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心得
⑴ 勞動與社會保障的意義,重要性
保障基本生活:國家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免除勞動者的後顧之憂,不僅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需要,也是人權保障的重要內容。
2.維護社會穩定: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是解放、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實行社會保障,有利於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增進社會整體福利,是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一項重要手段,從而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穩定。
3.促進經濟發展:首先,社會保障可以調節社會總需求,平抑經濟波動。其次,社會保障基金的長期積累和投資運營有助於完善資本市場。第三,社會保障確保勞動者在喪失經濟收入或勞動能力的情況下,能維持自身及其家庭成員的基本生活,保證勞動力再生產進程不致受阻或中斷。同時,國家還可以通過生育、撫育子女和教育津貼等形式對勞動力再生產給予資助,以提高勞動力資源的整體素質。
4.保持社會公平:社會保障是市場經濟國家保持社會公平的一個重要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會發展過程中因意外災害、失業、疾病等因素導致的機會不均等,使社會成員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參與市場的公平競爭;二是通過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的風險共擔,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縮小貧富差距,減少社會分配結果的不公平。
5.促進國民福利:現代社會保障不僅承擔著「救貧」和「防貧」的責任,而且還要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更廣泛的津貼、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從而使人們盡可能充分地享受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果,不斷提高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質量。
⑵ 學習《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感想
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通過立法而制定的社會保險、救助、補貼等一系列制度的總稱,是現代國家最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之一。作用在於保障全社會成員基本生存與生活需求,特別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傷殘、失業、生育、死亡、遭遇災害、面臨生活困難時的特殊需要。由國家通過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實現。由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優撫和安置等各項不同性質、作用和形式的社會保障制度構成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現代國家必須制定社會保障法律規范,保證社會保障制度真正得到貫徹實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社會保險制度。是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是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綱領,起到補償勞動者收入損失的功能。由國家依法建立,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傷殘、生育和失業時,能夠從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制度。
社會福利制度。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狀況,是其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是社會保障體系的最高綱領。廣義上與社會保障同義,狹義上指由國家或社會在法律和政策范圍內向全體公民普遍地提供資金幫助和優化服務的社會性制度。
社會救濟制度。其目的是幫助社會成員獲得最低限度的生活條件,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最低綱領。國家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對因自然災害或其他經濟、社會原因而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會成員給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社會優撫制度。指國家依法定的形式和政府行為,對有特殊貢獻的軍人及其眷屬實行的具有褒揚和有待賑恤性質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特殊綱領。
社會互助制度。指民間組織對部分勞動者的幫助,主要是解決政府政策規定之外、沒有很好解決但仍需獲得外界幫助的實際困難。社會互助是社會救助的補充,是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社會互助制度和個人儲蓄積累保障是社會保障體系的補充綱領。
個人儲蓄積累保障。是個人或家庭將部分資金存入銀行的一種保障形式,是社會保障的一種有效而必要的補充。社會互助制度和個人儲蓄積累保障是社會保障體系的補充綱領。
⑶ 社會與勞動保障法 感想
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成員的生存權利,通過強制性立法,予以保障的制度。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涉及了勞動保障和社會保障兩個既相關而又不同的工作領域。勞動保障包括勞動就業與再就業、職業與再就業培訓、勞動時間與工資分配、勞動安全與衛生、勞動關系的調整、勞動立法與監察等。社會保障又通常包括社會保險和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互助等;其中,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的主體部分,包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及生育保險等五項組成。勞動與社會保障的制度由國家立法,其職能由不同的國家職能部門來實施。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目標之一和這一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農村城鎮化、經濟成份和就業方式多樣化的出現,顯得越來越重要;實施這項制度、從事這項工作就顯得越來越緊迫了。 做好勞動與社會保障工作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的需要。十六大報告對勞動保障和社會保障工作分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報告中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就業問題是我國當前和今後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國家實行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改善創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重要職責。」十六大報告中還指出「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我們一定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認真做好勞動與社會保障工作。要廣開就業門路,推行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要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和農村社會保險制度。較好地保障企業下崗失業人員、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大力推行社會保障事務的社會化管理服務,減輕企業負擔;還要努力探索農村社會保障的新路子。
做好勞動與社會保障工作,是適應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的新形勢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的大中小型企業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應用,現代化工廠里需要的工人將越來越少,勢必會造成大批工人下崗失業,另一方面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如果不及時做好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工作和解決好剩餘勞動力出路問題,勢必會影響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勢必會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的工作就顯得猶為重要,這就需要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切實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切實做好社會保障工作。要與時俱進,在工作思路和具體方法上勇於探索,開拓創新,把握勞動與社會保障工作的正確發展方向;要構築勞動與社會保障工作責任體系,努力地推動勞動與社會保障工作不斷向前發展,這樣才能適應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的新形勢的需要。
做好勞動與社會保障工作是構建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的需要。勞動保障制度隨著人類勞動的產生而產生和發展,是勞動者創造社會財富的社會保障。社會保障制度則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成員生存權利的法律保證,發揮著社會的「穩定器」、經濟運行的「減震器」和實現社會公平的「調節器」的作用。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加強勞動與社會保障工作。要隨著形勢的發展而發展和變化,還要不斷進行改革和完善。在我們社會主義中國這個大家庭里,真正做到「人有所勞,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構建以人為本、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
⑷ 談一談你對學習社會保障課的心得體會
開學到現在有一個月的時間了,在這段時間的學習中,社會保障課帶給我的感觸頗深,安老師新穎的教學方式讓我相比其他課堂有別樣的體驗。
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並由大家集體推選一名主持人,引導大家集體參與到討論中,而老師卻不像之前那樣滿堂滿灌,學生又可以暢所欲言,毫不拘束。這種方式看起來毫無缺陷可言,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可以開動學生們的腦筋。可是,這畢竟只是我們的美好想像,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通過這幾次上課的情況來看,同學們好像都不怎麼進入狀態,只有老師讓討論的時候才討論,而且也只是說那麼幾句,參與熱情不高。更多的是拿著手機玩游戲或是摸著癟癟的肚子想著下課吃什麼,同學們極度懶散,那麼課堂效果也就不用說了。不是說我們的學生有多差勁,畢竟「中國式教育」已經在我們腦海里根深蒂固,影響了我們二十年。我們習慣了老師上課講而我們聽,習慣了思考而不主動講話,也許這就是中國人的惰性。現在突然換了一種方式,同學們難免不適應。可是,毋庸置疑,這種方式敢於突破常規,是對中國傳統教育的挑戰,只是,基於同學們目前的狀態,我建議老師能將課堂做個小小的調整:
首先,考慮到同學們對這種方式還不太適應,建議老師前半堂課講課,讓同學們明確課堂內容與具體要求,接下來再交由同學們小組討論,這樣課堂時間更加緊湊,既沒有傳統式的全堂灌輸,也不是完全的民主,或許會有橫好的效果。
其次,想在同學上課完全靠興趣,一個令大家都感興趣的課堂其效果是很顯著地,建議老師可以讓同學們就某個話題串個節目,既活躍課堂,節目背後的哲理有發人深省,事半功倍,真正達到了討論的目的。
無論如何,這不僅僅是一門社會保障課,更是一門關於人生的課,老師富含哲理的話,有事會讓我倍感壓力,但更多的是動力與精神的富足,希望老師能將這種教學方法堅持下去,也希望我以後能從中學到更多!
⑸ 結合《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談談在現實生活中勞動者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對於普遍的弱勢群體,只有在離職時狠搞一次用工單位 因為你在職時想完全讓用工單位按照勞動法實施,那是在做夢,你維權就辭退你,然後你失業了。
⑹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
1,不能成為依據
2、公司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可以申請勞動仲裁
⑺ 學完《勞動與社會保障法》這門課程後,談談本門課哪一章節的什麼內容讓你印象最深、最受用,為什麼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內容介紹:本書分為勞動法、社會保障法和法律救濟三部分,共三編二十一章,系統地論述了勞動法基礎理論、勞動法的產生和發展、勞動法主體、促進就業和職業培訓、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勞務派遣和非全目制用工、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工資、勞動安全衛生、職工民主管理、社會保障法基礎理論、社會保障法的產生和發展、社會保障法主體、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勞動爭議處理、勞動保障監督、勞動保障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隨著《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頒布和實施,以及社會保險等方面的法律法規的相繼出台,我國的勞動與社會保障立法不斷完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力求使學生掌握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的基本法律問題,全面反映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方面的立法現狀和最新發展,並緊密結合社會實踐,對現行相關法律法規進行闡述與分析。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為普通高等教育法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教材,內容系統簡練,並附有勞動與社會保障相關重點法律文本,適合高等學校法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專業學生學習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時使用,也可作為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中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工作的人員的參考書。
⑻ 舉例說明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司法考試基本上就沒有考過這個內容。如果是找勞動法的題還是比較多的。你可以到灋律@教育網的在線模擬考場找一下這個科目的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