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不完全履行條文
A. 誰能論述《合同法》關於違約損害賠償范圍的規定
違約損害賠償就是指違約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而給對方造成損失,依法或依據合回同規定答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它是合同責任中最常見的形式,也是充分保護受害人利益的一種補救方式。從性質上,違約損害賠償實際上法律強制當事人給受害人一筆金錢,目的在於彌補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失。
合同法第113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Υ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這一款是合同法對違約損害賠償規則最集中的體現和規定。從體繫上來看,它首先以因果關系的基本原理界定了損害賠償的可能范圍或者說合同利益的總體構成,接著就損害作了基本的類型劃分—所受損失和所失利益,最後確立了賠償范圍的最基本的限定手段—可預見規則,從而最終確定受害人真正獲得賠償的數額。
B. 請具體解釋<<合同法>>第73條的相關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解釋一)第11條規定:"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提起代位權訴訟,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二)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三)債務人的債權已經到期;(四)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可見,代位權的行使應符合如下要件:
第一,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必須合法、確定,且必須已屆清償期。所謂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是指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必須有合法的債權債務的存在,如果債權人對債務人不享有合法的債權,當然代位權不存在合法的基礎。所謂債權必須確定,是指債務人對於債權的存在以及內容並沒有異議,或者該債權是經過了法院和仲裁機構裁判後所確定的債權。債權人對債務人享有債權必須到期,債權人才能主張代位權。這一點是代位權與撤銷權在構成要件上的區別所在。在代位權行使的情況下,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務必須到期,然而在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情況下,我認為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務不必要到期。其原因在於,代位權針對的是債務人消極損害債權的行為,除保存行為外,債權人應在履行期屆滿前方可行使代位權,而撤銷權針對的是債務人積極損害債權的行為,若不及時行使撤銷權,等債權期限屆滿時,將無法補救。
第二,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的債權,意味著債務人不僅應當對次債務人享有債權,而且此種權利必須到期。因為沒有到期,則談不上怠於行使的問題。 對於"怠於行使",在學理上則有不同的理解,一種觀點認為,怠於行使是指應當行使而且能夠行使權利卻不能行使。怠於行使權利的表現主要是根本不主張權利或遲延行使權利。另一種觀點認為,怠於行使是指債務人能夠通過訴訟或仲裁的方式向其債務人主張權利,但一直未向其主張權利。根據解釋(一)第13條,"合同法第73條規定的'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是指債務人不履行其對債權人的到期債務,又不以訴訟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其債務人主張其享有的具有金錢給付內容的到期債權,致使債權人的到期債權未能實現。"顯然,採取的前一種觀點。
第三,債務人怠於行使權利的行為已經對債權人造成損害。如何理解對債權人造成損害,學術界存在不同不同觀點。根據解釋(一)第13條,"合同法第73條規定的'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是指債務人不履行其對債權人的到期債務,又不以訴訟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其債務人主張其享有的具有金錢給付內容的到期債權,致使債權人的到期債權未能實現。"
第四,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根據本條規定,債權人可以代位行使的權利必須是非專屬於債務人的權利。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解釋一》第12條的規定,"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是"基於扶養關系、撫養關系、贍養關系、繼承關系產生的給付請求權和勞動報酬、退休金、養老金、撫恤費、安置費、人壽保險、人身傷害賠償請求權等權利。"
值得探討的是,代位權的客體,即代位權行使的對象是什麼。在日本法中,代位權的客體包括的范圍比較廣泛,除專屬於債務人本身的權利以外,都可以由債權人代位行使。例如,因欺詐脅迫原因產生的撤銷權,無權代理的追認權、撤銷權,在為第三者訂立契約中接受利益的意思表示,以及選擇權、買回權、解除權、抵銷權、減價請求權、共有物分割請求權等的形成權、債權代位請求權、債權撤銷權也都能成為代位的客體。甚至登記請求權等也可以代位請求。我認為,從比較法的角度來看,可代位行使的權利應當概括為"屬於債務人的權利"。
至於代位權的行使方式,根據我國合同法第73條的規定,"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可見,代位權的行使必須通過訴訟的方式進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解釋一》第16條的規定:"債權人以次債務人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代位權訴訟,未將債務人列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債務人為第三人。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債權人以同一次債務人為被告提起代位權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合並審理。"
另外,根據本條規定,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解釋一》第19條,"在代位權訴訟中,債權人勝訴的,訴訟費由次債務人承擔,從實現的債權中優先支付。"
另外,本條規定,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這就是說,債權人在行使代位權時,其代位行使的債權數額應與其債權數額大致相等。當然,要求債權的數額絕對一致也是非常困難的。
在債權人行使代位權之後,因行使代位權取得的財產應當如何分配,在理論上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主要有如下幾種觀點:第一,遵循"入庫原則"說。此種觀點認為代位權行使的效果應歸於債務人,行使代位權取得的財產應先加入債務人的責任財產,然後再依債的清償規則清償債權人的債權。這一規則被稱為"入庫原則"。第二,債權人平均分配說。此種觀點認為,代位權屬於債權的范疇,因代位權的行使所獲得的財產應當在債務人的債權人之間平均分配,這樣在次債務人清償債務以後該財產應當由法院進行保管。法院應當通知債務人的債權人申報債權,在確定所有的債權人以後,才能按債權的比例進行分配。第三,代位權人優先受償說。此種規定認為,如果在代位權人行使代位權後所取得的財產完全在債務人的全體債權人之間平均分配,對代位權人是不公平的。因為,由全體債權人"免費搭車",共享代位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的成果,不僅有欠公允,還將使代位權制度對債權人的激勵因素喪失殆盡,無法體現其區別於破產還債制度和參與分配製度的特殊功能。
我們認為,既然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就應當採用代位權人優先受償說。
C. 中華人民共合同合同法有根本違約的條款嗎
您好,我國《合同法》第94條第4項規定:「當事人一方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完全實現合同回目的」,此時合答同相對人可行使法定解除權解除合同。合同法》第94條第4項規定的後半段雖然規制了根本違約的情形,但其並沒有規制全部的根本違約的類型,因為如遲延履行、先期違約及不可歸責於當事人的履行不能所造成的根本違約已由94條其他規定規制。就此看來,《合同法》第94條第4項後半段的規定所針對的具體情況是:可以歸責於當事人的履行不能及不完全履行所造成的根本違約。
D. 請問,以下條文,是否出自《合同法》,出自哪一年什麼章節
a現行的合同法(1999年3月15日通過)中第七章違約責任
b並非法條
合同法違約責任制度是學版理上的一種權說法,法律中並無明文。
此段話是對合同法第107條的一個學理解釋,即承擔違約責任的形式之一:繼續履行合同的概念解釋。
E. 合同當事人一方或雙方因過錯.造成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時所承擔的經濟和法律責任的條款是什麼
合同法
第一百一十三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回符合約定,給對答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的法律,它主要規范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變更、轉讓、終止、違反合同的責任及各類有名合同等問題。在我國,合同法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只是我國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合同法在為經濟交易關系提供准則,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方面具有重大意義,一部好的合同法能夠促進一國經濟的發展。
F. 什麼是不完全履行,不完全履行要承擔什麼法律
不完全履行產生的原因各異,因此,在發生不完全履行的情況下要承擔怎樣的違約責任,也是根據起因來決定。
(1)違約瑕疵。
違約瑕疵是債務人履行的標的物不符合合同規定的質量要求,也就是說履行具有瑕疵。我國合同法沒有採取大陸法系的瑕疵擔保責任,而認為瑕疵履行是一種違約行為,當事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對於違約瑕疵,根據《合同法》第111條規定,在不適當履行的情況下,如果合同對責任形式和補救方式已經作出了明確規定(如規定產品有瑕疵應當首先實行修理,三次修理不好退貨),則應當按照合同的規定確定責任。如果合同沒有作出明確規定或者規定不明確,受害人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各種不同的補救方式和責任形式。
(2)損害瑕疵。
損害瑕疵又稱為加害給付,是指債務人的違約瑕疵履行行為造成債權人的履行利益以外的人身或其他財產損失。例如:交付不合格的汽化爐造成火災,致債務人受傷。
債權人享有的履行利益實際上是債權人享有的債權,而債權人享有的履行利益以外的其他利益,主要是債權人享有的絕對權,這兩種權利分別受到合同法和侵權法的保護,根據《合同法》第122條的規定,受害人有權選擇要求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3)部分履行。
部分履行指合同雖然履行,但沒有按照合同約定履行全部合同義務。例如,不符合數量的規定,或者說履行在數量上存在著不足。
對於部分履行,債權人可以拒絕接受,但部分履行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除外。在部分履行的情況下,非違約方首先有權要求違約方依據合同繼續履行,交付尚未交付的貨物、金錢以及提供未提供的服務。非違約方也有權要求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如果因部分履行造成了損失,有權要求違約方賠償損失。
由於在一般情況下,對部分不履行,債務人是可以補足的,因此不必要解除合同。如果因部分履行而導致合同的解除,則對已經履行的部分將作出返還,從而會增加許多不必要的費用。所以,除非債權人能夠證明部分履行已構成根本違約,導致其訂約目的不能實現,則一般不能解除合同。
(4)其他的不適當履行。
其他的不適當履行情況主要包括:履行的標的物的品種、規格、型號等不符合合同約定;履行方式不適當,如依約應一次性履行而分期履行;履行地點不適當,即未在合同規定的履行地點履行;違反附隨義務的行為,如違反告知義務行為等。
G. 什麼是不完全履行,不完全履行包括哪些情形
不完全履行是指債務人雖然履行債務,但其履行不完全符合債務的本旨甚至給債權人造成損害的情形。債務人不完全履行所違反的債的關繫上的義務,可以是主給付義務,也可以是從給付義務,還可以是附隨義務,但違反附隨義務的,債權人不得單獨訴請執行。
二、不完全履行包括哪些情形
(一)違約瑕疵。
指債務人履行的標的物不符合合同規定的質量要求,也就是說履行具有瑕疵。我國合同法沒有採取大陸法系的瑕疵擔保責任,而認為瑕疵履行是一種違約行為,當事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對於違約瑕疵,根據《合同法》第111條規定,在不適當履行的情況下,如果合同對責任形式和補救方式已經作出了明確規定(如規定產品有瑕疵應當首先實行修理,三次修理不好退貨),則應當按照合同的規定確定責任。如果合同沒有作出明確規定或者規定不明確,受害人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各種不同的補救方式和責任形式。
(二)損害瑕疵。
又稱為加害給付,是指債務人的違約瑕疵履行行為造成債權人的履行利益以外的人身或其他財產損失。例如:交付不合格的汽化爐造成火災,致債務人受傷。債權人享有的履行利益實際上是債權人享有的債權,而債權人享有的履行利益以外的其他利益,主要是債權人享有的絕對權,這兩種權利分別受到合同法和侵權法的保護,根據《合同法》第122條的規定,受害人有權選擇要求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三)部分履行。
指合同雖然履行,但沒有按照合同約定履行全部合同義務。例如,不符合數量的規定,或者說履行在數量上存在著不足。對於部分履行,債權人可以拒絕接受,但部分履行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除外。在部分履行的情況下,非違約方首先有權要求違約方依據合同繼續履行,交付尚未交付的貨物、金錢以及提供未提供的服務。非違約方也有權要求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如果因部分履行造成了損失,有權要求違約方賠償損失。由於在一般情況下,對部分不履行,債務人是可以補足的,因此不必要解除合同。如果因部分履行而導致合同的解除,則對已經履行的部分將作出返還,從而會增加許多不必要的費用。所以,除非債權人能夠證明部分履行已構成根本違約,導致其訂約目的不能實現,則一般不能解除合同。
(四)其他的不適當履行。
主要包括:履行的標的物的品種、規格、型號等不符合合同約定;履行方式不適當,如依約應一次性履行而分期履行;履行地點不適當,即未在合同規定的履行地點履行;違反附隨義務的行為,如違反告知義務行為等。
H.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約定有先的原則在哪個法律條文中有具體規定
約定優先是原則性規定,是在法律條文中提取出的合同法律精神,沒有條文作出具體規定。
I. 未全部履行合同義務如何處理
你提的問題不是很清楚,但根據《合同法》第6條規定:「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第72條規定:「債權人可以拒絕債務人部分履行債務,但部分履行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除外。債務人部分履行債務給債權人增加的費用,由債務人承擔」。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縱橫法律網-山東正唐律師事務所-周桂華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