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關於婚姻法
① 關於婚姻法
第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結婚:
(一)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
(二)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
第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
(三)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
(四)未到法定婚齡的。
所以近親結婚的話婚姻關系在法律上被認為是無效的,但是沒有刑法上的呃懲罰措施。
② 求<婚姻法><刑法>條文
兩部法律的文字相當都,這里發不下,你去網路上找,就用網路搜索。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http://www.dffy.com/faguixiazai/msf/200311/20031110210243.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http://www.people.com.cn/item/faguiku/xingf/R1010.html
③ 立用婚姻法可不可以用刑法了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婚姻法》是界定婚姻、家庭成員關系的法律,界定內容多於內懲罰性內容。容《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主要體現了定罪、處罰兩方面的內容。
《婚姻法》中,只認定了重婚罪,並未提及其他罪責的處罰。《刑法》則囊括了所有罪行的處罰標准。
因此,適用《婚姻法》就不可以用《刑法》的說法,是錯誤的。
④ 刑法和婚姻法有沒有關系
婚姻法規定實行一夫一妻制,重婚的觸犯刑法,要追究刑事責任,還有暴力干涉婚姻自由、遺棄、虐待家庭成員等行為,也會構成犯罪。
⑤ 關於婚姻法和刑法的專業問題,律師請進!
1.可以在當地起訴離婚,但是要符合關於婚姻法在當地居住滿一年以上的規定;
2.據上所述,很大程度上不構成重婚罪,但是還要考慮女方向法院提供的證據情況,綜合分析,才能確定是否構成此罪;
3.構成要件:(1)一方已婚(民政部門登記的);(2)明知且故意和對方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
重婚罪的刑期一般是3年以下6個月以上
4.非法同居是以前婚姻法的法律術語,新婚姻法已經刪除。也就是說在民事范圍內不存在非法同居。此行為不受刑法調整。
⑥ 刑法與婚姻法對有效婚姻的規定有何不同
婚姻可分事實婚姻和法律婚姻
刑法承認事實婚姻,是為了更好的打擊犯罪;婚姻法在1994年後不再承認事實婚姻,必須合法登記!
⑦ 關於婚姻法中的通姦罪
而這總女人已經導致成了家庭破裂。還搞得醜名遠揚。一家人都台不起頭。該怎麼辦?
⑧ 婚姻法和刑罰有關系嗎
沒有很直接的關系,刑罰是指針對違反《刑法》的規定,符合犯罪構成全部要件,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並給予刑罰處罰的行為,而《婚姻法》屬於民法范疇,只有個別的條款涉及追究刑事責任,比如重婚罪,但也在《刑法》當中做出了規定
⑨ 關於涉及民法,刑法,婚姻法的800字論文
摘要:我國民法體系中存在三大責任,第一是侵權責任,第二是違約責任,第三就是本文所討論的締約過失責任了。所謂民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因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民事義務所應當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這三大責任的承擔方式各不相同,如,侵權責任可以通過賠償損失、返還財產、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等方式來進行救濟。特別是人身侵權方面的,有賠禮道歉、恢復名譽等方式是其它兩個責任所不具有的特殊方式。對於違約責任來說,可以通過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來彌補。那麼與其相適應的,三者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范圍大小又有著明顯的不同。簡單地說,侵權責任在於賠償受害人實際受到的損失,有時可以擴大到可以預期的損失,精神方面也有相應的規定支持一定的賠償。違約責任在於使守約方利益達到合同得到適當履行的狀態。而締約過失責任僅僅只是是損失恢復到未訂立合同之前的狀態。我覺得這樣的規定並不能完全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應該結合具體的情況,擴大締約過失責任賠償的范圍。
關鍵詞:締約過失 責任承擔 賠償范圍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內容以及法律規定
締約過失責任是由德國著名的法學家耶林在1861年提出的理論,主要思想中心在於保護合同簽訂人的信賴利益。用耶林的原話說,就是指:「從事契約締結的人,是從契約外的消極義務范疇,進入到契約上的積極義務范疇,其因此要承擔的首要義務,系於締約時善盡必要之注意。法律保護的並非僅僅是一個業已存在之契約關系,正在發展中的契約關系也應該包含在內,否則契約交易將暴露在外,不受到保護,締約一方當事人不免成為他方疏忽或者不注意的犧牲品。契約之締結產生一種履行義務,如果這種效力因為法律上的障礙被排除,就會產生一種損害賠償義務。因此所謂契約無效者,僅僅指的是不發生法律效力,不是說不發生任何法律效力。簡單地說,當事人因為自己的過失致使契約不成立或者無效者,對信其契約為有效的相對人,應賠償因此項信賴利益所生之損害。」
也就是說,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的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義務,而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並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由此,根據我國《合同法》第五十四條的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到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又根據第五十八條的相關規定,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後,因合同取得的財產應該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按照自己的責任大小承擔相應的責任。
以上兩個法條雖然沒有直接對締約過失這個概念進行明確的定義與解釋,但是由此可見,我國民法是對因為一方違背誠實信用原則造成合同不能成立或者合同雖然已經成立了,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例如欺詐脅迫、違背社會公益、國家利益等不能生效所造成的一系列損失的責任承擔作出了規定的。即由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人承擔,如果雙方都有過錯,則在各自的責任范圍內承擔。但是這個范圍到底是多大,涉及哪些損失,這方面的規定就存在缺陷了。
正如摘要中提到的,締約過失責任損失賠償的目的旨在使得受害人的利益恢復到締約之前的狀態。例如某甲與某乙締結合同,後來因為某乙的過失導致合同不能成立,那麼根據我國目前的相關法律規定,某甲所能主張的損失只在於為了訂立合同所支出的交通費、誤工費等損失。倘若某甲因為此合同的不能訂立蒙受了重大的經濟利益損失,那他僅僅只能受到交通費、誤工費等賠償,那其餘的損失將要由他自己來負擔,因為別人的過錯,責任要自己來承擔,我覺得這是不盡合理的。
二、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的情形
1、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2、假借訂立合同,進行惡意磋商
我覺得這一種情形與第一種情形具有很類似的地方,想像一下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一方究竟是出於什麼樣的心態來做出這樣的行為,是純粹出自好玩?我想不會的,大多數還是為了謀取利益,就像某些皮包公司,或者是來套取流動資金以供公司周轉,從而拆東牆,補西牆的。
3、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商業秘密
這一點是需要展開說明的,此種情況下存在締約過失責任與侵犯商業秘密競合,根據《合同法》、《反不當競爭法》、《專利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關於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規定,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損害賠償額參照侵犯專利權損害賠償額的方法進行確定,權利人收益的減少、調查和制止侵權的合理費用包括律師費均構成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商業秘密損失的組成部分。
4、有其他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三、締約過失責任的立法基點
我國對於締約過失責任的立法原意在於保護合同相對人的信賴利益,我覺得之所以會產生以上的問題,原因就在於這個所謂的「信賴利益」到底指的是什麼。從表面來看,此處的「信賴利益」僅僅只是一方當事人相信合同能夠訂立,能夠生效。所以當這個合同不能成立,不能生效時,我們的法律僅僅保護了為了訂立合同的支出,把這部分損失作為了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但是立法者忽略的還有訂立合同背後的利益,那就是合同的期待利益。每一個合同訂立都有著自身的目的,換句話說,絕大多數合同的目的都在與盈利,沒有利益可圖,合同訂立就失去了意義,哪怕是贈與合同,也有著其特殊的利益。在此不詳細討論。那麼這個合同的目的實現,就是期待利益。人們是為了期待利益才簽訂合同的,合同不能訂立,不能生效,真正的損失就在於期待利益的損失了。法律所要正真保護的,其實是期待利益。只是有些當事人並不會因為合同的不能訂立,不能生效而蒙受除了交通費、運輸費、誤工費等之外的損失,他可以通過轉換合同締約人來實現自己的目的。我們所要保護的也就限於信賴利益即可。只是某些合同對於時間、機會有著重大的要求,錯過了一定的時間,一定的機會,會造成重大損失,例如,房價即將上漲,甲某明明知道自己的房屋已經出賣給了第三人,卻主動要求和想要買房的某乙就同一套房子進行的磋商,並且表示有意願與某乙訂立合同。乙相信他的話而沒有及時購房,最後又沒能和甲達成協議。不得不以高價與他人訂立房屋買賣合同,從而遭受損害。這個案例就是屬於締約過失責任的范疇,要是法院認定某甲只是損害了某乙的信賴利益,只支持某乙對於為了訂立合同支出費用的賠償請求,而不支持其它請求。由某乙獨自承擔高價購房的額外支出。對某乙是不是不公平。不管甲某是出於什麼心態,做出這個惡俗的玩笑,只承擔一些無關痛癢的費用根本不能起到對甲的懲戒作用,也許他並不會因此吸取教訓,在今後的日子裡,繼續對他人實施類似的行為。這樣下去,勢必不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使得合同訂立人缺乏信任感、安全感。這是要不得的。另外再舉一個例子,甲公司和乙公司訂立一個買賣合同,約定由甲公司在三天後交付100件精密零件給乙公司,甲公司向社會發出要約邀請,尋找公司訂立承攬合同,丙公司聲稱自己願意做這個工作,甲公司就放棄了與其它公司訂立合同,轉而與丙公司協商,丙公司因為某些原因沒能和甲公司就合同達成一致,卻因此延誤了期限,致使甲公司沒能在約定的時間內交付100件精密零件,致使乙公司蒙受重大損失,乙公司就以違約為由將甲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賠償因此受到的損失,如果說此時由甲公司獨自承擔這個責任,丙公司只承擔對甲公司的締約過失責任,這也是很不公平的。同樣會導致公司在今後訂立合同時候畏首畏尾,錯失良機,要知道在商品經濟發達的當今社會,時間就是金錢,資本流通速度就是效益,我可以想像這樣的結果是多麼糟糕。舉著兩個例子不是說我國法律沒有對訂立合同進行保護,只是保護力度不夠。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在立法上做文章。
四、對締約過失責任承擔范圍擴大的相關建議
法律是對於現實生活的反映,解決的是特定的社會問題,就好比是醫生給人看病,講究一個對症下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特殊情況特殊對待,我覺得現在立法的最大缺陷在於,法條的規定有點一概而論,也就是不管你這個締約過失責任具體情況是怎麼樣的,責任人主觀心態是什麼,其過錯程度有多大,到底是過失,還是故意,因為合同不成立或者不生效,造成了多大的損失,這個損失與合同不能訂立或者生效又有多大關系。排斥了這些考量,一味的說,要恢復到合同訂立前的狀態,以為這樣就可以保護合同相對人的利益了,我們可以通過本文所舉出來的一些例子看出,如果只是這樣的話極大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不公正問題。話說回來,我們的立法者也並不是不懂這個道理,只是局限於當前的國情,而且國外也有大量的立法是與此相一致的,比如德國就對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作出了明確的限制。就我的看法,我們可以從合同的性質著手,結合以上幾大因素進行分析。如果無過錯的一方並沒有因為合同的未成立或者未生效蒙受除了信賴利益之外的損失,那麼就按照當前的立法,相關責任人只被要求賠償訂立合同支出的費用。倘若相對人遭受的其它損失很大,恰恰是因為責任人的行為無法使訂立合同的預期利益等到實現造成的,那麼責任人也應該承擔與他過錯相適應的責任。換句話說,類似於侵權責任、違約責任的規定,相對人有過失的可以適當減輕責任人的責任。責任人基於過失造成的損失也應該較主觀惡意造成的損失來得輕些。
參考書目:《民法原論》、《合同法研究》
⑩ 有關婚姻法的!
結婚證是在法律上來給予夫妻關自系合法化的肯定,說明夫妻關系的合法性,雖然法律上也有關於禁止和限制第三者的法律法規,可是這畢竟是個人的感情糾紛,而且又沒有對社會造成損害,屬於個人情感問題,就演算法律想要約束,也無從下手,沒有觸犯刑法,自然也不能接受刑罰。
這就是「清官難斷家務事」,爸爸媽媽之間的問題我們子女也不好乾涉,不要太生氣了,女人也有強者,現在大多數女人離開男人也還是可以好好活的。
如果擔心爸爸媽媽,就盡力為他們改善關系做點什麼吧,其實最好還是讓他們自己解決,畢竟他們都是成年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承擔起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