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與社會的一般關系是

法與社會的一般關系是

發布時間: 2022-01-30 18:05:14

1. 「法」與「法律」究竟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有關法的概念,關鍵緊緊圍繞三個界定因素進行異議:

1.內容的准確性:法理應合乎社會道德,二者有密切關系。

2.公信力制訂:法理應由我國制訂。

3.法的社會發展成效:法理應具備具體的社會發展實際效果。但關鍵異議點是法與社會道德中間的關聯。知乎問答客戶:"法律法規是社會道德的道德底線」他們是恰當的嗎?

(一)國法含義:特殊我國現行標准合理的法,注重法的我國強制權,以區別於別的法的概念。

(二)國法外延性:1.成文法:我國立法機構制訂,以條款方式主要表現的法2.不成文法:我國根據一定方法認同的習慣法3.判例法:人民法院、大法官在裁定中研製標准4.別的實行國法職責的法,如教會法前三種法由我國立即造成,也叫「國家法」。

2. 人與人包含哪些關系法律關系 B 經濟關系 C 人格關系 D 心理關系

人與人包含法律關系、經濟關系、人格關系。

1、法律關系

法律關系,是指法律規范在調整人們的行為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律上權利義務形式的社會關系。現實社會關系的主觀形式。就其主觀形式特徵而言,它屬於上層建築范疇,就其社會內容而言,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社會關系。

2、經濟關系

經濟關系即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決定作用的。

3、人格關系

人格關系在法律上表現為人格權關系,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等關系。

(2)法與社會的一般關系是擴展閱讀

在中國,根據各種法律的規定,能夠參與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以下幾類:

1、公民(自然人)。這里的公民既指中國公民,也指居住在中國境內或在境內活動的外國公民和無國籍人。

2、機構和組織(法人)。這主要包括三類:一是各種國家機關(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等);二是各種企事業組織和在中國領域內設立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三是各政黨和社會團體。

3、國家。在特殊情況下,國家可以作為一個整體成為法律關系主體。例如,國家作為主權者是國際公法關系的主體,可以成為外貿關系中的債權人或債務人。在國內法上,國家作為法律關系主體的地位比較特殊,既不同於一般公民,也不同於法人。國家可以直接以自己的名義參與國內的法律關系(如發行國庫券),但在多數情況下則由國家機關或授權的組織作為代表參加法律關系。

4、外國人和外國社會組織。外國人、無國籍人和外國社會組織,以我國有關法律以及我國與有關國家簽證的條約為依據,也可以成為我國某些法律關系的主體。

5、合夥。

3. 法的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之間是什麼 的關系

可以分為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這是根據法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的形式和內容,對法的作用的分類.從法是一種社會規范看,具有規范作用,規范作用是法作用於社會的特殊形式;從本質和目的看,法又具有社會作用,社會作用是法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這種對法的作用的劃分使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相區別,突出了法律調整的特點;同時,又明確了各個時期法律目的的差異.法的規范作用可以分為指引、評價、教育、預測和強制五種.法的這五種規范作用是法律必備的,任何社會的法律都具有.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在不同的法律制度中,由於法律的性質和價值的不同,法的規范作用的實現程度是會有所不同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對本人的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在這里,行為的主體是每個人自己.對人的行為的指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個別性指引,即通過一個具體的指示形成對具體的人的具體情況的指引;一種是規范性指引,是通過一般的規則對同類的人或行為的指引.個別指引盡管是非常重要的,但就建立和維護穩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而言,規范性指引具有更大的意義.從立法技術上看,法律對人的行為的指引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確定的指引,即通過設置法律義務,要求人們作出或抑制一定行為,使社會成員明確自己必須從事或不得從事的行為界限.一種是不確定的指引,又稱選擇的指引,是指通過宣告法律權利,給人們一定的選擇范圍.評價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標准,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合法與否的評判作用.這里,行為的對象是他人.在現代社會,法律已經成為評價人的行為的基本標准.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的實施使法律對一般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種作用又具體表現為示警作用和示範作用.法的教育作為對於提高公民法律意識,促使公民自覺遵守法律具有重要作用.預測作用是指憑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預先估計到人們相互之間會如何行為.法的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包括公民之間、社會組織之間、國家、企事業單位之間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行為的預測.社會是由人們的交往行為構成的,社會規范的存在就意味著行為預期的存在.而行為的預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也是社會能夠存在下去的主要原因.強製作用是指法可以通過制裁違法犯罪行為來強制人們遵守法律.這里,強製作用的對象是違反者的行為.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讓人們遵守,是希望法律的規定能夠轉化為社會現實.在此,法律必須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離開了強制性,法律就失去了權威;而加強法律的強制性,則有助於提高法律的權威.社會作用是從法的本質和目的這一角度出發確定法的作用,如果說法的規范作用取決於法的特徵,那麼,法的社會作用就是由法的內容、目的決定的.法的社會作用主要涉及了三個領域和兩個方向.三個領域即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領域;兩個方面即政治職能(通常說的階級統治的職能)和社會職能(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職能).當然,盡管法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不是萬能的,原因在於:(1)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會發展需要「創造」或改變社會;(2)法律是社會規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會規范以及社會條件和環境的制約;(3)法律規制和調整社會關系的范圍和深度是有限的,有些社會關系(如人們的情感關系,友誼關系)不適宜由法律來調整,法律就不應涉足其間;(4)法律自身條件的制約,如語言表達力的局限.在實踐活動中,法律必須結合自身特點發揮作用.

4. 簡述法律的作用是什麼

法律的作用是指法對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社會關系所發生的一種影響,它表明了國家權力的運行和國家意志的實現。
法律的作用可以分為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規范作用是從法是調整人們行為的社會規范這一角度提出來的,而社會作用是從法在社會生活中要實現一種目的的角度來認識的,兩者之間的關系為:規范作用是手段,社會作用是目的。
具體作用如下:

一,指引作用。這是指法律對個體行為的指引作用,包括確定的指引、有選擇的指引。確定指引一般是規定義務的規范所具有的作用,有選擇的指引一般是規定權利的規范所具有的作用。
二,評價作用。這是法作為尺度和標准對他人的行為的作用。
三,預測作用。這是對當事人雙方之間的行為的作用。
四,強製作用。這是對違法犯罪者的行為的作用。
五,教育作用。這是對一般人的行為的作用,包括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

5. 法律是社會的調整器,是誰說的

法律調整是國家根據自己的價值評斷,以法的形式對人的行為進行規范,對現實社會生活關系施加影響,以期建立理想的社會生活秩序的活動。
分享
法律調整的特點
(1)法律調整是與國家和法同時產生的,是統治階級運用國家權力對社會關系所作是帶有價值判斷的規范性和組織性的中介;
(2)法律調整具有目的、有組織、有結果的性質,並有國家強制力作為後盾。
法律調整對象的特點
(1)自然科學研究的對象,可以被法律確認為一定的法律事實,但自然過程不能是法律調整的對象;
(2)法律調整的是通過人的意識和意志發生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
(3)法律調整的是具體的社會關系;
(4)法律調整的是客觀上要求法律調整的關系;
(5)法律只調整統治階級認為重要的社會關系,並且是不運用國家權力就不能保證的那種社會關系。
法律調整的基本階段
(1)法律、法規開始生效階段。
(2)產生法律關系的階段。
(3)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獲得實現,轉化為主體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行為的階段。
(4)法的適用的機動性階段。
法律調整的方法
法律調整方法是指法藉以作用予社會關系的方式、手段、辦法的總稱。如果說法律調整對象問題回答的是法律影響和作用的對象是什麼的話,那麼法律調整方法問題回答的則是法律怎樣對它的調整對象施加影響,發生作用。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同時又是人的行為規范,法律是通過規范社會關系的主體——人的行為來實現對社會關系的調整的。因此,規范社會關系主體的行為,是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總方法。法律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體系化的法律在運用這一總方法來調整社會關系時,又演化出一系列具體方法,構成一邏輯嚴密的方法體系。
(一)通過對主體抽象行為妁一般規范,實現對社會關系的一般法律翊整.
憲法和部門法的總則對社會關系的調整集中體現了法律調整的這一方法。憲法關於國家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規定,關於國家主席、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國家機關職權的規定,關於公民基本權利、義務的規定,都是對主體行為的一般規范,其目的是實現對社會關系的最一般的法律調整。部門法的總則關於該部門法基本原則的規定,關於主體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規定,關於合法行為與違法行為一般界限的規定,關於法律責任的一般規定,也是對主體行為的一般規范,其目的則是為了實現對其調整范圍內的社會關系的一般法律調。部門法的總則為實現對社會關系的一般法律調整。採用了如下方法:
1.規定本部門法的基本原則。為主體的行為提供基本准則;
2.規定本部門法主體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為主體在本部門法調整的范圍內可以實施的行為劃定大體的界限;
3.規定本部門法的法律行為,在本部門法范圍內劃清合法行為與違法行為的基本界線。
(二)通過對主題具體行為的具體規范,實現對具缽社會關系的具體法律調整
部門法的分則和單行法規對社會關系的調整集中體現了法律調整的這一方法。部門法在規范人的具體行為,調整具體社會關系時,又使用了以下方法:
1.將主體的一定行為和主體生活中的其他一些事實與一定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消滅聯系起來,引導主體實施正常行為,以取得對自己有利的法律後果。
2.規定主體在具體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為主體在具體社會關系中可以實施的行為和應當實施的行為劃定范圍。
3.將主體在具體法律關系中違反義務的行為與一定的法律責任聯系起來,鞭策主體在相互關系中實施正常的行為,警戒主體在相互關系中實施反常的行為。
體系化的法律通過對主體行為體系化的規范方法,使主體行為正常化,法律調整社會關系的目的——使社會關系秩序化,也就實現了。

6. 行政法有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之分,屬於一般行政法的是

A、行政組織法、B、民政行政法

一般行政法指對一般的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內律容規范的總稱。(行政組織法、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程序法等。

行政組織法是規范行政主體及其相互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主要由有關行政機關的設置、任務、地位、組成、職權、職責、活動程序和方法、編制,以及有關行政工作人員( 公務員)的錄用、培訓、考核、獎懲、晉升、調動及其職務上的權利義務等方面的規范所組成。

(6)法與社會的一般關系是擴展閱讀:

組織可以劃分為自然組織和社會組織兩大類。但就社會組織而言,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分類方式。一些西方國家基本上把社會組織分為三類:即政府及其他權力制衡機構、企業公司和社會團體。而在中國,一般把社會組織分為四類:即黨政機關、企業公司、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近年來,還出現了一種新的社會組織類別-民辦非企業單位(民辦事業單位)。

由於各國國情不同,社會組織的構成也不同。西方國家一般沒有中國稱之為「事業單位」的概念,而是將類似於中國事業單位的組織歸於政府機構或半政府機構;有的西方國家將政黨組織也納入社會團體的范疇,但在中國,一般不將政黨組織視為社會團體。

7. 法律與正義的一般關系是什麼

1、法律
法律,同道德一樣,屬於建立在人類社會存在基礎之上的行為規范,同樣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社會意識。與道德不同處在於,道德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而法律就稍晚一些,是隨著「國家」這種人類的群體組織形式的產生才產生的,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在人類史早期,群體的組成形式還未向後來一樣發達,大多是以鬆散的部落聚居形式存在。這時尚且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法律,但是部落長老會根據本部落所共同認可的價值觀來裁決日常事務。因此可以看出,法律另外一個與道德相似之處在於,它也是基於一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當群體的規模日趨龐大,單靠簡單的共同價值觀已經無法將社會秩序從混亂中挽救出來,這時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只好轉而求助於強制力來解決或緩和沖突,於是國家應運而生,法律與其暴力後盾——軍隊、警察、監獄、法院等,就成了他們手中的靈丹妙葯。
2、正義

法律之所以能夠維護社會秩序,不僅僅在於其有強大的國家暴力作為其後盾。如果一種法律公然挑戰與踐踏其底層根基——社會,及其生產關系所決定的價值觀,它將必然遭到拋棄,或者與其所維護的政權一同滅亡。
由於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必然服從於擁有社會資源支配權階級,也就是統治階級的意志,而國家和法律又是統治階級維護秩序的工具,因此,法律作為其意志的體現,也必然踐行與維護這套價值觀。
符合當前社會發展需求的價值觀體現在人們的主觀價值判斷上,就是正義。正義與道德有一部分交集,但又不等同於道德。正義更具主觀判斷色彩,強調其基礎價值觀必須是前進的,必須符合時代發展需求,而道德僅需符合當前生產關系,即便它有可能已經垂死,已經阻礙社會的發展。另外,道德具有有限范圍的約束力,而正義更加傾向於自身的正確性與普適性,更加渴求於凌駕一切。它所希求的不是約束,而是認同。「正義」是另一種容易使人混淆的概念,時常會被普世價值鼓吹者利用來證明一個凌駕於一切的價值觀先天存在。但其實它依然是社會基礎的上層產物,脫離了社會基礎,就會失去生命力。不能因其前進性而武斷其普適性。
當然,由於其前進性,正義一般被作為立法的基本精神。溫家寶總理在2010兩會後答記者問時曾說道:「公平和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換言之,法律一旦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就喪失了其正義性。
另一種理論認為法律只是社會各階級間矛盾的調和與妥協的產物,而與正義和其基礎——由社會形態所決定的價值觀無關。這種理論正是犯了舍本求末、由結果推導原因的錯誤。不可否認,法律在其發展過程中的確因存在各階級利益沖突而調和,並修改的情況,但這是結果,不是原因。當一個社會的存在形態發展,生產關系發生轉變,價值觀必然發生轉變,這時若國家政權仍未發生變化,而法律已經不能體現當前社會價值觀下的正義,那麼它必然要做出改變。這是由於階級關系與形態發生改變而導致的,絕非「各階級間的矛盾調和與妥協」,法律永遠都不會改變它體現統治階級意志這一規律。如果這時法律仍不改變,統治階級仍不肯放棄自己曾經的特權,那麼就會出現政權的更替,新生產關系下的支配階級取得政權,建立新的適應本社會價值觀的法律。

8. 論述道德和法律的關系

一句話,道德是不同社會和不同社會意識形態下人與人,人與社會形成成的普遍社會規范,法律是調解這種規范的工具。
以前好像回答過,你在看看。

9. 普通法律與基本法律的區別是什麼有知道的嗎

法律通常是指由社會認可國家確認立法機關制定規范的行為規則,並由國家強制力(主要是司法機關)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社會規范)。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是兩者是不同的劃分標准所對應的劃分類別,法律既可以分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非基本法律、專門法)兩類,也可以劃分為憲法性法律和普通法律。
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帶有普遍性的社會關系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統稱,如刑法、民法、訴訟法以及有關國家機構的組織法等法律。一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某種具體社會關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內容的規范性文件的統稱。其調整范圍較基本法律小,內容較具體,如商標法、文物保護法等。
普通法律是以憲法為基礎,由國家立法機關依一般立法程序制定、頒發的用以規范某種社會關系或社會關系某一方面行為規則的規范性文件。

熱點內容
學習經濟法的重要性1000字論文 發布:2025-08-12 06:00:44 瀏覽:409
執行法官可怕投訴 發布:2025-08-12 05:59:17 瀏覽:89
慈溪市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8-12 05:57:46 瀏覽:560
經濟法中許可設立制度 發布:2025-08-12 05:41:23 瀏覽:626
2016湖南大學法律碩士招生人數 發布:2025-08-12 05:25:02 瀏覽:88
行政法好繁瑣 發布:2025-08-12 05:23:30 瀏覽:751
法院扣劃後 發布:2025-08-12 05:22:47 瀏覽:611
戶籍刑法 發布:2025-08-12 05:17:49 瀏覽:795
2017初級經濟法電子版 發布:2025-08-12 04:55:12 瀏覽:603
上海法院竇 發布:2025-08-12 04:52:47 瀏覽: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