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婚姻法
① 民國時,有婚姻法嗎離婚時是不是只要男的一紙休書就可以了!
休書是封建社會時期的事了,民國已經有完備的法律。
②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婚姻法是什麼
中國的婚姻制度一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但是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中華民國就已經推行專一夫一妻制了。屬
在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5月1日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更是加以明文規定,所以正式一夫一妻制正式被法律肯定。
③ 民國時,有婚姻法嗎離婚時是不是只要男的一紙休書就可以了
民國時沒有婚姻法典,但六法全書調整范圍包括婚姻家庭關系。該「六法全書」雖然被毛澤東宣布作為「偽法統」而被廢除,但其生命力並不差,至今仍有部分在台灣地區適用,且對台灣的現行法仍具有重要影響。
④ 民國時期女性的婚姻狀況
父母親作主,蠻搶親。沒有婚姻法。
⑤ 民國時婚姻法規定可以一夫多妻嗎
民國時期,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女權被提出,提倡男女平等內,「一夫一妻制」容才真正實行起來,並被寫進了「婚姻法」。這是中國婚姻制度的一大進步,許多民國男人都認真地遵守、執行了,如孫中山、蔣介石當年都是這樣,他們都只有一個老婆。但當時處於軍閥混戰,政令沒有得到真正的統一,「一夫一妻制」也沒有真正、完全、有效的推行與實行。
⑥ 民國時,有婚姻法嗎離婚時是不是只要男的一紙休書就可以了
民國時期有民法!可以以民法離婚!但是你想一想在那個混亂的時期法律的效力微乎其微!
⑦ 民國實行一夫一妻制嗎
希望實行一夫倆妻了那樣就不用說有妾了70年後的婚姻從一開始就是錯誤了因為沒有錢所以有個女的找男方的家人都同意了那不是愛只是怕找不下了打光棍了呀
⑧ 民國婚姻法有沒有規定表親不能結婚
民國婚姻法來有規定源表親不能結婚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結婚:
(一)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
(二)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
表親,即中表之親。指自己與外祖父、外祖母、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親戚關系。在三代旁系同輩親屬稱謂系統中,「表」與「堂」相對應。
直系血親的直接血緣關系,是指出生關系。包括生出自己的長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更上的長輩)和自己生出來的晚輩(子女,孫子女,外孫子女以及更下的直接晚輩)。
旁系血親,是指相互間具有間接血緣聯系的親屬,即直系血親以外的在血緣上與自己同出一源,也就是出於同一祖先的親屬。除直系血親外均為旁系血親,如同源於父母的兄弟姐妹.同源於祖父的叔伯、姑、堂兄弟姐妹,同源於外祖父母的舅、姨、姨表兄弟姐妹,等等。
⑨ 民國時期 什麼人家可以隨便離婚呢
民國時期 什麼人家可以隨便離婚呢?
民國人像是在報紙上談戀愛。
1927年,19歲的王映霞與郁達夫登報結婚,開始了中國現代史上一段著名戀情。10年後,郁達夫和王映霞打得不可開交,郁達夫一怒之下在漢口《大公報》上發了一個啟事:「王映霞女士鑒:亂世男女離合,本屬尋常,汝與某君之關系,及搬去之細軟衣飾、現銀、款項、契據等,都不成問題,唯汝母及小孩等想念甚殷。乞告一地址。郁達夫謹啟。」後來經過友人調和,兩個人和好了。
然而1939年,郁達夫又在香港《星島日報》上登出啟事:「達夫與王映霞女士已於本年三月脫離關系,嗣後王女士之生活行動完全與達夫不涉,諸親友處恕不一一函告。謹此啟事。」
一段曠世奇緣畫上了句號。
名人的分分合合都在那一則啟事中。民國時期,在報紙上刊登訂婚、結婚甚至離婚啟事,成為一種時髦,接受過西式教育思想開明、家境富裕、人脈廣的人家一般會選擇這種方式。翻開1940年代民國時期的湖南《大公報》,幾乎每天都有一到兩條這類啟事,成為報紙的一個利潤來源。
這種啟事有沒有法律效力呢?在報上公示結婚,一方面通知了雙方家庭的親友,另一方面也可在日後作為憑證,有一定法律效應。登報結婚既是一種風潮,也與當時婚姻法不完備以及婚姻登記所不普遍有關。
除了名媛淑女達官貴人締結良緣時刊登廣告,也有朋友親人們刊登賀詞祝賀的,話都是吉利的白頭到老等等,顯得又莊重又新派。
民國報紙上還有一道風景,便是訂婚啟事。據記者的不完全觀察,湖南《大公報》上的訂婚啟事比結婚啟事還要多。今天訂婚早已不是結婚前的必經程序,也不具備法律效力。但在民國人的生活中,訂婚非常受重視,是男女婚娶的一個「硬性流程」。
新式婚禮趨於簡朴,淘汰了許多陋習,但是訂婚這個流程是不能少的。男女自由戀愛或經人介紹,徵得雙方家長同意後,互相交換紀念品,攝影留念,並在報上合登訂婚啟事,男女雙方准備禮餅喜糖饋贈親友,婚約即告確立。從此,雙方就有義務忠於對方。訂婚還有證(書),當時的婚姻可是要「雙證在手」的。
同居和結束同居廣告盛行
「離婚啟事:朱洪蔭陳妹貞於民國十年,憑媒說合,正月二十七日結婚。近年夫妻意見不合……雙方無條件甘願脫離夫妻關系,日後男婚女嫁兩不相干,恐口難憑,特登報聲明為據。朱洪蔭陳妹貞啟。」(1935年1月17日湖南《大公報》)
「佘名世、石淑沅離婚啟事:我倆已憑雙方家長脫離夫婦關系,嗣後男婚女嫁兩不相涉,特此登報聲明。」(1941年1月8日湖南《大公報》)
「朱紹輝、吳少雲離婚啟事:我倆結婚三載,今因意見不合,勢難偕老,今憑男女雙方親族,自願脫離夫婦關系,以後男婚女嫁各聽自由。當時雙方已將個人衣物手續各自檢點清楚,永無瓜葛。此系兩人自願並無絲毫逼迫情事。恐口無憑,特此登報聲明。」(1946年8月4日湖南《大公報》)
離婚都要登報?民國人是不是瘋了。從報紙的離婚啟事可以看出,雙方不是刻意高調,或者故意羞辱對方,很大的原因是由於法律不健全,雙方通過登報來避免以後的麻煩。口氣之冷漠,不如路人,讓人十分唏噓。
其實,那時候離婚早不是什麼新鮮事。1911年《大清民律草案親屬編》就規定了「兩願離婚」和「呈訴離婚」兩種方式。1930年頒行的正式《民法典親屬編》,則規定了「協議離婚」與「裁判離婚」兩種方式。
不過法律和社會傳統是兩碼事。法律上人們有了離婚的自由,社會傳統依然有強大的力量。對當時的普通人來說,離婚依然是一個代價十分沉重的事件,當時離婚率並不高。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民國時盛行同居和結束同居廣告,其開放程度讓現代人也只能仰望。當時有不少青年,厭煩婚姻的繁文縟節,只在報紙上刊登一個「同居」啟事,便算結婚了。過幾年,雙方產生嫌隙,又登報「結束同居」。同居、結束同居廣告與結婚廣告,雜然並陳,蔚為大觀。這種社會風氣,頗讓人憂慮。1929年,湘潭縣黨部呈請省委會,主張限制任意離婚,以維持固有道德。
道德和婚姻,在任何時代,都是讓人頭疼的話題。
⑩ 民國的婚姻法允許多妻制嗎一夫一妻制是建國後才實行的嗎
中國從周開始就是一夫一妻 只是一妻多妾制 所以給大家一個錯覺 好象是可以允許有好多個媳婦 但是他們的地位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