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法系合同法對價原則
『壹』 英美法律師常說的「對價」,來了解一下|法務英語
在英美合同法中,合同的有效性往往依賴於對價的存在。然而,「對價」這個概念卻讓法律界人士感到困惑,無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的法律人,都難以完全理解其含義。這個術語源自未知的源頭,但其功能在於區分合同與非法律關系的社交行為。對價證明了合同雙方有達成法律關系的嚴肅意圖。盡管如此,「對價」的存在並不能保證交易的公平性,而是表明雙方經過了「討價還價」的過程,不是隨意的行為。這與法律中理性行為的概念相似。
「對價」在司法實踐中被用作分析工具,法官可能會否定或創造對價,以符合公平正義或公共秩序。雖然「對價」本身只是一個形式,但其背後真正關注的是公平正義與公共秩序。案例法中展示了各種對價原則及其例外情況,使得「對價」理論在實踐中顯得模糊不清、相互矛盾。
有時,法官為了維護協議效力,會創造某種「對價」。例如,在 Da La Bere v Pearson 案中,被告發布廣告接受讀者財務咨詢,原告寫信請求推薦股票經紀,被告推薦了破產經紀,導致原告損失。雖然原告未提供對價,但法院認為報紙通過提供咨詢專欄增加了銷量,銷量的潛在利益構成了對價。
修改合同是否需要重新提供對價?一般情況下,答案是肯定的,這是基於對價原則。法院要求提供對價是為了保護當事人利益,防止一方通過敲詐或脅迫迫使另一方接受修改。例如,甲向乙購買貨物,後乙擅自提價,甲被迫接受,事後甲可以以受到脅迫為由提起訴訟。法院認為,乙未提供對價,合同修改無效。
然而,「對價」理論在實踐中存在爭議。例如,在 Roffey 案中,被告向面臨破產的原告提供資金,最終工程完成,但被告拒絕支付餘款。法院支持原告請求。法院認為,被告獲得的實際利益構成對價。這種理論在提供貨物或服務時適用,但對於以較少金額清償到期債務的情況,仍然需要對價。Pinnel's 案規則的局限性在於保護債主免受債務人壓力接受較少償債金額,與「實際利益」理論形成沖突。
人們對於「對價」理論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其模糊不清的適用、違背常規認知的規則。盡管存在爭議,但「對價」理論在英美法律體系中根深蒂固,難以革除。人們尋求改進這一理論,如廢除「修改合同需重新提供對價」的原則,或採用「允諾禁反言」規則。然而,這些嘗試並未完全取代「對價」理論,而是試圖修正其弊端。
在實際應用中,法律人需在「對價」理論與新的規則之間作出權衡,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法律環境。隨著法律實踐的演進,對「對價」理論的討論與探索將繼續進行,以期找到更為合理和有效的法律規則。
『貳』 英美合同法中的「對價」(consideration)的歷史發展過程誰知道啊 請問!急~
對價(Consideration),也稱約因,它是英美法上所獨有的概念。在英美法上,對價最初來源於合同法上的對價原則。按照1875年英國高等法院在Currie V. Misa案的判決中所下的定義,所謂對價是指合同一方得到的某種權利、利息、利潤或其他利益,或是合同另一方克制自己不行使某項權利或遭受某項損失,或由此而承擔的某種責任。
約因學說的確切起源一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英美法上的約因學說起源於16世紀中葉,經過17-18世紀的發展至19世紀集其大成。關於約因的起源,有人認為,約因產生於債務的補救;也有人從英國合同法的交易性質方面尋找其起源;有人認為,約因是由關於損害賠償訴訟的原始侵權性質決定的。在霍姆斯之前,一般認為約因是由衡平法院從羅馬法中借用、在做了修正後引入了普通法;但是,霍姆斯認為這是有疑問的。他認為,最早是以quid pro quo的形式將約因和公平聯系起來的。科賓也認為,「當今的著述者們都相信,從來沒有人找到過任何具體而明確的『起源』,也沒有一個單獨的定義可以被說成是唯一『正確』的定義,而且,也從未有過一個可用以推論地確定強制執行性的簡單而統一的『學說』。」不管怎樣,基於上述觀點,可以肯定的是,約因學說在某種程度上是衡平法的產物。
自產生以來,約因學說在其發展過程中,主要有兩種代表性的理論:由19世紀英國法官們提出的「獲益—受損規則」和由霍姆斯提出的互惠交易理論;之後又產生了允諾禁止反言原則,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約因學說的衰落。
『叄』 英美法律師常說的「對價」,來了解一下|法務英語
英美法律中的「對價」是合同法的一個核心原則,強調了交易雙方權利義務的平衡。以下是關於「對價」的詳細解析:
定義與重要性:
- 定義:在英美合同法中,對價是指合同一方為換取另一方承諾所給予的某種東西,它可以是金錢、貨物、服務或其他有價值的利益。
- 重要性:對價原則是合同有效性的基礎之一,它確保了合同關系的嚴肅性和雙方權利義務的平衡。
司法實踐中的靈活性:
- 法院在解釋對價時,會運用公平正義的精神,靈活地創造並解釋對價的具體含義。
- 例如,在Da La Bere v Pearson案中,法院以咨詢報紙銷量的潛在收益作為對價的創新性詮釋。
合同修改與重新提供對價:
- 當合同需要修改時,重新提供對價往往是保護各方免受不當要求的保障。
- 如甲乙之間的貨物交易,若甲在壓力下被迫提高價格,未經重新談判和明確對價的合同變更可能被視為無效。
實際利益理論的局限性:
- 「實際利益」理論主要適用於貨物和服務交易,並非簡單地機械套用「重新提供對價」的原則。
- Pinnel’s案和Foakes v. Beer案揭示了區分「提供貨物或服務」與「清償債務」的復雜性。
對價理論的爭議與彌補:
- 盡管對價理論在英美合同法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它也飽受爭議。
- 法律學者們試圖通過引入「允諾禁反言」這一創新規則來彌補對價理論的不足。該規則要求承諾方不能隨意否認已存在的合同關系,即使沒有明確的對價,合同仍具有效性。
與「允諾禁反言」等新規則的交織:
- 對價原則與「允諾禁反言」等新規則共同構成了英美合同法的復雜網路。
- 法律實踐者需在理解和運用這些規則時尋找平衡,以確保交易的公正與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