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的利
A. 新的勞動合同法對員工有哪些利弊
合同還是簽的好,對員工本身也有勞動保障.注意公司加註的關於加版班和休息的條款.權 第一點你要明白,你和你們老闆的關系.你們是僱傭和被僱傭關系,不是老子和兒子的關系,有什麼不好意思的.第二點 你們老闆讓你們加班是掙你們給公司創造的盈餘價值,你說你們老闆不該給你們相應的報酬嗎?.你可以找老闆面談把加班的事盡量談開了,言語的獎勵可以說是空口白話一點價值都沒有.實在不好意思說的話,你可以請假,這很正當的.你可以說你上夜校也好,別的什麼也好.反正不加班就是了.
B. 勞動合同法優缺點
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勞動合同法》(草案),向社會各界廣泛徵求意見。就在意見徵集活動的最後一天,歐盟商會和上海美國商會同時向全國人大提交了各自的修改建議和意見。歐盟商會在建議書中明確指出,「新法律草案中嚴格的規定將限制用人單位的靈活性,並將最終造成中國生產成本的提高。生產成本的提高將迫使外國公司重新考慮其新的投資或是否繼續在中國的業務。」上海美國商會認為,《勞動合同法》頒布實施「可能會對中國的投資環境產生消極影響」。(《21世紀經濟報道》5月11日)
坦率地說,《勞動合同法》(草案)確實存在著立法思路僵化,缺乏靈活性的問題。在社會關系多元化的今天,資本與勞動的結合呈現出復雜的狀態,勞動合同關系只是資本與勞動結合的法律方式之一。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加工承攬,還是全員持股,都是規避勞資糾紛的重要手段。在華的外國商會之所以敢於公開叫板,原因就在於他們可以採取許多替代性選擇方案。
在筆者看來,我國《勞動合同法》(草案)至少存在下列四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立法的重心不穩。雖然《勞動合同法》著重解決勞動合同簽訂、履行中的問題,但由於當事人缺乏契約意識,政府和社會中介組織沒有為勞動者提供簽訂契約的基本環境和輔助手段,《勞動合同法》實施的社會基礎並不存在。如果不把立法的重心放在改善勞動合同簽訂的條件方面,而只是機械地在《勞動合同法》中羅列勞動者的權利和用工單位的義務,那麼,法律頒布之後必然會激化矛盾,產生許多不必要的糾紛。通俗地說,既然雙方都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意識,那麼,《勞動合同法》中規定再多勞動者的權利,也沒有實際意義。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首先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必須規定勞動「前合同義務」,為簽訂勞動合同掃清障礙,確保《勞動合同法》能夠貫徹落實。如果不解決勞動合同簽訂所面臨的社會問題,而只在勞動權利義務方面做文章,那麼,中國的《勞動合同法》仍然無法跳出傳統的窠臼,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仍然得不到切實的保障。
其次,政府義務「市場化」現象十分嚴重。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政府財政收入的絕大部分應當用來提高整個社會的保障水平,通過教育、職業培訓等手段,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競爭能力和職業素質。但是改革開放以後,絕大多數地方政府財政主要用來促進經濟建設,投資興建各類企業;更糟糕的是,由於中國的教育成本不斷增加,大學畢業生為了盡快收回教育投資,畢業以後紛紛選擇待遇較好的企業工作,而那些本來就難以吸引高素質勞動力的企業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這種政府培訓義務的「市場化」,不但導致整個社會勞動力資源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而且使得許多用工單位人為地增加了用工成本,降低了市場競爭的能力。《勞動合同法》(草案)不但沒有強調政府的義務,特別是在教育和培訓方面的義務,反而將憲法和其他法律所規定的政府義務轉嫁給用工單位,這樣一來,用工單位當然會表示不滿。如果不明確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在勞動合同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強化政府的職能,而試圖通過法律在勞動者與用工單位之間建立權利義務平衡關系,必然會引發各種各樣的矛盾。
正確的做法是,在《勞動合同法》中專門辟出一章,規定政府在勞動合同法律關系中的義務,將政府視為是獨立的法律關系當事人,而不僅僅是勞動合同管理者或者仲裁人,通過強化政府在勞動合同關系中應當承擔的法定義務,譬如上崗前培訓、提供必要的教育資源等,實現勞動權利義務的平衡。
第三,沒有考慮到市場經濟條件下用工形式的多樣化,在立法上抱殘守缺。比如我國溫州地區和珠江三角洲許多企業仍然採用計件工資制。《勞動合同法》(草案)過分強調簽訂勞動合同的形式,而沒有注意到這種傳統的用工方式,沒有採取措施通過法律保護弱勢群體的切身利益。
當然,從法律上來說,加工承攬合同與勞動合同具有本質的區別。但從保護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出發,必須在兩種合同之間找到共同的法律規范,防止部分加工企業通過改變合同的性質,規避國家現行的法律。
同樣道理,在實行全員持股的企業,勞動者的保護需要新的法律規范。如果因為勞動者同時也是企業的股東,而疏於對其保護,那麼,《勞動合同法》就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勞動合同法》(草案)沒有觸及到此類問題,沒有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規范,這就為未來產生問題埋下了伏筆。立法機關應當未雨綢繆,盡可能地考慮到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不能顧此失彼,弱化法律的作用。
第四,沒有明確勞動者的基本保障條款,法律重點不突出。勞動者基本權利保護制度就是最低工資制,至於是否簽訂合同,只是形式上的要求。如果不堅持最低工資制,而只是在合同形式方面做文章,那麼,《勞動合同法》毫無意義。
關於是否應該制定最低工資制,學術界確實存在著不同的意見。有些學者認為制定最低工資制以後,可能會提高用工單位的生產成本,用工單位會採取各種措施減少就業崗位,而這樣一來,又會造成大量的失業人群。其實,企業是當事人之間簽訂的契約,它必須受制於整個社會的大契約,如果不能通過最低工資制,保護公民憲法上的基本權利,那麼,整個社會將處於失衡狀態,企業的生存環境就會面臨危機。
C. 關於新勞動合同法的利弊
保護力度大對勞動者有利。
D. 勞動合同法的出台對公司是有利還是有弊
國家對勞動的立法是應該偏向勞動者,還是應該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的權益並重平等保護,一直是立法的難題,經過長時間的探索,終於,《勞動合同法》於2007年6月29日頒布、於2008年1月1日實行,這無疑是給勞動者的福音,但是,《勞動合同法》在保護勞動者的權益的同時不免也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所以現在網路上很多類似「勞動合同法究竟保護了誰?」的帖子滿天飛,但我相信,08年後新版勞動法出台,利還是要大於弊的。
准確的說,《勞動合同法》在明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的權利義務並重規范基礎上,又特別提出了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予以保護。可以說,相對於《勞動法》來說,《勞動合同法》作了「有限度的讓步」。從這層意義上講,《勞動合同法》還是要偏向於勞動者的。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用工不合理現象,如試用期過長、過分壓低試用期勞動報酬,甚至不過工作實際表現的好壞就隨意解除和員工之間的勞動合同等,而針對這些情況,《勞動合同法》都做出了有利於勞動者的決策,例如對各種類型的工作人員都約定了試用期。對試用期附加了約定,即換一次崗位就約定一個試用期,即便是一個員工在同一個單位內部進行調整,每調整一次,就約定一個試用期,試用期內用工單位或者員工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是無效的。還有一個地方的有明顯的加強,那就是維護勞動者利益和穩定勞動關系的書面合同形式。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二章第十條: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即只要用工行為已經存在,即被視為勞動關系成立,這時,勞動者就應該享有法律規定的相應權利。又如,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10年的,須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只要這部分勞動者遵守單位的規章制度,努力工作,單位就沒有理由解聘。即便是崗位調整,單位也會慎重對待。關鍵崗位員工,即企業的經營、管理、技術等重要職位,企業離不開這些人才,勞動合同到期了會續訂,達到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條件後,只要勞動者同意,企業會主動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類似的,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立法對勞動者的保護可見一斑。
在勞動合同解除的環節上,針對《勞動法》實施以來,非法解除勞動合同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弱勢勞動者屢屢遭受侵權的狀況,《勞動合同法》強化了對部分弱勢員工的強制保護。比如,在勞動者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勞動者在本單位連續工作滿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或者疑似職業病病人在診斷或者醫學觀察期間的,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其勞動合同。不難看出,法律對年齡較大、再就業困難和可能產生職業危害的勞動者,給予了更加強化的保護,充分體現了《勞動合同法》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立法宗旨。
類似的條款都很清晰,很明顯,新的勞動法偏向於對勞動權益的保護。《勞動合同法》的成果暫且不論,從出發點上,它是為勞動者謀福利,而事實也正是如此。當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在顯性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同時,這部法律也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用人單位的權益。
《勞動合同法》的宗旨之一就是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用人單位也是需要維權的。用人單位利用新的勞動合同法完全可以實現勞資共贏,加強了對用人單位的保護力度。具體的體現是滿足了用人單位靈活用工的需要,可以勞務派遣,也可以非全日制用工,鼓勵用人單位加強對員工的培訓,不斷提高勞動者的各項技能,通過公費專項培訓的勞動者,如果辭職,要想單位支付一定的違約金。對高收入的勞動者,單位如果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計發基數和計發年限得到了調整,目的是降低用人單位對員工的解僱成本。新的勞動合同法增加了用人單位保護自己商業秘密和知識產權的條款。按新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合同中用工單位和勞動者可以約定保守商業秘密和知識產權的義務,違犯規定的勞動者要向遭受損失的用人單位支付一定數量的違約金。這種方式使企業在用人制度方面更加靈活。那麼,說完新立法的優點,我們再來談缺點。作為一個新生事物,與其它任何的事物一樣,存在著兩面性,有其有利的、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不利的一面。《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者在滿足「已在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10年」的條件後,可以與用人單位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成為永久員工。對此,華為的做法是,拿出10億的賠償,這樣,這些工作滿8年的員工可以得到少則幾萬元、多至十幾萬元的賠償。但同時這些員工自身的身份也改變了,他們是重簽1至3年勞動合同的新員工。他們到明年新的勞動合同法開始執行後,將無緣享受與華為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即無緣成為華為的終身員工。若讓華為的這一殺手鐧取得成功,無疑會給全社會樹立起一個應對新勞動合同法的樣板。倘若社會上更多的企業予以效仿,勢必會傷害老員工的權益,使新的勞動合同法明年開始執行時,其保護老員工權益的條款,在這些企業中形同虛設。《勞動合同法》的即將實施,恰似「潘多拉魔盒」,讓一些企業與單位的「惡行」一下子「釋發出來」,我們可以認為是一種「災禍」,加劇了就業的難度,讓一些在崗職工「提前」失去了崗位。而這種現象的發生無疑是社會穩定的不利因素,即一定程度上,企業對《勞動合同法》的反應過於偏激也會帶來不好的反響。
就《勞動合同法》本身而言,條款中也存在弊端。第一,新勞動合同發中對勞動關系的涵義和勞動者主體認定不夠清楚。雖然《勞動合同法》對用人單位的范圍做出了明確規定,但是,對於勞動者的主體資格卻沒有能夠給出明確的規定。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勞動關系、僱傭關系、勞務關系等概念的認定存在一定的困難,很難區分,這些問題不能因為本法的頒布而得到妥善的解決。第二,關於違約金的規定操作性不強、標准不夠科學。雖然勞動合同期限為勞動合同必備的條款,但是,本法卻規定勞動者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提前30日通知用人單位,以此來解除勞動合同,且不得對勞動者設定違約金或者追究賠償責任。在這樣的情況下,勞動合同期限條款實際上就成為約束用人單位的單方條款,對於勞動者確沒有約束力。
到現在,《勞動合同法》已經出台實行了數個年頭,社會各界對其也是褒貶不一。它在加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上得到的成果是毋庸置疑的,但由此伴生的制度不完善、並沒有協調好各方的利益等問題也層出不窮,現狀雖是如此,但是若是多考慮勞資雙方的意見,盡可能考慮好各方的利益,弊端一定可以最小化。
最後,本人綜合一下對於企業和勞動者有了勞動合同法對雙方的權利都是一種約束,對於雙方的義務都是一種保護,相信我們的勞動合同法會越來越完善,利遠大於弊端。不管是企業和勞動者都要遵守這個法律,合理運用這個法律,規避工作做到位,要懂法而守法,遵守道德底線,為社會和諧多做貢獻。
E. 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到底保護誰的利益
理論上是保護雙方的利益,側重於保護勞動者,可實際恰恰相反
F. 勞動合同法的作用是什麼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在我國勞動力供大於版求的情況下,勞動關系主體權雙方中勞動者一方處於弱勢地位,因而 《勞動合同法》更加強調對勞動者的保護,同時也對保護用人單位合法權益給予了必要的關注,作出了相應的法律規范。
1、有利於理順勞動關系,在權衡國家、企業、勞動者三者利益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努力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和社會環境。
2、有利於加大國家宏觀調控力度,縮小貧富差距,通過法律手段引導國家經濟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面對的各種挑戰。
3、有利於用人單位順應勞動關系立法變化的趨勢,加快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構建和完善,推進用人體制機制的建設和創新,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向心力,減小人事相關管理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風險,促進用人單位長遠穩定發展。
4、有利於充分調動、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為企業、為社會多創財富,多做貢獻,以緩和貧富差距拉大引起的社會矛盾,進而為國家穩定,企業盈利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G. 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利與弊分析
《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對勞動者、用人單位產生的最大影響在於,加版大了對勞動者的保護力度,權加重了對用人單位違法成本。建議提出具體的問題,如:簽訂勞動合同應當注意的問題等,以便解答。另外,本單位開設了專為企業提供勞動法實務操作的培訓班,我們有著長期為企業提供法律服務的經驗,我們更深刻了解企業需要的是什麼,我們針對企業的用工管理過程中最容易發生糾紛的環節,提供可操作性極強的應對措施和應對技巧,讓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和勞動爭議處理不再被動。
H. 簡述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利益的保護
勞動合同法明確用人單位用工之日必須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通過書面勞動合同的形式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單位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未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工作一個月可以要求兩個月的工資。這樣,一方面以書面形式固定了勞資雙方的勞動關系,在勞動合同中明確約定崗位、工資、社會保險、加班費支付等內容,避免用人單位以沒有勞動合同只有事實勞動關系為由剝奪勞動者權益,致使勞動者有苦難言,缺乏有力維權證據的被動局面 用人單位在招用勞動者時,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等情況,有利於勞動者對企業、對崗位了解和對自己未來的期望和籌劃。對於工資報酬約定不明確的,實行同工同酬,這主要針對新聘用的人員,他們的工資往往低於同崗位的其他人員的待遇,干一樣的活,掙不一樣多的錢。此條規定旨在杜絕這一現象。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不規范企業違法用工,延長試用期期限、利用試用期隨意辭退員工、在試用期內少發工資,嚴重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現象。規定為試用期內員工的工資待遇設定了底線:可以有效地預防單位利用試用期做文章,損害職工的權益,杜絕個別企業永遠僱用試用期內的勞動者的惡劣用工現象。許多勞動者尤其是外地農民工不願與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他們的主要顧慮就是怕將來自己離開企業不容易、怕承擔違約金。其實勞動者的擔心是多餘的,勞動者離開企業很容易、很簡單,有三個途徑:一是按照勞動合同法36條的規定,雙方協商解除勞動合同,好聚好散,不傷和氣;二是按照勞動合同法37條的規定,勞動者只需提前30天以書面形式通知單位,30日後,即可與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當然,需要辦理解除勞動合同的相關交接手續);三是只要單位存在勞動合同法38條規定的拖欠工資、保險、未提供相應勞動條件、規章制度違法、非法強迫勞動等情形的,勞動者隨時可以告訴單位,就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企業經營發生困難,如果不允許企業卸下冗員過剩的包袱,企業經營會雪上加霜,反而會更大程度上損害全體職工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允許企業經濟性裁員,輕裝上陣,渡過危機,有利於企業的發展,有利於大多數職工的利益。但如果不嚴格控制經濟性裁員的條件和適用范圍,有些企業就會鑽空子,利用其隨意解聘員工,不利於社會和諧。勞動合同法41條明確經濟性裁員的各種條件,對於嚴格控制經濟性裁員的適用,保護勞動者權益有重要作用。實踐中固然存在一些企業為了減少人工成本,不給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的現象,但同樣大量存在外地農民工本身不願繳納社會保險的現象,就其原因,在於我們的社會保險制度不完善,社會保險統籌部分不能跨省轉移,勞動者跨省就業時,即使繳納了社會保險,退休時無法享受相應養老待遇,勞動者沒有積極性。勞動合同法本條倡導性的規定指明了方向,但具體內容還需要社會保險法出台相應規定。
I. <勞動合同法>利弊
勞動合同法的頒布是對勞動者有利的,但有很多企業都不予執行這是事實,就需要勞動者團結力量,一起聯合起來和用人單位協商。
J. 討論一下,最新的《勞動合同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首先先定位,您是勞動者還是用人單位,還是勞務派遣單位。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勞動合同法的基本出發點是為了維護勞動者的權益,
不過,作為用人單位,必須履行相關法律義務,和各種強制性規定,比如為員工購買社保,工傷保險之類屬於強制性規定,這樣也是為了維護單位利益,不然以後出現了工傷或者勞資糾紛,用人單位必須承擔相關程序未執行到位的懲罰。
對於勞務派遣,則是提高了准入標准,而且對勞務派遣的工作時間有了限制,以及工作崗位的限制,總體來說,勞務派遣受到的影響最大,或許會導致大批的勞務派遣公司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