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擴大的損失不支持
『壹』 合同 故意擴大損失
我國《合來同法》第一百一十九源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該規定即為減損規則,減損義務是法律為促進誠信、維護公平而課以賠償權利人的一項義務,也是對損害賠償責任范圍的限制。該義務內容既包括積極作為採取措施防止損失擴大,也包括消極的不作為以避免造成新的損失。
『貳』 在合同法損害賠償的相關規定中,是否有關於賠償
一、《合同法》損害賠償原則的規定
《合同法》第11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規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合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本條規定確立了對違約損害完全賠償原則,「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既包括直接損失的賠償又包括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
直接損失是指因違約造成現有財產的減損滅失和費用支出。一般包括:因為違約而得不到補償的訂約費用支出;一方對另一方作出履行後未獲得的對價;因標的物交付瑕疵而要承擔的全部損失;因履行遲延造成的利息損失和其他財產損失等。
可得利益損失是指受損方在合同適當履行以後可以實現和取得的財產利益因違約方的違約行為而沒能實現和取得的財產利益損失。與直接損失相比,可得利益損失是一種未來的、期待的利益損失。
二、可得利益損失的種類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當前形式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法發[2009]40號)規定:根據交易的性質、合同的目的等因素,可得利益損失主要分為生產利潤損失、經營利潤損失和轉售利潤損失等類型。生產設備和原材料等買賣合同違約中,因出賣人違約而造成買受人的可得利益損失通常屬於生產利潤損失。承包經營、租賃經營合同以及提供服務或勞務的合同中,因一方違約造成的可得利益損失通常屬於經營利潤損失。先後系列買賣合同中,因原合同出賣方違約而造成其後的轉售合同出售方的可得利益損失通常屬於轉售利潤損失。
三、可得利益損失的認定規則和計算方法
合同法第113條規定,可得利益損失賠償額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當前形式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法發[2009]40號)規定:人民法院在計算和認定可得利益損失時,應當綜合運用可預見規則、減損規則、損益相抵規則以及過失相抵規則等,從非違約方主張的可得利益賠償總額中扣除違約方不可預見的損失、非違約方不當擴大的損失、非違約方因違約獲得的利益、非違約方亦有過失所造成的損失以及必要的交易成本。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九條規定」買賣合同當事人一方違約造成對方損失,對方主張賠償可得利益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的主張,依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一百一十九條、本解釋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等規定進行認定。」
合同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通知確立了可得利益損失認定的以下規則:可預見規則、減損規則、損益相抵規則以及過失相抵規則等。具體如下:
(一)可預見規則
《合同法》第113條規定,雖然違約方應賠償受損方可得利益損失,但是不能超過違約方在締約時所能預見到的因為違約所能造成的損失,實踐中應從以下三方面握上述問題:
1.合同締約時為違約方預見的時間點。
比如受損方因對方的違約造成了50萬的可得利益損失,但是,根據各方面情況認定,違約方在違約時只能預見到10萬的損失,最終受損方能得到法院支持的可得利益損失就是10萬。
2.違約方要能預見到可得利益損失的類型和數額。
可得利益的類型在目前司法實務中一般包括生產利潤損失、經營利潤損失和轉售利潤損失等類型及數額
3.以合理標准認定違約方應當預見到可得利益損失的類型和數額。
「預見」屬於主觀世界的范疇,如何判斷違約方在主觀上應當預見到,是一個必須堅持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既要考慮違約方的認知水平、行為能力,還要根據交易的性質、合同的目的等因素綜合認定,一般認為,在同等情形下,只要一個正常人能預見到,就應當認定違約方應當預見到。
因此,在適用可預見規則時,應當依據合理標准(包括身份標准)認定違約方應當預見到可得利益損失的類型和數額,如果受損方是生產企業,那麼違約方應當預見到的可得利益損失就是生產利潤損失,而不是轉售利潤損失。
(二)減損規則
所謂減損規則,就是《民法通則》第114條和《合同法》第119條規定的防止損失擴大規則。《民法通則》第114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另一方違反合同受到損失的,應當及時採取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及時採取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無權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合同法》第119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積極的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當事人因防止損失的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
這個規則不但要求受損方要採取措施防止損失擴大,而且要求受損方為防止損失擴大而採取的措施要合理,減損措施應當是受損方根據當時的情況可以做到且成本不能過高。否則,應當根據減損規則,從受損方主張的可得利益損失中減去不應當擴大的損失。
適用減損規則,須具備以下條件:
第一,須一方違反合同。一方已違反合同,是指違反合同是因一方當事人的原因發生的,另一方受損方的行為並非是促成違反合同發生的原因。若受損方的行為也為造成違反合同的原因,則應適用過失相抵規則,而不適用減損規則。
第二,須受損方應及時採取措施。受損方應及時採取措施,是指受損方有及時採取措施的義務,如無採取措施的義務則不必採取措施。受損方有無採取措施的義務應視法律規定、交易觀念和社會公德的要求而定。例如,一方交付不合格的貨物,另一方以貨物不合格為由拒收的,應對拒收的貨物妥善保管。
第三,須受損方能夠及時採取措施。受損方須能夠及時採取措施而沒有採取,即受損方在未及時採取措施上是有過錯的。若受損方雖應當及時採取措施但在客觀上不能及時採取措施,則受損方在未及時採取措施上是無過錯的。在這種情況下,不能適用減損規則。
第四,須擴大的損失與受損方未及時採取措施之間有因果關系。若「擴大的損失」不是因受損方未及時採取措施而造成的,則不能視為擴大的損失,不能適用減損規則。
(三)損益相抵規則
損益相抵規則是指,當受損方因損失發生的同一違約行為而獲益時,應當從其所主張的可得利益損失中減去因損失發生的同一違約行為而獲得利益。該規則確定了受損方主張的可得利益損失應當指其因為對方違約而遭受的「凈損失」。通常而言,從受損方主張的可得利益損失中被減去的獲益包括:標的物的殘余價值、本應支付的因違約行為的發生而免予支付的費用、受損方本應繳納的稅收等。
《合同法》沒有直接規定這個規則,但在合同違約的法律實務中,法院普遍運用這個規則來計算受損方可得利益損失額。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三十一條規定:「買賣合同當事人一方因對方違約而獲有利益,違約方主張從損失賠償額中扣除該部分利益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四)過失相抵規則
《民法通則》第131條規定:受損方對於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但是,131條所規定的是侵權責任中的過失相抵,過失相抵規則在我國合同法上並沒有明確規定,在違約責任中,過失相抵規則能否適用,目前的司法實踐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觀點是持肯定態度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三十條規定:「買賣合同當事人一方違約造成對方損失,對方對損失的發生也有過錯,違約方主張扣減相應的損失賠償額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合同糾紛中違約賠償的過失相抵規則是基於公平原則及誠實信用原則而來的:合同一方之所以應負賠償責任,系因其對於損害之發生擴大有過失,今合同另一方既對於損害之發生或擴大亦有過失,自不應只使一方負賠償全部損害之責,否則,即等於將基於雙方之過失所引發之損害轉嫁於一方負擔。
適用過失相抵規則的前提是:合同雙方的違約行為造成了同一損害後果,即過失相抵規則適用於違約方違反合同,受損方對此也有過錯的場合。
可得利益損失賠償額=可得利益損失總額—違約方締約時不可預見的損失—受損方沒有及時採取措施擴大的損失—受損方因違約行為獲得的利益—可得利益損失中由受損方違約行為造成的部分—必要的成本費用。
四、違約損害賠償中不適用可得利益損失規則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當前形式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法發[2009]40號)規定:存在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的欺詐經營、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的當事人約定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以及因違約導致人身傷亡、精神損害等情形的,不宜適用可得利益損失賠償規則。
《合同法》第113條第二款規定: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針對本條規定的欺詐經營情形,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主張損失賠償。
《合同法》第114條第一款規定了當事人對可得利益損失實際採取了預先約定的情形。該款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根據本規定,既然當事人在合同中對可得利益損失進行了預先約定,根據約定優先的原則,當然應當按照合同雙方當事人約定的數額或計算方法認定損失賠償。
至於因違約導致人身傷亡、精神損害等情形,應當適用侵權行為法律認定損失賠償。
五、可得利益損失賠償訴訟中的舉證規則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沒有約定可得利益損失賠償額或計算方法,出現爭議後,由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依照《合同法》第113條的規定認定可得利益損失。這種事後裁判對可得利益的認定結果主要取決於受損方的舉證,如果受損方舉不出證據或證據不足,則其可得利益損失之賠償請求即得不到保護和支持。
《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12]8號)中關於買賣合同可得利益損失認定的規定:
第二十九條買賣合同當事人一方違約造成對方損失,對方主張賠償可得利益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的主張,依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一百一十九條、本解釋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等規定進行認定。
第三十條買賣合同當事人一方違約造成對方損失,對方對損失的發生也有過錯,違約方主張扣減相應的損失賠償額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衡水律師:網頁鏈接
第三十一條買賣合同當事人一方因對方違約而獲有利益,違約方主張從損失賠償額中扣除該部分利益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叄』 《合同法》規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否則,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
《合同法》規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內的擴大,否則,不得就容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這一規定體現了合同的誠實信用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條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第四十二條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3)合同法擴大的損失不支持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肆』 合同法 關於利益和損失分配的問題
首先要看你這份合同的具體內容,看你說的情況可能屬於合夥經營,也可能是雇版用合同。
如果屬於合夥經營權的,那根據權利義務相對原則,損失也各半承擔。
如果是僱用的,利益對半分是作為報酬,那麼被僱用人對損失不承擔責任。
『伍』 合同法免責條款約定賠償損失范圍的是否無效
。《合同法》第52條對確認免責條款無效作出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是造成對方人身傷害;二是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對方造成財產損失的」。之所以規定這兩種免責條款無效,是因為它不僅違反了誠實信用的原則,而且也侵害和損害了對方當事人的人身權利和合法權益,所以必須堅決禁止。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免責條款無效: 1、顯失公平的無效。我國《合同法》第40條規定: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五十三條規定的情形,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利益的,該條款無效。這種明顯免除自己責任或明顯排除對方當事人主要權利的免責條款,造成了當事人事實上的訴訟地位偏差和不平等,也就是明顯失去公正即顯失公平,必須確認無效。 2、以各種方式、手段訂立的免責條款,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間利益的無效。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惡意串通或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訂立合同中設立的免責條款,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均屬無效。 3、格式合同免責條款未向當事人提醒注意和詳細說明的無效。格式條款的提供者出於保護其自身利益的目的,而設定一些免除自身責任的條款,簽約時既不向對方當事人提醒,也不向對方當事人作出任何說明,致使對方當事人要麼懵懂簽約,要麼被迫接受其條款,這顯然是不公平的。因此,合同法要求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在與對方當事人簽訂合同時,應特別提醒合同中所約定的關於免除自身責任的有關條款,並對此條款的本義作出詳細說明,在得到對方當事人的認可後方能生效。故意不提醒注意或作出說明的,則此條款無效。 4、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條款無效。對於人身的健康安全和生命安全,法律是給予特殊保護的,並且以整體社會利益的角度來考慮,如果允許免除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人身傷害的責任,那麼就無異於縱容當事人利用合同這種形式合法地對另一方當事人的生命進行摧殘,這與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的憲法原則相違背。並且在實踐中,這種免責條款也與另一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相違背的。所以必須加以禁止。在實踐中,此類免責條款大多出現在僱傭合同、醫療合同以及與人身權相關的合同中。因故意、重大過失致他人財產損失的免責條款無效。《合同法》第53條規定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他人財產損失的責任不能事先約定免除。 追問: 拜託,不要隨便找個網站( 網路知道 ,QQ 搜搜 之類的)直接復制粘貼下來個我好不好,那些我對比過都是不錯的,上面所說的52條款實際上53條,另外請你看清楚,我問的是 免責條款 無效的認定(interpretation of voidable exemption cluase),不是 無效合同 (invalid contract),合同的定義太廣了,合同包括很多種:不正當壓力(une influence),威脅(ress),欺詐的失實陳述(fraulent misrepresentation),無辜陳述(innocent misrepresentation)等等,你把什麼 國家利益 , 公共利益 , 集體利益 都涉及到,我只是想知道一般商業 合同法 (Business Contract Law)里的免責條款中立 契約者 (contractor)對簽約人(contractee)所法律束縛的責任。 參照鏈接像這樣子: http://www.gov.cn/banshi/2005-07/11/content_13695.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次 會議通 過 1999年3月1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 第十五號公布 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四十條 格式條款 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 條規 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 脅迫 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 惡意串通 ,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 社會公共利益 ; (五)違反法律、 行政法規 的 強制性規定 。 第五十三條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 財產損失 的。 從第 40 條開始,我說我要的是「法律依據」那後半部分你的根據在哪的,請給出相應的官方鏈接!另外《格式條款》也請列舉出來是第幾項第幾條。 我國 《合同法》 第40條規定: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五十三條規定的情形,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利益的,該條款無效。 「這種明顯免除自己責任或明顯排除對方當事人主要權利的免責條款,造成了當事人事實上的訴訟地位偏差和不平等,也就是明顯失去公正即 顯失公平 ,必須確認無效。」(法律里我怎麼找都沒么見這句話,是課 本分 析,還是某個人說的?) 2、以各種方式、手段訂立的免責條款,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間利益的無效。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惡意串通或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訂立合同中設立的免責條款,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均屬無效。 (依據,第幾項第幾條?) 3、 格式合同 免責條款未向當事人提醒注意和詳細說明的無效。格式條款的提 供者 出於保護其自身利益的目的,而設定一些免除自身責任的條款,簽約時既不向對方當事人提醒,也不向對方當事人作出任何說明,致使對方當事人要麼懵懂簽約,要麼被迫接受其條款,這顯然是不公平的。因此,合同法要求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在與對方當事人簽 訂合同 時,應特別提醒合同中所約定的關於免除自身責任的有關條款,並對此條款的本義作出詳細說明,在得到對方當事人的認可後方能生效。故意不提醒注意或作出說明的,則此條款無效。 (依據,第幾項第幾條?) 追問: 拜託,不要隨便找個網站( 網路知道 , QQ 搜搜 之類的)直接復制粘貼下來給我好不好,那些我對比過都是錯的。 回答: 我國 合同法 第三十九、四十和四十一條對 格式合同 的制定與提供做了原則性規定,其目的是:防止格式合同中「霸王條款」的涉入,以加強對處於劣勢地位的相對人的利益的保護,使合同雙方當事人的關系處於基本平衡的狀態,從而符合 契約自由 和公平合理的原則。但合同法的這一立法目的實現了嗎?沒有。我們可以看到,格式合同在顯示其巨大的生命力的同時也暴露了其讓人擔憂的缺陷——「霸王條款」橫行。原因在哪?——在我國現行合同法框架內,在可預期的范圍內,經營者在格式合同中訂入「霸王條款」的收益總會大於成本。用經濟學的觀點就是,經營者採取這一行為的 機會成本 很低,甚至是沒有, 所以在「利益最大化」本性的驅使下,他沒有理由不把「霸王條款」寫入格式合同。因此,為了抑制或是防止它選擇這一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提高做出此行為選擇的機會成本。因為,根據 經濟學原理 ,如果做某件事情的機會成本提高了,那他選擇做這件事情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只要把機會成本提得足夠高,就可以抑制或防止經營者在格式合同中訂入霸王條款。換句話說,就是要讓他們在寫入霸王條款之前 ,明確地知道他這樣做的後果只能是使他的預期收益將會等於或小於成本。具體而言,就是要在合同法中增加對「霸王條款」的禁止性規定,成倍加重對訂入「霸王條款」的行為的處罰,並使這種處罰足以抑制行為人的這種沖動,從而達到其在制定格式合同時能夠自覺地剔除損害行為相對人利益的條款。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霸王條款」就不會如此猖獗,格式合同也就不必背負歷史的罵名了。
『陸』 按照合同法,對於損害擴大原則,如果擴大的損害不應由違約方承擔,那如果不違約方說他沒發現損害,對損害
這個原則是指違約方對相對人沒有積極採取防治措施而對損失進一步擴大的部分不承擔責任,即對應然的損失仍需承擔責任。
『柒』 合同法中對任何形式的損失說法認可嗎
合同法中關於損失抄的規定:
第一百襲一十三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
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
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
可能造成的損失。
在寫合同時,可以約定「全部損失」、「直接和間接損失」、「損失(包括但不限於財產損失、名譽損失等)」,最好不要寫「任何形式的損失」。
『捌』 按照合同法,當一方違約後,另一方必須採取措施防止損失的進一步擴大.
非違約方的減損義務-一方當事人違約後,另一方應當及時採取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
減損義務是英美法上的概念。是指一方當事人違約後,另一方應當及時採取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否則無權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這種防止損失擴大的義務簡稱為減損義務。
減損義務,雖由債務人的違約行為所引起,但究屬債權人對自己權利或者事務的疏怠,因而其結果不可歸責於債務人,而應當由債權人自己承擔,故債權人無權就因未盡減損義務而擴大的損失部分請求違約方承擔責任。
我國合同法還規定了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負擔,這是因為採取防止損失擴大而導致的費用的支出是由違約方的違約行為引起的,所以讓違約方承擔這部分費用是合理的。
在實踐中,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當事人雖已採取措施,但措施不當,因此擴大損失的,當事人也不能就擴大部分的損失請求賠償。合理費用中不應包括對當事人勞務的報酬。
【相關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9860412]
第一百一十四條 當事人一方因另一方違反合同受到損失的 , 應當及時採取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及時採取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無權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19990315]
第一百一十九條 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
第三百三十八條 在技術開發合同履行過程中,因出現無法克服的技術困難,致使研究開發失敗或者部分失敗的,該風險責任由當事人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風險責任由當事人合理分擔。
當事人一方發現前款規定的可能致使研究開發失敗或者部分失敗的情形時,應當及時通知另一方並採取適當措施減少損失。沒有及時通知並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應當就擴大的損失承擔責任。
--------------------------------------------------------------------------------
第七十七條 聲稱另一方違反合同的一方,必須按情況採取合理措施,減輕由於該另一方違反合同而引起的損失,包括利潤方面的損失。如果他不採取這種措施,違反合同一方可以要求從損害賠償中扣除原可以減輕的損失數額。
『玖』 合同法中防止損失擴大義務和費用的承擔是怎樣的
法律分析:依據規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一條
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請求賠償。
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