同應當認定為無效;法律法規雖沒有明確規定違反禁止性規定將導致法律行為無效,但違反該規定以後若使合同繼續有效將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該規定應屬效力性強制規定,合同應當認定為無效;法律法規雖沒有明確規定違反禁止性規定將導致合同無效或不成立,違反該規定以後若使合同繼續有效並不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而只是損害當事人的利益,該規定就不應屬於效力規定,而是管理性規定,應當認定合同有效

Ⅷ 關於合同法中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理解

效力性,就是效力高低的比較,最終確定效力的大小,包括證據的運用,總則與分則都要符合等。強制性,必須應當的條款屬於強制性規范,可以其它不是強制性條款,是能夠約定的事項。在其它法規中也是一樣

Ⅸ 如何區分《合同法》中的強制性規定和任意性規定

合同法中的強制性規定通常表述為「應當」「必須」「應」「不得」等用內語,意思是合同當事人必須作容出或者不作出一定的行為;任意性規定通常表述為「可以」」可「有權」等用語,意思是合同當事人可以自由選擇是否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為。
例如:
強制性規定:第一百三十五條出賣人應當履行向買受人交付標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標的物的單證,並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
任意性規定:第一百七十一條試用買賣的買受人在試用期內可以購買標的物,也可以拒絕購買。試用期間屆滿,買受人對是否購買標的物未作表示的,視為購買。

Ⅹ 請問法律高手什麼叫做法律的強制性規范和 任意性規范

法律規范依據權利、義務的剛性程度,可分為強制性規范和任意性規范。所謂強制性規范是指必須依照法律適用、不能以個人意志予以變更和排除適用的規范。任意性規范則允許主體變更、選擇適用或者排除該規范的適用。商法以私法規范為主體,貫徹意思自治原則,當然具有大量的任意性規范。商事活動要求簡便、快捷,應由當事人自行決定更為合理,因此在商事行為法方面更多地存在任意性規范。例如合同的訂立、合同形式的選用、履行的方式,公司中經理人的設置、職權的規定,證券的投資,票據的轉讓等,都可以由當事人按照自己的意思自由決定。

然而,由於商事組織在經濟生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商事組織的設立及其成立後的運行機制是否健全,會涉及交易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的利益,會直接對交易安全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發生影響。因此,關於商事組織的法律規范不宜完全由當事人意思自治,而應由國家給予適當的干預,這些干預的規范在商法中就體現為強制性規范。例如公司法中有關公司設立、公司的組織機構,商業登記,票據的種類、行為的方式,破產法中的清償順序等規范均為強制性規范。商法所具有的強制性規范與任意性規范的結合特點正如德國法學家德恩所說:「商法是一切法律中最為自由,同時又是最為嚴格的法律。」

熱點內容
學習經濟法的重要性1000字論文 發布:2025-08-12 06:00:44 瀏覽:409
執行法官可怕投訴 發布:2025-08-12 05:59:17 瀏覽:89
慈溪市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8-12 05:57:46 瀏覽:560
經濟法中許可設立制度 發布:2025-08-12 05:41:23 瀏覽:626
2016湖南大學法律碩士招生人數 發布:2025-08-12 05:25:02 瀏覽:88
行政法好繁瑣 發布:2025-08-12 05:23:30 瀏覽:751
法院扣劃後 發布:2025-08-12 05:22:47 瀏覽:611
戶籍刑法 發布:2025-08-12 05:17:49 瀏覽:795
2017初級經濟法電子版 發布:2025-08-12 04:55:12 瀏覽:603
上海法院竇 發布:2025-08-12 04:52:47 瀏覽: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