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與物權法

合同法與物權法

發布時間: 2022-02-14 06:02:36

A. 合同法和物權法的區別

1、物權具有強烈的排抄他性,能夠對抗第三人(例如物權人可以行使追擊權,而債權人不能向第三人追奪),物權具有優先權。

2、原則不同。合同法實行「意思自治」原則,物權法則是「物權法定」原則。

3、調整范圍對象不同。合同法是債權關系;物權法是物權關系。

4、目的不同。合同法是調整流動性的財產關系,物權法是調整靜態的財產關系。

5、相對性關系不同。合同法調整相對性的法律關系,物權法是絕對性的法律關系。

(1)合同法與物權法擴展閱讀:

合同的法律特徵

1、合同是雙方的法律行為。即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互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就是將能夠發生民事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現於外部的行為)。

2、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須達成協議,即意思表示要一致。

3、合同系以發生、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為目的。

4、合同是當事人在符合法律規范要求條件下而達成的協議,故應為合法行為。

合同一經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在雙方當事人之間就發生了權利、義務關系;或者使原有的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未按合同履行義務,就要依照合同或法律承擔違約責任。

B. 物權法和合同法的矛盾沖突問題

這是個很有趣的法律問題。這兩個條款基於各自所屬的法律的制訂出發內點不同而對同容一個法律關系的不同方面進行了法律上的解釋。合同法傾向於解決合同關系人之間的法律問題,而物權法則是傾向於解決可對抗契約關系的所有權的問題。
委託人A,被委託人B在委託許可權之外將A的物品出售給不知情的第三人C,這里存在三種法律關系,代理關系、效力待定的買賣關系和第三人的所有權益保護,合同法51條解決的是A、B之間的代理關系、買賣關系這樣的契約關系,而合同關系僅約束合同當事人,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所以,物權法106條對這種情況下的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做出了保護性規定,即確立善意取得制度。

C. 《物權法》與《合同法》沖突的時候,應該依照哪個法阿

法律規定,新法舊法發生沖突時,新法優先
物權法為新法,故適用 物權法

D. 物權法和合同法哪個大

物權法和合同法,同屬於特別法,是同一位次的法律,沒有大小之分。

E. 合同法的內容多還是物權法的多

合同法比較泛,各式各樣的都可以稱之為合同。
物權法的話比較全,主要集中於一部《物權法》

F. 《物權法》與《合同法》的問題~

lmsnoopy,你好。來

你的問題屬於正自式的法的淵源的效力原則的問題。同一位階的法的淵源之間的沖突原則包括:1.特別法優先原則 2.後法優先或者新法優先原則

此外,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G. 法律優先順序例如:民法、合同法、物權法等 哪部法律優於哪部法律。村民組織法與物權法誰優於誰,我不懂才

你好,首先民法。合同法。物權法都是基本法。其法的階位是一樣的。村民組織法與物權法也是基本法。地位一樣。 一般是憲法(根本法)》法律(基本法)》法規(各地方行政法規)
橫向來看 人大制定的效力高於政府制定的。

H.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51條與物權法第106條之間的適用關系

閣下所提的問題說得細致了,完全可以做一篇很有水平的論文。
合同法第51條和物權法第106條在法律適用層面的關系,二者的關聯在於無權處分,合同法第51條規定的是無權處分場合合同效力問題,而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的是無權處分場合物權變動的問題。盡管如此,二者也不是沒有關聯,其間的關聯發生在善意取得場合是否要求合同有效。對此學學者之間存在較大爭議。
王利明教授為代表的學者堅持認為善意取得場合應當具備合同有效這一要件,當時物權法草案(三審稿)第111條也曾經規定要求轉讓合同有效這一要件。
比如,物權法(草案)三審稿
第一百一十一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但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即時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在受讓時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
(二)以合理的價格有償轉讓;
(三)轉讓的財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四)轉讓合同有效。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後來將這一要件刪去了,其中的一個理由即是,這一規定和合同法第51條相矛盾,將會製造碰撞式法律漏洞。
所以從維護合同法第51條的出發點來看,刪去這一要件是正確的。但是從法律優劣、比較法視野來看,這一立法並非無可挑剔。而問題的根源均源自合同法第51條。
韓世遠教授、王軼為代表的學者即倡導,可以採取物權法第15條的做法,區分合同效力和物權變動,合同效力本身不受無權處分的影響,除非存在法定無效、可撤銷的情形。但是這樣的做法勢必造成合同法第51條成為具文。
綜上所述,在不修改合同法第51條的背景下並且不修改對合同法第51條的解釋(合同效力待定而非物權合同效力待定)的情況下,將轉讓合同有效剔除出第106條是符合法學方法論的。也就是說不要求轉讓合同有效,物權法第106條的善意是指「對出讓人沒有處分權不知情」,對於是否需要區分不動產和動產採納不同的善意標准(吸收德國法的做法,對動產還需附加無重大過失的主觀要件),學者之間存在爭議,從物權法第106條文義來看,確實很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所以崔建遠教授認為,對於動產、不動產適用統一的善意標準是指「不知情且無重大過失」。但是程嘯、朱廣新等認為應當區分動產不動產分別採取善意取得和公信力制度。
代表性著述可參考崔建遠著:物權法(第二版);王利明、尹飛、程嘯著:中國物權法教程;王洪亮:登記公信力的相對化(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程嘯:動產善意取得和不動產公信力制度。

I. 合同法和物權法

你要是分析案例的話,看到這個案例首先應該從婚姻家庭法角度來考慮,而不是予以排除
是,這的確不是事實婚姻,但是可以認定為非法同居關系,而關於解除非法同居關系的財產糾紛,有專門的司法解釋,雖然是很老的解釋,但是現行有效,應作為判案指導,即同居期間購置的財產按照共同所有處理

當然,因為你在敘述中沒有講明,所以也可能兩個人購房的時候不是同居關系
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可以做出的主張多了去了
尤其是乙律師為什麼主張借款那麼傻?
實務中主張贈與不就得了,甲明知道或者應該知道房產證的名字是誰,這么多年一句話不說,當年也是把錢直接匯過去,直接來贈與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你主張贈與金錢也好,主張贈與住房都行,因為怎麼都說的開,不過我推薦主張贈與金錢

如果是學理討論,硬要從理論上分析,沒有說得通的,或者說都可以說得通;問題就在於具體案件中學理討論幾乎很難有什麼意義啊,關鍵看的是舉證,能證明構成什麼就是什麼
比如甲律師的主張, 你得證明有委託這樣的意思表示吧,對於乙律師,你也得證明當時有借款的意思表示吧。

從這個簡單案件的敘述來看,都看不出來吧
第一,甲這么多年都沒要求委託的結果歸屬於自己,那不就是側面證明了不是委託
第二,甲同樣也沒主張過還錢,同時由於涉及到當事人之間親密人身關系,也不應該理解為是借款吧

J. 物權法、合同法是不是基本法律

什麼是基本法律,並沒有確切的定義,如果從我國目前以基本法命名回的兩部法律來答看(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憲法性法律才是基本法。從形式上來講,我國確實還沒有民法典,但從實質的角度來看,我國離民法典的距離已經越來越近了,要不要民法典,在國內爭議還是比較大的,如果要什麼時候制定也是一個問題。依傳統民法理論,民法總則,物權,合同,婚姻,繼承,侵權,是基本的民法構成,另加一個正在討論中的人格權法,就差不多是個體系了。所以,物權法、合同法,是民法的基本法律,這點是肯定的。另補充,侵權行為法已經頒實施了而不是審議中。現在的重點已經放在了人格權編來了。

熱點內容
經濟法基礎輕松過關1pdf 發布:2025-07-21 05:17:55 瀏覽:400
經濟法廣告法知識總結 發布:2025-07-21 05:17:50 瀏覽:412
法院盧金滿 發布:2025-07-21 05:17:49 瀏覽:23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調解 發布:2025-07-21 05:16:29 瀏覽:693
深圳勞動法急辭工 發布:2025-07-21 05:15:09 瀏覽:771
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 發布:2025-07-21 05:08:08 瀏覽:483
法治河北答案 發布:2025-07-21 05:04:02 瀏覽:454
勞動法對於簽訂合同規定 發布:2025-07-21 04:53:31 瀏覽:832
抱拳人法院 發布:2025-07-21 04:52:44 瀏覽:139
下列屬於經濟法內容的有 發布:2025-07-21 04:51:57 瀏覽: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