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與法漩渦岑濤下

社會與法漩渦岑濤下

發布時間: 2022-02-15 18:59:57

1. 《鳴皋歌送岑徵君 時梁園三尺雪》譯文

你想回歸鳴皋山,可是現在雪深三尺,你心必定很煩勞。
現在黃河冰封,怎麼可以渡河呢?那冰凌如刀,連小船穿越的縫隙都沒有啊(暗喻朝廷沒有君子容身之處)。
鳴皋山高峻如仙山,可以聽到天宮優美的音樂聲。
白雪覆蓋的山崖如素練,舞風起波濤;也如巨風吹海浪,湧起滔天的巨山一座座。
黑猿綠熊,驚顫吐舌,高危的樹枝和搖晃的巨石險峻的山峰,更使它們喪魂落魄,群相呼號。
山勢高峻崢嶸彷彿無路可通,星星象掛在高聳的山崖一樣。
為了送你歸隱啊,我寫了這首《鳴皋歌》。
鼓吹樂器與絲弦樂器在交替地演奏,我們在梁園的清泠池聽曲喝酒。
你欲行而不行,為什麼?像那依戀不舍的黃鶴不忍心飛去。
你的才學傲視梁園聚集的雄才,你的詩歌震動了洛陽一帶。
你乘坐的車經歷阻礙,翻山越嶺去尋找幽居的場所。
想像你坐在白石上欣賞明月,想像你在松下撫琴,聲滿萬壑。
如何再見你呢,心郁悶,這心情就像女蘿青藤霧蒙蒙。
山間的流水浩盪,綠水漾波;山腳的波濤聲聲,山頭也可相聞。
老虎在山澗呼嘯生風,蛟龍在溪澗窩藏而吐雲。
凄厲的鶴鳴聲在山谷中回盪,飢餓的鼯鼠痛苦地在呻吟。
孤獨地住在這幽靜的地方,面對空山,更使人愁悶。
群雞為爭食而抱成團(暗喻朝廷里的利益集團),鳳凰獨飛而無伴。
蠍虎居然嘲笑巨龍,魚目竟敢冒充珍珠(暗指李白在朝廷受到的排斥)。
醜女錦衣如花,西施反而被指使去砍柴。
如果硬叫巢父和許由去做官,被朝廷管束,就同夔、龍(兩人是管理型人才)被廢棄於民間一樣,都是不適其志的(李白知道要人盡其才)。
申包胥為什麼這樣悲苦地哭求秦王救楚呢?魯仲連談笑退秦兵,又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呢?
我可不能矯揉造作,裝出節操很好的樣子以賺取好評,我將此身與天地一並丟棄。
白鷗啊,飛來吧,與岑勛一起相親相愛。

2. 妖魔漩渦未解之謎是什麼

讀過古希臘荷馬史詩的人,大概對《奧德賽》篇所提到的西拉魔礁和卡利布提斯漩渦都會有所了解吧。據說,在希臘西部海面有兩處吞噬來往船隻的漩渦,其漩流強度驚人。有時甚至一天能吸陷水流3次,接著又把浪濤拋射高空。英雄俄底修斯有一次從赫利俄斯島乘船返國,途經卡利布提斯。船上的人都被捲入大海,成為六首十二足水妖西拉的美餐。只有俄底修斯拚命游出了可怕的漩渦,才僥幸脫險。

荷馬寫的這段故事在歐洲民諺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例如英語中有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的說法(即「前有岩礁妖魔,後有漩渦」),跟我國的成語「腹背受敵、進退維谷」的意思相近。在希臘語中當然也有類似的諺語。

對於西拉和卡利布提斯這兩處魔礁和漩渦的真實地理位置問題,古今均有不同的猜測。古人認為:卡利布提斯漩渦的位置就是現今人們稱之為加羅法羅漩渦這個位置,即在塞西拿市海堤尖突對著的海峽處;後來有人說它就在葡萄牙的法魯角附近,西拉漩渦當然也就在其對面。記的是還有一種說法是:這兩處漩渦就在墨西拿海峽上,西拉偏於卡拉布利亞一側,而卡利布提斯則偏於義大利西西里島一側。據今天查明,後者所判斷的地理位置才是正確的。

荷馬為後世所設下的兩大漩渦之疑迷,曾引起許多科學家們的興趣。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用他的哲學對它們作過這樣的解釋:他認為墨西拿海峽上這一對令人望而生畏的漩流之形成可能是因為這海峽中存在兩股反向奔流的水流。20世紀20年代以來,人們根據實地觀測的結果,得出了其形成原因還有一個潮汐的相位差的問題。他們發現,當海峽另一端的第勒尼安海漲潮時,海峽這一端的愛琴海水就開始退潮。

為了徹底解開這一疑謎,西德漢堡大學和義大利羅馬大學的科學工作者們攜手合作,藉助美國的海洋氣象衛星對其進行了跟蹤。他們在衛星發回的雷達圖像上發現:離海峽北約30千米處的海面上有3個相繼排列的漩渦環。據分析,它們好像是在墨西哥海峽中生成的。由於海峽受到潮汐的返流,形成了界面水質密度不同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內在波濤」。在潮汐返流的過程中,愛琴海中含有鹽分的質量較重的水被逼壓而流入墨西拿海峽,從而緩緩地把每勒尼安海中質量較輕的水彈壓回去。在這種力的作用下,海峽界面水便被壓到了底下,因而使海水產生了漩渦流。後來,他們又乘船實地考察,進一步證實了他們自己的分析。這樣,漩渦每隔12小時重現一次的現象也得到了完滿的解決。

對於該兩處漩渦為什麼今天已不那麼危險的問題,在此之前曾有人作過這樣的解答:由於多次的地震,墨西拿海峽的寬度已比荷馬寫書那陣子加大了,因此漩流也就顯得不那麼急了。

3. 張氏家譜字輩 濤 雲下面是什麼急用 謝謝·!!!

關於備份,個個地方的備份排列不盡相同,

由來: 張姓人口約為7800萬,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一,是當今中國第三大姓。張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傳說。古書上記載黃帝的孫子揮創制出弓箭,這在當時對社會確實有很大貢獻,因此被賜姓張。張姓還有一支形成於春秋時期,是以祖輩的名字中的字作為姓的,韓國的開國者解張,字張侯,他的子孫以張為姓,這一支張姓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內。此外,居住在雲南的南蠻酋長於三國時被諸葛亮賜姓張,此後其子孫便以張為姓。據《三國志》記載,張遼原本姓聶,後改為張姓,世代居住在許昌,成為大姓。晉代有中原張姓遷至福建,唐朝年間,張姓人氏又隨陳政、王潮等人居入福建,此後河南光州張姓遷往廣東,從清初開始,廣東、福建的張姓又遷入台灣,從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張姓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漢族。張姓繁衍昌盛,人丁興旺,支脈眾多,在全國許多地方發展成為名門望族。張姓自古為英才輩出的姓氏。如戰國時有政治家魏國人張儀;西漢最著名的張姓人物是張良和張騫;東漢也有兩個最傑出的張姓人物-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和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東漢時,張道陵在四川創立道派,被稱「張天師」,張角、張梁、張寶創立太平道起義,稱為「黃巾軍」,張修、張魯創立天師道;三國時大將張飛,張遼;西晉文學家張華;南北朝時期,農民起義領袖張鳳,畫家張僧繇(you);唐朝張說、張九齡又是宰相,又是文學家,名將張巡,書法家張旭,小說家張讀,詩人張若虛、張繼、張志和;五代時農民起義首領張遇賢;北宋有農民起義領袖張余、張海;南宋大將張憲、張俊;元代有大將張弘范;明代政治家張居正,畫家張路,醫學家張景岳,著名道士張三豐,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捻軍首領張宗禹,洋務派首領張之洞,北洋軍閥張作霖,張敬堯,張宗昌等。 海外張姓華人傑出代表有林肯大學校長張道行,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宇航員張福林,華盛頓世界銀行總會計師張展成,遺傳生物學家張覺明,著名畫家張玉良、張融,航空與太空總署宇宙航空高級總工程師張雲樵,香港十大富翁之一張榮發等等。
姓氏起源:
關於張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少昊子揮造弓箭,姓源啟自黃帝賜
出自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家乘譜牒
河北:南皮張氏東門家譜不分卷、南皮張氏族譜、南皮張氏西門家譜、張氏族譜不分卷、南皮張氏四門弟十八支家譜。
山西: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宗陽張氏家譜四卷、定陽張氏家譜四卷。
遼寧:廣寧張氏家譜不分卷、順天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
海:申浦張氏宗譜六卷、奉賢張氏家譜六卷首一卷、雲間張氏家譜一卷、雲間張氏家譜續卷一卷、南塘張氏族譜八卷。
江蘇:張氏宗譜十卷、銅山張氏家傳、張氏族譜二卷、張氏家譜六卷、淮陰張氏宗譜九卷。
浙江:清河張氏支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甬上張氏宗譜、清河張氏宗譜二十二卷。
聚集地:
遷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張氏,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
河東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自范陽徙居河東張氏;始興(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後,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於韶州曲江;馮翊(今陝西大荔縣)張氏,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東漢時任廣陵太守;吳郡(今江蘇蘇州市)張氏,出自張嵩第四子睦,東漢時任蜀郡太守,始居吳郡;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張氏,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徒張歆,歆第協,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傳自彝,為後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樂;河間(今屬河北)張氏,為漢北平文侯張倉之後,世居中山義豐;魏郡(今河南安陽市)張氏,世居平原。
晉代有中原張氏遷至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唐僖宗中和年間,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橋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張氏在台灣僅次於陳、林、黃三姓,是第四大姓。台灣的張氏來自福建和廣東。台灣張姓曾分金坡派、板橋派等多種。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數為佔全台人數的六分之一。與大陸張姓一樣,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得姓較早,源遠流長;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國,到處都有張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輩出,數不勝數,從古至今,歷代皆有張氏的傑出人物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第一個入台開基的張氏先人是張佑,來自廣東梅豐。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堂號
"百忍堂":
唐朝的時候,張公藝九世同居,這對當時的世風影響很大。唐高宗親到他家請他介紹和睦相處不分家的經驗。張公拿起筆來寫了100個"忍"字呈給高宗。高宗很佩服,獎勵了張公100尺綢緞,
張姓堂號還有"清河"、"金鑒""孝友"、"親睦"、"冠英"、"燕貽"、"敦睦"、"宗岳"、"敬誼"、"源流"等。
歷史名人:

張 良:西漢謀臣,安徽毫縣人。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張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張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
關於張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少昊子揮造弓箭,姓源啟自黃帝賜 出自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BR> 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BR> 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BR>家乘譜牒<BR> 河北:南皮張氏東門家譜不分卷、南皮張氏族譜、南皮張氏西門家譜、張氏族譜不分卷、南皮張氏四門弟十八支家譜。<BR> 山西: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宗陽張氏家譜四卷、定陽張氏家譜四卷。<BR> 遼寧:廣寧張氏家譜不分卷、順天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BR> 海:申浦張氏宗譜六卷、奉賢張氏家譜六卷首一卷、雲間張氏家譜一卷、雲間張氏家譜續卷一卷、南塘張氏族譜八卷。<BR> 江蘇:張氏宗譜十卷、銅山張氏家傳、張氏族譜二卷、張氏家譜六卷、淮陰張氏宗譜九卷。<BR> 浙江:清河張氏支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甬上張氏宗譜、清河張氏宗譜二十二卷。 </P>
<P>聚集地: <BR> 遷徙分布<BR> 分布在各地的張氏,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BR> 河東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自范陽徙居河東張氏;始興(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後,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於韶州曲江;馮翊(今陝西大荔縣)張氏,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東漢時任廣陵太守;吳郡(今江蘇蘇州市)張氏,出自張嵩第四子睦,東漢時任蜀郡太守,始居吳郡;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張氏,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徒張歆,歆第協,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傳自彝,為後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樂;河間(今屬河北)張氏,為漢北平文侯張倉之後,世居中山義豐;魏郡(今河南安陽市)張氏,世居平原。<BR>晉代有中原張氏遷至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唐僖宗中和年間,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橋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BR>張氏在台灣僅次於陳、林、黃三姓,是第四大姓。台灣的張氏來自福建和廣東。台灣張姓曾分金坡派、板橋派等多種。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數為佔全台人數的六分之一。與大陸張姓一樣,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得姓較早,源遠流長;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國,到處都有張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輩出,數不勝數,從古至今,歷代皆有張氏的傑出人物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第一個入台開基的張氏先人是張佑,來自廣東梅豐。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堂號 "百忍堂": 唐朝的時候,張公藝九世同居,這對當時的世風影響很大。唐高宗親到他家請他介紹和睦相處不分家的經驗。張公拿起筆來寫了100個"忍"字呈給高宗。高宗很佩服,獎勵了張公100尺綢緞,
張姓堂號還有"清河"、"金鑒""孝友"、"親睦"、"冠英"、"燕貽"、"敦睦"、"宗岳"、"敬誼"、"源流"等。
歷史名人: 張 良:西漢謀臣,安徽毫縣人。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張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BR>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BR>張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張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4. 漩渦,旋渦有什麼區別應該怎麼區分·。。。

  1. 【漩渦】xuánwō 同『旋渦』漩渦——指狹義范疇,單指水。漩渦是一種自然現象,指水流遇低窪處所激成的螺旋形水渦。(1)水流遇低窪處所激成的螺旋形水渦。 明孫蕡《次歸舟》詩:"柁工鳴板避漩渦,櫓聲搖上 黃牛峽。" 峻青《海嘯》第二章:"那急劇旋轉著的漩渦,一個追趕著一個,瘋狂地向著前面涌去。"劉白羽《長江三日》:"峽窄 江 陡, 江 面布滿大大小小漩渦。"(2).比喻氣體、煙霧等旋轉時形成的螺旋形流向。高雲覽《小城春秋》第三九章:"在充滿劣等煙草味的小牢房裡,煙霧繼續從他嘴裡一口一口的吐出,周圍彌漫著青煙的漩渦。"(3).比喻某種使人不能自脫的境地。 宋 朱熹《答呂子約書》:" 蘇黃門 初不學佛,只因在 筠州 ,陷入此漩渦中。"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一章二:"你不要和他們混在一道噢,旋進了漩渦是很危險的噢!" 冰心 《寄小讀者》十九:"我不幸也曾陷入這種漩渦!"(4).指酒窩。駱賓基《一個唯美派畫家的日記》:"她那嘴角有一個笑的漩渦出現了,其他部份的肌肉全是靜止的。"

  2. 【旋渦】xuánwō旋渦——指廣義范疇,氣、汽、水、風等通用。(1) 謂水流旋轉成螺旋形。元·袁桷《播州宣撫楊資德》詩:「教民風偃草,撫俗水旋渦。」(2) 流體急轉所激起的螺旋形。魯迅《野草·頹敗線的顫動》:「空中突然另起了一個很大的波濤,和先前的相撞擊,迴旋而成旋渦。」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覺悟》:「浩盪的江水奔到雞頭山下,碰到岩壁上,捲起巨大的旋渦。」(3) 喻矛盾或事件的中心。瞿秋白《餓鄉紀程》四:「『五四』運動陡然暴發,我於是捲入旋渦。」茅盾《子夜》二:「此時尚留在大餐室前半間的五六位也被這個突然捲起來的公債旋渦所吸引了。」 老舍《蛻》:「陰城好像是在中國、日本之間的一個小獨立國,極聰明的永不捲入旋渦。」(4) 酒渦。清·二石生《十洲春語》卷上:「初起微笑,則兩頤生旋渦。

5. 通過學習法律,談對法律的認識和理解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對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是我們的共性。大學校園里方興未艾、屢禁不止的課桌文化表達了當代大學生"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的共同心聲。但是,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自由不是恣意妄行,也不是為所欲為,而是相對的、受制約的。個性自由從一開始就受到來自兩個方面的制約:一是自然規律;二是社會規則。逾越這兩者的行為,都不可能嘗到自由的甘果。法,作為人類選擇、接受、沿襲下來的一種文化現象和社會規則,自產生之日起便與人們獲取或喪失自由息息相關。
對於法和自由的關系,先哲們有過許多至理名言。古羅馬法學家西塞羅說過:"為了得到自由,我們才是法律的臣僕。近代法國啟蒙思想大師孟德斯鳩進一步指出:" 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人也同樣會有這個權利。 " 馬克思對此則闡述得更為明確,他說:"法律是肯定的、明確的、普遍的規范,在這些規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論的、不取決於個別人的任性的性質。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聖經。" 可見,人們要獲得真正的自由,就應該學習法律,掌握法律,以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法律基礎課正是一門幫助大學生掌握法學的基本觀點和法律的基本知識的課程。

論法律傳統在法律現代化過程中的作用
【摘要】法律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的普遍現象,法律發展的國際化和本土化是這一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兩個側面。傳統法律是前近代以前的古代法律。傳統法律資源在法律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各國在法律現代化過程中都十分注重選擇、轉化和利用傳統法律資源。中國的法律傳統源遠流長,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存在著許多有待人們發掘的歷史遺產。中國的法律現代化必須對傳統資源給予充分的重視,在不犧牲法治根本價值的前提下,篩選傳統法律的良性因素並將其創造性地轉化。

【關鍵詞】法律傳統 法律現代化 反思

一、法律傳統資源[1] 界說

(一)關於「傳統」

什麼是傳統?傳統在歷史之流的滾滾風濤中形成,一個古老民族的歷史傳統,總給人以混茫幽遙的印象,似乎無比豐厚,而又無從把握。據徐復觀先生的考證,「傳統」一詞在中國典籍中最早出現於《後漢書.東夷傳》。[2]但所指的只是統治者的權位繼承,與今天所講的「傳統」相去甚遠。中國過去有「道統」的名詞,但也不等於傳統。傳統這個詞,系從英文「tradition」翻譯過來的,而「tradition」又來自拉丁文「traditio」,其次根「tradere」的含義是「引渡」,是一件東西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的意思。E.希爾斯認為,傳統意味著許多事物。就其最明顯、最基本的意義來看,它的含義是世代相傳的東西(tradium),即任何從過去延傳至今的東西。[3]關於什麼是傳統,還有很多觀點,在此不一一列舉,本文贊同對傳統的特殊限定,即它指稱得是「一種前近代社會文化成果的總和,具有相對穩定、內部和諧一致的系統的特質」。[4]

(二)關於法律傳統

本文所說的法律及法律傳統是從廣義的角度來理解的。狹義上,法律僅僅是法律條文與法典;而廣義上的法律及法律傳統包括那些實在法、法律程序以及法律的觀念和法律傳統的思維與價值判斷的標准。法律傳統可以理解為在現代社會還在發生作用的,古代法律體系中有生命力的法律文化傳統。它應該是一個歷時性概念,不僅存在於古代社會中,而且存在於現存社會之中,是由傳統法律生長和演化而來的對現實社會仍發生作用和影響的未曾間斷、不斷延伸的法律文化和精神。而傳統法律則是一個歷史性概念,時間上主要是指前近代。傳統法律資源就是所有前近代法律成果的總稱,是一個國家法律發展的根基。一定條件下,傳統法律可以轉化為法律傳統。

二、關於法律現代化

(一)現代化衡量的標准

關於現代化的概念,不同的學者曾經從不同的角度作了界定。

1.C·E·布萊克試圖從歷史發生學意義上對現代化加以理解,認為現代化一詞指的是「近幾個世紀以來,由於知識的爆炸性增長導致源遠流長的改革進程所呈現的動態形式。現代化的特殊意義在於它的動態特徵以及它對人類事務影響的普遍性。它發軔於那種社會能夠而且應當轉變、變革是順應人心的信念和心態。如果一定要下定義的話,『現代化』可以定義為:反映著人控制環境和知識亘古未有的增長,伴隨著科學革命的發生,從歷史上發展而來的各種體制適應迅速變化的各種功能的過程」。[5]

2.以研究中國現代化問題著稱的G·羅茲曼繼承布萊克的方法論原則,強調要把現代化看作是一個在科學和技術革命影響下,社會已經或正在發生著變化的過程,是人類歷史上社會變革的一個極其戲劇性、深遠的、必然發生的事例。[6]

3.M·J·列維則從社會結構功能主義的立場出發,把現代化視為整個人類社會的一條普遍發展道路,指出「現代化畢竟是社會現實中的希望之星,是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的飛躍。現代化是社會唯一普遍出路。」[7]

上述種種關於現代化的觀點, 「盡管側重有所不同,但都顯然包涵著這樣一個判斷:現代化所謂一個世界性的歷史進程,乃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和躍進,是人類社會自工業革命以來所經歷的一場社稷社會生活主要領域的深刻變革過程。」[8]「現代化首先是一個變革的概念,是傳統生活方式極其體制向現代生活方式極其體制的歷史更替」;[9]「其次,現代化是一個連續的概念。是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和變遷的過程。」[10]

在筆者看來,現代性和傳統性並不是互相對立和排斥的極端狀態,在任何社會中都不存在純粹的現代性和純粹的傳統型。相反,現代化過程是一個傳統性不斷削弱和現代性不斷增強的過程。每個社會的傳統性內部都有發展出現代性的可能,因此,現代化是傳統的制度和價值觀念在功能上對現代性的要求不斷適應的過程即:經濟領域的工業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社會領域的城市化以及價值觀念領域的理性化等方面的互動過程。

(二)法律現代化的含義

法律現代化就是指一個國家的傳統型法制向現代型法制變遷的過程。在靜態方面,法律現代化意味著已公布的法律是體系完整、層次分明、結構均衡、規范協調、體例統一,並且體現人民意志、適應社會發展、代表人類前進趨勢的「良法」;在動態方面,其意味著法律「在任何方面得到尊重而保持無上的權威」。簡言之,法律現代化的目標是「法治」(rule of law)的實現。

三、法律傳統在法律現代化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

(一)內發先行型國家

在現代世界的諸多法律傳統中,以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影響最為廣泛,而兩大法系在演進的道路上又都和羅馬法[11]不期而遇。所不同的是,兩大法系的代表性的國家對羅馬法卻採取了迥然不同的態度:作為英美法系的發源地的英國在很大程度上排斥羅馬法的影響,走上了較為獨立的法律發展道路,形成了以普通法為核心的一種法律傳統;而以德法為代表的歐洲大陸的國家則採取吸收羅馬法的方式進行法律的現代化,形成了以羅馬法為底蘊的大陸法系。英德兩國實質上都是吸收了包括羅馬法、日耳曼習慣法在內的諸多先前法律成果的結果,英國吸收了大量的羅馬法的先進成分[12],德國中也保留了許多日耳曼習慣法的合理內核。

1.英美法系——以英國為例:英國法律史學家霍茲豪斯認為:西歐國家法律體系的基礎,部分是羅馬法的殘余,主要的是由基督教神學家所調和的蠻族習慣以及教會所保存的羅馬法學家的政治與法律思想。從來源看,英國的法律傳統綜合了日耳曼因素、羅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13]梁治平教授曾在其碩士論文《英國法中的羅馬法因素》⑤中提出英國對羅馬法吸收方式與大陸國家的不同也可能是英國法獨立於羅馬法傳統之外的一個原因。在普通法建立之初,法官們都是精通羅馬法的,布萊克頓就是一例,他們在簽發令狀時受羅馬法的影響是難以避免的。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令狀和判例這一普通法的發展方式。普通法以令狀為依據,以判例為表現形式,這使得更抽象化、將法律規則和規則的理由相分離的羅馬法只能溶於普通法之中,而無法以法律規范這一傳統形式表現;另外由於又受制於普通法的思維方式,即便是專家也難以發現羅馬法的影響。而且法系之間最直觀的區別在於法律的表現形式和思維方式而非內容,這一事實又強化了英國法的獨立地位,形成獨立於羅馬法之外的法律傳統。

(1)中央法院系統和巡迴審判。11-12 世紀,在中央王權的不斷強化過程中,審判權也向中央集中。開始由國王及其政府巡迴審判,但隨案件的增加和為了消除不定期巡迴審判的弊端,逐漸形成了固定於威斯敏斯特大廳的三大王室法院,巡迴審判在亨利二世時也進一步制度化。他們的作用是統一地方的習慣,形成了「王國的統一習慣」,這是任何地方領主法院都作不到的。而且,密爾松認為,適用這些習慣的法院由地方法院轉為王室法院,使習慣的性質發生了改變,「王室法院……認為這些習慣只是一些規則和抽象的權利,」習慣就變成了法律。這種將不成文的習慣轉變為法律,並用判決的形式固定下來的結果就是形成了英國自己的法律傳統。

(2)令狀制度。令狀是王室法院管轄權的依據,也即欲獲得王室法院(也即後來的普通法)的救濟,必須獲得令狀。而每一令狀都是對一種爭端的處理並包括相應的程序。

(3)陪審制。先前的陪審團是證明法律和事實的證人,他們為當時的巡迴審判提供當地的習慣,為後來統一全國習慣打下基礎。這里指的是小陪審團,它是為取代神明裁判和決鬥法等落後的裁判方法而設的理性的審判方法。它的運用使王室法院吸引了更多的當事人,促使王室法院的管轄權不斷擴大,這是它對普通法發展的第一個貢獻。另一個貢獻是,由於陪審團不是上帝,而是由會犯錯誤的一般人組成的,概括的證據則會誘導他們犯錯誤,這迫使法院改變以前概括的陳述和抗辯方式,使陪審團「在考慮事實的細節之後才作出」判決。這使得實體法開始產生。

(4)辯護士。辯護士是在王室法院固定和小陪審團產生以後出現的。當固定的王室法院建立以後,鄰人誓證就維系不下去了,從地方帶一群鄰人到倫敦進行訴訟是不經濟的,於是倫敦就出現了一批職業法律者。他們既非鄰人,其作用就不可能是誓證了。加上陪審團的世俗性(如上所述),於是他們的作用就是替原告詳細地而非概括地敘述事實,替被告一句一句地對原告的敘述進行抗辯。而每一種抗辯都是以承認一種規則為前提的,後來人就是從這些辯護士的抗辯中尋找法律規則的。[14]而令狀制度的復雜性以及選錯令狀的後果導致了辯護士的增加和專業化,最終形成了封閉的行會式的律師團體。

(5)法律文件。法律文件是對法律過程的記述,後來則成為法律教育的基礎和法律淵源的資料來源。第一種是《令狀匯編》,由於訴訟必須以正確的令狀開始,而了解王室普通法也需要令狀知識,而此類書籍的大量存在又為令狀制度的固定化打下基礎。第二種是大法官的作品,其中以格蘭維爾和布萊克頓的最為著名。書的基本內容是關於令狀和判例的使用方法。第三種是《法律年鑒》,它記述了從訴訟以令狀開始到判決結束的整個過程,尤其是關於陳述和抗辯,它將陳述士陳述和抗辯中記錄下來,也即記錄了對案件適應的實體法。沒有人像羅馬法學家一樣寫決疑作品之外的法律評述和體系化的教學用書,沒有將事實簡化成一兩句話的評注,只有程序性的令狀和具體冗長的辯護辭。這些法律文件為法律教育提供了在當時法院中實用的法律知識;這些法律文件的內容又主要是對令狀和判例的評述,這促進了英國法律教育以及英國法律獨特傳統的形成。

(6)法律職業和法律教育。開始有法官而無法律職業,那時的法官是由教會人士擔當的,他們在更大意義上是行政人員;律師並不存在,但後來發生了變革。正如上文所說,由於抗辯和選擇令狀的復雜性和重要性,陳述士出現了,而且到十三世紀末在高等法院已成為一種封閉性的職業,也即律師了。同時就有從這些律師中選拔王室法院法官的傾向,自十四世紀開始,這種做法已成為確定的習慣。統一的英國的法律職業形成了。

(7)判例法。布雷克頓說:「不過,如果出現了相同的案件,就應該用一種相同的方法來判決:因為從判例到判例比較好處理。」這種因素的作用是將書面形式固定的訴訟中體現的習慣法實質上作為了以後審判的法律依據,也即即使當時沒有太多的制定法,法官也可以從以前的判決中尋找到法律依據,而不需要考慮是不是自己按照公平觀念、或是吸收外來法進行判決。

(8)司法的變革。 這是對前面的一個總結。在普通法開始的一段時期,司法還只是行政的一部分,解決問題時依然把問題看作整體予以解決,這使許多案件都需要大法官衡平權的特別處理;同時,法官們都是教士,深受教會法和羅馬法的影響。當上述幾點發生以後,律師出身的法官不再過多地依賴衡平,而是以前的令狀和判例,律師也依判例進行辯護。⑥當審判是依照法律而非衡平進行時,它的行政性就變成司法性了,普通法的傳統也開始形成了。總的來說,到了十三世紀前期布萊克頓的時候(或者更早),英國的王室法院已經正規化,令狀制度已經形成,特殊的學徒式的方法培養出來的律師和從律師中簡拔的法官形成了封閉的職業團體,判例開始起到了法律淵源的作用,可以說,英國普通法的傳統開始了。

2.大陸法系:從十二世紀開始,歐洲發生了一場在歐洲法律史,乃至世界法律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法律事件,即羅馬法的復興和羅馬法的繼受。羅馬法的復興指從十二世紀的義大利波倫亞大學開始,然後傳播於西歐大陸各國乃至英國各大學的研究優士丁尼的《國法大全》的學術運動。羅馬法的繼受,就一般而言,指西歐各國將羅馬法吸收入本國司法實踐的活動;而在歐洲法律史上則特指德國對羅馬法的採納,雖然各國都承羅馬法復興之風,而將羅馬法吸收入本國實踐,德國受羅馬法的影響尤為深遠。它不僅廣泛繼受了羅馬法的制度和概念,還使德國的法學在羅馬法學的基礎上「科學化」,這不僅遠勝英國,即使同是大陸法系的法國等國家也大為不如。[15]羅馬法成為大陸法體系的根基。

(二)外發後進型國家

1. 中國:家產官僚制國家、宗教組織系統、以實質公道為核心的法律結構、以及以信念倫理和秩序追求為本體的儒教倫理構成了傳統中國社會與法律生活的基本要素。自五四以來,我們可以說是徹底地、完全地、整體地反傳統,這是中國在法律現代化的過程中特有的現象,一直以來,在對待法律傳統的態度上就有很大的爭議,從清末禮教派[16]與法理派之爭中就可窺見一斑。直至現在,學者們對法律移植與法律本土化這一問題依然爭論不休。人們將「現代」與「傳統」完全對立,漠視傳統或有意地迴避法律傳統,其弊端已逐漸凸現。在脫離固有傳統的條件下,建設現代法治,中國遇到的難題很多,正是因為我們對待法律傳統的態度,使我們幾乎面臨著尷尬的境地,正如有學者戲言「學習中國法律思想史,對我們來講,更像是學外國的法律思想史」。梁治平先生就認為:「中國當前法律基本制度源於西方,並不是土生土長的,而制度背後的那套思想觀念、行為卻是千百年來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其深厚的根基,決不是一種政治或一種社會力量在短時間內可以改變或清除的。盡管中國人引進西方法律制度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單是透過他們的言行舉止不難察覺,實際上存在著另外一套獨特的行為准則?」[17]哈耶克認為,那些長期被實踐證明對人類福利意義重大的社會制度,雖然都是人類行為的產物,但絕不是人類設計的產物(the results of human action but not of human design)。因此,必須從傳統法律中汲取營養,才能使法律現代化將康發展。一些國家的學者在總結該國法律現代化的經驗時,也認為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保持和吸收其前現代的原則和制度」。[18]依筆者看來,在對待法律傳統這一問題上,我們的態度需要深刻反思。

2.日本:憲政體制下日本天皇制的保留與維護體現了日本對法律傳統的寬容態度,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日本成功地把傳統與現代法律的精神融合為一體。

日本學者青木順二在其《民族意識與傳統》一文中說:「傳統一定包含民族,民族也一定包含傳統」。[19]每個民族都有屬於其自己的傳統,這既不是傲慢的資本也不是天生的恥辱。傳統活在我們的生活里,我們也生活在傳統里。因此,傳統法律在法律現代化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法律傳統是法律現代化的基礎與邏輯起點。

傳統一經形成,即「化作千民萬眾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並如同遺傳基因一半,代代延續下來。」[20]法律現代化並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的本原和基礎就是法律傳統。我們不能不正視法律傳統的存在,不能不仔細研究法律傳統,尋找法律傳統與法律現代化的契合點,在法律傳統的基礎上實現法律現代化。在這方面,英國的經驗值得我們注意。現代化研究的學者大都認為,英國人最善於「以傳統作為改造傳統的依據,同時又對傳統作出符合時代需要的解釋」。[21]在中世紀時,「英國王權的獲取和行使就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習慣法、成文法以及賢人會議和議會的限制:王在法下、法律之上的憲法原則得以滋生和成長,有朦朧狀態變得比較清晰和不可動搖。」[22]正是在這些法律傳統的基礎上,「法治」原則才得以在英國首倡。

其次,法律傳統可以為法律現代化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是法律現代化取之不盡的思想寶庫。

哈耶克認為,那些長期被實踐證明對人類福利意義重大的社會制度,雖然都是人類行為的產物,但絕不是人類設計的產物(the results of human action but not of human design)。因此,必須從傳統法律中汲取營養,才能使法律現代化將康發展。一些國家的學者在總結該國法律現代化的經驗時,也認為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保持和吸收其前現代的原則和制度」。[23]

再次,法律傳統可以彌補法律現代化的漏洞,校正法律現代化的偏差。

一般認為,無論中西法律傳統,其中均包含有較多的道德倫理因素,在法律現代化的過程中,由於人們將「現代」與「傳統」完全對立,漠視傳統或有意地迴避法律傳統,其弊端已逐漸凸現。在我國,這種情況尤為明顯。自建國以來,盡管有很多觀念與習慣受傳統影響很重,但我們的態度可以說是完全拋棄傳統,把傳統看作是「封建殘留」,以至面臨更加尷尬的局面——信用缺失,道德滑坡等等,很多人把這些不良社會現象歸罪於市場經濟,在筆者看來,這種局面的出現更多是因為我們對待傳統的態度上。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向傳統回歸。

最後,法律傳統可以凝聚民族精神,為法律現代化提供所需的集體認同。

綜上所述,傳統的法律可以經過創造性地轉換,轉化成為法律傳統,轉化為現代法律能夠吸收的養料與素材。
。。。。。。http://bbs.tai.com.cn/simple/index.php?t5474.html

http://www.ozhao.com/fanwen/f6/fanwen_87062.html
http://fanwen.lw365.com/Html/00800/00805/14430561249947.html
http://www.lesun.org/thesis/html/2002-09/2620.htm

6. 伶俐,岑濤是什麼電視劇里的

《普法欄目劇》「漩渦」。

該期節目於2017年09月22日播出。

岑濤和伶俐是情侶,在許伶俐看來,岑濤和蘇黎離婚後和自己在一起了,但是這還沒有達到她渴望的那個結果。岑濤還不想和許伶俐結婚,這讓許伶俐還是放不下心來。

蘇黎最終決定要做一個單身母親,獨自把苗苗撫養長大,蘇黎沒有接受周達,她知道周達以為孩子是他的,她也沒有選擇岑家,即便岑家再怎樣去道歉去挽回,但是那些造成的傷害是已經無法癒合了,於是蘇黎選擇了更加獨立,並且保持了善良。

欄目介紹:

《普法欄目劇》採用觀眾喜聞樂見的欄目劇形態,運用真實再現、情景劇、系列劇等手法,在和全國普法辦等部門充分合作的前提下廣泛搜集素材,進行二度創作,生動普法,弘揚正氣,震懾犯罪。

周一至周六每晚20:49 (周六兩集連播)於CCTV-12社會與法頻道播出。

7. 立濤睡了立清的老婆,該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立濤與立清是親兄弟

通過來法律的途徑解決本源次的案件,既然事情已然發生就該承擔應有的法律責任。觸犯法律任何人逃不過制裁,第一 看她們是不是自願的,不是就可以定性強奸罪,情願的道德上問責。第二 立清對立濤是親兄弟關系,就看他們通過什麼途徑解決問題了,是私了,還是不顧親情。既然一方做了通過法律的途徑解決本次的案件,既然事情已然發生就該承擔應有的法律責任。觸犯法律任何人逃不過制裁,第一 看她們是不是自願的,不是就可以定性強奸罪,情願的道德上問責。第二 立清對立濤是親兄弟關系,就看他們通過什麼途徑解決問題了,是私了,還是不顧親情。既然一方做了對不起另一方的事情,就應該考慮到後果。不起另一方的事情,就應該考慮到後果

8. 《經濟法的理念與運作》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經濟法的理念與運作》(成濤)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rDTqBFDmzrGiXWehYYDeLQ 提取碼:6irn

書名:經濟法的理念與運作

作者:成濤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3

頁數:296

內容簡介:

《經濟法的理念與運作》內容簡介:經濟法是一個新興的法律部門和法學學科。經濟法的形成和發展,不僅推動了傳統法學學科體系的變革,改變了傳統法律部門構成的形態,而且對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空前巨大和深遠的影響。

《經濟法的理念與運作》從法治理念的角度,探討了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信託法律制度、破產法律制度、證券市場、國企改革和國有資產監管、外資引進、旅遊立法以及物業管理等經濟法的理念,並提出了實踐的對策、方式,具有新意和可操作性。

9. 興酣下筆搖五嶽,濤成吳傲凌滄州出自李白的哪一首詩

樂府·江上吟
李白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
美酒尊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是詩成不是濤成,笑傲不是吳傲。。。

10. 普法欄目劇漩渦演員表

石小滿 飾 小特務
李紫雲 飾 朱杏
李可可 飾 李青
劉亞津 飾 熊廠長
李光復 飾 國東父
張丹丹 飾 紅肖梨
陳朵朵 飾 小抓鬏
張京生 飾 姜大車

熱點內容
2018年解除勞動法賠償金 發布:2025-07-20 15:57:10 瀏覽:435
品安全法律知識競賽答案2015 發布:2025-07-20 15:49:18 瀏覽:969
公司法特點 發布:2025-07-20 15:42:02 瀏覽:895
婚姻法婚後房子分割 發布:2025-07-20 15:30:22 瀏覽:39
法院案件對策 發布:2025-07-20 15:29:40 瀏覽:672
法官缺席開庭 發布:2025-07-20 15:07:33 瀏覽:50
道德樓宇的重建 發布:2025-07-20 15:06:53 瀏覽:843
宿豫區司法局 發布:2025-07-20 14:54:42 瀏覽:779
名詞解釋行政立法 發布:2025-07-20 14:45:00 瀏覽:495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心刺下集 發布:2025-07-20 14:44:50 瀏覽: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