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與法父親

社會與法父親

發布時間: 2022-03-07 13:42:33

A. 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欄目的聯系方式如何聯系

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欄目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北京海淀區復興路11號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中國法治報道》
郵編:100859 電話:010-68166385

B. 父親不給兒子交學費,兒子不給父親養老。從法律和道德兩個方面來講

一、《婚姻法》第二十一條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

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

《婚姻法》還規定: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於子女已經死亡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贍養義務。

《憲法》規定,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

二、父母子女乃至普通人長晚輩之間講究「仁」、「孝」,這是中國幾千年來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

仁者,愛人。心中有他人,才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才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心中有他人,才會與人為善,與人方便。
心中有他人,就會「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苦他人所苦,樂他人所樂」。就會盡己所能,幫助親人和別人。

一個人心中有他人了,心量放大了,就會變得無私。就會想方設法幫助別人、成就別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謀求自己生存發展的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生存和發展。

「老吾老及他人之老,幼吾幼及他人之
幼」。尊敬自己的長輩推及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後輩推及愛護別人的後輩。

「孝」道精神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帝王以孝治天下,做人則以孝為根本,一個「孝」可以說貫穿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

孔子就曾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算養騾子養馬,也需要按時給它喂點草料呢,如果對父母態度不恭敬,就算贍養父母,和養騾子養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古人有句話說「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寒門無孝子」,孝道講究的是心,而不是事,如果把給予父母的生活條件是否優越,作為判定是否孝順的標准,那窮人的家子弟就永遠沒有孝子了。但歷史事實恰恰相反,自古是寒門出孝子,國難顯忠臣,越是貧窮的人家,越容易出現孝子賢孫;越是那些富貴人家,越容易出現違逆父母的不肖子孫。

做子女的要更多地體諒父母長輩,哪怕長輩真的有錯,那畢竟是生你養你的父母長輩。想想,從嬰兒呱呱墜地,如果父母真沒養你,你又是如何一天天長大成人的?

現代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可以說與古代不可同日而語,如果還真有父子互不相養的事情發生,那就是不仁不孝到極致了,連動物都不如了。如果動物會表達,也會不屑一顧的。這人,還如何能稱之為人?

C. 油畫《父親》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是什麼

看到這幅油畫,讓每位讀者的意像中充滿了這位純朴的農人,不禁讓我感懷,這也許是作者對父親及終年耕作土地的默默感恩。畫家筆下濃厚的油彩和西方現代藝術中超寫實的手法巧妙地採用了特寫構圖,精微而細膩的筆觸,淋漓的汗水從臉上的毛孔中滲出。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摯、純朴憨厚的父親畫面,即使沒有斑斕奪目的華麗色彩,也沒有激越盪漾的宏大場景,但作者依然刻畫得嚴謹朴實,細而不膩,豐滿潤澤。背景運用土地原色呈現出的金黃,來加強畫面的空間感,體現了《父親》外在質朴美和內在的高尚之美。頌歌般的畫面色彩十分莊重,生動感人,是對生活中勞動者的崇敬和贊譽。
鮮明的影象總是能一下射入腦海,於是撞擊到心靈的某個部位,久久不能釋懷。第一次看到羅中立的油畫作品《父親》,中國農民的形象就開始在我心中定位。面朝著的黃土,背朝著的天,混著泥土的汗水,深邃不見的眼,這就是作者要表達的農民一生的縮影。
自油畫作品《父親》出世至今,對它的好評從未間斷,人們對畫中的各部分索取得淋漓盡致,讓農民的兒女能湧出淚來,讓人們浮躁的內心肅然起敬,這是屬於農民個人的魅力,更是這幅油畫給我們帶來的一種無形的力量,是「不問收種,只問耕耘」的特殊情感,是這一生貢獻給土地的有力證明!
顯然,我們能從畫和題目中知道畫中人的兩個身份:農民和父親。他是一位農民父親。父親為了兒女的奔波是一種無私的奉獻,農民父親為了兒女的耕作是一種血淚的勞苦。我注視畫中的這位農民父親,日光強烈照射下的臉都能反射出光來,我愈發覺得這張臉像一張明鏡,照映著我們的心,明鏡中仍有深深的裂痕,那是春下秋冬的風雨無阻,那是冷暖不知的歲月旅途。
是的,這是父親,農民父親!指甲里還存有腳下的泥土,眉梢上還掛有灰色的汗珠,碗中有水已經發黃卻泛起金光,笑得不知所措甚至有些麻木,就這樣,感動得我們一塌糊塗。
這樣一幅優秀的油畫作品,將作者的才華無疑地展示出來,在中國的油畫史上默默築起一座里程碑。作者拋給我們一張父親的臉,寫實的手法與細膩的刻畫竟然讓讀者看懂了神與神的相通。豐子愷說:「藝術鑒賞時最先由感覺,其次動感情」。我覺得,還有最後出感悟。這幅偉大的作品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已經不僅僅是父親的形象,不僅僅是農民父親,而是這片土地的兒子,祖輩曾經灑滿血汗的這片土地,是否會有後來人依然繼承這樣的「父親」,隨著時代浪潮的湧入,是否還有人安心於去做這樣的「父親」,我想,這是我們當今應該引起的對二十年前這幅《父親》的思考。作者深諳農民的困苦,懂得農民的歡樂,更理解農民的需求。《父親》能夠激起我們對於人民由衷的熱愛、贊美和強烈的責任感,激起我們發自內心的感情波瀾,而不只是一聲悲天憫人的長嘆。藝術融鑄入人們的思想感情之中,深刻地表現出中國農民的力量和希望。命運給予他為土地的興衰而抗爭的責任,命運同時也給予他為家庭的成敗而打拚的勤奮,命運給予父親善良的心,純朴的情,與世無爭的信念,在陽光下曬得那麼自然黝黑的皮膚。即使這一生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也從未有一聲嗟怨,只要看到那秋日陽光下大片大片的金黃,微笑一年一度地湧上心甜。
作者這樣鮮明的藝術語言堪稱驚世之筆,心底波瀾暗涌,聆聽內心的震撼,是作者筆下「父親」的呼應,不用更多的語言便能隨時嗅到濃重的鄉土味道。羅丹說:「像在藝術領域的其它部門一樣,誠摯是唯一的法則」。誠摯的作者創造了誠摯的父親,賦予作品強大的生命力,不禁讓人感嘆藝術價值可以如此之高,如此之深刻。當我們凝視一個陽光下的慈父時,它的意義已不僅限於農民的力量所在,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它已經涉及了人類靈魂的象徵。
也許《父親》那破了又鋦起來的粗瓷碗,早已放進歷史博物館,今天面對《父親》,我們仍能領受一種逼人的燒灼感。那張被疲勞所摧殘,被太陽所炎曬而布滿皺紋的臉,將是我們無法忘卻的臉,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親,也是中華民族滄桑歷史的見證。《父親》點燃我們心中沉積已久的熱情,無論是作者的創造,還是讀者欣賞,都是賦予藝術的偉大使命!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該畫獲得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放大表現老農的《父親》已成為中國當代人像油畫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羅中立(當時還是四川美院的一名學生)也由此被譽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畫壇的一面旗幟。羅中立的油畫《父親》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價格為400多元。盡管美術館收藏作品支付的僅僅是材料費,但對畫家來說,作品被國家美術館收藏是一種莫大的榮譽。
羅中立,1948年出生於重慶郊區,1968年從四川美院附中畢業後主動到大巴山農村生活10年。1980年,尚在四川美院學畫的羅中立以一幅超級寫實主義作品《父親》而一舉成名,該作品以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飽含深情地刻畫出了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深深的打動了無數中國心。
1975年的除夕夜,羅中立在他家附近的廁所旁邊,看到一位從早到晚一直叼著旱煙,麻木、呆滯守糞的中年農民。羅中立回憶當時:「一雙牛羊般的眼睛卻死死地盯著糞池。這時,我心裡一陣猛烈的震動,同情、憐憫、感慨……一起狂亂地向我襲來,我要為他們喊叫!」後來,他畫了守糞的農民,之後又畫了一個當巴山老赤衛隊員的農民,最後才畫成現在這幅《我的父親》,開始畫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後改成《我的父親》(又名《父親》)。
作為《父親》的「伯樂」,栗憲庭回憶說:「發現《父親》其實很偶然。1980年,羅中立創作完油畫《父親》時還是四川美術學院的學生,當時這幅作品參加四川省青年美展,《美術》雜志社領導去參加了,帶回來一些照片。我是《美術》雜志的責任編輯,有發稿權,在辦公室看見《父親》照片時,我跟羅中立並沒有交往,之前只是刊發了他的女知青圖等作品。但《父親》讓我特別震動,畫的尺寸是用畫偉人的規格,畫里的農民父親形象強調了真實的面貌,充滿了人性關懷。雖然當時他還是個學生,我還是在1981年第1期《美術》雜志封面上選用了。」栗憲庭當時也是頂著壓力刊發《父親》的,但讓他欣慰的是,《父親》得到了中國青年美展很多評委的認同,隨後《父親》被評了一等獎。
當然,在那個年代,這幅畫不可避免要受到非議。有些批評家說,《父親》「污衊了中國農民的形象」,「沒有反映解放後中國農民的新變化」。於是,油畫《父親》在最後定稿時,就有了一處細節的修改。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在父親的左耳上,夾了一支圓珠筆。據說,這樣就體現了解放後的農民已經是有文化的農民了。把一切藝術品都貼上政治標簽,是「文革」期間最為流行的藝術思想。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這種有害的思想流毒還遠未肅清,對油畫《父親》的影響也不能倖免,圓珠筆這個小小細節是那個時代抹不去的標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個細節深刻地詮釋了油畫《父親》本身產生的歷史,成了《父親》的胎記。它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外延意義比用文字來解釋要好得多。
2005年,已是四川美院院長的羅中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表示,要重畫《父親》。他說,「當時《父親》的社會性更勝過藝術性。如果在20年之後的今天,讓我再畫《父親》,我會更多的從繪畫、藝術本身來構思,不會還是社會屬性很多的那種東西」。
油畫《父親》所承載的東西是不可能重寫重畫的。《父親》一旦誕生了,它就屬於歷史了。我贊同當年大膽推薦《父親》的資深藝術批評家栗憲庭的觀點,「重畫《父親》沒有意義,即使是畫一個當代農民父親形象也無法超越當年的《父親》」。我想,甚至連那個不倫不類的圓珠筆都不能修改。它可能是敗筆,是政治符號。但它佐證了「文革」後,中國藝術在思想解放的道路上走得如此艱辛;它讓我們今人反省,不要走回頭路,不要重演歷史的笑劇。

還有一些比較長 貼給你吧

9月,《美術》發表了邵養德的長篇文章《創作、欣賞、評論》。文中說:青年畫家羅中立同志創作的《父親》,是幅反映當代農民"疾苦"的油畫。自從在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展出以後,得到很多人的贊賞,感動了更多的人。足見創作農村題材的主題性繪畫,已受到普遍的重視。但是,藝術家如何反映農民的"疾苦",這是值得探討的重大課題。

有的評論者說,《父親》"是當代中國農民的形象",還是"八億農民的父親"呢�這種說法是否恰當,也是值得商榷的。本文作者結合《父親》的創作思想並針對有關評論,得出不同看法,不一定正確,請大家不吝指教。

我國十億人口有八億是農民,藝術家關心農民,熱愛農民,並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努力塑造農民的形象,無疑的應當得到有力的支持和鼓勵。但由於我國農村幅員遼闊,生產力很低,工具落後,農民辛辛苦苦地干一年,到頭來生活還是貧苦的,凡是由城市到農村的人,都會發現農民的苦楚。在這方面,藝術家較一般人會更加敏感些。苦是嚴酷的事實,無法否認。如果藝術家把他在農村所觀察到的一切,都如實地反映在作品中,是不是就等於真實地反映了農民的現實生活�對於這個問題,一般人的認識,可能持肯定態度,但作為藝術家,不應當把自己的視野局限於一般人的視平線上,藝術家應當比一般人看得更遠些,要看到普通人看不見的東西,也就是說,藝術家要有深刻的、積極的潛意識活動,在作品要滲透藝術家的崇高理想,對生活不能採取消極的旁觀態度。因此,觀察農民的苦,是一回事,如何反映農民的苦,又是另一回事。雖說,藝術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決定藝術,但生活不等於藝術,藝術也不等於生活。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然而像這樣的問題,並不是在我們所見到的美術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地解決。

羅中立同志在完成了《父親》一畫的創作之後,曾給《美術》編輯部去過一封談創作經驗的《信》,從《信》中看來,他在構思《父親》的時候,態度是坦率的,感情是真摯的,思想是樸素的。他在重慶的廁所里偶然碰見了一位衣服襤褸、蓬頭垢面的"守糞人",一下子觸動了他那易受感動的心靈,頓時產生了要表現"受苦人"的創作念頭。羅中立同志很重視視覺感受,也懂得視覺形象給普通人造成的感染力,所以,他決不能放鬆對那"守糞人"的跟蹤觀察和細心推敲:

"那是75年的除夕之夜,雨夾著雪粒不斷地向人們撲來,冷極了。在我家附近的廁所旁邊,守候著一位中年的農民,早晨我就注意到他在雪水中僵直的動態,他用農民特有的姿勢,將扁擔豎在糞池坑邊的牆上,身體靠在上面,雙手放在袖裡,麻木、呆滯,默默無聲叼著一支旱煙。一直到晚上,他都呆在那兒,不同的只是變換著各種姿勢。……"

"夜深了,除夕歡鬧的聲逐漸安靜下來,我最後一次去廁所,只見昏燈之下他仍在那兒,夜來的寒冷將他'擠'到糞池邊的一個牆角里,身體縮成了一個團,而眼睛,一雙牛羊般的眼睛卻死死地盯著糞池,如同一個被迫到死角里,除了保護自己之外,絕不準備作任何反抗的人一樣。這時,我心裡一陣猛烈的震動,同情、憐憫、感慨……一起狂亂地向我襲來,楊白勞、祥林嫂、閏土、阿Q……生活中的、作品中的、外國的,亂糟糟地擠了我的眼前。我不曾知道他今天吃了些什麼度過的,我回家取了兩塊月餅給他送去,好久他說不出一句話,真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一定因他太老實,才叫他來干這份苦差。事情常常是這樣的,老實的農民總是吃虧,這,我知道。'我要為他們喊叫�'這就是我構思這幅畫的最初沖動,……"

對生活的認識,不能完全建立在直觀上。直觀有時是會騙人的。以"守糞"而言,並不見得是"吃虧",是"苦差"。西安市區守糞的農民也很多,據他們說,能夠到城裡去守糞,是生產隊對困難戶的照顧,有些老、弱、病、殘,乾重活有困難,希望干點輕活,守糞屬於輕活。雖說,"守糞"有點臟,可能被人瞧不起�這是城裡人的看法,農民祖祖輩輩跟糞打交道,對糞不抱什麼成見 ,但活不重,工分也不低,絕不像羅中立同志所敘述的那麼"亂糟糟"。在農民看來,"守糞"絕不是什麼下賤的事,不管"老實"或"不老實"都有"守糞"的可能,當然,"老實"人更可靠,這是用不著"同情"、"憐憫"和"感慨"的�只有那些出於某種優越感的人,才想到:"要為他們喊叫�"實際上是完全多餘的,甚至是莫明其妙的�

如果說"守糞"是"苦差",那也不是為了地主和資本家,而是為國家、為集體、為個人,談不上"吃虧"或"不吃虧"。由"守糞人"聯想到楊白勞、祥林嫂、閏土、阿Q等,也是沒有道理的;如果這些人能為自己"守糞",恐怕命運還不至於那樣悲慘�應為當舊社會的農民不能為自己"守糞"而"喊叫"�

舊社會的農民干"苦差",新社會的農民也干"苦差"。從表面看來,"苦差"都是一樣的,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農民在舊社會吃的"苦",沒完沒了,在新社會吃"苦"是為了未來的幸福;覺悟很低的農民也懂得"甜"從"苦"來,這樣一個樸素的生活道理。

羅中立同志既然把為"守糞人""喊叫"作為創作《父親》的"最初沖動",那麼,在人物刻畫上,就要使農民"吃虧"、干"苦差"形象化,正如他自己描寫的那樣--

"站在'父親'巨大的頭像面前,就會產生強烈的視覺上的效果,這是我盡量地把畫幅加大的原因,如果這幅畫縮小一半,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大,也是我的語言之一。只有這樣,在這巨大的頭像面前,才使我感受到牛羊般的慈善目光的逼視,聽到他沉重的喘息,青筋的暴跳,血液的奔流,嗅出他特有煙葉味和汗腥味,感到他皮膚的抖動,看到從細小的毛孔里滲出汗珠,以及乾裂焦灼的嘴唇,僅剩下的一顆牙齒。可以想見那張嘴一輩子究竟吃了些啥東西,是多少黃連�還是多少白米�……父親--這就是生育、養我的父親,站在這樣一位如此淳厚、善良、辛苦的父親面前,誰又能無動於衷呢�會有什麼樣的感想�又是哪些人不了解、不熱愛這樣的父親呢��"

羅中立同志用語言描寫的這位"父親"和用繪畫手法刻畫的那位《父親》是完全一致的。他的確是懷著極大的熱忱描繪農民的,希望通過細節的精緻刻畫塑造一位"淳厚"、"善良"、"辛苦"的《父親》,但繁瑣的細節描繪反而損害了人物的形象。比如說,《父親》"僅剩下的一顆牙齒",不管吃"黃連",還是吃"白米",反正遲早總要脫落的,所有生理上的退化現象都是無法防止的,再幸福的人也是要死的,作者僅僅依靠細節維妙維肖的刻畫,並不能完成人物的性格的塑造。

從生活實際出發,一個"受苦"的農民,如果牙齒脫落,還要設法鑲假牙,不僅為了實用,也是為了美觀。追求文明,是人的願望;愛美,是人的崇高品性。農民的生活條件雖然差一些,但他不願外人聽見他"沉重的喘息";不願外人"嗅出他特有的煙葉味和汗腥味";也不願外人看見他"乾裂焦灼的嘴唇",這些生理上的缺陷或生活上的不良習慣,農民一樣認為不美。如果遇到羅中立同志描寫的那樣的農民,要是免費給他照個像,他是斷然要拒絕的,誰都不想給別人留下一個醜陋的印象,農民也有自尊心。只要到過農村,到處都可以看到農民的住處掛著死者的"遺像",不論是窮還是富,都穿戴得整整齊齊,坐得端端正正,沒有一個是歪鼻斜眼,汗流滿面,手裡端個破碗,可可憐憐的樣子的。為什麼�這決不是農民的虛榮心,而是愛美的表現,文明的表現。

我曾經拿著《父親》徵求過農民的意見,他們普遍不喜歡,說它是"要飯的"�叫化子 ,要是讓他們把《父親》掛在自己的牆上,每天欣賞,他們是不願意的。

不知道,畫家為什麼喜歡農民的缺點,生理上的缺陷,畸形怪狀,也許認為這有畫頭,能入畫,有意境。欣賞丑,以丑為美,是一種病態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審美觀。

公元前一世紀,希臘有個名叫安提阿庫斯的詩人,在提到一個奇醜不堪的怪人時,曾提出這樣的問題:"既然沒有人願意看你,誰願意來畫你呢�"近代有人作出答復:"不管你是多麼奇形怪狀,我還是要畫你。人們固然不願意看你,他們卻仍然願意看我的畫,這並不是因為畫的是你,而是因為這畫是我的藝術才能的一種憑證,居然能把你這樣的怪物摹仿得那麼維妙維肖。"�萊辛:《拉奧孔》,第12頁

如果有人借著畫農民的"丑",以證明自己的繪畫天才,他是不會受到農民歡迎的。我們反對把農民畫的又黑、又暗、又澀,像個"煙鬼子",但並不是說,畫的又紅,又亮,又光就"美",僅僅追求表面效果,任何時候都是不美的。外在美要和內在美相統一。

《父親》一畫,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贊賞,主要是它表現方法新穎,視覺效果強烈,初次接觸,使人受到很大震動。這就是照像現實主義造成的效果,說明這種方法還有可取之處。我們欣賞一種藝術品,不能僅僅停留在第一感覺上,初次感覺到的東西還不能很好的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好的感覺它。一件富於感染力的作品,未必是壞作品。當然,好作品應當是既有強烈的感染力,又有巨大的滲透力,它不僅訴諸人的感情,還要訴諸人的理智,這才能經得起欣賞者的推敲。

《父親》一畫的內在涵義是經不住推敲的。從這幅畫多次改名字就可以證明這一點。羅中立同志最初畫了守糞的農民,以後又畫成一個當巴山老赤衛隊員的農民,第一次預定的畫題是"粒粒皆辛苦",經一位老師建議改為《我的父親》,後來一位老畫家定名為《父親》。題材、主題思想和表現方法,始終未變,只是在名字上改來改去�畫名有"畫龍點睛"的作用,給一幅畫取個好名字是很重要的 ,好名字總是切合內容的,不能游離太遠。羅中立同志的這幅畫,不管改過幾回名字,但它始終是一個老年農民,這個農民在舊社會受過苦,在新社會也沒有享過福,始終是個受苦人。這是畫面本身告訴人的主要內容。畫名始終應當把握這一點。雖然不同的畫題或許是表現同一個內容的,但人們可能根據不同的畫題寫出內容不盡相同的評論。試想,如果羅中立同志畫的這幅畫,題名是"守糞人"或"巴山老赤衛隊員",評論會成為另一個調子,但改為《我的父親》,或《父親》,評論者自然要圍繞著"父親"寫文章 。固然,這幅畫由"粒粒皆辛苦"改為"我的父親",最後定為《父親》,羅中立同志認為把他的"全部想法和感情都說出來了"。但這樣大的題名,畫面的內容是否承受得了�題名過大,加重畫面的負擔,使題名與內容脫節,造成名不符實的弊病。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內容適應畫題,就不免要苛求畫家,這是很不恰當的;如果讓畫題勉強適應內容,使人感到題名是強加於畫面的,評論也會強加於讀者。我們希望畫名與內容應當名實相符,不要讓人產生歧義;評論與作品應當互相適應,不要使人感到過火或不足。

目前看來,根據《父親》這個題名所作的評論�包括羅中立同志給自己作的評論 ,都不免有些過火,使人難以心悅誠服。誇張、過火總是不好的,尤其是藝術評論,寧可不足,留有餘地,不要過火,失於虛誇。歷史是不會埋沒傑作的,好作品經過千百萬有眼力的反復評論,始有定論。一張作品�即便是佳作 剛一問世,就把它評得很高,幾乎是最後的結論,使別人不敢說話,這未必能得出公正的結論。

西來同志在《青春的旋律》一文中說:"《我的父親》的出現,說明藝術從天國向現世回復,無論它的作者是否自覺,它都反映了把被顛倒的歷史重新顛倒過來的趨勢,反映了現實主義的勝利和革命人道主義的勝利。"

這種評論,使人感到,好像以往�至少是近一二十年 的藝術都在"天國"游歷,沒有反映現實,為了抬高《父親》,貶低以往的藝術�甚至在"十年動亂"中也有一些好作品 ,是很不妥當的;現實主義是我國文學藝術的主流,它的勝利不應以《父親》為分界線,難道以往的現實主義藝術都失敗了�這是無視歷史事實的。羅中立同志所描繪的《父親》,確實反映了農民的"疾苦",但這些"疾苦"是在農民當了歷史的主人以後發生的,有些"苦"是由舊社會延續下來的,有些"苦"是我們的錯誤政策造成的,總之,這些苦是難免的,看見農民的"不幸",為他們喊叫幾聲,也不是不可以的,使社會更加關心農民,改善農民的處境,這沒有什麼不好。但像這樣的主題曲,也不能認為是什麼"革命人道主義的勝利",如果《父親》一畫出現在30年代或更早一點的歷史時期,或許還說得過去,即便那樣,《父親》也不是中國美術史上第一幅"革命人道主義的勝利"的作品。

曾景初同志在《畫什麼·怎麼畫·美在哪裡》一文中說:

"他不是某一個農民的父親,是我國經過十年浩劫的八億農民的父親,也是當代中國農民的形象。這個形象所體現的力量,是撐持我們整個民族、整個國家從過去走向未來的偉大力量。但他生活在最下層,過著不聲不響的勤勞艱苦的生活,從他身上,可以看出我國農民農村的縮影。"

把《父親》作為八億農民的典型代表,是很勉強的,是軟弱無力的,缺乏足夠的說服力。藝術家有權塑造各種不同類型的典型人物:先進的,中間的和後進的。羅中立同志所創作的這位"父親",年近花甲,30年生活在舊社會,30年生活在新社會;前半生受苦受罪,給他的肉體和精神留下很深的傷痕,這是令人同情的,憐憫的,感慨的;後半生雖然還受苦罪,但他的處境多少總有些改善:政治上不再受壓迫,經濟上不再受剝削,他已經成為歷史的主人,成為自己的主人,雖然生活不免苦一些,勞動不免累一些,勞動是免不了的。勞動不僅是農民的第一需要,而且是逐年累月養成的習慣,他們是坐不下來的勞動者。如果,認為勞動就意味著受"苦",這是不妥當的。把80年代的中國農民描繪得依然"麻木"、"呆滯",用一雙"牛羊般的慈善的目光","逼視"著我們�不能認為是健康的、正常的、合乎情理的 ,類似這樣的形象,很難使人產生美感。這是有目共睹的。在藝術中刻畫這樣的形象是完全必要的。這是舊式農民的性格特徵和形象特徵,30年後,依然如故,使人難以理解。即便如此,他也只能是個中間人物的典型,根據它的藝術效果:"麻木"、"呆滯",消極等待,逆來順受,悲觀失望�他還是一個沒有解放的舊式農民 ,作者在他身上沒有注入任何崇高的革命理想,不知道他怎麼會成為"八億農民的父親"呢�難道八億農民都是傻瓜,就會接受這樣一位"父親"嗎�把這樣一位"父親"強加於八億農民是沒有道理的�至少是不慎重的�

藝術創作要注意社會效果,藝術評論也是要注意社會效果,不要言過其實。過火的評論,表面上是為了拔高藝術品,實際上是傷害了藝術品的客觀真實性。當然,評論者的出發點是好的,出於一時的激情,說幾句過火的話,也是難免的,如果冷靜下來,過一段時間再重新評論,很可能不堅持原來的看法。作品和評論都要經得住時間的考驗,不要說一件藝術品好,就好得了不得;說壞就是壞得一錢不值。豈不知當大家說某件作品好或壞的時候,仍然有人持不同看法,應當允許不同看法同時存在,在藝術評論中,不要強求一律,經過不同觀點的爭論,才可能為正確評論一件藝術品找到共同的思想基礎,得出比較公正的結論。

《父親》是羅院長畫的在那個時代的作品,,適合那個時代,在當時有創新精神,當時是每個畫家都去畫毛主席,去歌頌毛主席,而羅院長卻用了畫主席大的紙去刻畫一個老百姓,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 。

D. 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頻道微信號是什麼

為了房子來他們用進了各種手段,我源有自妹五人,農轉非轉到鄒城市南屯煤礦,大藏立華礦務局退休,三藏美在南屯綠化隊,四藏奎英南屯托輥廠,五藏嬌媚南屯公寓還是有單位的人,父親去世早,老的所逼我18歲就叫我結婚了在家入墜的,我兒在家叫我娘都叫奶奶的,十幾年以後,孩子他爸不在了,我有回到娘家了,以後老的病了,問我要五千元錢我沒有,我光生氣了,我想我和他們一樣有安定的工作怎麼也行,老的病差不多都是我伺候,他們上班有空才去,有什麼事都不和我說,四人偷偷的把房子轉到他們的名下,我為這個家負出一輩子的代價,一步走錯,步步錯,他們為了房子對我太狠毒了把,當時我要找我父親的同鄰說道說道,他說這是沒人管,說把錢送醫院也不給我,還是人說的話,為了房子沒打,沒罵怎麼這么毒辣,真的沒有公理嗎,我不該找個說法,把我的那份還給我,

E.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裡面有爸爸死了的女孩叫佳佳

谷欣妍、谷恬麗、谷靜軒、谷曼珊、谷淑瑜
谷思嫻、谷妍姝、谷怡然、谷靜姝、穀雨澤
谷思淼、谷晨曦、谷馨茹、谷念芸、谷鈺涵
谷伊可、谷亦萱、谷紫依、谷芳菲、谷冰清

F. CCTV12社會與法頻道怎麼發話題 我想求助社會給我一個幫助,我該怎麼處理眼下的事 我自小父母離異

報警了

G. 中央電視台《社會與法》欄目聯系電話是多少

中央電視台節目咨詢電話
熱線電話:010-68500168(24小時語音自動查詢)
總編室值內班電話:010-68506424
(周一至周五容
17:30-22:30;節假日8:00-22:30http://www.cctv.com/service/phone/這里有每個台更為詳細的電話號碼
可以去查詢一下

H. 8月6日的中央十二社會與法台,講的小男孩帥帥得了白血病而他的爸爸不配合骨髓移植的節目

現在孩子已經去世了。得這種病,和癌症差不多,即使是骨髓移植以後也是一生回都要治療。答經濟上承擔不起是一方面,還有精力。基本上就等於你一輩子都在養一個嬰兒,他永遠長不大,永遠要你夜裡抱著,換尿布。

當然也有移植之後就很健康的,每個人情況不一樣,就是賭。可能因為有類似的經歷,所以能理解這樣的病人家屬吧。對於重病兒童,很多人放棄治療的。而且有點奇怪的是,他媽媽也配型成功,只不過是他爸爸更匹配。他媽媽也沒捐啊,那她喊什麼冤啊。

熱點內容
條例宣傳標語 發布:2025-07-08 17:27:12 瀏覽:455
8o歲老人離婚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7-08 17:24:05 瀏覽:240
中國勞動合同法弊端 發布:2025-07-08 17:23:20 瀏覽:637
陝西省測繪條例 發布:2025-07-08 17:11:05 瀏覽:654
陳小君民法總論 發布:2025-07-08 16:57:32 瀏覽:880
2019年婚姻法最新規定 發布:2025-07-08 16:54:53 瀏覽:597
脂肪條例 發布:2025-07-08 16:54:45 瀏覽:785
經濟法自學筆記 發布:2025-07-08 16:54:42 瀏覽:913
印花稅法律顧問合同 發布:2025-07-08 16:52:37 瀏覽:138
民法典演義 發布:2025-07-08 16:40:21 瀏覽: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