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違反經濟法的單位可以採取的方式
1. 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規定,應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有( )。
B
答案解析:
[解析]
本題考核民事責任的種類。根據規定,版經濟法主體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有:停止權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暫扣或吊銷許可證屬於行政責任。A、D屬於行政責任,C屬於刑事責任。
2. 這是經濟法的不定項選擇題!考試要用!勞煩資深人士多多幫忙!!謝謝!!
1.A
3 B C
4.B
5 AD
6.D
7.B
8.B
9.B
10.A
11.AB
12.ABCD
13.ABC
14ABCD
15.A
3. 經濟法律責任的形式
一、民事責任,指經濟法主體違反民事法律法規依法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有:停止侵害、返還財產、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二、行政責任,指國家有關機關違反經濟法律法規的單位和個人依照行政程序而給予的行政制裁,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比如罰款、警告、吊銷許可證、暫扣或吊銷執照、行政拘留等。三、刑事責任,指對違反經濟法律,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行為,依法給予刑事制裁刑法分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
4. 經濟法主體能夠享有的經濟權利有哪些
(一)調控主體與規制主體的職權
調控主體與規制主體的職權,可以總稱為「調制權」,分為宏觀調控權和市場規制權兩大類。
1.宏觀調控權。
宏觀調控權可以分為宏觀調控立法權、宏觀謫控執法權。還可根據具體調控領域、具體調控方式等標准,把宏觀調控權分為財政調控權、金融調控權、計劃調控權等。其中,財政調控權包括財政收入權和財政支出權,前者包括征稅權、發債權等;後者包括預算支出權、轉移支付權等。金融調控權包括貨幣發行權、利率調整權等;計劃調控權包括產業調控權和價格調控權等。
2.市場規制權。
市場規制權可以分為市場規制立法權、市場規制執法權。主要包括對壟斷行為、不正當競爭行為、侵害消費者權利行為的規制權,特別是對價格、質量、廣告、虛假信息、濫用優勢地位,以及其他違反公認的商業道德等行為的規制權。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出現,又產生了特殊市場規制權(或稱特別市場規制權),如金融市場規制權、房地產市場規制權、能源市場規制權,等等。
3.調制權的分配。
由於調制權的種類各異,各個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作為負有特定職能的部門,所享有的職權各不相同。同時,同一主體可能既享有調控權,又享有規制權。
(二)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的主要職責
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在享有宏觀調控權和市場規制權等職權的同時,也要履行相應的職責。這些職責主要包括貫徹法定原則,依法調控和規制,不得棄權等。
1.貫徹法定原則。
貫徹法定原則是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的基本職責。法定原則是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也是各類主體必須貫徹和遵守的原則。
2.依法調控和規制。
依法調控和規制是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的重要職責。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必須依據法律的規定,來行使調制權,而不是濫用或超越自己的調制權。
3.不得棄權。
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不能放棄調制權,由於調制權直接關繫到國家的基本利益和國民的基本權利,因此,該調控的時候調控,該規制的時候必須規制,不能違法地不作為,或者任意放棄。
(三)接受調控和規制的主體的權利
接受調控和規制的主體主要是市場主體,其權利可以統稱為「市場對策權」。市場對策權是接受調控和規制的市場主體從事市場經濟活動的一種自由權,它可以是平等的市場主體之間的對策權,也可以是市場主體隊調制行為的對策權。東 奧中級職稱欄目精選稿件。
(四)接受調控和規制的主體的義務
1.接受調控和規制的義務。
市場主體應當接受相關國家機關依法作出的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依法實施的調制行為,如國家立法機關依法調整稅率、利率,國家征稅機關依照法律的規定進行征稅,中央銀行調整存款准備金率等,只要是依法進行的,市場主體就不能拒絕或反抗,這是其基本義務。
2.依法競爭的義務。
在競爭的過程中,市場主體不能採取不公平的方式、不正當的手段,去損害其他競爭主體的利益,這是依法競爭的基本要求。一旦市場主體違反這些義務,就要承擔經濟法上的責任。
5. 經濟法「在食品中添加毒品」違反的法律及處罰辦法
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實施了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行為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違反經濟法的法律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因實施了違反經濟法律法規的行為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經濟法主體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有以下三種:
(一)民事責任
民事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依法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經濟法主體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
(二)行政責任
行政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依法應承擔的行政法律後果,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根據《行政處罰法》的規定,行政處罰的種類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吊銷許可證、暫扣或吊銷營業執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行政處分的種類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職;留用察看;開除等。
(三)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構成犯罪依法應承擔的刑事法律後果,即刑罰。根據《刑法》規定,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的種類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的種類包括:罰金①;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對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附加適用驅逐出境。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單位應當負刑事責任,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直接負責的責任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
二、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
經濟糾紛是指經濟法主體在經濟管理與經濟活動中產生的權益爭議。為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經濟的正常運行,必須採取有效的方式對經濟糾紛予以及時解決。解決經濟糾紛的途徑主要有:當事人協商和解、有權機關進行調解(包括民間調解、行政調解、仲裁調解和法院調解)、仲裁、行政復議和訴訟。對不同類別經濟法主體之間的糾紛,法律規定了不同的解決糾紛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方式為仲裁、行政復議和訴訟。
(一)仲裁
仲裁是指仲裁機構根據糾紛當事人之間自願達成的協議,以第三者的身份對所發生的糾紛進行審理,並作出對爭議各方均有約束力的裁決的解決糾紛的活動。仲裁是一種解決經濟糾紛的有效方式,在現實生活中被廣泛地應用,與其他解決糾紛的方式相比,更為靈活便利。仲裁的基本法律規定是1994年8月對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9次會議審議通過,並於次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以下簡稱《仲裁法》)。
1.仲裁的基本原則。根據《仲裁法》的規定,仲裁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自願原則。根據這一原則,當事人如果採取仲裁方式解決糾紛,必須首先由雙方自願達成仲裁協議。沒有仲裁協議,一方申請仲裁的,仲裁組織不予受理;當事人還可以自願選擇仲裁機構及仲裁員;當事人也可以自行和解,達成和解協議後,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仲裁裁決書,也可以撤回仲裁請求;當事人自願調解的,仲裁庭應予調解。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公平合理地解決糾紛原則。仲裁機構應以客觀事實為根據,以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作為作出仲裁裁決的標准;為了准確地認定事實,仲裁庭必須充分聽取雙方當事人的陳述、證人證言和鑒定人的鑒定意見,防止偏聽偏信和主觀臆斷。仲裁庭認為有必要收集的證據,可以自行收集。在適用法律時,法律有明文規定的,按照法律的規定執行;無明文規定的,按照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公平合理原則處理;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對任何一方施加壓力。
(3)仲裁組織依法獨立行使仲裁權原則。仲裁組織是民間組織,它不隸屬任何國家機關。仲裁組織僅對法律負責,依法獨立進行仲裁,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法院可以依法對仲裁進行必要的監督。
(4)一裁終局原則。即仲裁裁決作出後,當事人就同一......
6. 國家對經濟法律關系保護的方式是什麼
國家既規定了監督和保護機構,又規定了各種保護方法。
(一)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的監督保護機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家經濟領導機關及其他經濟職能部門。根據我國憲法規定,我國人大常委有監督國務院工作的職權,這是最高的監督權,當然應該包括對國家經濟領導機關的國民經濟管理進行監督在內。至於國務院主管經濟工作的各部委,如國家計劃委員會等,均有權對全國的或者所屬經濟單位進行經濟監督,對違法者有權進行處理。其他經濟職能部門的經濟監督,主要包括會計、統計、財稅、銀行、物價等部門對各自范圍內的經濟活動進行的監督。經濟法給予這種監督以法律強制性的保證。
此外,還有法律監督。各級人大常委會可對與憲法、法律相抵觸以及不適應改革開放要求的經濟法規,依法予以撤銷或修改。
審計機構。我國憲法規定,國務院建立審計機關,對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財政收支,對國家的財政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等經濟主體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國家保證審計活動的獨立性,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審計監督的目的,是要使財政、財務收支正確合法,以促進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仲裁機構。當經濟法主體發生經濟糾紛,產生爭議時,首先應協商解決,不能達成協議,可由有關機構進行仲裁。有的經濟糾紛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仲裁委員會仲裁;有的勞動糾紛可由勞動仲裁機構仲裁。
經濟審判機構。包括:各級人民法院的經濟審判庭、森林法院、海事法院等專門法院。這些法院通過行使審判權,來保護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
7. 請教經濟法幾道題
1、選AC。因為BD不是民事責任形式,而是行政處罰種類。
2、選AC。B項不是它的職責,而D項會議記錄需版要董事簽名
3、選權ABCD。物權法第184條
4、選ABCD。負擔費用不明確的,按合同有關條款確定,條款無法確定按交易習慣,沒有交易習慣。雙方協議補充,不能協議補充的,由履行義務一方承擔。
5、選BD。此處交貨的以及貨幣接收方都是賣方出
8. 違反經濟法的法律責任分為
法律分析:(一)民事責任
民事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依法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經濟法主體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
(二)行政責任
行政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依法應承擔的行政法律後果,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行政處罰的種類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吊銷許可證、暫扣或吊銷營業執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行政處分的種類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職;留用察看;開除等。
(三)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構成犯罪依法應承擔的刑事法律後果,即刑罰。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的種類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的種類包括: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
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對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附加適用驅逐出境。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單位應當負刑事責任,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直接負責的責任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七十九條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繼續履行;
(八)賠償損失;
(九)支付違約金;
(十)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一)賠禮道歉。
法律規定懲罰性賠償的,依照其規定。
本條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9. 違反經濟法律責任所應承擔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承擔經濟法律責任的依據
1.事實依據。承擔經濟法律責任的事實依據,是指經濟違法主體實施的具體的、特定的經濟危害行為。首先,這種行為是客觀存在的,而不僅僅是經濟法主體的某些意願、想法或者傾向,它必須具有客觀性、外在性;其次,這種行為又是特定的、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概括的,它必須具有特定性、針對性。行為人實施的每一種經濟行為都必須是特定領域內的具體經濟行為,不可能存在超越具體經濟行為之上的一般經濟行為和抽象經濟行為,對於後者不能對其予以經濟懲罰;再次,這種行為從政治上、法律上、道德上都是應當予以否定評價的,而不是值得提倡、稱贊、鼓勵的,它必須具有消極性、否定性;最後,這種行為是在經濟法主體的自由意志支配之下所外化出來的,它必須具有能動性、反映性。馬克思指出:"如果不談談所謂自由意志、人的責任、必然和自由的關系等問題,就不能很好地探討道德和法的問題。"
2.法律依據。承擔經濟法律責任不僅要求具有事實根據,而且要求具有法律依據,也即是說,經濟法律責任不僅是事實責任,而且是法定責任,非法定的經濟責任,不能成為經濟法律責任,更不能依據經濟法律、法規的規定對行為人予以懲罰。
承擔經濟法律責任的法律依據就是經濟法律、法規對各種經濟法律責任的明文規定。大多數的經濟法律、法規中都有專章或專節規定"法律責任"或"罰則",在無專章或專節規定的法律、法規中,也大多包含有"法律責任"或"罰則"的條款。這些規定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對實施違法行為的主體即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予以明確規定;二是對主體實施的違法行為的性質、種類、情節、程度、後果等予以明確規定;三是對違法行為人實施懲罰的國家機關予以明文規定;四是對違法主體應承擔的具體懲罰措施予以明文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