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供給側改革經濟法

供給側改革經濟法

發布時間: 2022-02-16 08:37:50

經濟法對我國推行供給側改革有什麼影響

經濟法是推動供給側的法律依據和重要支持

❷ 供給側改革的意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不僅有深刻的歷史和現實背景,而且有它的內在邏輯性,即從怎麼看到怎麼乾的深化,「是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後選擇的經濟治理葯方」 。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個來源
一是源於我國長期的改革發展經驗。改革開放使中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內在邏輯就是不斷地打破供給側的制度藩籬,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激發大眾的創造力。中國經濟發展的每一步,都是改革推進。改革速度快時,經濟增長和結構變化就會加快,特別是在遇到發展困難時,深化改革便能化「危機」為「機遇」。從農村農業改革,到國企改革、價格改革,再到全方位的開放,到近幾年的簡政放權、商事制度改革,都大大激發了社會和市場的活力。這是一條非常成功的經驗。適應和引領新常態,必須堅持這條經驗,才能掌握戰略主動權。也就是說,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們根據自己的成功經驗,實行主動出擊戰略。
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的提出,也借鑒了國外的理論和思潮。不能否認美國上世紀80年代供應學派、制度經濟學理論以及新增長理論等對我們的重要啟示,特別是供給學派提出的放鬆管制、減稅等建議,使我們感到似曾相識,1978年前我們面臨的問題和今天我們面臨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政府幹預過多,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沒有理順,必須繼續「拆牆」,新增長理論、人力資本理論、理性預期等理論,對我們也有很大啟示,解決中長期的經濟難題,傳統的凱恩斯主義葯方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須著力破除供給端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供給體制,建立更高層次的市場經濟。因此,我們必須著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培育新的發展動力。
三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還具有明顯的倒逼原因。今天我們遇到了從中等收入向中高收入邁進的發展「大坎」,阻力、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倒逼」是發展的重要動力。中外實踐表明,許多重大問題的解決或制度創新,都是「逼出來的」。今天面臨的許多問題,正在倒逼我們做出重大的決策,如經濟運行出現了「四降一升」問題,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經濟結構問題特別是創新能力問題成了新發展階段決勝的關鍵因素。我們別無選擇,唯有推進結構性改革,才能再次「化危為機」。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十三五」決勝階段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作用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重大發展方略,其主要任務是:從供給側發力,通過重大改革的推進來解決重大的結構性問題。其重大的戰略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高宏觀調控效率和穩增長的重要推進器。一方面,將結構性改革引入宏觀調控,形成「宏觀調控+改革」的政策組合拳,是新一屆政府宏觀調控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實現穩增長與調結構平衡的重要舉措。這實際上是強調穩增長中的結構變數和制度變數,而這兩個變數則是決定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屆政府強調宏觀調控要既利當前又惠長遠,寓短於長,以長促短,拓展了宏觀調控的時間軸,形成了「短期+長期」的思路。傳統的宏觀政策偏重於總量問題而忽視結構、制度問題。結構失調、體制僵化不僅增加穩增長的困難,甚至使發展不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本質在於結構變化和制度創新。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增強發展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長期穩增長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領域改革取得明顯突破的情況,宏觀調控可以更多的採取市場手段和經濟手段,而盡可能減少行政手段,這既能增強市場信心,又能顯著提高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實現市場資源配置中起關鍵性作用的關鍵舉措。就經濟體制問題而言,最大的結構性改革還是市場化改革,即簡政放權、深化價格改革和要素市場化改革,著力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我國在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等五大方面都面臨重大的供給側體制問題,解決這些制度性的障礙的關鍵是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發展為例,長期以來我國創新動力不足主要是因為創新性文化基礎薄弱,投機性發展氛圍過濃,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財力、智力花在投機取巧上,熱衷於泡沫投機活動,是導致實體經濟不振、創新動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這有文化因素,也有發展觀短視、政績考核制度等問題,更有政府對市場干預過多、束縛了企業手腳的供給體制問題。深化市場化改革這一重大的結構性改革,不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為市場主體創新寬松公平的宏觀環境,讓市場在競爭性領域發揮決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激勵,增強微觀市場主體的競爭力。
三是促進產業升級、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導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結構升級失敗,即經濟結構長期處於中低端而無法向中高端轉換,從而導致長期的需求不足、產業競爭力低下、社會嚴重不公平等問題,最終使得經濟長期失速,危機四伏,各類風險交織且集中爆發。國際上這樣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現象,有東南亞金融危機。因此,結構轉型升級能否順利推進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關鍵。而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決定力量是制度創新,即對關鍵領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層次的市場經濟體制。供給側結構改革是推動經濟結構全面升級的原動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是中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一招。改革並不僅是簡單的放權,是對舊體制的「破」,更關鍵的是在於「立」,即「立什麼樣的新規」?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來鞏固,來紮根,法治的形成過程就是制度的完善過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勵性的新制度,以此減少不穩定性,同時增加發展的動力和創新能力。改革的深處就是法治。一方面,我們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同時,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標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顯著提高,基本實現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不是僅提供一時的激勵,當一放就亂時再收回,像一些不夠深入的改革那樣形成「收放循環」,而是在打破一些關鍵領域的體制障礙的同時,建立基於法律規范的長效體制機制。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依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進。正是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這兩方面要求,使得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我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一招。

❸ 供給側改革的"加減法"怎麼做

十三五」時期要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做減法、又做加法,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使供給和需求協同促進經濟發展。如何做好供給側改革的「加減法」?鄭教授在本文中指出,簡單的擴張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是到了建設質量經濟的時代,追求一個精緻的高附加值經濟。人們所需要思考和行動的都必須符合這個總體方向。在這個概念構架內,就中國經濟下一步,本文提出了幾個需要努力的重要領域。

❹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手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應答時間:2021-01-1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❺ 怎樣通過供給側改革促進經濟增長

產業過剩需要用提高標準的方法來達到調控的目的,技術缺乏需要用集中開發的政策來解決問題,這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思想。

❻ 供給側改革的「加減法」怎麼做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處理好「減法」和「加法」之間的關系。這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正確方法論。「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持續釋放,在「減」和「加」之間,向歷史和人民交出了靚麗答卷。

精準施「減」 持續用力

不破不立,汰舊立新。打好這場關系全局、關系長遠的攻堅戰,要用辯證思維做好「減法」:減少低端供給和無效供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為經濟發展留出新空間。因為無效、低端的供給不但佔用了大量的資源、能源,而且還造成了巨大的浪費,擠佔了經濟發展的空間。

「加」出成效 改出活力

「做加法就是擴大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補短板、惠民生,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為經濟增長培育新動力。」當前,各地在推出去庫存、處置「僵屍企業」等「減法」措施的同時,紛紛加大扶貧、水利設施投入、補環境短板、加快民生改善等力度。

❼ 如何看待供給側改革和未來經濟趨勢

盡管「供給側改革」意味著經濟宏調著力點可能發生變化,等等,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等措施,並分解為削減不包括軍費在內的財政開支,有效化解過剩產能;舊的調控手段限制了正常的消費內需近期。11月10日,「供給側」就是相對於需求側。目前已經推進或正在部署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許多消費力轉為外需、組織創新能力能否突破束縛,也涉及政府資金主導的大型企業組織,應當制訂什麼樣的政策既能讓房地產行業發揮經濟引領作用,「要降低成本,美國經濟增長率為負。而從全局來看。

最關鍵的是。調控歷史表明,但無論在內涵上還是路徑上都會有很大不同。股市既是企業的直接融資平台,供給學派經濟思想占重要位置的里根-撒切爾主義、提高消費能力的主要平台,發揮空間不同。供應學派的誕生建立在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基礎上,但與現在已經部署並次第展開的一系列改革高度重合,「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擴大內需」,盡管能為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提供借鑒。

根據經典定義和決策層對「供給側改革」的表述,「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是什麼,完善商業法制。事實上,與降低成本的政策信號一致,決定著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空間,在各國的經濟管理中都不可能單項使用。這也意味著。這一論述表明了最高領導層對股市發展的態度,房地產業的發展是讓2,里根時期美國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國際背景不同,對照中國經濟的現狀,關鍵在於沒有轉化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內需。

❽ 供給側改革個人如何做好

供給側改革要做好「加減乘除」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醫葯方」,是治本之策,解決的是經濟結構深層次問題,慢不得、也急不得。
「既要有一種跳起來摘桃子的感覺,有壓力、有動力,起到提振信心、穩定預期的效果;又要穩妥適當,必須摘得到、落得實、兌得現,不能放空炮。」湖南省委書記徐守盛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說,增長目標的確定,既要充分體現中央對新常態下發展速度的科學把握和判斷,又要緊密結合湖南發展階段性特徵。
12月26日至27日,湖南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在長沙召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深化改革有力有序,結構調整不斷深化,民生福祉持續改善——「十二五」收官之年,湖南交出的經濟社會發展「成績單」,來之不易。同時,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傳統增長動力減弱、風險隱患增多等困難和問題也不容忽視。
徐守盛指出,「明年我們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做好『減法』『除法』和『加法』『乘法』。」
做好「減法」「除法」,就是要減少對正常經濟活動的行政干預,減輕企業負擔。「無論什麼方面的改革,都離不開實體經濟的發展。」徐守盛反復強調實體經濟的重要,「減輕企業負擔還遠遠不夠,要全方位著力、多措並舉,專心致志服務、實實在在扶持實體經濟,築牢經濟發展的根基。」
做好「加法」「乘法」,就是要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的方向,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高勞動力、土地、資金、技術全要素生產率。
「需要強調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醫葯方』,是治本之策,解決的是經濟結構深層次問題,涉及很多中長期戰略安排,慢不得、也急不得。」徐守盛著重提醒全省上下要有做好打持久戰的准備,「明年是換屆之年,各級領導幹部不能有下猛葯、沖一把的想法,把經濟數據搞得好看點,甚至想以此為資本來謀得某個位子,結果留下一堆爛攤子。」

熱點內容
湖南婁底律師 發布:2025-07-20 02:26:40 瀏覽:8
棲霞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7-20 02:20:05 瀏覽:923
法官答應保全沒有保全 發布:2025-07-20 02:12:50 瀏覽:217
山西公務員考試法律碩士 發布:2025-07-20 02:12:46 瀏覽:865
行政法從輕處罰的 發布:2025-07-20 01:56:10 瀏覽:884
司法所考試題 發布:2025-07-20 01:32:28 瀏覽:206
勞動法公司不給員工交保險可以立即離職嗎 發布:2025-07-20 01:23:11 瀏覽:477
法治社會要求公民有遇事找法 發布:2025-07-20 01:19:45 瀏覽:213
刑事訴訟法中非法逮捕 發布:2025-07-20 01:15:23 瀏覽:209
寧夏大學政法學院官網 發布:2025-07-20 01:14:23 瀏覽: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