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危害性是是不是法益侵害
⑴ 怎樣才算刑法上的社會危害性,比如甲想報復乙,因此把乙的雞鴨都殺了,算不算刑法上的犯罪
雖然你的分少,但是我還是回答吧。殺死他人家禽屬於故意毀壞他人財物罪的情節,但是否犯罪應當根據當地標准判斷,比如殺了幾只跟殺了一養殖場的雞鴨肯定在是否定罪量刑和量刑輕重有區別,如果是少量的殺死他人雞鴨不以犯罪論處。
至於社會危害性,應當從各個角度考慮,社會危害性屬於刑法法理上的一個概念,雖然法條有所涉及但並沒有將其解釋,法官在判斷社會危害性時應當多方面考量,如:有人天天欺負你,毆打你,你一氣之下將其殺死,那麼這種激憤殺人就屬於社會危害性較小的。再如:有人被殺,弄得周圍群眾人心惶惶,犯罪嫌疑人被抓後,群眾一致認為此人該殺,那麼這就是社會危害性較大的。綜上所述社會危害性應當從犯罪嫌疑人主觀心理 群眾反應 作案手段動機 認罪悔罪態度進行考量。
希望採納哥的答案
⑵ 求教一個關於刑法法益的問題,侵害社會法益的罪名有哪些
我個人的想法是所有刑法規定的罪名都或多或少的侵害社會法益,犯罪的構成要件必須要考慮社會危害性,如果不具有社會危害性,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是刑法打擊的目標!傳統的四要件理論中犯罪必須滿足犯罪客體就是個例子!刑法罪名中並沒有嚴格區分哪些是個人法益哪些是社會法益,比如說侵害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故意殺人罪中也有情節較輕的表述,這種情節較輕當然也包括了社會危害性!
⑶ 犯罪的特徵包括社會危害性
總的來說,犯罪是指違反國家法律、給社會造成一定危害、並根據法律應當受到刑事處罰的行為。刑法除了在分則中對每一種具體的犯罪行為作了規定,在總則中對犯罪的性質和特徵還作了概括性的規定,即對犯罪的基本概念作了規定。根據刑法關於犯罪概念的規定,犯罪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具有社會危害性。即行為人通過作為或者不作為的行為對社會造成一定危害,這是構成犯罪最本質或最基本的特徵。一種行為對社會沒有造成危害,或者說沒有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和安定,也就沒有必要通過法律予以制止或懲罰。根據刑法的規定,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主要包括: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的行為;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行為;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的行為;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財產的行為;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財產的行為;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這一規定要求,構成犯罪必須是具有危害社會的行為,沒有危害社會的行為,不能認為是犯罪。
2.具有刑事違法性。犯罪行為應當是刑法中禁止的行為。犯罪具有危害性,但危害社會的行為多種多樣,不僅包括各種違法行為,而且包括違反社會道德、破壞紀律的行為。由於各種危害行為違反的社會規范不同,社會危害程度不同,因而不是所有危害社會的行為都是犯罪,只有其社會危害達到一定程度,需要採用刑罰手段予以制裁時,刑法才規定為犯罪。對於其他違法、違反道德或破壞紀律的行為,雖然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可以通過其他法律或社會行為規范予以調整、處理,這些行為就不屬於刑法的調整范圍。
3.具有應受刑罰懲罰性。犯罪是依照刑法規定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這一特徵是由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延伸出來的法律後果,如果法律確定某種行為是犯罪,但不規定刑罰,這就失去了實際意義,不會產生社會效果。如前所述,違法的行為,不一定都構成犯罪,有的是通過其他法律予以調整的,只有依照刑法規定應當受刑事處罰的行為才是犯罪。刑法在規定某一種犯罪的同時,必然要規定相應的刑罰。所以,應受到刑罰的懲罰,是犯罪必不可少的特徵。
以上是刑法對什麼是犯罪所作的概括性規定。考慮到實踐中各種情況的復雜性,法律不能規定得太絕對,因此刑法同時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即行為人的行為雖然觸犯了法律,但情節顯著輕微,其社會危害尚未達到應當受刑罰處罰的程度,法律規定其不是犯罪。這一規定使刑法關於犯罪概念更加全面、合理。刑法關於犯罪概念的規定,是區分罪與非罪的基本標准。
犯罪是指觸犯了刑法,依據刑法的規定應當受到刑事處罰的行為。
犯罪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1.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即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
2.犯罪是觸犯刑法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
3.犯罪是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懲罰性。
犯罪的概念有多種表述,主要有形式概念、實質概念和魂和概念。
我國刑法中的犯罪的概念主要是指《刑法》第13條規定的「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法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清潔顯著輕為為還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犯罪的構成要件包括:客體、客觀方面、主體和主觀方面。
⑷ 社會危害性分類
凡是違反以有關行政管理性質的法律法規為基礎的刑法規范,不管是否造成危害後果,或者物質性損害後果的危險狀態,或者降低特定個人或單位的聲譽,都有可能成立犯罪。例如,實施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的行為,不管是否在黑社會組織中實施其他犯罪,都有可能構成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當然,並不是說違反社會管理秩序規范的行為不會造成上述後果。因而根據刑法典的實際規定,法定犯存在多種形式。有的法定犯表現為結果犯,如刑法典第一百二十九條規定的「丟失槍支不報罪」,行為「造成嚴重結果」的,才成立犯罪;有的法定犯則表現為情節犯,如刑法典第二百二十二條規定的「虛假廣告罪」,行為「情節嚴重」的,才構成犯罪;還有的法定犯表現為行為犯,如刑法典第二百七十八條規定的「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相對而言,表現為結果犯、情節犯的法定犯,在社會危害性的認定上要比行為犯形式的法定犯容易一些,因為規定前兩種法定犯的法條已經明確要求在認定犯罪時須確定「結果」或者「情節」,而規定後一種法定犯的法條僅對行為作了描述。
⑸ 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與法律人為戕害的關系
犯罪具有三個特徵。
一、社會危害性 所謂社會危害性,是指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侵犯性,即刑法第13條所列舉的對國家利益、公共利益、集體利益以及公民合法權益(或者法益)的侵犯性。具體表現為: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與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侵犯其他合法權益。一個行為是否構成犯罪,首先取決於它是否具有社會危害性。
由於社會危害性是對法益的侵犯性,所以,只有當某種行為對法益造成了侵害或者有造成侵害的危險(威脅法益)時,該行為才具有社會危害性。例如,故意殺人行為之所以具有社會危害性,是因為該行為致人死亡(侵害了生命)或者具有致人死亡的危險性(有侵害生命的危險性)。如果某種行為根本不可能侵害或者威脅法益,不管行為人的內心多麼邪惡,也不具有刑法意義上的社會危害性。例如,甲希望通過求神拜佛的方法「殺害」A,雖然其「殺A的想法」是邪惡的,但由於其行為不可能致A死亡(不可能侵害生命),所以,不具有社會危害性,不可能成立犯罪。再如,乙在荒山野外狩獵時,誤以為稻草人是自己的仇人B而開槍。盡管乙「想殺仇人」是錯誤的,但由於其行為不可能導致B死亡,也不可能導致其他人死亡,所以,乙的行為沒有社會危害性,也不應以犯罪論處。
社會危害性是質與量的統一。並非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都是犯罪,刑法規定了「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表明,一個行為只有嚴重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才可能構成犯罪。這是由刑法的特點以及我國的刑事政策決定的。刑法與其他法律的關系表明,對於某種危害行為由其他法律處理便能有效地保護某種社會關系時,就不應適用刑法。我國的基本刑事政策是懲辦與寬大相結合,一直注重擴大教育面、縮小懲罰面,故對輕微危害行為不以犯罪論處。認識這一點,有利於從本質上把握犯罪行為與一般違法行為的區別。
社會危害性是相對穩定性與變易性的統一。「相對穩定性」是指某些行為(如殺人、強奸等傳統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有無與大小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較為穩定。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相對穩定性,決定了刑事立法應當具有相對穩定性。「變易性」是指同一行為在不同時間、地點、條件下,其社會危害性的有無與大小在發展變化。因為任何行為都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實施的,立法機關與司法機關總是根據社會歷史條件評價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加上我國地域遼闊但各地發展不平衡,民族眾多,而風俗、習慣、傳統不相同,故同一行為在不同條件下所造成的危害會發生變化。承認這一點,不僅對刑事立法具有意義,而且對於理解和適用刑法也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危害性是客觀性與可知性的統一。犯罪行為所具有的社會危害性是客觀存在的,因而人們能夠認識它。立法機關總是根據社會歷史條件,從維護國家與人民利益出發,通過考察行為侵犯的社會關系的性質、行為的手段與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行為與社會發展的背離程度、行為與客觀規律的背離程度、行為人本身的情況、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等因素,來認定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程度。司法機關一方面要根據刑法的規定來認定某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具體情況考察刑法不可能規定而又對社會危!言性有影響的因素。明確這一點,有利於正確評價社會危害性的程度,有利於正確處理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的關系。
二、刑事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或稱刑法的禁止性,即犯罪行為是違反刑法的行為,是刑法所禁止的行為。刑法對犯罪行為的禁止,是通過罪刑規范體現出來的,或者說是通過對某種行為規定刑罰後果來禁止該行為。因此,刑事違法性事實上是指行為符合罪刑規范所指明的假定條件,進一步而言,行為的刑事違法性與行為符合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是統一的。違反刑法並不只是違反刑法分則,凡是違反廣義刑法的禁止性規范的行為,均具有刑事違法性。從刑法規范與其他法律規范的關系來看,刑事違法性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直接違反刑法規范,二是違反其他法律規范但因情節嚴重進而違反了刑法規范,故單純違反其他法律而沒有違反刑法的行為,不具有刑事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與社會危害性具有統一性。刑法之所以禁止某種行為,是因為該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故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刑事違法性的前提或基礎,刑事違法性是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表現。由於社會危害性的內部結構是主客觀統一的,故刑事違法性也是主客觀統一的,即只有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在罪過心理支配下實施的侵犯合法權益的行為,才可能具有刑事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是司法機關認定犯罪的法律標准。司法機關不能憑直覺認定某種行為是否具有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只能通過刑法所確定的具體標准來認定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也不能在刑事違法性之外附加其他標准。
三、應受刑罰處罰性 應受刑罰處罰性是指犯罪行為是應當受刑罰處罰的行為。任何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但如果某種行為只應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法律後果,則不可能成立犯罪;只有當該行為應當受到刑罰處罰時,才能成立犯罪。
應受刑罰處罰性,首先是從立法角度而言,即使刑法明文禁止某種行為,但只要刑法沒有對其規定刑罰(法定刑)後果,該行為就不是犯罪。例如,《關於禁毒的決定》明文規定「禁止吸食、注射毒品」,但它並沒有對吸食、注射毒品的行為規定刑罰後果,故吸毒、注射毒品的行為不是犯罪。再如,當刑法分則條文僅對聚眾犯罪的首要分子規定了刑罰後果,沒有對其他參加者規定刑罰後果時,表明其他參加者的行為不成立犯罪。其次是從犯罪行為的一般性質而言,即構成犯罪的行為通常會受到刑罰處罰。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任何犯罪都必然受到刑罰處罰。因為犯罪行為形形色色,同一種犯罪也,存在不同情節,故刑法規定了構成犯罪而免除刑罰處罰的情形,司法實踐中也存在認定某種行為構成犯罪而不判處刑罰的情況。但免除刑罰處罰,也是以應受刑罰處罰為前提的;如果不應受刑罰處罰,則不成立犯罪。
明確犯罪的基本特徵,對於理解刑法關於犯罪的規定具有重要意義;但不能直接根據犯罪的基本特徵認定犯罪。
⑹ 犯罪的特徵有哪些
犯罪具備三個特徵刑事違法性、法益侵害性與應受懲罰性。
刑事違法性,根據罪刑法定原則,只有當一個人的行為符合刑法分則規定的犯罪構成時,才能認定為犯罪。
法益侵害性,刑法的目的和任務是保護法益,刑法之所以將某些行為規定為犯罪,就是因為這些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法益侵犯性)。
應受懲罰性,某種危害社會的行為同時又觸犯刑法,就應承擔受刑罰處罰的法律後果。因此,應受刑罰懲罰是犯罪的基本特徵之一,但是法院可依法裁量對犯罪人不實際適用刑罰。例如,刑法規定,對於犯罪中止沒有造成損害結果的,應當免除處罰;對於犯罪情節輕微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等。在這種場合,行為人雖然沒有被法院實際判處刑罰,但其行為構成犯罪。
拓展資料:刑事犯罪影響幾代人
刑事案底影響三代,子女和孫兒都會受影響。家庭主要成員及主要社會關系主要包括父母親、配偶、爺爺奶奶、兄弟姐妹、叔叔、姑姑、舅舅、姨、岳父母(公婆)。
⑺ 犯罪的本質特性是具有社會危害性,所以一切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都是犯罪。對不對
錯,
《刑法》第13條規定:「……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例如:小偷小摸,數額很小,不能當作盜竊罪,這種行為是錯誤的,應當批評教育,甚至給予必要的處分,但不能當做是盜竊罪。由此可見,社會危害性沒有達到相當的程度,就不構成犯罪!
⑻ 犯罪的本質特徵是具有社會危害性,所以一切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都是犯罪。
犯罪的本質特徵是具有社會危害性這句話沒有錯,但一切具有社會會危害性的行為都是犯罪是錯誤的!雖然犯罪的主要特徵是社會危害性,但還應當具備刑事違法性和應受刑事處罰性兩個特徵。所謂刑事違法性體現的是罪行法定原則,凡是犯罪都應當由刑法明文規定才能認定為犯罪,如果一個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但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不能認定為犯罪。比如一個女人姦淫了男人,肯定是侵犯了男性的性自由和意志,具有社會會危害性的,但有社會會危害性的由於刑法規定強奸罪的構成要件是侵犯女性性自由的客體,因此女人強奸男人不是犯罪。隨著社會的發展,諸多具有社會會危害性的新型行為出現,但由於刑法立法的滯後和謙抑,暫且不能認定所有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都是犯罪。防止濫用刑法和刑罰,體現了現代刑事司法的先進理念。
⑼ 刑法中"凡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都是犯罪"這個命題是否正確
不正確。刑法規定,情節顯著輕微的,不構成犯罪。如盜竊罪數額較大的起點一般是1000元,一個人只盜竊了100元,這個行為肯定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但明顯不是犯罪,只能說是違法行為。
⑽ 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都有哪些
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是指形式上似乎構成某種犯罪,但其目的是排除現實的具有社會危害的行為,並不具備社會危害 性,因而不認為是犯罪行為。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主要有正當 防衛和緊急避險。
《刑法》第20條對此有明確的規定。 根據該條規定,正當防 衛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 對不法侵害行為即犯罪行為(如行凶、殺人、搶劫、強 奸、綁架等)才能實行防衛,對於合法行為(如公安人員追捕逃 犯,逃犯反抗不是防衛而是拒捕)是不能實行防衛的。公民扭送正在實施犯罪的人,被扭送者或第三人不能進行「防衛」。
(2) 當不法侵害行為正在實施時才能防衛。不法侵害尚未實 施或者已經結束,就不能實行防衛。
(3) 實行防衛的目的,是為了保衛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 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對於非法利益和違法行為不能 實行防衛。例如,邊防警察檢查走私船隻,走私者不能為自己的
非法利益而拒絕檢查。
(4) 正當防衛是對不法侵害者本人實行,不能傷害無辜的第 三者。例如,甲傷害乙,只能對甲本人實行防衛,不能對甲的親屬進行防衛。
《刑法》第21條規定,緊急避 險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 是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 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而採取的。這種危險包括來自人 的生理原因或他人的不法侵害,自然的力量以及動物的侵襲等。被保護的利益必須是合法的權利,否則不能實行緊急避險。
(2) 是危險正在發生的時候所採取的緊急措施。危險尚未到 來或者危險已經過去,就不能採取緊急避險措施。例如,遠洋貨 輪在海上航行時已經收到大風警報,且海浪已經襲來,只有這時
船長才可以下令將一部分貨物投人海里,實行緊急避險。大風未 來或大風已過,就不能實行緊急避險,否則就會出現假想避險和 避險不適時的問題,可能構成犯罪。
(3) 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採取的緊急措施,如果有其他方法 避免危險,就不能採取緊急避險。還以上述遠洋貨輪為例,如果 危險出現時可以採取將貨輪靠岸或駛人海灣躲避的辦法排除危
險,就不能採取緊急避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