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法遵循公平和諧
⑴ 社會法包括哪些
狹義社會法專指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
廣義社會法除狹義和中義之外,還包括義務教育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等。
⑵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遵循哪些原則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遵循正確的原則。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了「六個必須堅持的原則」。
一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決定》強調要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和政府的執政理念,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符合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
二是必須堅持科學發展。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把發展作為社會和諧的根基,而這個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牢固樹立和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五個統籌」,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真正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是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這就要求: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的同時,加快社會領域改革的步伐,大膽進行制度創新;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改革措施的協調性,逐步形成體現公平正義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充滿活力和富有效率的體制機制,使和諧社會建設獲得堅實的制度支撐;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和諧,建立健全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和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
四是必須堅持民主法治。這是貫徹落實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維護和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是一個民主法制的社會。沒有民主法制,就沒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必然是社會主義民主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法治不斷健全的過程。
五是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改革,就沒有動力,不發展,就沒有物質基礎。但在改革發展過程中,必須妥善處理好三者的利益關系,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真正做到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穩定保障和諧,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六是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黨的領導是我們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和諧社會建設是為了人民,和諧社會建設要依靠人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維護廣大人民群眾作為和諧社會建設者和所有者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真正形成促進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⑶ 為什麼社會公平正義是和諧的基本條件
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必須加緊 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必須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完善法律制度,夯實社會和諧的法治基礎。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樹立社會主義法制權威。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發揮司法維護公平正義的職能作用。
============================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據我初步統計《決定》至少十二次提到公平正義這個片語。可見,這是一個關鍵性的片語。反復研討《決定》,你會感到,黨中央把社會公平正義放在具有決定意義的位置。所以決定明確指出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
二十多年的改革實踐證明,一方面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巨變,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社會總體是和諧的。另一方面這個社會的確或隱或顯地存在嚴重的不和諧因素。因此中央專門會議研究的和諧社會建設問題,認為這是一個很緊迫的事情。胡總書記認為建設社會主和諧社會是一次新的長征。之所以有不和諧的因素,歸根到底是因為社會存在較嚴重的不公平現象。所謂不平則鳴,不平則上訪,不平則鬧事,從而影響社會和諧。我們可以舉出許許多多的不公平事例,比如分配不公平,司法不公平,教育不公平,壟斷行業的霸王條款造成的對消費者不公平等,我們幾乎隨處可見不公平。但是的所有的不公平現象的產生源於沒有保障公平的制度。本來社會主義制度是比資本主義制度不知道優越多少倍的制度,可就是有些在資本主義社會都能保證公平的事情卻在我們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卻保證不了。當然這不是社會主義制度不行,關鍵是人們對這個制度堅持不夠。所以,中央決定強調「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必須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 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為什麼這么好的制度堅持不了呢?關鍵在幹部。看看這些年來,被查處的腐敗官員有多少,加上不知還有比未被查處的貪官污吏多多少倍,人們心裡會怎麼想呢?還有一個官方公布的數字足可以說明問題:去年整個國家的財政收入才三萬多個億,但用於官員們的公款消費、公款用車、公款出國就達九千多個億,佔了國民總收入的三分之一。這個數字公布後,人們怎樣看待我們的領導幹部。我們不是講三個代表嗎?看看這個數字,我們究竟代表誰呢?所以中央《決定》一針見血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反腐倡廉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重大任務,也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促進社會和諧的緊迫任務。」
我們各級政府應當象中央一樣,正視實際存在問題!從好的黨風帶出好的政風,以好政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老百姓為什麼上訪?那是因為他還相信政府是社會公平正義的維護者,而我們對上訪者的態度卻不是一致的。有的甚至把上訪者看成是影響社會和諧的壞事。這種看法是與中央精神不合的。只要我們各個方面的工作做得大致看上去公平正義,誰還會去上訪啊。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政治路線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只要我們各級領導真正把中央這個《決定》當回事,並認真執行它,抓好黨風政風建設,堅持反腐倡廉,和諧社會才有可能形成。
⑷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亦稱「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回答完畢歡迎追問〜^_^
⑸ 法與和諧社會的法治的關系
法律是和諧社會法治的基礎與保障,和諧社會法治是法律的發展。
和諧社會法治的本質是法治,法治的根本在法律。法律為和諧法治提供條文闡釋,制度基礎與執行保障。
法律的理念與原則是和諧社會法治條文訂立的理念與原則。當代法律公平正義的原則,也是和諧社會的法治的原則。更是和諧社會的發展建設目標。和諧社會法律條文的制定離不開現代法律,正因為和諧社會法治的訂立是依據法律所以法律可以對其條文進行闡釋。保證其合法性、正確性、統一性。
法制是制度,法治為理念。法制的實體性是法治理念形成的基礎,正確的法治理念形成,離不開法制的客觀性。沒有法制為制度的法治便是空中樓閣。法治需要法制,法制在該法制基礎上,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為原則,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以及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和諧社會為目標,堅持不懈的完成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任務。
目的法治。達成和諧社會法治的目標必須要一個成熟的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
和諧社會的基本目標是建立一個社會各體系間對立事物的相同相成、相輔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補、共同發展的關系。事物間的協調統一,需要人類道德的自我修正,也需要社會法律的外界調節。因此,法律對調節社會間對立事物的關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諧社會法治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要手段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
和諧社會法治是法律的發展。是法律的升華,是人類歷史上最完善,最適應中國社會的法律。是以中國的基本國情為基礎發展的。
具體的不寫了,不然以後我寫材料人家還以為我抄襲的。
⑹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法律內涵是什麼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等。為此,全會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這些要求和部署,始終貫穿著「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這根紅線,讓人們看到了更加註重民生的政策取向。 收入分配最敏感: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有數據顯示,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2005年為3.2:1,收入分配不公已成為社會各種矛盾最主要的源頭。今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專題研究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問題,被社會輿論普遍評價為「直面現實、堅持以人為本、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7月初,以推進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為先導的新一輪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拉開大幕,此次改革將覆蓋約1.2億人。 六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到2020年,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之一是「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六中全會《決定》把「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列為了和諧社會六項制度建設的內容之一,提出要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促進共同富裕等。
⑺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遵循以下原則: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
第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二,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工作方針。
第三,必須堅持改革開放。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動力。
第四,必須堅持民主法治。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
第五,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
第六,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的領導核心和依靠力量。
⑻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二,必須堅持科學發展。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工作方針;
第三,必須堅持改革開放。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工作動力;
第四,必須堅持民主法制。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工作保證;
第五,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工作條件;
第六,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核心和依靠力量。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指出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五個統籌",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必須注重社會公平,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使改革發展穩定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確保社會政治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
⑼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遵循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是什麼
指導思想:
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
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
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
、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
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
、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基本原則:
第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把以人為本貫徹始終,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標准,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二,必須堅持科學發展。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工作方針。構建社會主義牢固樹立和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切實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統籌兼顧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三,必須堅持改革開放。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動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體制的改革和創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第四,必須堅持民主法制。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通過民主法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第五,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穩定保障和諧,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久治安。
第六,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核心和依靠力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同時維護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的因素,形成促進和諧社會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局面。
⑽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遵循什麼原則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遵循的原則:
第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把以人為本貫徹始終,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標准,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二,必須堅持科學發展。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工作方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牢固樹立和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切實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統籌兼顧城鄉、區域、經濟社會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三,必須堅持改革開放。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動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體制的改革和創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第四,必須堅持民主法治。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通過民主法治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第五,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穩定保障和諧,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第六,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核心和依靠力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同時要維護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促進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延伸:
1、我國為什麼提出構建和諧社會:
①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和諧穩定的社會條件。
②我國經濟社會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依然十分復雜,資源能源越來越緊張,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難度越來越大。
③我們需要一種新的觀念,一方面注重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注重社會和諧。
2、為什麼要構建和諧社會:
①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
②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
④是縮小地區間的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
3、和諧社會內容:
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