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中保障債權安全的制度

合同法中保障債權安全的制度

發布時間: 2022-02-16 14:04:35

1. 合同法如何保護債權人的權益

合同法已在第七十三條專門作出規定:「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只爭朝夕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代位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

按照這一規定,債權人在自己的債權不能實現時,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要求第三人,即債務人的債務人向其履行債務。債權人的這一權利,法律上叫代位權。不過,債權人在行使代俠權時,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債權人只能針對債務人的到期債權行使代位權。如果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到期債權,債權人不能向第三人,即債務人的債務人主張代位權。這是因為債務人的債權沒有到期,第三人沒有向債務人履行債務的義務,如果這時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直接要求第三人向自己履行,實際上就是要求第三人提前向債務人履行,這對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無疑是一種傷害。

第二,債務人怠於行使到期債權,應當是必然導致債權人的合法利益受到損害的原因,即債務人不收回到期債權,債權人的債務就不可能得到償還。如果沒有出現上述情況,債權人不能行使代位權。例如,債務人欠債權人10萬元,但債務人除自己有20萬元的財產外,還有10萬元的到期債權。在此情況下,如果債務人不履行,債權人只能請求債務人用自己的財產償還債務,而不能行使代位權。這是因為債務人在不行使到期債權的情況下,也能償還債權人的債務。因債權人的損失水是由債務人怠於行使到期債權造成的,所以債權人無權要求債務人的債務人直接向自己履行。

第三,債權人對於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不能行使代位權。從司法實踐看,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主要有:工資、撫恤金、安置費、養老金、退休金等。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之所以不能行使代位權,主要是為了保護債務人維持自身生活需要的基本權利。

債權人在行使代位權時,除應當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外,還應當符合法律規定的程序。按照第七十三條的規定,債權人行使代位權時,不能由自己直接向債務人的債務人提出,而應當由自己向人民法院提出請求,在經人民法院審查符合代位權的條件,並通過判決蝗方式予以確認後,再由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向債務人的債務人提出行使代位權,而債務人的債務人應當按照債權人的要求直接向債權人履行債務。同時,債權人行使代位權時,只能以自己的債權為限,否則將會對債務人的債務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

2. 試述在民法領域,為保障債權人債權得以實現,在法律層面有哪些制度安

民法領域,為保障債權人債權得以實現,在法律層面注意是「債的保全」制度,又分為債權人撤銷權制度和債權人代位權制度。
【1】債權人的撤銷權制度
債權人撤銷權又稱「撤銷訴權」或「廢罷訴權」,是指當債務人所為的減少其財產的行為危害債權實現時,債權人為保全債權得請求法院予以撤銷該行為的權利。
《合同法》第74條規定:「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2】債權人的代位權制度
債權人代位權是指當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對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債權而對債權人的債權造成損害的,債權人為保全自己的債權,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的權利。
《合同法》第73條:「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
人負擔。「

3. 論述我國合同法中的合同保障制度

合同保障制度?你的問題太寬泛,合同法中的所有規定都是保障合同。

4. 合同法對債權的物權化怎麼規定的

隨著經濟的發展,在近現代法上,物權和目的性和手段性在發生著更迭與交錯,物權和債權吸收了對方的合理成分,特定領域內出現了債權物權化和物權債權化的狀態和趨勢。
一、 債權物權化
債權物權化,指法律規定是債權具有對抗一般人之效力[1]。傳統民法觀念認為,債是請求相對人為一定行為,具有嚴格的相對性。債權人僅能向特定的人請求給付。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債的相對性逐漸被突破,具有了一定的絕對性,具體表現為如下幾種情況:
(一) 租賃權物權化
該效力集中表現為"買賣不擊破租賃"原則,即房屋承租人得在出租人轉讓房屋時繼續享有承租權,該租賃權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除此之外,租賃權物權化還包含如下幾方面內容:承租人可基於對不動產的合法佔有,對第三人侵害租賃物和租賃權的行為,可請求其停止妨害和賠償損失。在一定條件下,承租人可為轉租或租賃權讓與之行為[2]。
但也有學者對租賃權是否為債權提出了質疑[3]。認為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根據買賣合同而取得的所有權不得對抗此前存在的承租人對租賃物進行使用收益的權利,進而認為這種權利的性質也是一種物權。因此"買賣不破租賃"完全符合民法相關法理,並非屬於"債權物權化"情形。筆者認為,依據"物權法定"原則,在法律尚未明確規定租賃權為物權時,不宜認定租賃權因具有物權性質而就此認定為物權,而只能做邊緣化的理解,即其被物權化。這一過程考慮到了人的基本權利居住權,使得房屋管理體制從注重保護所有權人利益向注重保護使用人利益轉變,保障了承租人生活的穩定。體現了促進資源合理利用的價值取向,使得房屋的利用價值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同時也保護了房屋租賃交易安全。
(二) 債權的公示
債權的設立,本無須公示,因為債權是相對權。但特定情況下為維護債權人的利益,當事人可通過一定的方式明示其權利的存在並取得對抗第三人的效力。
例如,在不動產物權的變動過程中,作為其原因行為的債權行為可由當事人自行約定附條件或者附期限,故而債權行為往往先於不動產的變動登記,二者在時間上多存在差距,商品房預售便是典型。而在此期間內不動產權利人的其他處分足以危害債權人請求權的實現。基於發生特定物權變動為內容的債權,雖然原不動產物權人負有於將來移轉物權的義務,權利人也獲得要求對方移轉物權的請求權,但該請求權畢竟屬於債權,由於債權相互之間一般固有的平等原則,無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一旦原不動產物權人違約,將該物權移轉於第三人並辦理登記,則在同一物權之上既有債權又有物權,依據物權優於債權的法理,第三人將獲得物權。債權人僅得要求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不得要求債務人完成原約定的物權行為。這勢必不利於債權人的保護。相反,建立了債權物權化的不動產預告登記制度及其他債權公示制度,則不動產物權人所為的處分行為,若妨害已公示登記的債權,則為無效行為,這樣可以使不動產請求權得到切實的保護,債權人能切實地實現債權,也能有效地平衡不動產變動對方當事人的利益關系。
(三) 債權的優先力
傳統債權理論認為債權是一個相對權,其權利的對象直接指向的是人而非物,是債權人請求債務人為給付行為。在權利實現的安排順序上並沒有如同物權般規定有先後,因其在權利的效力上都是平等的,所以得平等受償。然而在債權物權化的進程中,出現了在特定情況下,某些債權較之於其他權利具有特定的優先效力。譬如破產法上的工人工資優先權;海商法上的船舶優先權;民用航空法上的民用航空器優先權;合同法上的建設工程價款優先權等規定。
該規定是為適應社會生活之需要,為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出於特殊的政策性考慮因素而做出的特別規定,其作用在於破除債權人平等原則以強化對某些特殊權利的保護。雖然被法律賦予優先權效力的特殊債權其基本性質雖不發生根本的改變,但卻在權利的實現上具有了物權的某些特徵。
(四) 債權成為物權客體
現代社會,隨著商品交易規模的擴大和交易手段的多樣化,使得債權不僅是種交換的權利,而且其自身也被作為可交換的物,即債權本身就是一種物權客體。
就債權本身作為權利客體而言,權利人在處分該債權或處於債權被侵害的情形時,往往會表現出為一定物權行為的特徵。例如在債權人處分其債權時,有類似所有權人的地位。現代法上,債權也具有讓與性,即債權人可以依法處分其債權,而處分行為則又是典型的行使物權的表現。從這一現象上看,債權人對其債權具有支配權,故債權人讓與、處分其債權時,其地位與所有權人並無本質的區別[4]。又如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即如果債的關系以外的第三人對債權債務關系予以故意破壞,債權人可以據此要求其賠償。我國現行立法尚未規定侵害債權制度,不過實踐中類似的糾紛已經大量出現。確立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責任,可充分保障債權人利益和維護交易安全。但是,從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可以看到,債權人的相對義務人不再僅僅是債務人,已擴大到其他第三人。第三人侵害債權時債權人對他也產生了權利,即債權具有了物權的效力[5]。
二、 物權債權化
物權債權化表現在所有權等物權由歸屬向利用轉變,將物權的權能轉讓與他人,即將佔有、使用、收益變成一種權利轉讓。並且,物權債權化更多的表現為利用所有物的交換價值,來設定擔保,獲得貸款和融資。物權人對物的現實支配更多地表現為收取價值,獲得融資,所有人只需在觀念上對物有支配行為,而無需現實的支配行為[6]。在物權債權化的情況下,債權成為了目的,物權成為了手段。
(一) 物權的證券化
物權的證券化主要體現在不動產的證券化上。所謂不動產證券化,即是將不動產上的財產權變成證券型態,更具體地說,是將對土地及建築物之財產權,由直接支配之物權關系,轉變為具有債權特性的證券型態,使原來流通性不強的土地及建築物財產權轉化為流通性較強的證券。物權的證券化主要有以下幾種形態[7]:
1. 將不動產的價值形態分成若干份額,以證券的形式對外出售。
2. 美國的土地信託的典型操作模式。開發業者購買一塊生地,租給一家由該開發業者組成的公司,並將該土地的所有權信託移轉給一位受託人,依據信託契約,受託人發行土地信託受益憑證,而由委託人(開發業者)銷售該受益憑證,受益憑證代表對土地所有權(信託財產)的受益權,銷售受益憑證所得的資金,用來改良土地。受託人收取租金,負有給付受益憑證持有人固定報酬的義務,並將剩餘租金用來買回受益憑證,使開發業者的實質所有權(對信託財產的受益權)的負擔解除。
3. 抵押權以證券化的形式轉讓,在抵押權設定以後,因為抵押權常常由銀行所有,銀行可以將抵押權轉移給一家投資公司,投資公司以抵押權所具有的權益發行證券。
其次,諸如倉單、提單、商品券等的出現,也使這些證券所代表的物權之絕對權性質淡化。物權的證券化使物權和債權的關系更為密切,這就是說,物權不僅是權利人對物所享有的獨占的支配權,而且物權可以作為一項可交易的財產,以具有債權特點的證券形式在社會上流通當然,證券化使得對物的利用更有效率。
(二) 所有權的期限化
在物權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了所有權的期限化。所有權的期限化,又稱為有期產權,它是通過有期共享購買定式合同產生的一種不動產產權形式。這種定式合同賦予購買人在事先確定的期限排他性地使用特定不動產的權能,通常是由許多人長期或短期相繼和輪換使用同不動產,且這種權利可以在生前或死後轉讓[8]。例如,某人需要固定在夏天使用該市的某個別墅,他可以購買該別墅1月至5月的所有權。從而形成所謂的有期限的所有權。在該期限內,他享有對其產權的絕對的支配權,任何人佔用其財產,他都可以以所有人的身份請求排除侵害。在這種制度下,時間對權利的享用起到了限製作用。也就是說,每個權利人只是在既定的時間內享有獨占的支配權。此種所有權的產生,是現代社會資源的相對稀缺而需要對資源進行更有效的利用的產物。
三、 物權與債權區分的相對性與融合
民法理論上的將物權與債權的區分應該是明晰的,作為兩類最基本的財產權,學界對物權和債權的特性及差別作了較為一致的總結與歸納,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9]:
(一)權利性質上的差異
物權與債權,作為對財產權的基本區分,其性質是不同的。具體而言,物權為支配權,債權為請求權;物權為絕對權,債權為相對權;物權具有排他效力、優先效力、追及效力,債權則無這些效力,債權實行平等原則。
(二)權利客體的不同
物權的客體,由其性質所決定,只能是物,且原則上只能是有體物、獨立物、特定物;權利只在法律有規定的情況下才能作為物權的客體,如權利質權、權利抵押權。債權的客體既不是物,也不是債務人的人身,而是債務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
(三)主體的不同
物權的權利主體為特定的人,義務主體為權利主體以外的不特定的任何人;而債權的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均為特定的人,稱為債權人和債務人。
(四)所涉及的利益的不同
物權因為是一種對世權,所以它不僅涉及當事人的利益,而且也涉及國家、社會乃至第三人的利益。債權則不同,它涉及的通常是當事人雙方的利益,雖然也存在三個當事人訂立一個合同--"第三人利益合同"和"第三人負擔合同"的情形,但它所涉及的仍然是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債務人與第三人的利益、債權人與第三人的利益)。
(五)權利效力和所及的范圍
物權的效力為對標的物的支配力,債權的效力為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請求力。物權人可以對抗除他自身以外的任何人,物權人以外的所有的人均為義務人,負有不得侵害、妨害物權人行使其物權的義務。亦即,物權的效力可以向任何人主張,故屬於絕對權、對世權;債權因屬於相對權,所以其效力只及於特定的債務人,債權人只能向特定的債務人主張債權,故債權又被稱為對人權。
然而,即便理論上將物權與債權相對性確定得再周嚴,劃分得再詳細,仍難以阻礙物權與債權之間出現融合和滲透。
從立法角度考慮,物權與債權的區分與獨立是抽象思維的結果,事實上,兩者之間本身具有一定的重合性,譬如,債權反映的人與人之間的流轉關系實質上必然包含部分支配關系,但抽象將其忽視,為的是更好的研究問題,更好地分析財產在不同法律關系中的作用。這種法律上的技術化處理的後果能夠有利於分析解決法律問題,但是卻是人為的劃分,當中的標准僅僅能夠反映一般的規律,對於特殊的現象,用一刀切的區分確實不恰當的,因為在邏輯上仍然存在兼具物權和債權特性的權利類型,在事物的發展中仍然存在物權與債權之間互相轉化的過程。
從現實角度考慮,社會實際生活的內容是豐富多彩、復雜多樣且交錯更迭的。一事物與他事物的區分往往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物權與債權的關系也是這樣。現實生活中的物權與債權和理論常有一定的差異,二者在某些特定部分處於模糊狀態,其內容、效力和作用等方面會體現出一定的融合和交錯現象,由此便根據實際經濟生活的需要出現了物權債權化和債權物權化的現象。

5. 《合同法》與《債權法》之間有什麼關系

其實不是來債權法,,是債法。
中國民自法一般學理通說為五分法。即人身法、物法、債法、繼承法和侵權責任法。
合同法是屬於債法的一個主要內容,主要規范合同行為及權利義務的。而債的發生除了合同的原因導致外,還包括如不當得利、無因管理等。
所以,合同法是債法的一部分,而且是主要部分。

6. 合同法與債權法的關系

其實不是債權法,,是債法。
中國民法一般學理通說為五分法。即人身法專、物法、債法、繼承法和侵屬權責任法。
合同法是屬於債法的一個主要內容,主要規范合同行為及權利義務的。而債的發生除了合同的原因導致外,還包括如不當得利、無因管理等。
所以,合同法是債法的一部分,而且是主要部分。

7. 民事法律行為制度中,有哪些規定是保護交易安全和債權人利益的

作為民法總則中的一般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制度及其相關理論在現代民事法律制度以及現代民法學說中居於重要地位。

(1)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為是指民事主體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是一種重要的民事法律事實。我國現行民事立法上確認了民事法律行為制度。但與傳統民法有所不同的是我國《民法通則》上確認了民事行為這一概念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上位概念。民事法律行為專指合法行為而民事行為則是一個中性概念是指民事主體實施的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旨在發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它相當於傳統民法上的法律行為。

(2)民事法律行為制度在民法中的地位

①民事法律行為制度作為觀念的抽象不僅統轄著合同法、繼承法和婚姻法等具體的設權行為規則形成了民法中不同於法定主義體系的獨特法律調整制度而且用完備系統的理論形態概括了民法中一系列精緻的概念和原理形成學說中令人矚目的獨立領域。

②法律行為作為私法自治的工具真正保證了個人生活空間不受外來力量的干涉使個人處理自己事務的理想成為可能。法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旨在發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行為。私法自治旨在保障經濟活動的運作不受政府的統制或者支配而是經由個人意思決定所體現的自由競爭。法律行為正是個人自由競爭時的方式和方法。

③法律行為概念的提出使民法理論甚至民法典的體系更加完善。從理論上來說它解決了意思自治 原則適用在婚姻法、繼承法上捉襟見肘的情況擺脫了法律行為從屬於債法或者合同法的傳統民法體例。從立法上來說它使民法典總則得以完美的呈現沒有法律行為就沒有民法典總則這在民法學術界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從技術上講它解決了法律行為普遍規則和具體規則之間的關系使民法典避免再對各種具體法律行為作出不必要的重復規定。通過抽象性和概括性規定能力克服了羅馬法以來對設權行為的具體羅列方法在法學方法上具有簡化法律規定和協調體系化的價值。

④它擴充了意思自治的空間。近現代的民法都是以私法自治為其根本原則的法律行為制度的構建不僅使私法自治原則得以真正貫徹而且有效地擴充了私法自治的空間。特別是物權行為理論的提出使意思自治得以在物權法中生存。傳統的物權法除了所有人的處分自由之外是幾乎沒有個人的自由意思空間的但是法律行為的出現使傳統的債的履行行為成為了物權法上的有轉移所有權的意思的物權行為。

8. 談談如何在合同法上保障合同債權實現的制度措施、

1、債權人的代位權、撤銷權,都是合同法為保障債權實現的制度;
2、定金和違約金制度;
3、擔保制度,如抵押、質押和留置。

9. 合同法中債權人的權利有哪些

  1. 債權人,"債務人"的對稱。債的主體之一。在債的關系中,有要求他的債務人實施一專定行為或者屬不實施一定行為的權利的人。

  2. 權利:

    (1)代位權:債權人代位權是債的保權制度的一種。保全債權是債權人代位權制度的基本價值取向。我國合同法規定的代位權,是以傳統的代位權理論為基礎,針對近年來我國嚴重存在的三角債以及債務人逃債廢債現象而確立的新的債的保全制度.代位權的效力及於債權人、債務人和次債務人。

    (2)免除債務權:債權人免除債務,指債權人放棄自己的債權,從而消滅合同關系及其他債的關系。

    (3)債務轉讓權:在不改變合同內容的合同轉讓,債權人通過債權轉讓第三人訂立合同將債權的全部或部分轉移於第三人。

    (4)撤銷權:債權人撤銷權,又稱撤銷訴權或廢罷訴權,是指債權人對於債務人所謂有害及債權的行為,得申請法院撤銷的權利。


熱點內容
神靈法官 發布:2025-07-20 10:12:52 瀏覽:315
法官插隊 發布:2025-07-20 10:12:41 瀏覽:652
演員法官 發布:2025-07-20 10:12:10 瀏覽:365
2016年1月8號對中國安利立法 發布:2025-07-20 10:09:12 瀏覽:77
立法辦 發布:2025-07-20 09:55:23 瀏覽:603
橫向壟斷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0 09:55:14 瀏覽:628
馬鞍山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7-20 09:47:00 瀏覽:955
社會與法交換 發布:2025-07-20 09:40:28 瀏覽:8
重慶法院高震 發布:2025-07-20 09:35:51 瀏覽:422
老年維權法律知識 發布:2025-07-20 09:34:42 瀏覽: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