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反社會性
Ⅰ 犯罪人反社會性往往有哪些具體表現
反社會的表現主要是對社會的不滿,詆毀社會。aqui te amo。
Ⅱ 什麼叫反社會傾向
反社會傾向也可稱為反社會意識,反社會意識實際上是社會意識中的消極部分,它可以腐蝕個體的靈魂,成為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反社會意識的形成是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個人是否形成反社會意識關鍵在其自身。雖然它們僅為極少數人所具有,但是危害極大。
反社會意識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反對現實的社會政治經濟政策方針;
(2)反對現實的道德倫理觀念
(3)反對現實的價值觀念;
(4)反對現實的法律觀念;
(5)反對現實的民族生活習慣
(2)法反社會性擴展閱讀
產生因素
這是由於弱勢群體因社會支持不足,個人受挫而悲觀失望,並極端化為對社會的仇視和對抗是最根本的原因。這些原因導致一些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在心理上失衡,產生相對剝奪感。從而把在經濟領域中因利益沖突而生的「仇富」心理,以及針對明確對象的報復行為。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加快,中國加入 WTO,經濟全球化,社會分化在經濟、政治、社會上,都有了跟進一步的體現。與此同時社會意義群體的分化也愈演愈烈。尤其體現在窮人與富人利益的分化,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的利益分化上。利益群體的過度分化,導致貧富兩極分化,強勢與弱勢兩極分化。
這已經延伸到在婚姻、家庭、日常交往中的瑣碎糾紛郁積起來形成對整個社會和無辜他人的仇恨,並將仇恨轉化為以殘忍手段向無明確對象的群體(只要是易於攻擊)實施報復的「反社會」暴力行為。
Ⅲ 犯罪人反社會性的表現有哪些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心理特徵是:情緒的爆發性,行為的沖動性,對社會對他人冷酷、仇視、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責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顧社會道德法律准則和一般公認的行為規范,經常發生反社會言行,不能從挫折與懲罰吸取教訓,缺乏焦慮感和罪惡感。
Ⅳ 反社會是什麼意思
指個體的行為與公認的社會規范有顯著差異,以行為不符合社會規范,經常違法亂紀,對人冷酷無情為特點
Ⅳ 什麼是反社會性格
社會性格就是說他的內心不會跟著社會形式走的
Ⅵ 怎麼反社會
「反社會」一語雖系政治社會用語,但也從這一側面突出反映了他們對社會的危害,這類人在監獄和勞教機構占相當大比率(40%-78%),不少是累犯或慣犯,往往因發生反應狀態而送精神病機構要求醫學鑒定。
反社會人格障礙雖然經常發生違紀行為,但與一般犯罪是有區別的,盡管二者對所犯罪行為均負有完全責任能力,司法精神科醫生和司法工作者應區分反社會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作案:①一般犯罪者往往有計劃和有預謀地達成犯罪,反社會人格多不能;②犯罪者違法目的明顯,反社會人格多受情感沖動支配,犯罪動機較模糊;③犯罪者在他人受害時作案手法隱蔽和狡詐,企圖逃避罪責,反社會人格害人害己,而對自己的危害尤大;④具有反社會人格的人較少造成兇殺或其他嚴重案件以致判處極刑;⑤一般犯罪的人格固然是有缺陷的,但未達到人格障礙程度,而反社會人格則在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都有沉重的影響,反映在生活的各個側面出現持續和長期的行為障礙。
早期研究(Kallman,1938;Heston,1968)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統親屬中有17%-19%為反社會人格,但未得到後來研究(Kety等1968;Rosenthal等,Rimmer等,1980)的證實[1]。
疾病特點
①高度攻擊性
反社會人格患者具有高度的沖動性和攻擊性已眾所周知,然而卻有一些並無攻擊行為。Cleckley(1941)區分病態人格為兩類,一類為沖動-攻擊型,一類為社會退縮型。Buydeus-Branchey等(1989)發現15歲以前有暴力行為的人到成年較之那些15歲以前無此類行為者易於發生暴力。他們將反社會人格分為具有攻擊型行為和不具有者兩類,前一類具有終生發生身體暴力的傾向。
②無羞慚感
認為此類人無羞慚感,缺乏與焦慮相關的自主神經反應(包括皮膚直流電反應)。James等(1983)對反社會人格和非人格障礙者各524人進行焦慮和抑鬱的觀察,結果發現25%的反社會人格患者存在焦慮和抑鬱,其發生率與對照組並無顯著區別。James等稱謂那些伴有焦慮和抑鬱的反社會人格為「心緒惡劣性精神病態(dysphoric psychopathy)」,這類人與不伴焦慮的反社會人格患者比較,表現智力功能困難、存在自殺觀念、易於激惹、伴發其他神經症特點,住院時間長,對治療反應不良。他們認為伴發焦慮和抑鬱的精神病態可能代表一種特殊的綜合征。Blackburn建議將精神病態分為焦慮和非焦慮兩
Ⅶ 犯罪人一定只具有反社會性不具有親社會性嗎
犯罪人不一定具有反社會性。
反社會性人格,又稱無情型人格障礙或社會性病態,是對社會影響最為嚴重的類型。患病率在發達的國家為4.3-9.4%,我國台灣地區為0.3%。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特徵是高度攻擊性,缺乏羞慚感,不能從經歷中取得經驗教訓,行為受偶然動機驅使,社會適應不良等,然而這些均屬相對的。具有這種性格的人往往缺乏道德觀念,缺乏罪惡感,情感不成熟,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特徵行為是以沖動和不負責任的方式,有時是敵意和嚴重暴力顯露內心沖突。
依據有無違反社會性(反道德性),分為自然犯罪與法定犯罪。 所謂自然犯罪,就是指那些違反人類道德、具有反社會性的行為。這種行為,由於從根本上說違反了人的本性,所以無論在任何社會,任何政治制度之下,自然犯罪都被認為是犯罪行為。例如殺人、盜竊等。
所謂法定犯罪,就是指行為本身並不一定具有反社會性、反道德性,只是因為法律上規定這種行為應受到一定的處罰,因而成為犯罪。這種行為往往由於國家行政管理上的需要而被規定為犯罪。因此,這類犯罪通常沒有固定的標准,而是依照國家政治形勢的變動而變更,或者依照國家政策的變更而改變。例如一些政治性的犯罪。
Ⅷ 什麼是反社會人格
反社會人格就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又叫做無情型人格障礙,他們都有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具有高度的攻擊性,缺乏羞恥感,無法從經歷中獲得經驗教訓,只知道一味地抱怨社會。
反社會人格會對社會產生極大的危害,他們一般都有性格缺陷,而且會在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都產生沉重的影響,生活各個方面都會出現持續和長期的行為障礙,而且很不容易被別人發現。
反社會人格和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如果小時候成長環境不好的話,比如說父母教育方法不對,會造成扭曲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而影響的他們的心理,最終變成反社會人格。
臨床表現
1、這類人在幼年往往學習成績不良、逃學、被開除、漫遊、反復飲酒、性放盪、說謊、破壞公務、偷竊、違紀、對抗長者、攻擊人等表現。成長後情感膚淺而冷酷,脾氣暴躁,自我控制不良,對人不坦率,缺乏責任感,與人格格不入;
2、法紀功能較差,行為受本能慾望、偶然動機和情感沖動所驅使,具有高度的沖動性和攻擊性;
3、自私自利,自我評價過高,狂熱但不動人的行為;
4、對挫折的耐受力差,遇到失利則推諉於客觀或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為自己開脫,或引起反應狀態;
5、缺乏計劃性和目的性,經常更換職務;
6、缺乏良知,對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覺知;
7、缺乏悔恨感與羞慚,不能吸取經驗教訓。
Ⅸ 反社會行為怎麼解決
如果有反社會的行為,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是別人的話,一定要給予一定的引導,自己的話是還是要好好去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