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里的相對人是什麼意思
1. 民法里經常有相對人和第三人這兩個概念。
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 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是指對於已經開始的訴訟,以該訴訟的原被告為被告提出獨立的訴訟請求,或者由該訴訟中的原告或者被告引進後主張獨立的利益,或者為了自己的利益,輔助該訴訟一方當事人進行訴訟的參加人。
特徵:
(1).參加到他人正在進行的訴訟中。第三人是相對於原被告而言,他是加入到別人的訴訟中。第三人的加入,還以原被告的訴訟已經開始,且尚未終結為條件。
(2).第三人在訴訟中具有獨立的訴訟地位。第三人既不同於共同訴訟人,又不同於當事人以外的其他訴訟參與人,而屬於廣義當事人,有獨立的訴訟地位。在訴訟中,他或者作為第三方當事人,與本訴中的原被告進行訴訟,或者輔助一方當事人,與另一方當事人進行訴訟。
(3).第三人是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人。這種利害關系主要包括兩種情形:一是原告和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使該第三人的利益受到侵害;二是法院對本訴的處理結果可能會對第三人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這是第三人與代理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的根本區別。
相對人概念:民法上有所謂「「善意相對人」的概念。此處的「善意」是民法上的概念,有民法上的特殊意義,不能用我們口語中所謂的善意去解釋。主要指的是合同的相對人或其他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第三人,因自身沒有過錯也不可歸責於己的行為,取得一定的財產或利益。善意指的就是沒有過錯。法律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法律關系中的其他人的權利,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2. 合同法中的相對人是什麼
民法上有所謂「善意第三人」、「善意相對人」的概念。此處的「回善意」是民法上的答概念,有民法上的特殊意義,不能用我們口語中所謂的善意去解釋。主要指的是合同的相對人或其他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第三人,因自身沒有過錯也不可規則於己的行為,取得一定的財產或利益。善意指的就是沒有過錯。法律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法律關系中的其他人的權利,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3. 合同法 第四十九條「相對人有理由相信」這個有什麼通俗一點的案例嗎求一個通俗的解釋
這一條針對的是表見代理。給你舉個例子。一家公司的董事長甲未經董事會的授權批准,私自版以公司的名義權跟A公司簽訂合同,此時合同的相對人A公司基於甲的身份是該公司的董事長,認為甲是有權跟A公司簽訂合同的。這里的認為甲有權就是法條里的相對人有理由相信了。
4. 合同中,權利人和相對人有什麼不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沒有關於何為權利人及相對人的立法解釋
從文字上分析吧(結合法學基礎理論)
權利與義務相對,權利人自然與義務人相對
絕大多數合同是雙務合同(即雙方都享有一定權利同時負擔一定義務),因此一方之權利往往表現為可以要求對方為一定之行為(即請求權),如買賣合同的出賣人可以要求買受人支付價款(出賣人為權利人),同時,買受人也有權利要求出賣人交付標的物或者提取標的物的單證,並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買受人為權利人).
因權利(包括法定及約定之權利)不同,合同的雙主都可以成為權利人
再說相對人,這個就很簡單了,就是對方,與本人相對.如買賣合同中出賣人的相對人是買受人,贈與合同中贈與人的相對人是受贈人,借款合同中貸款人的相對人是借款人,等等
樓主如現實生活中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講出來大家幫助解答,不必糾結於權利人與相對人的區別,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如果是法學的學生也不會被老師問及此問題
5. 合同法中第三人和相對人的區別和聯系
相對人為合同一方當事人,第三人為合同雙方當事人外的其他人
6. 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 相對人可以催......什麼叫做相對人請教該條款的解釋
相對人指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主體相對應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七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
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釋義】本條是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效力的規定。
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規定,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民事法律行為有效的必備要件之一。合同作為一種民事法律行為也必須要求合同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簽訂的合同從主體資格上講是有暇疵的,因為當事人缺乏完全的締約能力、代簽合同的資格和處分能力。以前的司法實踐在處理此類合同時,基本上是認定為無效合同。本條將此類合同列入了效力待定合同中,是基於以下幾點考慮;(l)此類合同與無效合同和可撤銷合同不同,它並非因為當事人故意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及社會公共利益,也不是因為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而導致合同可撤銷,主要是因為當事人缺乏完全的締約能力和處分能力而造成的。(2)這類合同可經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的承認而生效,這種承認表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簽的合同是符合權利人利益的。(3)有利於促成更多交易,也有利於維護相對人的利益。因為相對人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的合同,總是希望合同有效,並且通過有效合同的履行使自己獲得期待的利益,因此,通過法定代理人的追認使效力待定合同生效,而不是簡單地宣告這種合同無效,是符合相對人利益的。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簽訂的合同要具有效力,一個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經過其法定代理人的追認,這種合同一旦經過法定代理人的追認就具有法律效力,在沒有經過追認前,該合同雖然成立,但是並沒有實際生效。所謂追認,是指法定代理人明確無誤地表示同意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與他人簽訂的合同。這種同意是一種單方意思表示,無須合同的相對人同意即可發生效力。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法定代理人的追認應當以明示的方式作出,並且應當為合同的相對人所了解,才能產生效力。特別指出的有兩點:(1)法定代理人以行動自願履行合同的行為也可視為法定代理人對合同的追認;(2)法定代理人的追認必須是無條件的,法定代理人不得對合同的追認附加任何條件,除非合同相對人的同意。
對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簽訂的合同,並非所有的都必須經過法定代理人的追認。本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簽訂的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就具有法律效力。所謂「純獲利益」在我國一般是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某合同中只享有權利或者利益,不承擔任何義務,如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接受獎勵、贈與、報酬等,對於這些純獲利益的合同,他人不得以行為人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為由,主張該合同不具有效力。同時,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可獨立訂立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相適應的合同,這類合同一般是日常生活方面的合同,如購買書本、乘坐交通工具等;對於不能完全辨認其行為的精神病人在其健康狀況允許時,可訂立某些合同,而不經法定代理人追認。除此之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就必須經過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後才具有法律效力。
根據本條第二款的規定,合同的相對人可以催告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在l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所謂「催告」就是指合同的相對人要求法定代理人在一定時間內明確答復是否承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簽訂的合同,法定代理人逾期不作表示的,視為法定代理人拒絕追認。設立相對人的催告權,可以避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簽訂的合同長期處於不確定狀態,從而維護相對人的利益。但是相對人的催告應當用明示的方式作出,同時,相對人在催告中一般要設定一個期限,本條規定1個月為限。超過這個期限,法定代理人不作答復的,則視為拒絕追認。
本條第二款除了規定相對人有催告權外,還規定了相對人有撤銷合同的權利。這里的撤銷權,是指合同的相對人在法定代理人未追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簽訂的合同之前,撤銷自己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作的意思表示。在此類合同中,僅有法定代理人的追認權,而沒有相對人的撤銷權,那麼,相對人在法定代理人作出追認前,就不能根據自己的利益來進行選擇,只能被動地依賴法定代理人的追認或者否認,這對相對人是很不公平的。設立相對人的撤銷權,正是為了使相對人與法定代理人能有同等的機會來處理這類效力待定合同的效力。但是相對人撤銷這類合同必須要滿足以下條件:
1.撤銷的意思表示必須是在法定代理人追認之前作出,對於法定代理人已經追認的合同,相對人不得撤銷。
2.只有善意的相對人才可以作出撤銷合同的行為。所謂「善意」,這里是指合同的相對人在簽訂合同之時並不知道或者也不可能知道對方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倘若相對人明知對方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而仍然與對方簽訂合同,那麼相對人就沒有撤銷合同的權利。
3.相對人作出撤銷的意思表示時、應當用通知的方式作出,任何默示的方式都不構成對此類合同的撤銷。
7. 《合同法》中關於相對人的
就是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簽訂合同的另一方,就是相對方了。也就是說是那個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8. 合同所說的「相對人」是什麼意思,求舉例子
相對人,又稱行政管理相對人、行政相對人,是行政法學中使用較頻繁的稱謂,它原是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一個行政法學概念,2004年國務院發布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作為一個法律性文件則已明確使用了「行政管理相對人」一詞。由此,它現在已成為了一個法律術語。
行政相對人是行政法律關系中不具有行政職責和行政職務身份的一方當事人,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的相對性之一,就是二者的法律身份及其權利義務內容在法律性質上的差別。
行政相對人所包括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法律身份和被管理者的法律地位角度去界定的。行政相對人的法律地位表明其是人身權、財產權等權利義務主體而非行政職權主體,並接受行政主體的行政職能管理。因此,行政相對人只存在於外部行政法律關系中。
(8)合同法里的相對人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相關延伸:行政相對人自有的特徵:
1、行使主體是不能離開歸屬主體而獨立存在的,如果說兩者呈主屬關系的話,歸屬主體是主,而行使主體為從。
2、行政相對人在意志上的主導性。行政權主體分解為歸屬主體和行使主體必然使行政權在運行過程中形成兩個主體意志:歸屬主體意志和行使主體意志。行使主體意志從屬於歸屬主體的意志是保持行政權統一性的前提條件。
3、行政相對人的零散性與分散性。從兩個主體的客觀表現看,歸屬主體雖然從絕對數和相對數看其量都大於行使主體,但其呈現出較大的零散性、分散性,其結構尤其鬆散。行使主體則不然,其量的大小雖不能與歸屬主體相提並論,但其有著無可比擬的集中性、結構嚴謹性和較大的聚合力。
4、行政相對人的弱勢性。權力是一種力量,它可以決定並改變有關參與者的物質關系、精神關系乃至於意識關系。行政權在整個權力系統中則是最為敏感的權力形態,它涉及了具有相當寬度和廣度的社會生活領域,幾乎對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影響作用。
9. 合同法第50條中的規定,除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超越許可權的以外。這里相對人指的是誰
相對人指的是對方當事人。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是否超越許可權,不以其主觀是否知道作為判定越權的標准,而是看其行為客觀上是否超越許可權。
舉例來說,比如負責人被授權去采購綠茶,但是他到了當地發現紅茶質量不錯,市場前景廣闊,就又在綠茶之外,擅自決定采購了一批紅茶。
但是他的這一行為並不是當然有效,還要看公司是否對其行為進行追認。所以,並不代表他的權利很大。
10. 合同相對人是什麼意思
相對是一個抽象的詞語,指一個物質或一個整體和另一個物質或另一個整體相互比較,或指依靠一定條件而存在或變化。
相對人是指相對立、對應不、本原對象、利害關系相連接的對立人。
合同中的相對人是指成就合同關系的雙方的對應人、或利害關系互存的對立人。
比如:合同的甲、方乙方,互為相對人;贍養合同的被贍養人就是贍養人的相對人;婚姻家庭(如果按合同關系對待)關系的夫、妻是相對人,而涉及子女撫養權問題時,子女也是相對人(也可稱為利害關系的第三人)。
延伸引述:
《合同法》第四十七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
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這里的相對人,即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本人,也就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一方的相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