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五十五條解釋
A.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52條第5項的規定的內容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內容: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不是指雙方同時故意簽定此地合同。
1、合同無效,並非整個合同全部無效,僅是合同中涉及「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內容部分無效」。
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四條的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後,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為依據」。
B. 《合同法》第51條規定不太理解
最高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相關意見的司法解釋改了,就改成,如果無處分權的人把標的物處理了,這個合同是有效的,不再經過所有權人的追認
C. 合同法55條如何理解
《最高抄人民法院關襲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一條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後成立的合同發生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的,適用合同法的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前成立的合同發生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的,除本解釋另有規定的以外,適用當時的法律規定,當時沒有法律規定的,可以適用合同法的有關規定。根據此規定,此案應適用合同成立時的有關法律規定,即應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有關規定,即什麼時候知道,撤銷權的除斥期間就從什麼時候開始計算。
D. 合同法第55條的理解
個人認為也是適用除斥期間
E. 怎麼樣解釋合同法第五十一條
《合同法》第五十一條 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釋義】本條是對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的規定。
在現實生活當中常常出現無處分權人利用合同擅自處分他人財產的行為,如何對待這些合同的效力,這在司法實踐中是一個必須予以回答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合同的法律效力問題,保護合法權利人的利益,很有必要在統一的合同法對此作出規定。
所謂無處分權人,就是對歸屬於他人的財產沒有權利進行處置的權利或者雖對財產擁有所有權,但由於在該財產上負有義務而對此不能進行自由處分的人。例如,A將某物租賃給B使用,B卻將該物非法轉讓給C,則B與C之間的買賣合同就屬於因無權處分而訂立的合同。
因無權處分他人財產而簽訂的合同一般具有如下特點:
1.無處分權人實施了處分他人財產的行為。這里所說的處分,是指法律意義上的處分,例如財產的轉讓、財產的贈與、在財產上設定抵押權等行為。財產只能由有處分權的人進行處分,無處分權人對他人財產進行處分是對他人的財產的侵害。即使是對共有財產享有共有權的共有人,也只能依法處分其應有的部分,不能擅自處分共有財產。因為共有財產屬於全體共有人所有,某個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擅自處分共有財產,就構成無權處分行為。
2.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而簽訂的合同必須經過權利人的事後追認或者在合同訂立後取得對財產的處分權。這里的權利人,是指對財產享有處分權的人。所謂追認是指權利人事後同意該處分財產行為的意思表示。這種追認可以直接向買受人作出,也可以向處分人作出;可以用口頭形式作出,也可以用書面形式作出。不管用何種形式,追認都必須用明顯的方式作出,沉默和不作為都不視為追認。追認是一種單方的意思表示,其目的就是使無權處分而訂立的合同發生法律效力。在權利人追認前,因無權處分而訂立的合同處於效力待定狀態,在得到追認以前,買受人可以撤銷該合同;在追認以後,則合同將從訂立合同時起就產生法律效力,任何一方當事人都可以請求對方履行合同義務。
根據本條的規定,如果無處分權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該合同仍為有效合同。無權處分的本質是處分人在無權處分的情況下處分他人財產,從而侵害了他人的財產權。如果處分人在合同訂立後取得了財產權利或者取得了對財產的處分權,就可以消除無權處分的狀態,從而使合同產生效力。
F. 合同法第51條解釋
例如甲將某種物品寄存在乙處,乙以較高的價格出售給他人,並將獲得的價款交給了版甲,甲認為此種處分權對其有利,並承認了該行為,這里的無處分權人是乙,但是他訂立的合同是處於效力待定然後取得處分權的情況不就是權利人追認么?那為什麼又用一個:「或」呢?這么說不是重復么?
無權處分的本質就是處分人在無權處分的情況下處分他人財產,從而侵害了他人的財產權。如果處分人在合同訂立後取得財產權利或者取得了對財產的處分權,就可以消除無權處分的狀態,從而使合同產生效力。例如兒子未徵得同意的情況下將父親的房子出售,就屬於「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在合同簽訂後,他父親去世,兒子繼承了父親的房產,那麼就是「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該合同有效。
G. 合同法第55條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五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具有撤銷權的當專事人自知屬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H. 合同法第55條怎樣理解
合同法第五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法條文義解釋
合同撤銷權由因意思表示不真實而遭受損失或者受到損害的一方當事人享有,享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稱為撤銷權人。
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是撤銷權的行使期間。可撤銷的合同往往只涉及當事人一方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問題,如果當事人自願接受此種合同的後果,則法律就會讓此種合同有效。然而,如果撤銷權人長期不行使其權利,不主張撤銷合同,就會讓合同長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這即不利於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也不利於加快交易的發展;同時還可能使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在判斷是否准予撤銷時,由於時間太長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正是基於此種考慮,各國的立法往往都明確規定撤銷權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內行使,如果超過了此期限還不行使,撤銷權人就會失去撤銷合同的權利,該合同有效。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七十三條對此作了定,可變更或者可撤銷的民事行為,自行為成立時起超過一年當人才請求變更或者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本條規定了撤銷權的行使期限是1年。如果撤銷權人在此期間內沒有行使撤銷權,則導致其撤銷權消滅。該合同當事人應當接受合同的對其的效力,承擔合同義務。「撤銷事由」是指本法第54條規定的幾種情形。「知道」是指撤銷權人確已知曉撤銷事由。「應當知道」,是指法律上推斷其在通常的情況下應當知道。「行使撤銷權」是指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或者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撤銷合同或者部分撤銷合同。另外,這里的「1年」是除斥期間,不能中止、中斷或者延長。
本條第二款規定的是撤銷權的拋棄。撤銷權的拋棄是當事人以明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的行為。可撤銷的合同,一般存在著一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情況,而當這一方當事人知道了撤銷事由以後,法律應當允許當事人自己選擇合同的效力,既可以撤銷合同,也可以對可撤銷的合同的效力予以承認。撤銷權的放棄即是這種方式。承認以後的可撤銷合同就體現了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了。因此,合同撤銷權消滅後,當事人不得在以存在撤銷的事由為理由,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裁決撤銷合同。
「明確表示」是指撤銷權人向合同的另一方當事人明確表示回合同不予以變更或者不予以撤銷。這種表示,可以使書面的形式,也可以是口頭的形式。
「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是指當事人在知道撤銷事由以後,明知合同可以撤銷,但是沒有行使撤銷權,而以自己的作為或者不作為表明放棄了撤銷權的。
I. 對合同法第50條規定的理解
怎麼學的,當然不是A,是指的賣紅茶的賣方。
這里是許可權代理的問題,意思很簡單,就是賣紅茶的人(相對人)知道B本來應該是買綠茶的,就能再以善意進行抗辯了。
J.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
第五十五條是對撤銷權消滅的規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撤銷權是一種權利,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既可以行使撤銷權,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請求撤銷或者變更該合同,也可以放棄撤銷權,不行使該權利。本條規定在以下兩種情形下,當事人的撤銷權消滅:
1.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權事由之日起1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在可撤銷合同中,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有權撤銷合同,但是當事人的這種撤銷權並非是沒有任何限制的,也就是說,撤銷權人必須在規定的期間內行使撤銷權。因為,可撤銷的合同往往只涉及當事人一方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問題,如果當事人自願接受此種合同的後果,則法律就會讓此種合同有效。然而,如果撤銷權人長期不行使其權利,不主張撤銷合同,就會讓合同長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這即不利於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也不利於加快交易的發展;同時還可能使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在判斷是否准予撤銷時,由於時間太長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正是基於此種考慮,各國的立法往往都明確規定撤銷權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內行使,如果超過了此期限還不行使,撤銷權人就會失去撤銷合同的權利,該合同有效。民法通則雖然對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作出了規定,但是對撤銷的期限並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七十三條對此作了規定,可變更或者可撤銷的民事行為,自行為成立時起超過一年當事人才請求變更或者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本條在借鑒國外的規定和總結我國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我國的可撤銷合同的行使期限作了規定。
本條規定的撤銷權人行使撤銷權的期限為1年,也就是說在這1年期限內,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必須行使其撤銷權,否則,該當事人就失去了撤銷合同的權利,那麼當事人就必須接受合同的約束,履行合同中規定的義務。對於何時起算該期限,本條規定,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為可撤銷合同的撤銷期限,也就是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開始計算撤銷權的行使期間。
本規定中的「1年」是除斥期間,而不是訴訟時效。也就是說,在此期間內,不存在期間的中斷或者中止的問題,這「1年」是一個不變的期間,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不能要求延長該期間。
2.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的撤銷權是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的一種權利,因此當事人可以行使撤銷權,也可以放棄撤銷權。本條第二項對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放棄撤銷權的方式作出了規定,當事人可以以兩種方式放棄撤銷權:第一種是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放棄撤銷權。以明示的方式放棄撤銷權的行為是很典型的對權利的處分的方式。放棄撤銷權的明確表示可以是用口頭的方法明確表示,也可以是用書面的方法明確表示。任何默示的方式都不構成對撤銷權的放棄。第二種是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以自己的行為放棄了撤銷權。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在放棄其具有的撤銷權時,並不一定要向當事人明確表示,他也可以以自己的行為來放棄該撤銷權,如該當事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時,自動履行了合同中規定的義務或者向對方要求合同中規定的債權。還比如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向法院起訴對方當事人違約而不是申請撤銷合同等都是對撤銷權放棄的行為。當事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了其願意接受合同的約束,放棄了按法律應當享有的撤銷權。
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放棄撤銷權後,造成的法律效果就是,該撤銷權消滅,合同產生絕對的效力,該當事人不得再以相同的理由要求撤銷該合同,而應按照合同的規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否則就構成違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