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化學中的社會矛盾分析法

化學中的社會矛盾分析法

發布時間: 2022-02-03 17:42:02

『壹』 分析化學在環境質量控制中的作用

1. 研究污染物對環境危害的規律,揭示其危害的原因離不開化學 。隨著工業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大量的污染物質不斷隨工業廢氣,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及生活和工業垃圾進入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
2. 研究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及心理上的影響離不開化學。人是環境中的中心事物,保護環境是為了讓人類有一個優美,潔凈的生活和生產氛圍。人體和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人類活動不斷地影響自然環境,引起環境質量的變化,這種變化反過來必然影響著人類的正常生活和健康。
3. 研究污染物的控制的治理離不開化學。在環境污染的控制的治理方面,因污染物的來源,種類等因素不同,方法各異,但化學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4. 檢測污染狀況離不開化學。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耳目和助手,只有通過環境檢測才能了解環境中污染物現狀,作出環境質量評價才能有效地制訂相應的對策控制污染物對環境的危害。
化學與環境污染有著密切的聯系,下面我對四大污染進行了如下分析:
(一)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1)人類大量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向大氣排放大量CO2、SO2、CO。(2)汽車尾氣所含的N、O化合物,C、H化合物。(3)人類使用冰箱、空調時釋放的氟氯烴化合物等。大氣污染的後果是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酸雨、酸霧等。人類生活在空氣中,大氣遭到污染,人類何求健康何求安定?而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有10個在中國。中國已是僅次於歐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區,直接損失南方11省就達440億元。酸雨多分布在江南的四川盆地、黔、湘、贛、鄂及沿海的閩粵;而華北由於降水少、土壤酸性低,很少觀測到降酸雨。值得注意的是北方的候馬、京津、丹東、圖門等地區也出現酸性降水。
(二)水污染
通過對資料的分析發現,環保只有依賴化學技術,利用化學手段,才能行得通行得順。例如光化學煙霧事件,其危害極大。其成分主要是:O3`醛類和過氧硝酸乙醯。光化學煙霧產生的原因是汽車尾氣中的NO2在紫外線的作用下發生了光化學反應, 如果利用化學手段抑制該連續反應的進行就不會造成污染或降低污染程度。
又如,通過化學研究,固硫凈煤技術,並促使燃料充分燃燒;或研究利用太陽能電解水,尋找使水快速分解的催化劑,從而降低制H2成本,以H2作為主要燃料。這些方法均可以減少污染氣體的排放,潔凈大氣。
盡早研製成氟利昂的替代品,可以有效地解決臭氧層空洞問題;找到含磷洗滌劑的替身,還水的藍衣便不會染上猩紅的花邊;研製新型殺蟲劑,尋找新的殺蟲辦法,可以免除有機氯`汞等對神經系統的毒害與對肝腎的損傷;研究出冶鐵煉鋼的新方法,可以減少能源的消耗......化學在環保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更為我們展現了環保的美好前景。
聯合國把中國列為13個最缺水的國家之一。中國年人均用水量為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用水量的30%左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居世界110位。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工廠污水、生活廢水仍在源源不斷地排向江`河`湖`海,導致我國水污染情況日益嚴重。海水富營養化使赤潮頻頻發生,魚類體內的有毒污染物使實用者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脅。
(三)固體廢棄物污染
源自工廠企業`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對人的身體危害很大,如:廢舊電池污染,可使含有鎘、鋅、汞等重金屬。一節一號電池能污染60萬升水,爛在地理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價值,他們的污染可持續20年之久。目前中國電池產量佔世界2/3,僅北京一年就產生廢電池6000噸。
(四)雜訊污染
30-40分貝是比較安靜的正常環境,超過50分貝就會影響睡眠和休息,70分貝以上就會干擾談話,使人心煩意亂,分散注意力,防礙工作和休息,對人的心理`生理產生嚴重的影響。強大的雜訊可引起耳聾、神經衰弱、消化不良、高血壓、頭昏、頭痛等症狀。而隨著工業的發展,雜訊污染日益突出。
個人看法(感悟)
化學是一門是實用的學科,化學是創造自然,改造自然的強大力量的重要支柱。目前,化學家門運用化學的觀點來觀察和思考社會問題,用化學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化學的作用不可忽視。
隨著國家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視和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跨世紀的環境化學任重道遠。無論是控制或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還是從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體健康、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等各個方面,環境化學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在環境監測,大氣復合污染的化學機制、污染評價與防止對策,水體中復合污染及土壤多介質污染機制研究,有毒化學品生態效應及危險性評價,內分泌干擾物質的篩選,污染控制原理,等諸多領域,環境分析化學,污染生態化學,污染控制化學等分支學科都面臨著挑戰和良好的發展機遇。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如,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 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化學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種矛盾。
對於青少年來說,要首先做到: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節約資源,抵制污染,植綠護綠,改善環境。珍愛生靈,平等對待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體,不隨意損害它們,保持生態系統平衡。不踐踏草木,不攀折花葉,不虐待小動物,不吃珍稀動植物等都是珍愛生靈。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資源有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卻不斷增長。節約糧食、節約用水、節約紙張,使用可再生的資源、分類回收廢物,生活簡朴等等,都是節約資源。 沒有森林和植被等綠色,便沒有人類,沒有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生命。多植一棵樹、多種一片草、多養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綠色,都是青少年應盡的義務,所以要更加註重環境。
化學與環境密切相關,合理的利用化學可以對環境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我們要通過化學來改善環境,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貳』 結合材料 選用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的相關知識分析中國茶如何走向世界

第九課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發表日期:2010年5月27日 【編輯錄入:fyp】 一、【探究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 :(1)矛盾的含義 (2)矛盾同一性、斗爭性的含義 (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義 (4)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義 ◇理解:(1)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關系 (2) 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 (3)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4) 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 ◇應運:(1)運用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社會生活中的重大問題 (2) 運用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3) 聯系生活實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義及方法論意義(4)矛盾分析法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5)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說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2、能力目標 (1)通過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義的學習,提高比較分析能力 (2)學會用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問題,以提高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3)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4)提高全面的、一分為二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5)提高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學會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 (2)培養用對立統一觀點看問題的意識 (3)自覺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分析現實問題 (4)堅持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認識事物 二、【重點難點】: (1)矛盾的概念; (2)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3)主次矛盾與矛盾主次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合作初探】: 第一學時 本課學習內容自主探究(一) 第一框題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課堂探究1(P67):愛因斯坦給光下的定義和漫畫《你敢嗎?》包含了什麼哲學道理? ◇探究提示:愛因斯坦給光下的定義包含了哲學上的「矛盾」觀點。 教材中引用這幅漫畫,形象、生動地說明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關系。圖中的兩人分別懸掛在山崖兩邊,他們兩人之間的平衡是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處於平衡狀態,構成矛盾的統一體。一方面,雙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互為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雙方又可以轉化。因此結論是「不敢」。燒斷繩子的後果是:失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結論1、矛盾含義: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的對立屬性是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是同一性,它們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兩種基本屬性。 ◇課堂探究2(P68):(1)善惡、有無、難易、高下等為什麼可以相互依存? (2)治亂、強弱、禍福、榮辱等為什麼可以相互轉化? ◇探究提示:(1)中的相互依存和(2)中的相互轉化是矛盾同一性的兩方面的含義,在下面將學到,此處提出這一探究性問題也起到了引出下一問題的作用。 ◇結論2、矛盾同一性的含義。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二是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提示:矛盾雙方依存的關系在教材漫畫中體現出來,分析見前述。矛盾雙方相互轉化是指:矛盾雙方的轉化是現實的、有條件的。沒有一定條件,矛盾雙方是不會轉化的。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是說由「進步」轉化為「落後」的條件就是「驕傲」;由「落後」轉化為「進步」的條件就是「虛心」。總之,矛盾雙方是可以轉化的,又是有條件的。 ◇課堂探究3:貓和老鼠是怎樣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的?你還能舉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嗎? ◇探究提示:(1)貓和老鼠能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是因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雙方在相互斗爭中共同發展,貓和老鼠在同對方的斗爭中不斷完善自己:老鼠會「裝死」,貓會「假眠」;老鼠晝伏夜出,貓的眼可以隨光線的明暗而改變瞳孔的大小,夜間仍可看見東西……由此可見事例體現了矛盾雙方的斗爭中相互依存。 (2)生物界中類似的事例很多,只要我們留意便可搜集很多,如:美國一個自然保護區,原來有許多鹿群和狼群。人們為了保護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鹿群在盡享太平的十年裡,由4 000頭猛增到4.2萬頭。但舒適的生活使它們運動量減少,體質下降,爾後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 000頭。最後只得請回「狼醫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復了生機。此事例說明了鹿群和狼群之間相互斗爭又相互依存的關系。 ◇結論3、矛盾的斗爭性的含義。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它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教材中「專家點評』說明了哲學上的說的「斗爭性」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斗爭」的關系。 ◇課堂探究4(P68):(1)以上說法包含了什麼哲學道理? (2)生活中和自己聯系最多、關系最密切的親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發生矛盾最多的人,這是為什麼? ◇探究提示:(1)史伯和孔子的話語主要說明由於矛盾雙方的相互依賴、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相互包含才有事物的發展。 (2)可聯系運用矛盾的同一性與矛盾的斗爭性關系來分析說明,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的關系如何正是以下要學習的內容。 ◇結論4、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關系。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斗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並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文科班補充: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發展,對於理解矛盾概念起著非常大的作用,為了更具體地進一步理解它,有必要從以下兩方面理解和把握。 ①矛盾雙方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始終是不可分割的。意思是說,沒有斗爭就沒有同一,沒有同一也就無所謂斗爭,無論離開斗爭或者離開同一,都不能成其為矛盾。 首先,同一離不開斗爭。具體地說,第一,依存離不開斗爭。「依存」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一方的性質依賴於另一方來規定,這就是平時所言的「相比較而存在」。例如,「上」與「下」的性質是相互規定的;「大」與「小」的性質也是相互規定的。這是因為,「上」與「下」「大」與「小」是對立的。而「上」不是由「大」或「小」來規定,因為二者並不對立。可見,依存是對立中的依存。第二,轉化也離不開斗爭性。矛盾雙方的轉化足能是向對立面轉化。當我們說「上」轉化了,那肯定是指「上」轉化成「下」。只有「上」與「下」之間的轉化,絕無「上」與「大」或「小」之間的轉化。因為只有「上、下之間是對立面,「上」與「大」或「小」不是對立面。 其次,斗爭離不開同一。什麼樣的東西才相互排斥呢?必須具有某種共同的基礎、相互依存的東西,才同時呈現出排斥的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東西,那就意味著「徹底分離」「毫不相干」,還談什麼相互排斥呢?例如,正如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共同存在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中,有了後者的剝削,才有了前者的被剝削,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而無產階級與奴隸主階級之間沒有依存關系,也就談不上他們之間的排斥、斗爭關系。 ②矛盾雙方同一性與斗爭性,既是事物內部存在的這種關系,也指事物之間存在的這種關系。矛盾是一種聯系,而聯系既存在於事物內部,也存在於事物之間,因而,矛盾也就不僅存在於事物內部,也存在於事物之間。一句話,「一切事物」都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課堂探究5(P69):(1)每一事物中都存在著矛盾,你能舉出實例嗎? (2)聯系進入高二以後經歷說明上題的結論。 ◇探究提示:(1)舉例如下: 自然界的各種運動形式都包含著矛盾。物體在同一瞬間既在這個地方又不在這個地方,是機械運動的矛盾;在物理運動中,有吸引和排斥、正電和負電、吸熱和輻射熱等矛盾;在化學運動中,有化合與分解、陽離子和陰離子等矛盾;在生命運動中存在著同化與異化、遺傳與變異等矛盾。 社會運動中更充滿著復雜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之間、剝削階級內部乃至被剝削階級的不同階層之間,都充滿著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領域中,也都存在著矛盾。例如,我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搞建設,就存在著速度和效益,經濟建設和人口、資源、環境等種種矛盾。在政治生活中,存在著民主與集中、民主與法制等矛盾。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著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等矛盾。 (2)在學習和生活中也會存在許許多多的矛盾,學生各舉身邊事例說明存在的矛盾。比如高二以來經歷了計算機和小高考後,問題並沒有解決,還有其他問題在等著我們。 ◇結論5、矛盾具有普遍性。 ◇課堂探究6:論述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論意義。 ◇探究提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的各種運動形式都包含著矛盾。對機械運動的矛盾「物體在同一瞬間既在這個地方又不在這個地方」較難理解。物體在同一瞬間「在這個地方」反映了物體運動中相對靜止的一面;「又不在這個地方」則反映了物體的絕對運動的一面。這是物質的相對靜止和絕對運動這對普遍的矛盾在機械運動中的特殊表現,體現了物體機械運動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對立統一。社會運動中充滿著復雜的矛盾。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速度和效益、經濟建設和人口、資源、環境等種種矛盾。人的思維領域充滿了矛盾。在音樂、藝術、文學藝術作品中存在著矛盾,如格調高雅與低級庸俗的矛盾。思想健康、格調高雅的藝術,可以振奮人的精神,造就高尚的人格;而那些格調低下的作品,則會使人消極、悲觀、頹廢甚至墮落。 每一事物從產生到滅亡,時時刻刻都存在著矛盾。具體地說:矛盾貫穿於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在這一過程中只存在矛盾的差別問題,不存在矛盾的有無問題。新舊矛盾之間絕不存在哪怕是一剎那的無矛盾的狀態。 學習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正確對待矛盾。 關於正確對待矛盾,教材主要是從兩方面進行分析的。 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是客觀的。所以,人們必須敢於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迴避和掩蓋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 ※文科班補充:但在實際學習中,有的同學曾提出「人們能不能有意識地製造矛盾的問題。對此,我們可作如下分析: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矛盾,不是人們製造出來的。人們在改造自然的斗爭中,有意識地製造出自然界原來不存在的事物,而這一事物中也包含著矛盾,那是不是意味著人們可以有意識地「製造』』矛盾呢?不是。例如,人們為了解決水旱災害與農田水利灌溉需要水的矛盾而修築攔河壩,舊的矛盾解決了,而新的矛盾又產生了,庫水對河壩的壓力同河壩對庫水的支持力就是一對矛盾。壓力同支持力之間的矛盾在自然界中本來就是客觀存在的,人們修建水庫只是改變了矛盾的具體形式,並沒有製造出客觀世界中不存在的新矛盾。社會矛盾同樣也不是由人們有意識地製造出來的。如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既不是無產階級也不是資產階級製造出來的,而是社會自身運動的結果。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矛盾,也不是人們有意識地「製造」出來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這樣的現象:本來「沒有」矛盾,有人挖空心思「製造」出了矛盾。對此我們應當這樣來分析:本來不是沒有矛盾,而是矛盾處於非常緩和的狀態;後來出現了某些條件,矛盾激化了,於是似乎製造出了矛盾,至於某些別有用心之人生拉硬扯,為所欲為地「製造」出來的根本就不存在的「矛盾」,已經不是辯證法所講的矛盾了。總之,矛盾的產生和消滅是客觀事物自身運動的結果,不是人能夠有意識地製造出來的。因而,決定了我們只能承認矛盾,並敢於揭露矛盾。 教材中毛澤東的名言強調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整個世界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 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教材在分析了矛盾客觀性的基礎上,要求我們必須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而進一步深入地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必須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兩分法是最基本的矛盾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的起點。其他分析方法如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把握重點和主流等,都是兩分法的繼續和深化。 ◇結論6、原理: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正確對待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課堂探究7(P70):(1)上述事實說明了什麼哲學道理?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體裁衣」等,都體現了針對矛盾的特殊性而採取不同的辦法,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成語?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說明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2)「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等等。 ◇結論7、矛盾特殊性的含義: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具體表現: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 這就是說,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自身的特殊的矛盾。也正是這種特殊矛盾,才構成了事物之間相互區別的特殊本質。因而,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的內在原因或根據。無機自然界、生物界和社會,它們的矛盾都各不相同,正是由於這些領域各自的特殊矛盾,才構成了無機自然界、生物界和社會三者的區別。正是由於矛盾的特殊性才把社會的各個產業、各個行業、各個部門、各個單位、每個人區別開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由於各自研究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才使我們學習的各門功課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從而形成各自相對獨立的科學。 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就是說,一個比較復雜的事物,其發展總要經歷若干個階段,在各個階段之間,都存在著差別。各自都包含著特殊的矛盾。當前我國正在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這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具有顯著的特殊性。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有矛盾,而構成事物矛盾的兩個方面也各有其特點。 ※文科班補充:我們在學習矛盾的特殊性時,要與矛盾的普遍性聯系起來分析。①從空間矛盾的普遍性說「事事有矛盾」。那麼,各個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否一樣呢?是由矛盾特殊性來回答的問題: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點;二是同一矛,的兩個方面也各有其特點,要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②從時間上看,矛盾普自窪說「時時有矛盾」。那麼,每一事物的矛盾自始至終都一樣嗎?這又需要矛盾自特殊性來做出回答: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也必須進具體分析。這三個「不同」,就構成矛盾特殊性的具體表現。也可以說,「事事」「時時」都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這樣分析,不僅有助於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聯系和比較中更准確地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含義,而且也為學習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善於把握重點和主流」奠定了理論基礎。 教材「相關鏈接」介紹了在我國的歷代文學寶庫中,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作品浩如煙海,但讀者完全可以憑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它們區別開來,此材料主要體現了矛盾特殊性原理,即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叄』 急求 自然辯證法的論文

淺論自然辯證法在化學學習、研究中的應用
【摘要】: 本文先對化學給出了它的哲學定義,再從化學與自然辯證法的聯結處入手定義了化學自然辯證法,結合實例,全面分析了化學與自然辯證法的關系,指出了辯證法原理在化學中的應用,使化學的學習、研究和教育教學工作進一步走向理性化,從而使人能動地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不斷地促進化學科學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 化學哲學、化學自然辯證法、學習應用
一、引言
當代科技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科學的整體化發展趨勢。科 學的整體化發展既表現在各個學科領域內部各分支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綜合及相互影響,同時也表現在不同門類的學科領域之間的相 互作用, 合及影響。這種整體性更深層次的發展體現為不同學科領 域的彼此靜透和相互融合,要求我們從整體把握科學的內在統一性.正確認識不同學科體系之間的相互作用。人類對物質世界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導致了現代科學技術范圍的不斷擴大。其基礎部門擴展為八個,同時,著力加強對辯證法和方法論的研究,藉以不斷提高科研效率。化學從屬於自然科學,而自然科學作為八大基礎部門之一,和辯證唯物主義緊密聯系的橋梁是自然辯證法。自然辯證法是人類化學史上的最高理論概括,對化學科學的不斷發展起著巨大的指導和推動作用。因此,在化學課程中必須加強對自然辯證法的學習和應用。
化學是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科學,自然辯證法是關於自然界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普遍規律,是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和科學觀,又是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論。哲學物質范疇和自然科學的物質形態、結構、屬性、變化的關系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個性、抽象和具體、絕對和相對、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因此,研究物質的化學科學和哲學物質范疇之間存在必然內在的聯系,將自然辯證法運用於化學學習研究教學之中不僅起著重要作用,而且有深遠意義。從這點來說,學習自然辯證法不僅是全面提高學生化學素質的需要,而且是每一位化學教育者乃至化學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職責。
二、自然辯證法與化學
1自然辯證法
(1)研究對象。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對象是自然界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自然辯證法是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理論與方法為指導,根據社會歷史條件,結合時代的任務,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與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進行考察的研究領域。
(2)研究內容。自然辯證法研究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自然界的辯證法,即自然觀;自然科學認識的辯證法,即認識論;自然科學發展的辯證法,即科學觀。其中,自然觀部分集中論述了人類認識自然界的基本范疇、基本規律和自然界辯證發展的總圖景。認識論部分則主要探討了自然科學認識的來源、發展過程和檢驗標准,並論述了觀察、實驗,抽象,思維、假說、演繹、歸納等方面的問題。在科學觀部分主要論述了自然科學的性質和作用以及它的體系結構和發展的規律性問題。這三個部分既各有側重,又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從而確立了自然辯證法的理論框架。
2化學哲學
(1)研究對象。化學哲學是以化學學科為研究對象,以化學基本運動和化學發展的基本規律為基本研究內容的一門學科。具體地說,化學哲學研究和探討的四個基本問題是: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以及化學與技術革命和社會進化的關系。化學哲學既然是以化學運動和化學發展基本規律為研究內容,那麼,它必須以化學研究的實踐為基礎,而且又反過來對後的化學實踐活動起指導或啟示作用。也就是說,化學哲學是一種有用的工具,這個工具作用的發揮還要靠強大的化學理論基礎和經驗實踐作後盾。
(2)化學與自然辯證法的關系。化學是研究世界的某一個方面,顯然所揭示的化學規律只用於一定特殊的學科範圍,但在自然辯證法研究上也有重大意義;而自然辯證法則是在概括包含化學在內的具體科學的成果、特殊規律的基礎上所揭示的關於自然界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對化學的學習、研究、教育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3)任務。化學哲學的任務就是在於運用架在化學和哲學之間的一座橋梁。化學哲學是化學哲學真理對化學的成果作出哲學的概括,使化學概念上升為哲學范疇,使化學原則上升為哲學原則,使化學真理轉化學哲學真理,化學真理的揚棄,就是哲學的顯現。反過來,由化學及其它學科所得來的哲學把一切事物的普遍規律和普遍性質揭示出來,它運用的最一般的概念和范疇則通過化學哲學為中介對於化學具有一般方法論的意義。化學哲學在實現由化學真理上升為哲學真理的過程中,發揮其自身固有的中介和橋梁作用。總之,通過化學哲學這一橋梁,化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曾經促進了自然辯證法的產生和發展,而今也在為自然辯證法的新發展作出自己的積極貢獻。
3化學中的自然辯證法
3.1 自然辯證法准確揭示化學反應的本質特徵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的矛盾性。科學地解釋了事物發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問題;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全部規律和范疇的實質,它提供了理解唯物辯證法其它規律和范疇的鑰匙。同時唯物辯證法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而對立統錕律提供了這一科學方法論最根本的內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在化學史的諸多事例中充分驗證了這一規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區別、相互聯系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區別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例如有機化學史中的馬爾科夫尼可夫規則,它是一個普遍適用的規律,不對稱烯烴與鹵化氫發生加成時,氫將加在含氫較多的碳原子上。但當分子中存在較強的吸電子基團時,則情況恰恰相反,這是馬爾科夫尼可夫規則的一個特例。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烯烴、炔烴、芳烴和醛酮等有機化合物都含有不飽和鍵,但它們發生的加成反應的性質卻不盡相同。烯烴、芳烴只能發生親電加成,而醛酮等卻能發生親核加成,這是由其內因分子結構不問而決定的。炔烴的內因決定了其既可發生親電加成,也可發生親核加成,至於到底發生何種反應,則尚需考慮其外部條件,因為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丙烯與溴化氫所進行加成反應的產物則因是否有過氧化物存在而完全不同,也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而致。
3.2自然辯證法深刻揭示事物發展變化的內涵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總是由量變到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所以,恩格斯認為,化學史可以稱為研究物體量的構成的變化而發生的質變的科學。在化學運動中.這種量變到質變的規律表現得特別明顯,最典型的莫過於元素周期律了。元素周期律的形成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到1869年人們通過不同的方法共發現了63種化學元素,但是對這些元素的分類及它們的相互聯系尚缺乏研究。這一階段是元素的發現和積累過程。進入19世紀以後,許多化學家都陸續研究過化學元素的分類問題。首先對化學元素進行分類研究的是拉瓦錫。他在1 789年出版的Ⅸ化學大綱》中,對33種化學元素進行了分類。從1829年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納「三元素組」到1869年2月17日晚門捷列夫的第一張化學元素周期表的誕生,中間經歷了尚古多的元素《螺旋圖》、歐德林的《原子量和元素符號表》、邁爾的「六元素表」和紐蘭茲的「八音律」』等艱苦的規律尋找過程。1 871年門捷列夫第二張化學元
素周期表公布以後,化學元素周期律的發現工作就完成了。公正的說,化學元素周期律應當是邁爾和門捷列夫兩人分別發現的。[21周期律表明,各種元素隨著原子量(後來證明是核電荷)的增加,而引起化學元素性質周期性的變化。量的增加引起質的飛躍,這一點在自然界中具有普遍的意義。這就用科學的事實證明了辯證唯物主義中的質量互變的規律。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化學元素周期律的科學意義和哲學意義。
三、自然辯證法在化學中的應用
以物質為研究對象的化學領域,可以說無時無處不與自然辯證法有關,反之,自然辯證法也滲透於化學領域的方方面面,這樣便形成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的化學哲學。如果我們能用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解決化學中的問題必將對化學的學習研究教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1)化學本體論--物質--世界是物質的。①物質的組成。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也是一門實驗科學,基礎科學。這是由它所研究的對象物質所決定了的,這就從本質上決定了化學與整個世界及其規律總的看法的不可分割的關系。因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管你承認與否它都是存在著的,正如列寧所說:「唯物論的基本前提是承認外部世界,承認物質存在我們的意識之外並且不依賴於我們的意識而存在著。」只有首先承認物質的存在,才是研究化學問題的唯一正確的出發點。應該說我們目前的技術已經到了只要是物質,我們的化學檢驗技術就能確認任意一種物質的元素組成,也就是說,在化學家看來,不管是什麼,只要是看得到摸得著的物質,都逃不脫100多種元素的范圍,逃不出三種基本微粒:質子、中子、電子。②物質的結構。關於結構,我們目前能夠明確的是主要是原子結構、分子結構、晶體結構三方面。原子結構是所有結構的基礎。我們可以這樣設想:原子結構相當於混凝土,分子結構相當於預製件,晶體結構就相當於建築物,宏觀物質相當於一座大型城市。不同的物質不外乎是元素原子的不同組合,可以這樣說,四種微粒,四種作用力,構成了物質世界。
(2)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是共性、絕對性和個性、相對性的關系,它們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之中包含著普遍性。許多物質的性質製法等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是表象,是果,結構是本質,是因。(因果律是構建自然科學大廈的基石。)我們無法盡知所有物質的性質,但我們可以在每個物種中找到一兩個代表物加以研究記憶,找出相似點和遞變規律,比如,烷烴中的甲烷,烯烴中的乙烯,酯類中的油脂,等等。但是這仍然沒有接觸到本質,最有本源意味的是關於元素周期律的研究。透徹了解了周期律和周期表,就找到了化學的核心主線。
在周期表中,可以找到元素的「家族」,明白了物質性質千奇百怪的原因以及一般規律。在每個「家族」中找一兩個元素作代表,詳細研究它的存在形式、單質、氧化物、氫化物、氧化物對應水化物以及鹽類,對於不同的物質又分別研究其物理性質、化學性質、製法、用途等等。這樣,只要詳細學習了極少數的物質,依據「相似性」(或者叫「通性」)、「特殊性」和「遞變規律」三種方式就可推導出同一「家族」的其它物質的相關知識。可以說,「相似性」、「特殊性」和「遞變規律」是學習研究化學的最基本武器。
(3)物質的變化--對立統一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是事物矛盾運動的規律,既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又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的具體過程可歸納為:矛盾的發生--矛盾的發展--矛盾的完結(轉化)。化學變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物質(內部、外部)矛盾斗爭的過程,在一定條件下,當反應進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種矛盾斗爭也就趨於統一,這便是化學對立統一規律。
從目前的角度來看,物質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各元素化合物群體之間的轉化衍變關系。歸納、掌握這些變化規律,將對我們的學習、研究、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為我們後面研究「合成」提供多種可能的途徑。
比較重要的「變化規律」有:每一個元素各種形態的物質之間的轉化;烴及其衍生物的相互衍變關系等,如:單質、酸、鹼、鹽、氧化物之間的「通用」轉化關系;各族主要元素單質、氧化物、氫化物、氧化物對應水化物以及鹽類的「特定」轉化關系;烷、烯、炔、醇、醛、酸、酯的轉化關系等。
(4)物質的合成---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制備合成我們需要的任何物質,從而建設世界、改造世界,是人類的理想和每一個化學家的夢想,也是化學研究的終極目的。從古代(公元前五世紀)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的古代原子觀的提出英國科學家道爾頓的近代原子學說--義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分子--原子論的提出--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生對電子的發現--現代科學對原子是由居於原子中心的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證明,使人們對物質結構逐步有了一個較為完整確切的認識,進而為以後的新元素、新物質材料的發現和合成創造了條件的事實就是最好的例證。同時,化學發展的歷史也充分證明,化學哲學的認識論同樣是能動的革命的認識論.
四、結束語
化學是自然科學中最活躍的學科,它在自然科學和科學技術發展中,佔有中心位置,馬列主義是自然科學的最高概括,而自然辯證法是兩者之間的橋梁。因此,充分運用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化學問題,不僅可以使我們更深刻的理解化學和化學教學在人類社會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對於化學學習、研究和教育教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五、參考文獻
[1] 陳宴清.馬克思主義哲學綱要[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2] 唐敖慶.化學哲學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3]姚磊明,唐星武,等.化學、人類、社會和化學教育[M].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
[4] 何法信,盧常源,等.化學史綱要[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
[5]阮慎康.現代化學的哲學探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6]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頁.
[7】張家治.化學史教程[M].山西教育出版社,太原:2004年版,第99頁.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頁.
【9】黃順基.自然辯證法概論[M].高教出版社,2004

『肆』 現代物質觀與近代物質觀

物質觀分為科學物質觀和哲學物質觀兩種形態。近代科學物質觀分為原子論和以太論兩大派別 ,近代哲學物質觀主要從世界的物質統一性、物質與運動、物質與時空等方面進行論述。現代科學物質觀在物質可分性、物質與時空、物質的自組織特性與真空的物質性等多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現代哲學物質觀可分為實踐論物質觀、有機論物質觀與整體論物質觀。近代物質觀具有明顯的預設主義特點 ,而現代物質觀具有一定的相對主義特徵物質觀可以分為科學物質觀和哲學物質觀兩種形態。從科學的角度看 ,物質觀就是對物質的起源、組成、發展、運動和變化等方面的基本觀點。從哲學角度來講 ,物質觀就是在總結自然科學成果的基礎上 ,從哲學思辨的角度對科學物質觀進行總結概括。近代科學物質觀主要指近代西方的科學物質觀 ,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從哲學的高度對近代科學物質觀進行了抽象和概括。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人們對物質的認識逐漸加深 ,科學物質觀和哲學物質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本文在簡述近代物質觀的基礎上 ,對現代自然科學與哲學物質觀的變化進行一個全面的總結…

『伍』 化學對社會的重要性是什麼哦

綠色化學是一門具有明確的社會需求和科學目標的新興交叉學科。綠色化學具有豐富的內涵,並與生物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和地學等學科有密切的聯系。綠色化學的實施,需要上述學科的知識做基礎並帶動這些學科的發展。從科學觀點認識,綠色化學是對傳統化學思維方式的更新和發展;從環境觀點認識,它是從源頭上消除污染;從經濟觀點認識,它是合理利用資源和能源,降低生產成本,符合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綠色化學又稱環境無害化學或環境友好化學,它從源頭上避免和消除對生態環境有毒有害的原料、催化劑、溶劑和試劑的使用和產物、副產物的產生,力求使化學反應具有「原子經濟」性,實現廢物的「零排放」。因此,綠色化學是發展生態經濟和工業的關鍵,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綠色化學的核心科學問題是研究新反應體系,其中包括新合成方法和路線,尋求新的化學原料包括可再生的生物質資源,探索新反應條件如超臨界流體、環境無害的介質以及設計和研製環境友好產品。 綠色化學與環境治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環境的治理是對已被污染的環境進行治理,使之恢復到被污染前的面目,而綠色化學則是從源頭上阻止污染物生成的新策略,即所謂污染預防。既然沒有污染物的使用、生成和排放,也就沒有環境被污染的問題。因此,只有通過綠色化學的途徑,從科學研究出發發展環境友好化學、綠色化工技術,才能解決環境污染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矛盾。 (1)綠色化學的歷史發展與現狀 綠色化學是當今國際化學學科研究的前沿。1990年美國頒布污染防治法案,並確立其為國策,推動了綠色化學在美國的迅速興起和發展。1996年,美國政府設立的「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獎勵在利用化學原理從根本上減少化學污染方面的成就。1997年由美國國家實驗室、大學和企業聯合成立了綠色化學院;美國化學會成立了「綠色化學研究所」。日本制定了環境無害製造技術等以綠色化學為內容的「新陽光計劃」。歐洲、拉美地區也紛紛制定了綠色化學與技術的科研計劃。有關綠色化學的國際學術會議不斷增加,展示了綠色化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美國每年有以綠色化學為主題的哥登會議(Gordon Conference)。1999年綠色化學的Gordon Conference在英國牛津召開,同時出版了《綠色化學:理論與應用》專集;同年英國皇家化學會創辦了綠色化學(Green Chemistry)國際性化學期刊,旋即在歐洲掀起了綠色化學的浪潮。總之,綠色化學與技術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政府、企業和學術界所關注的重要研究與發展方向。 我國對綠色化學這一新興學科的研究也十分重視。1995年中國科學院化學部確定了「綠色化學與技術——推動化工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途徑」的院士咨詢課題,199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聯合資助了「環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學與化學反應工程」重大基礎研究項目,自1998年開始舉辦了國際綠色化學高級研討會,推動了我國綠色化學的發展。以後每年舉行一次, 2001年在山東省召開了第四屆國際綠色化學高級研討會。 (2)綠色化學的發展預測 作為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科學,綠色化學已成為當前化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是21世紀化學發展的重要方向。未來十年綠色化學主要研究的問題(又稱12項原則)是: 1) 從源頭上制止污染,而不是在末端治理污染; 2) 合成方法應具有「原子經濟性」,即盡量使參加過程的原子都進入最終產物; 3) 在合成方法中盡量不使用和不產生對人類健康和環境有毒有害的物質; 4) 設計具有高使用效益低環境毒性的化學品; 5) 盡量不使用溶劑等輔助物質,不得已使用時它們必須是無害的; 6) 生產過程應該在溫和的溫度和壓力下進行,而且能耗應最低; 7) 盡量採用可再生的原料,特別是用生物質代替石油和煤等礦物原料; 8) 盡量減少副產品; 9) 使用高選擇性的催化劑; 10) 化學產品在使用完後應能降解成無害的物質,並且能進入自然生態循環; 11) 發展適時分析技術以便監控有害物質的形成; l2) 選擇參加化學進程的物質,盡量減少發生意外事故的風險。

『陸』 高中政治哲學中 唯物辯證法都包括什麼內容

唯物辯證法包括:

一、對立統一

唯物辯證法指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一對矛盾組合而成(例如,有光就有影,有正就有負,有生就有死,有得就有失,電現象中包含有正電荷和負電荷,等等)。矛盾著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從而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因此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二、質量互變

唯物辯證法指出:事物的屬性具有質和量兩個屬性。量是指衡量事物處在的某種狀態的數量或具體形式;質是指事物成為它自身並區別於另一事物的內在規定性。量變是事物連續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是事物在數量上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的變化,是一種飛躍,往往表現為突變。

三、辯證否定

唯物辯證法指出: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連著一個過程的,過程的更替要通過否定來實現。在事物發展的長鏈條中,經過兩次否定,三個階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就表現為一個周期。因此說,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

(6)化學中的社會矛盾分析法擴展閱讀:

如何正確理解唯物辯證法:

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這就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當代中國最大的客觀實際,就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們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事業的客觀基點,不能脫離這個基點。

二、堅持問題意識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矛盾的,矛盾具有普遍性,時時存在矛盾、處處存在矛盾,時時處處存在矛盾,我們不能幻想於生活在一個沒有矛盾的真空世界,舊的矛盾一解決,新的矛盾就會產生。

三、辯證地全面地看問題

唯物辯證法指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也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與之內涵相類似的提法還有「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等等。與之相對立的包括抽象地空談矛盾,或一刀切、模式化、機械化地處理問題,等等;這些在政治領域往往被稱為「教條主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唯物辯證法

『柒』 跪求,學習化學的好方法

以前我也是學不明白,而且班任也是化學老師。
直到高中畢業幾年後,才發現以前的課程真的很簡單。

一定要把書看得透透的,概念定義,如果不理解的一定
要背下來,說不定哪天晚上失眠了,就琢磨透了(人的
晚上邏輯思維強)。
至於輔導書沒必要看,除非認為教科書已經是「小人書」.

『捌』 高中學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的理論

這一部分題要記住這樣一個訣竅:「大題小做,小題大做、」

1、如題問你某某材料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什麼知識 ,便這樣回答

理: 事物是變化發展的,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們要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

分析: 聯系材料, 材料中的某某句話體現了上述某某觀點 。

這就是小題大作, 遇到問題仔細審題,如涉及的知識很廣,便如此回答。

還有一種 直接問你 上述材料如何體現了唯物辯證法聯系觀(發展觀或矛盾觀)

理 : 聯系觀 1、 聯系具有普遍性
2、聯系具有客觀性
3、聯系具有多樣性
4、聯系具有條件性,人們可以創造條件,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發展觀: 原因: 內因起決定性作用,並通過外因表現出來。
實質: 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
狀態: 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過程:前進行與曲折性的統一。

矛盾觀: 對立--統一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原因:內因--外因
實質 前進行--曲折性
狀態:量變--質變

即用以上原理結合材料分析即可。

『玖』 怎麼理解唯物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科學

世界是物質的,那麼,運動著的物質又是一種怎樣的存在狀態呢?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運動著的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兩個基本觀點。

一、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

物質世界是怎樣存在的?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還是聯系的,是靜止的還是發展的?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的斗爭。形而上學認為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靜止的,而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並處於永恆的發展過程之中。

唯物辯證法所講的聯系,指的是一切事物、現象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事物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多樣的。

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

1.聯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一切現象都是互相聯系的。整個物質世界就是以多種形式相互聯系的整體。例如:生物的發育成長,離不開陽光和水分,而水的形成又離不開氫和氧。人離不開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種物質生活資料,而任何人又不能不與社會發生各種聯系,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

2.聯系的客觀性。

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就是聯系的客觀性。

3.聯系的多樣性。

聯系是復雜和多樣的。物質世界聯系的普遍性,是通過具體的事物多種多樣的具體聯系表現的。例如聯系有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本質聯系和非本質聯系、必然聯系和偶然聯系等等。不同的聯系對事物產生不同的影響和作用。所謂規律,就是事物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對事物的存在與發展起著主要的、決定性作用。而事物的外部的、非本質的、偶然的聯系同樣會對事物發生影響和作用。兩者都不可忽視。

4.事物的聯系構成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

唯物辯證法所講的條件,是一個具有廣泛哲學意義的范疇,指的是同某一事物相聯系的、對它的產生、存在和發展發生作用的各種要素的總和。由於事物的聯系是復雜的,因此,事物所處的條件也是復雜的:有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必要條件和非必要條件、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等等。不同的條件,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具體地、全面地分析各種不同的條件,是我們正確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前提。

5.聯系的系統性。

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事物不但與它周圍的事物互相聯系、互相作用,而且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之間總是處於聯系和互相作用之中,構成一個開放的系統。我們把由相互聯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所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並同其周圍環境互相作用的統一整體稱之為系統。

系統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整體性。

這是系統的最基本特徵。系統由要素組成,但系統的整體功能不等於部分之和。系統整體功能存在於要素的相互作用之中,並非各要素功能的機械相加。系統的這一特徵要求我們從整體出發、從整體與部分的有機聯系中認識把握事物、綜合地系統地考察事物,並在動態中協調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使部分的功能向總體目標的最優化方向發展。

(2)結構有序性。

系統是有結構、有層次的。結構性是指系統內部各要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秩序結合的方式。層次性是各要素在結構排列上的等級性。例如學校這一系統按照人員組成可以分為教師和學生兩個層次。而教師這一層次按照年齡又可以分為青年教師、中年教師、老年教師等三個層次,如此以來,可以層層劃分,各層次的要素也自成系統。而各層次互相具有不同的功能,高層次以低層次為基礎,又支配和影響低層次。

(3)開放性。

開放性指系統與周圍環境的互相關系。不僅系統與要素的相互作用影響整體功能,而且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也影響系統的整體功能。系統必須同環境進行各方面的交流,以滿足自身平衡和發展的需要。系統能夠在同環境的相互聯系中,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活動,從無序到有序,具有自組織能力。

根據事物聯系的系統性,要求我們樹立整體觀念,處理好全局與局部的關系。同時,實行層次管理,使各層次職責分明,充分發揮各層次的功能,優化結構,使各部門實現最佳組合,達到最佳整體效益。

二、物質世界的永恆發展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又是永恆發展的。發展是指事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運動變化過程。發展的實質是舊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產生。

1.事物的相互聯系產生運動、變化和發展。

事物的發展與事物的聯系是密不可分的。正是由於事物之間與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才引起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導致發展。例如:機械運動是作用和反作用、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的結果。事物的發展與事物的聯系同在,具有客觀普遍性。

2.發展是舊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產生。

由事物相互聯系引起的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不是事物在原有狀態下的簡單重復,也不是一個一個變化過程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這個過程前後相連,呈現出歷史的聯系;又前後區別,呈現出跳躍的發展。其實質是舊事物的死亡、新事物的產生,是質變、是飛躍。自然界中從無機物向有機物再向生命有機體的轉化,從低級生物到高級生物直至向人類的進化,都包含著舊事物的死亡,新事物的產生;在社會歷史進程中,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同樣包含著舊制度的死亡和新制度的產生。正是由於事物的永恆發展,才使物質世界能夠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前進和上升。

3.發展的過程性。

任何事物的運動、發展都是一個過程。所謂過程,是指任何事物都有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過程是事物發展在時間上的持續和空間上的延伸。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經歷一個過程。正因為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因此,看問題就不能割斷歷史、不能只看一時一事。只有了解過去,才能理解現在,預見未來。

總之,事物的普遍聯系構成事物的永恆發展,使任何事物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整個世界就是「過程的集合體」。對具體事物來說,過程是這一事物產生、發展、死亡的歷史。對整個世界來說,過程就是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歷史。唯物辯證法以聯系觀和發展觀為基本內容和總的特徵,並進而揭示了事物聯系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展現了世界的辯證圖景。

物質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規律性

客觀世界的聯系和發展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其自身的規律性。

一、規律

(一)規律及其特徵

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所謂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確定不移的基本秩序,它決定著事物的發展趨勢和最終結果。例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說明某種植物種子和植物果實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具有三個特點:

1.規律具有客觀性。

規律的存在及其作用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人們只能認識規律,利用規律,遵循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

2.規律具有普遍性。

普遍性就是規律所反映的同類事物的一般性、共性。因而,在同類事物的范圍內,規律是普遍起作用的。同時,規律還是穩定的,具有穩定性。物質運動過程中的各種聯系是極為復雜且經常變化的,而規律則是這種復雜變化聯系中的確定的、不變的、一定如此的聯系。

3.規律具有可重復性。

既然規律具有穩定性和普遍性,就必然具有可重復性。這就是說,只要存在同樣的條件,規律就會重復出現並發生作用。

規律和物質以及物質運動一樣,具有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的客觀性,因而又稱為客觀規律。科學史和社會史都證明了規律的客觀性。既然規律具有客觀性,那麼任何人就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任何一條客觀規律。相反,如果人們違背了客觀規律,就必然會受到規律的懲罰。但是,承認規律的客觀性,並不是說人在規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無所作為的。恰恰相反。人所具有的主觀能動性,能夠通過實踐,能動地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從而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以滿足人的需要。

(二)規律的類別

大體說來,規律可以分為三大類:

1.支配某一領域的單一規律。

2.支配幾個領域的特殊規律。

3.對世界各個領域都起支配作用的普遍規律。

研究前兩類規律,是各門具體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任務。哲學研究的是第三類規律。即宇宙萬物運動和發展的普遍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從這一角度揭示物質世界聯系和發展的三個普遍規律。

二、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

(一)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即事物的矛盾規律。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聯系的基本內容和發展的動力,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所謂矛盾,即對立統一,是指客觀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對立雙方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對立的關系。世界上任何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都存在著既互相依存、互相統一,又互相區別、互相排斥的對立統一關系。

1.矛盾的屬性。

矛盾有兩種屬性,即同一性和斗爭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聯結及互相轉化的性質。它主要指兩種情況:第一,矛盾雙方相互依賴,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互為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的存在和發展。例如,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高就沒有矮等等。第二,矛盾雙方相互貫通、互相滲透和包含,並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如,生可能轉化為死等。

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性質。矛盾的斗爭性是一個范圍廣泛的哲學范疇,正確理解矛盾的斗爭性,需要注意三點:第一,不要把哲學上講的「斗爭」僅僅歸結為社會領域的斗爭,甚至只看成敵我之間的對抗和沖突。第二,有矛盾就有斗爭。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個從差異、對立到矛盾解決的過程。差異就是矛盾,就包含著斗爭。

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斗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對立雙方又同一又斗爭,使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引起事物的變化和發展。只講斗爭不講同一,只講同一不講斗爭,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我們必須善於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做好矛盾轉化工作。

2.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事物內部對立雙方,又統一又斗爭,由此推動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成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因。而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又統一又斗爭,則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我們一般把事物發展的動力區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是指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關系,即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外因是指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即事物外部的矛盾性。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整個物質世界就是一張由種種聯系交織起來的網,這種聯系最根本的內容就是對立統一關系。例如:我們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要求。現代化建設的立足點要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同時,現代化建設要實行對外開放,以吸收引進外國的文明成果,利用一切可能的外部條件,來促進本國經濟建設的發展。

3.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簡單地說,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矛盾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個側面,在不同發展階段上,其矛盾各有其特點:

第一,不同質的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如自然界的矛盾不同於人類社會的矛盾,也不同於思維過程的矛盾。第二,同一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點。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在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各有其特點。第三,同一事物矛盾的各個側面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各有其特點。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二者既相互聯系,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的普遍性存在於特殊性之中,共性寓於個性;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個性包含共性。二者的轉化必須依據時間、地點、條件。在一定條件下為特殊性的東西,在另一條件下則為普遍性的東西,反過來也是一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原理,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排除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干擾,走自己的路,推進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們面對實際,具體地分析具體事物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質的矛盾,這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矛盾分析法。

既然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事物內部矛盾又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動力。我們在實際的生活中就要學會認識矛盾、分析矛盾和解決矛盾。也就是要掌握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注意區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是指事物諸矛盾中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制約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著該事物的發展趨勢。其他處於從屬地位的矛盾就叫次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可以確定工作的重心。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事物矛盾雙方中處於主導地位的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的一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例如,在我國現階段,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其中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的存在和解決程度,決定著我國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面貌和社會發展的程度。在這個主要矛盾中,落後的社會生產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決定了我國社會只能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決定了我國必須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只有這樣認識和處理問題,我們才能抓住關鍵,解決好主要矛盾,從而促進社會其它矛盾的順利解決。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聯結,又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首先,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注意全面分析研究矛盾的具體狀況,堅持兩點論。即任何矛盾都有兩個方面。

其次,堅持重點論。在矛盾的兩個方面中,並非沒有主次的平衡,所謂重點論,就是要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出矛盾的重點,把握好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聯系與轉化。

第三,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反對形而上學的否認事物矛盾有兩個方面的「一點論」和矛盾兩個方面沒有主次的「均衡論」,以重點帶全局,做好工作。

5.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體系的核心和實質。

唯物辯證法以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為總特徵,並以一系列基本規律和范疇的科學體系來揭示聯系和發展的基本內容。在由一系列規律和范疇構成的唯物辯證法的理論體系中,對立統一規律處於核心地位:

第一,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辯證法的根本內容。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對立的聯系,歸根結底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這個聯系,是事物最本質、最根本的聯系。

第二,對立統一規律闡明了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事物發展的動力,在於矛盾。其中,內因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外因是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事物的運動發展,是事物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己運動」和自我發展。

第三,對立統一規律貫穿於唯物辯證法的其它規律之中。質量互變規律中的質和量、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種對立統一關系,事物量變和質變及其相互轉化,都是事物自身矛盾運動的產物。否定之否定規律中的否定和肯定也是一種對立統一關系。從發展的意義上,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事物發展的漸進性和飛躍性、前進性和曲折性,都是對立統一規律的展開和表現形式。可見,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辯證法的根本內容、發展動力並且貫穿在辯證法的其他規律之中。因此,對立統一規律是理解和掌握唯物辯證法的鑰匙,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關鍵。我們學習唯物辯證法,既要抓住它的實質和核心,又要全面學習和掌握其它基本內容。

(二)質量互變規律

1.質、量、度。

任何事物都具有質和量這兩種規定性。所謂質是事物的內在規定性。質是與事物直接同一的,一定的質就是一定的事物。世界千差萬別的事物,就是因為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質。質是人們區分、認識具體事物的客觀依據。金屬和非金屬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自然界和人類也具有不同的性質,因此能夠將它們加以區別分類。一事物發生變化,失去它質的規定性,就不再是該事物,而轉化發展為它事物;所謂量是事物的數量、規模、大小、速度、程度等方面的外在規定性。量與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事物在一定范圍內量的變化,只要不引起質的變化,一事物仍保持其質的穩定性,仍是原來的事物。事物量的規定性,要求我們注意對事物進行基本的數量分析,做到胸中有數,並善於從量的變化中把握事物質的變與不變。

所謂度是質與量的統一,是保持事物質的規定的量的限度。例如℃是一種量的界限。這個界限,體現為質的分界線。處於0℃~100℃之間的水是液態的水,0℃之下的水則是固態的水,100℃之上的水就是汽態的水。0℃~100℃就是液態水的界線,是保持液態水之為液態水的量的限度。度的這個特性,要求我們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要善於把握「適度」的原則。「過猶不及」,正說明「過」與「不及」都違反了適度的原則。

2.量變和質變。

質和量是事物的兩種規定性,事物發生變化,必然由這兩者來體現。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基本狀態。

量變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數量上的增減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在量變階段,事物保持質的穩定性,處於相對靜止狀態。如水的溫度1℃~99℃之間的變化,並不引起液態水質的變化;在質變發生時,事物的穩定被破壞,處於劇烈的變化中,事物的性質發生變化,轉化為其它事物。當水溫升至100℃時,出現沸騰的汽化現象,水失去液態質而轉為汽態質。

量變和質變既相互區別,又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

一方面,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基礎,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任何事物的變化總是從量變開始,當量變發展到突破原來事物的度,就會破壞事物質與量的統一,發生質變。水溫不斷升高,達到沸點,必然導致水的汽化。

另一方面,質變又為新的量變創造了條件。在事物的整個發展過程中,由量變轉化為質變,並不是過程的結束。事物通過質變,產生新事物,又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是永恆的,事物的量變、質變、新的量變也是永恆的。量變轉化為質變,新質變又開始新的量變,是一切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這就是事物質量互變的辯證圖景,也就是唯物辯證法所揭示的事物變化發展的質量互變規律。

事物的運動變化呈現出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量變是事物連續的、漸進的變化。質變則是漸進過程的中斷,是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量變引起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構成事物無限多樣的發展過程。事物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也是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漸進性和飛躍性,這告訴我們在事物運動變化發展過程中,量變和質變是缺一不可的。量變為質變准備條件,質變則實現了發展。否定量變、否定事物發展的漸進性,會導致脫離實際的主觀蠻干。當不具備質變條件時,盲目飛躍,結果是欲速則不達,在社會實踐中反受其害。同樣,當量變逐漸積累、條件成熟時,不因勢利導,促進事物的質變,只能導致停滯不前和僵化保守。這要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重視量變的積累,把握量變的趨勢。中國古代成語中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了質量互變規律在生活中的實際表現。

(三)否定之否定規律

1.肯定、否定。

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所謂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質穩定的方面。所謂否定方面,則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自我否定和質變的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內部固有的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的兩個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統一體。

當事物的肯定方面占上風的時候,我們說事物處於肯定階段,簡稱肯定;當事物的否定方面占上風的時候,我們說事物處於否定階段,簡稱否定。

但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的否定(即否定階段)不是簡單的拋棄,而是辯證的否定。所謂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發展和聯系的環節。具體說,它包含三個方面的意思:

(1)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例如資本主義死亡,社會主義勝利,正是資本主義社會自身具有的社會化大生產和無產階級這些否定因素發展的必然結果。辯證法把否定、質變、新陳代謝看作事物的自我否定,形而上學則把否定、質變看作外部力量作用的結果。

(2)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和聯系的環節。

否定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環節。事物發展,是一事物走向自身的反面並發展出新事物,是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這種發展是一種質變。這個質變是通過否定舊事物而實現。任何新事物都是在否定舊事物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沒有否定,就沒有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也就沒有發展。否定是事物聯系的環節。否定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新舊事物有著質的區別。但是,新事物是在舊事物的母體中脫胎出來的,是在舊事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事物對舊事物的辯證否定,不是簡單拋棄和全盤否定,而是否定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因素,保留其中積極的合理的成份,並加以改造和提高,使之成為新事物中的積極因素。新舊事物之間的這種內在的必然聯系,正是通過否定這個環節實現的,表現出事物發展過程的連續性特徵。木之有本,水之有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不存在的。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否定,這種否定是拋棄了資本主義私有制,而吸收和保留了社會化大生產和一切有利於社會化大生產的管理方式和組織形式。這種新舊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斬不斷割不掉的。

(3)辯證的否定是「揚棄」。

「揚棄」,是繼承和發揚舊事物內部積極、合理的因素,是拋棄和否定舊事物內部消極的、喪失必然性的因素,是發揚與拋棄的統一。否定一切、全盤拋棄,是形而上學的立場和方式。

2.事物發展的過程。

事物運動的總體過程,是一個從肯定到否定,從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的進程。這個進程,經過兩次否定和三個階段,是一個周期性的進程。只有全部走完這個周期性過程,才能達到矛盾的完全解決,並使新事物日益完善。

這個否定之否定的進程,是一個「彷彿回到原來出發點」的過程。第三個階段的「否定之否定」,和第一個階段的「肯定」有著現象上的相似。但是,這個相似,並不是第一階段的簡單「重復」,而是在更高階段發展的新形態。這個新發展又為進一步的發展開辟了新方向、新道路。以小麥的生長過程為例。小麥種下後,長出麥苗,是對麥種的第一次否定。麥苗成長,拔節抽穗,長出新的麥子,這是第二次否定。它否定了麥苗,肯定了麥種,即否定之否定。第二次否定之後,已是「春下一粒種,秋收萬顆糧」的豐收景象。這是自然界呈現的否定之否定規律。

辯證法所揭示的事物發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表明,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而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事物發展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這是因為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次否定都是消極因素的克服和積極因素的保留,是一個新陳代謝的日臻完善的過程。所以,事物的發展,呈現出從低級到高級的前進與上升的趨勢。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這是因為事物經過兩次否定,出現了初始階段的某些特徵,好象是一種回復。但這種回復,是在更高程度、更新形式上的回復,它使得事物發展的道路,不是直線的而是曲折的,是一種「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否定之否定規律所展現的事物發展道路的前進性和曲折性,進一步說明新陳代謝是宇宙間不可抗拒的規律。盡管道路是曲折的、反復的,但是,新生事物具有強大生命力,能夠克服各種消極因素,戰勝困難,茁壯成長。

熱點內容
婚姻法大學論文 發布:2025-07-29 10:24:52 瀏覽:630
村民理事會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29 10:23:40 瀏覽:6
商法營利性的體現 發布:2025-07-29 10:23:37 瀏覽:631
天津律師劉銘 發布:2025-07-29 10:22:12 瀏覽:799
恭城法院院長 發布:2025-07-29 10:01:24 瀏覽:51
提前離職勞動法 發布:2025-07-29 09:43:19 瀏覽:679
勞動法怎樣規定三八婦女節假日 發布:2025-07-29 09:41:47 瀏覽:144
傳染病給別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9 09:40:31 瀏覽:787
購買盜版者不應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9 09:14:01 瀏覽:677
cpa經濟法每天一練 發布:2025-07-29 09:11:52 瀏覽: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