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家譜
Ⅰ 家譜在中國傳統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什麼
家譜是一個家族的歷史記載,通過家譜,我們能夠比較真實地了解當時的歷史面貌、時代精神、社會風尚,了解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家譜是和正史、方誌一樣重要的歷史典籍,是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Ⅱ 《家譜》是否可作為繼承的法律依據
萬德古籍
溫馨提示:毛澤東同志早在1958年曾說過:「收集宗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寶貴的資料」。由於時代的局限性,這種以記述男性血緣為脈絡的宗族世系之書,雖然帶有封建性的消極因素,但是,譜牒所載的家族史,...
族譜又稱宗譜、家譜、家乘,是家族的民間檔案資料,族譜是我國寶貴文化遺產,也是我國傳統的歷史文獻之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族譜是我國古代宗法社會的特有產物,它通過「載祖德、立族規、明宗支、分族叢」,籍以增強「木本水源」,「敬宗睦族」的思想感情。毛澤東同志早在1958年曾說過:「收集宗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寶貴的資料」。由於時代的局限性,這種以記述男性血緣為脈絡的宗族世系之書,雖然帶有封建性的消極因素,但是,譜牒所載的家族史,包含了諸如姓氏來源、家族興替、人口升降、民族遷徙、風俗習慣、社會變故、以及族人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活動等,卷帙浩瀚,內容豐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無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
族譜在中國歷史典籍中具有學術研究價值和跨時代的社會文化功能,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重視,隨著我國史學研究領域的不斷得到開拓,族譜的重要性再次為人們所認識。早在1984年11月20日,國家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發出了《關於協助編好[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的通知》(國檔會字[1984]7號、辦社圖函[2001]29號),對於家譜整理工作和提供學術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
通知指出:「家譜是我國寶貴文化中亟待發掘的一部分,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經濟史、人物傳記、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資料,它不僅對開展學術研究有重要價值,而且對當前某些工作也起著很大作用。」
家譜與正史、方誌一起,構成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家譜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修譜立志不僅有著學術研究、文物保護、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而且對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認祖、增強民族凝聚力、加強文化等各領域的交流,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有利於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當然,族譜也有弊端,要歷史地、具體地分析。宗譜因為始於封建社會,不可避免地打上時代的烙印。如,封建專制思想、封建迷信、重男輕女、重農輕商、三從四德等等。對這些不合時宜的、有害的應予以摒棄。但舊宗譜許多族規家訓中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如,孝敬父母,尊師重道,課子求學,愛國守法,以德為首,修身齊家,艱苦創業,勤儉為本,憐貧濟困,戒止奢侈,禁止賭博等等。這些人倫思想、做人的規范、愛國主義精神,自強不息的精神,今日仍可汲取並加以發揚。
總之,族譜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可以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凝聚海內外炎黃子孫,促進各方面交流,促進團結,主流是應當肯定的。今日修譜,要用現代的精神,正確的觀點來分析研究,揚其之精華,棄其之糟粕,既要挖掘、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優良之內涵,古為今用,又要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精神。
Ⅲ 家譜與古代什麼制度有關
中國古代與家譜相關的制度是宗法制。
家譜:是記載某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系親疏遠近的作用,是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
聯系:家譜是宗法制度的表現形式之一,和宗祠、族規等都是中國古代宗法制的表現形式。家譜,是使後代知曉統系來處的方法,又可以使家族不散不失傳。然而修家譜的目的是治國,將古代宗法尊祖、敬宗、收族的原則,變成了修宗譜、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長、訂族規為特徵的體現封建族權的宗族制度。
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系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其特點是宗族組織和國家組織合二為一,宗法等級和政治等級完全一致。
Ⅳ 誰能給我一個大學生的社會調查報告,關於家譜的。謝謝……
宗族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一大特徵,家譜(又稱族譜)則是宗族文化的重要體現。一部優秀的家譜,記錄著一個家族的發源、發展及流布的歷史。馬氏家譜,正是一部部馬姓家族的發展史,是一部部維系馬姓家族的聖物。
修譜
中華民族有著追源尋根的優良傳統,表現在國家中,便是重修史書,表現在家族中,便是重修族譜,視修史、修譜為不朽之偉業。家譜的淵源,一般推於《周官》,然而事實上,《世本》便是我國譜牒的最早著作,司馬遷的《史記》就取法於此。歷史上的馬姓,與中國廣大族姓一樣,非常重視本族歷史的編修。
最早的馬氏家譜修於何時已不可考,但是,作為漢代的名門望族,馬姓在東漢時已有家乘譜牒。唐宋之際,譜牒之學大興,加之馬姓名人輩出,馬氏修譜也蔚為大觀。明清之際,隨著時代潮流的發展,馬氏修譜更至高潮,甚至一些少數民族馬姓也開始興修家譜。例如道光年間遼寧滿族馬佳氏(後改為馬姓)修有《馬佳氏族譜》,同治年間雲南玉溪回回馬氏修有《玉溪龍門馬氏宗譜》。解放後,大陸馬氏曾一度停止修譜,而港台地區仍然流行。最近幾年,大陸馬氏又開始續修、整理家譜。
歷來馬氏都非常重視修譜,並且將家譜視為維系整個馬姓家族的聖物,這在馬氏家譜的序文中一般都有體現。例如,每次修譜都先註明受領人的姓名,開列譜牒部數。同時,又非常重視族譜的收藏保管,要求子孫不得胡亂塗改,不能讓蟲鼠咬蝕,更不能出典等,否則嚴懲不貸。
修譜的意義和作用
對於修譜的意義和作用,一般的馬氏家譜都有詳細說明。《錫山馬氏修譜序》寫道:「聖人別禮莫重於宗族,宗族之辨,莫詳於譜書,譜書之傳,莫大乎宗法門」「祖宗之傳,敘人道之本也。古者系出支錄、小史之官,所以定世次、辨昭穆,俾後之子孫知其宗族之所由來,親疏之所由別,敦本以序繁,莫善於譜矣。」同時,又講了不修譜的危害:「後世譜牒不修,而宗法不講,數傳以下,遂相視如途人,焉能厚宗族而追崇其祖也哉。」
由此可見,馬氏修族譜是在宗法制度敗壞後所採取的一種挽救宗法禮法、維系血統純正的措施。有了族譜,就可以區別、分明自己屬於馬氏的哪一宗、哪一支,從而就不會亂認祖先。正如扶風《馬氏修譜序》稱:「今日之舉,亦惟宗其宗而無冒他人宗,祖其祖而無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之譏矣。」修譜時必須「考古而征先,信今傳後」。因為「非其裔也強授之不智,得其而故棄之不仁」。《馬氏宗譜原序》更概括「馬氏譜牒」的作用為「系所生以尚嫡也,明穆以尚祖也,序長幼以尚齒也」。
家譜體例
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和蘇洵都倡修族家乘,他們不僅親自編寫了本姓的族譜,且提出了編寫族譜的體例和方法,並逐成為後世修譜的規范。馬氏家譜於歐、蘇體皆有所采,或者乾脆將兩種融合。如暨陽扶風馬氏宗譜》採用蘇洵「譜法」,「凡子而後得為譜,為譜者皆存其高祖,而遷高祖之父」,用「小宗之法」,即只記五。《錫山馬氏統譜》則採用歐陽修「譜法」,而自可見之世,印為高祖,下至五世玄孫別自為世」。原則上是以遠近、親疏為別,乙遠者、疏者略之,近者、親者詳之」。
馬氏家譜採用歐、蘇兩種譜法,但不是單的模仿、套用,而是結合馬姓的家規、族等具體情況而有所變通,這就形成了獨特馬姓家譜編寫凡例。如《暨陽扶風馬氏宗凡例》有20條,其一說:「系圖為譜之綱,傳為譜之目。凡有官爵者,制誥敕論等文當備載於譜首,無官爵者,生配、死葬、序贊、傳文亦宜附載於後,俾後之子孫得有所觀法而興起焉。」其四說:「總圖五世一提者,仿蘇老泉遺式;蓋取五世,外親盡之義也。」其五說:「各派復為旋圖,以引其傳者,蓋取曾南豐式,為分別小宗之義,明親疏也。」
對於哪些族人不能入譜,馬氏家譜一般都有明確規定,這通常與其家規、家法密切相關。如《暨陽扶風馬氏宗譜凡例》規定:「子孫為僧道者,不列行第,不登圖敘,以其外宗族,而趨異端也。」「子孫有過惡、訓誡不悛者,會眾聲罪,譜削其名,以其玷宗祖也;如能改進,則復之。」「同族結婚,即同族同譜者,風化攸關,應禁入譜。」「某子配合某氏,已經結婚者,倘某子亡故,某氏轉配族人,則不論尊卑、適合與否,一概不得入譜。」不得入家譜,也就相當於趕出族門,這對於重根崇源的中國人來記,走臭大的恥辱與懲罰。馬家家法之嚴,由此亦可見一斑。
家譜體例分類
各家馬氏家譜體例分類不一,內容詳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異。一般的馬氏族譜都有以下內容:譜名、譜序、目錄、凡例、恩榮錄(敕誥)、遺像及像贊、五服圖、家規家法、宗支世系、譜系本紀、仕宦為官記、家傳、祠宇、墳塋、藝文、族產、派語、後跋、領譜字型大小等,有的還包括馬氏聚集地圖,如《會稽馬氏家譜》附有馬氏集中的吳融村的村圖。譜名即家譜的名稱,一般寫在家譜的封面,內容也各不相同。馬氏族譜一般稱作「馬氏(家)族譜」、「馬氏家譜」,或者「馬氏家乘」、「馬氏宗譜」,也有的稱「馬氏統譜」、「馬氏通譜」、「馬氏統宗譜」或「馬氏支譜」。有的還詳細註明地域、分支或堂號,如《京江馬氏宗譜》、《崇倫堂馬氏宗譜》。
譜序是族譜中極富文史價值的部分。一部族譜往往有多篇序文,往往由本族名人或與本族有淵源的學者、名流,或者政界要人撰寫。其內容或論族譜之重要意義,或述本族修譜的歷史及本次修譜的緣起經過,或記本族姓的源流、分布。因此,譜序往往是族譜之「目」,是本家族歷史的凝縮,同時,又常常是一篇篇散文佳作。
凡例是族譜的編纂體例,從中可以看出修撰者的譜學思想、修譜方法,甚至家規家法等。如前所述,馬氏家譜大多採用歐陽修、蘇洵「譜法」,並結合本家族的具體情況而有所變通,於是形成了馬姓獨特的宗譜編寫體例。
像贊,往往附於本族名人畫像後,多由著名學者、社會名流或本族親友題寫,內容多概括評價此人功績及一生。例如《馬氏統》中馬援的像贊由馬家外甥鄭禹題寫,全文如下:「經籍深富,辭理遐亘;浩如江海,郁若昆鄭。」馬融的像贊亦由鄭禹題寫,內容如下:「妙極生知,睿哲惟宰,精理為文,秀氣成來。」此外,「後周平南將軍山陽侯」像贊由朱熹題寫,「宋祭酒止蕃公」像贊由文天祥題寫,「唐中書令賓王公」像贊由韓愈題寫,「宋丞相正惠公」像贊由文天祥題寫,「宋左丞相碧梧公」像贊由謝枋得題寫。
世系,是族譜中最主要的內容,它同族譜中的「家傳」,往往可以補正史之不足。例如從《馬氏統譜》世系中可知馬周為馬援第十一世孫,馬燧為馬周第五世孫,馬知節為馬周十八世孫,馬廷鸞為馬周二十一世孫。但是,由於修譜時人們往往拉攏、靠近本姓名人以抬高自己一支,因此家譜中的「世系」、「家傳」也有失實之處。
Ⅳ 一部完整的家譜基本哪些常見內容
一部體例完整的家譜,大致應有以下各項:
1.譜名 一般均稱為家譜、宗譜、族譜、家乘、世譜、統譜、支譜、祖譜、合譜、聯宗譜、大成譜、房譜等,也有的稱為譜傳、真譜、淵源錄、源流考、清芬錄、世典、世牒、世恩錄、故譜、族譜圖、族系、族講、石譜、世家、私譜、本書、大同譜、鄉賢錄、傳芳集、家傳簿、先德傳、系譜、譜志略、家譜匯編、家模匯編等,可謂名目繁多。
2.譜序 稍具規模的家譜,卷首一定會有一篇至幾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譜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譜序包括新序、舊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語、目錄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關於本族的記述。
3.譜例 又稱凡例,主要是闡述家譜的纂修原則和體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譜在每一次續修時都會訂出若干條適合社會潮流與需要的規則,以作為修譜時所要遵循的原則。
4.譜論 許多家譜都專門辟有譜論一章,專收先賢的譜說、譜論、譜議的篇章和古代經典中的有關論述,對修譜的作用、功能、意義、歷史、原理、方法等加以發明和闡述,是研究譜學的寶貴資料。
5.恩榮錄 主要內容為歷代皇帝對家族中的官員及其家譜的敕書、詔命、賜字、賜匾、賜詩、賜聯、御謚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贈諭文字等,以顯示和炫耀朝廷對該家庭及其成員的獎勵和表彰,同時反映高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贊、遺像 祖先及家族中歷代英賢、重要人物的圖像資料,一般為正面是遺像,背面是像贊。
7.姓氏源流 中國家譜素來有「敘本系,述始封」的傳統,明清以來各家譜也大多有記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稱姓氏源流,或稱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來記述本姓來源、本族的歷史淵源、始祖、世派、遷徙、各支派間關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規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員共同制定的、用以約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規,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名稱各異,種類很多,諸如家規、家約、家戒、家法、家禮 、家典、家儀、家條、族規、族約、祠規、祠約、規范、規條、規矩、條規、戒諭等。
9.祠堂 記載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歷史,介紹祠堂的建築規模、地理位置,收錄有關祠堂的碑文、詩文、祠聯、祠匾、祠堂圖,建祠捐資人名,記錄祠堂內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況等。
10.五服圖 又稱服制圖。所謂五服,就是指古代喪服制度中的五種服色,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喪服是根據生者與死者的遠近親疏關系而穿著的一種服飾。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與死者的親疏遠近關系,同時又表明與死者同有關系的生者與生者之間的遠近親疏關系,所以不僅在執行喪禮時要涉及到,而且在執行宗族、家族事務及執行法律時也必須涉及,所以家譜中一般都載有五服圖。
11.世系 這是家譜中的主體部分,又稱為世系圖、世系考、世系記等。這部分內容為所有中國家所共有,因而成為家譜區別於正史、地方誌的最明顯的標志。世系表除歐陽修、蘇洵所發明的歐式圖譜和蘇式圖譜外,還有兩種比較常見:(1)寶塔式圖譜:這一圖譜形式何人所創、創於何時目前尚元定論,不過至遲已在南宋時出現,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產品。(2)牒記式圖譜:這一圖譜的特點是分別按世代以文字敘述先人的事跡,既不用線條,也不用圖表。
12.傳記 家譜中的傳記又稱行狀、行述、行實、事狀、志略等,其體裁有傳記、行狀、壽文、賀序、墓誌、祭文以及抄自史傳中的資料,主要載錄家族成員中「方行可書」的「忠臣孝子」、「節婦義夫」的事跡和傳記資料。
13.譜系本記 也稱作世序、世系錄、先世考等,主要內容與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記載本族成員的簡況即本人名諱、父名諱、排行、字型大小、生卒年月、壽數等。
14.族產 記錄家族、宗族的集體財產如祀田、墳地、義庄、學田、義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據文約 專門登載與記錄和族產有關的契據文約、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內部關於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書及契約。
16.墳塋 記載族中公共墳地的情況,包括墓地圖、墳向、祖墳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跡錄 記載與本族或族中成員有關的山水橋梁、亭台堂舍、庵寺書院等。
18.任宦記 記載族中成員歷代官宦名人事跡,其內容與傳記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歷、科第、政績、功勛、著作、學說等。
19.年譜 是按照年、月、日專門記載一個人生平事跡的一種體裁。
20.藝文 收錄家族、宗族成員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試文、萬言策、詩詞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輩譜 又稱派語、派行詩、行第、派引、排行等,專門登載族內成員姓名排行的字語。
22.領譜字型大小 中國古代家譜修好後,在派發給族中成員前,對每部譜都編以號碼。
23.續後篇 或稱余慶錄。指家譜修完後,專門留空白紙數頁,留待後世子孫續,以示綿延不絕。
24.纂修、捐資人名 家譜的纂修或續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許多人員,且須動員全族成員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譜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譜也許不可能將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譜序、凡例、世系圖、傳記、家規、藝文、字輩譜等肯定會有,家譜也正是任借上述內容將家族的歷史淵源、遷徙情況、歷代英賢等保存下來,並流傳後世。 其實一部完整的家譜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網路全書。通過這部家譜,我們可以了解到該家族的歷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變遷,居地變遷,婚姻狀況,該家放成員在科第、官職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跡,該有族的經濟情況和喪葬、禮典、家規、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譜也正是將這些內容以書、圖、志、表、史的形式記錄下來,從為可與正史與方誌並列的又一文史寶庫。
Ⅵ 家譜在中國傳統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修家譜的作用與意義
一、尋根、留本。古人雲:「譜諜身之本也。」意思是譜能告訴你,你是誰?你從哪來。人們常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但你並不知道其中的由來,通過修譜追根溯源,你就會知道了你從哪裡來。
人從娘腹中十月懷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幾十年,但總要靜靜地離開人世,古人雲:「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連一個名字都沒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後自己的子孫連祖先是誰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換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過去和現在,有很多人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後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變遷,人為的損壞,年代長久日月的風化,也就失去了樹碑的作用。而幾千年譜書之風,代代相傳」從遠古至歷朝歷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傳至今,這不是修譜的作用嗎?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你的根底在哪裡?萬里江水,源起何處?一個人連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豈不負先人養你?現在不知道自己祖父母名字的人為數不少,更談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房,所以修家譜,意義重大,一者可以幫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誰,讓你的名字與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斷線,把你的祖輩、父輩和你一同記載下來,讓你的後人代代相傳,永遠知道你們是他們的先祖,將來和他們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緣、備查。古人雲:「子孫不知姓氏所從來,以昧昭穆之序者,禽獸不如也。」意思是說,姓氏是一種血緣關系的標志,人獸之別,就在於他們對於有血緣關系的本族人,有一種生生相息的尋根意識,使這個家庭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個人不管漂泊多遠,總是忘不了自己的家鄉,因為那裡埋葬著他們的祖先。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人們有著他自己祖宗的事跡記錄下來傳給後人的習慣,這就是譜,只要有了譜書,凡與族人有關的人和事,譜上都有記載。
三、增知、育人。古人雲:「養不教,父之過。」幾十年來由於對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觀念的教育,導致現在有很多人沒有家庭觀念和人倫的教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義全無,有老不養,有子不教,嫖娼有餘,賭博竭力,吃喝玩樂無度,為官不體恤黎民,驕奢淫逸,為民不尊師長,橫蠻逆行,用什麼教育他們,譜書中就有很好的教材,家訓族規中規范了後人的言行。譜書中收錄了歷代經典,例如,如何立志?如何敬業?如何治學?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東西在學校里學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們的情操鼓舞我們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為國貢獻,為族爭光。
四、血肉聯情。俗話說:「親不親,故鄉情。」「多個朋友多條路。」在大流通的社會中,在國際一體化世代,人們不可能禁錮封閉。走出家門,走出國門,這是今人後人子孫必行之路,通過聯宗族譜,本族同一血脈的同胞更進一步加深了解。一個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隨意向隅的人)不如鄉人(自己家鄉的人),鄉人怎與血肉之情相比。經濟開發中的往來,生死禍福的降臨,人與人之間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攜、幫助,有了譜書,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見恨晚,血肉親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啟後。這里有雙重含義,一是上對先人,二是下對後輩,先人千心萬苦創業,育人,為社會創下了豐功偉績,不能從我們這一代丟掉,必須通過修譜,為他們立傳,把他們的精神,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作為永久的紀念,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
對後人來說,我們應該給他們留點什麼?是金錢?美女?房屋?古人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美如玉。」先人只能留給後人知識,精神財富,思想財富,留給他們祖宗的品德,兒孫們才有生財之道,才能發跡萬貫,這些都溶聚在我們的譜書之中,只有把這些留給他們,才能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後人。
綜上所述,修譜何用?回答是:尋根留本,清緣備查,增知育人,血肉聯情,承前啟後。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為了奉先思孝,也為了承先啟後,不忘根本,可修一幅家堂畫,家堂畫古已有之, 是懸掛供後人供奉的圖表式家譜。小說《紅樓夢》里就有祭拜家堂畫儀式的記載和描述。
Ⅶ 家譜一般記錄幾代人
家譜一般記錄祖宗八代,連自己九代。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華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
據研究表明,中華古姓來源於圖騰崇拜,系氏族徽號或標志。
家譜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經歷了歷朝歷代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盪,歷史上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
當今可見的古代家譜,大多是明清兩代纂修。在我國明清時期,出現了專門替人偽造家譜世系的「譜匠」。
基本含義
家譜名稱繁多,大致有宗譜、世譜、族譜、家乘、祖譜、譜牒、宗譜、會通譜、統宗譜、支譜、房譜等稱法。皇帝的家譜稱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家譜是記載某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系親疏遠近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宗法制度的產物。
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作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如今,家譜同各姓氏的郡望、堂號一樣,不僅為區別姓氏源流,可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等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
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在漢族有悠久的歷史。家譜不僅記錄著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Ⅷ 家譜的作用和意義是什麼
家譜的作用和意義:作為各種研究資料。
1、宗法思想研究資料。家譜和宗法的關系從一開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維護其統治的重要基礎之一,而家譜的族規、族約、家法、鄉約等,正是加強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資料。族規、家規中保留了許多對我們今天極為有益的東西,如孝父母、和夫婦、勉諱書、尚節儉、戒賭博、戒淫穢、戒懶惰、戒奢侈等,對我們建設現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鑒意義。
3、家族制度研究資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緣關系統治族人的社會制度。在許多家譜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極為詳細的資料,如家族的組織系統、家族的財產管理、家族的賑濟方法等,為我們研究家族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作用、組織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4、經濟史資料。家譜中保存有相當數量的經濟史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家族的集體田產如祠田、墳田、莊田、山林等的數量、形成、經營、管理、收支情況等。有的家譜還記錄了家庭成員經商、貿易的事跡。這都為我們今天研究古代經濟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人口問題資料。家譜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傳承,在家譜的「房派圖」、「支派分布圖」、「遷徙圖」、「先世考」、「世系圖」以及家譜的一些序跋中,記錄了家族人口的數量、遷徙、分布、婚姻狀況等資料,可提供人口學研究者使用。
6、歷史人物傳記。家譜是世系的記錄,許多家譜中既有簡單的世系,又有十分詳細的傳記、行狀、墓誌、年譜等,對研究歷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幫助。
7、地方史志資料。家譜是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方誌中所包含的內容如選舉、職官、人物、戶籍、祠宇、碑記、藝文等,在家譜中也是重要內容。
Ⅸ 寫家譜是人死了已後才能往上寫嗎家譜中的名字是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都可以往上寫嗎
家譜一般分兩部分,懸掛中堂的譜幕,譜幕只記錄去世的族人,按家族大小可分三年、五年、十年一續不等。
第二部分是譜書:
譜書同譜幕不同,所有家族成員,無論是生是死、盡具所知,當祥細入冊,包括先人照片、先進業績、妻子姓名,娘家住址、姑太太出嫁哪裡,姑爺姓名、外甥姓名以及在世族人的祥細情況當全部入冊!
(9)社會與法家譜擴展閱讀:
家譜作用:
家譜是一個家族的歷史記載,通過家譜,能夠了解當時的歷史面貌、時代精神、社會風尚,了解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
相傳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紀及王侯列傳、年表等演變而來。家譜是和正史、方誌一樣重要的歷史典籍,是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家譜是一個巨大的資料寶庫,可供從事社會學、歷史學、考古學、經濟學、民俗學、人口學、民族學、文學、政治學、宗教學、法學、姓氏學的研究人員從中查詢資料,尋找依據,進行研究。
家譜的作用主要有:
1、宗法思想研究資料。
家譜和宗法的關系從一開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維護其統治的重要基礎之一,而家譜的族規、族約、家法、鄉約等,正是加強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資料。
族規、家規中保留了許多對我們今天極為有益的東西,如孝父母、和夫婦、勉諱書、尚節儉、戒賭博、戒淫穢、戒懶惰、戒奢侈等,對我們建設現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鑒意義。
3、家族制度研究資料。
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緣關系統治族人的社會制度。在許多家譜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極為詳細的資料,如家族的組織系統、家族的財產管理、家族的賑濟方法等,為我們研究家族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作用、組織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4、經濟史資料。
家譜中保存有相當數量的經濟史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家族的集體田產如祠田、墳田、莊田、山林等的數量、形成、經營、管理、收支情況等。有的家譜還記錄了家庭成員經商、貿易的事跡。這都為我們今天研究古代經濟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人口問題資料。
家譜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傳承,在家譜的「房派圖」、「支派分布圖」、「遷徙圖」、「先世考」、「世系圖」以及家譜的一些序跋中,記錄了家族人口的數量、遷徙、分布、婚姻狀況等資料,可提供人口學研究者使用。
6、歷史人物傳記。
家譜是世系的記錄,許多家譜中既有簡單的世系,又有十分詳細的傳記、行狀、墓誌、年譜等,對研究歷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幫助。
7、民族史資料。
有的家譜記載歷史上少數民族情況甚詳,更有些少數民族家譜,它們是研究少數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資料。如清代蒲慎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譜》是回族家譜,記述了當地回族的一些情況;而遼寧《庄河金氏家譜》則是滿族家譜,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輔政大臣之一鰲拜的後裔。
8、地方史志資料。
家譜是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方誌中所包含的內容如選舉、職官、人物、戶籍、祠宇、碑記、藝文等,在家譜中也是重要內容。
9、教育史資料。
家譜中一些重要的章節載錄了許我教育史資料,如在族規、家法、仕宦錄、科甲記、教育志、族墅、傳記等就載有宗族教育、學校、科舉、勸學措施、教育方法的內容。
10、民俗學資料。
家譜還是一個民俗學資料庫,一些家譜在家禮和人物傳記里記錄了許多民俗內容,尤其是在家禮中的婚禮、葬禮、祭禮等中,本地的風土人情、本族的禮儀風俗都有相當的體現。另外,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物質民俗、歲時習俗、社會習俗、精神習俗等在各地家譜中都有記載。
11、宗教史資料。
有些家譜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記錄。在這些家譜中,他們對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給以說明,同時表達他們的宗教觀。還有的對本族人的宗教活動、宗教禮儀和習俗詳細記述。
12、華僑史資料。
中國沿海地區一些省份的家譜涉及族人出國謀生的歷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數、時間、僑居地區分布、職業、所在地生產、生活情況及與家鄉、家族的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聯系,這為我們進行華僑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13、重大歷史事件資料。
中國歷史上一些重大歷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記錄在家譜中,雖然這些記錄並不完整系統,但卻十分具體,也是研究者獲取資料的一個途徑。
除以上所述外,家譜還能提供有關古代婦女、古代倫理道德、遺傳學、人才學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見,家譜作為史書之一,其作用是相當突出的。
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一個家族要發展壯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質條件外,還需要足以「強宗固族」的精神條件,而良好的家風的形成,正是這種精神條件的基礎和內容之一。家譜中所保存的家規、家訓以及治有格言等,從一開始就以積極、進取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態度來討論家庭環境和家庭氛圍的建設。
Ⅹ 簡單概括家譜的史學價值與現實意義
A、為什麼要修譜 家譜在當代,尤其對於歷史考古,人類基因研究,遺傳病醫學研究都是很重要的。作為重要的史料來源,它與國家正史(如史記、漢書、三國志等),地方誌(或某某縣志),並成為三大史料來源之一。所以修家譜也不像某些人宣稱的那樣是搞封建迷信,家譜也是很重要的。我國的某些有歷史價值的家譜,至今還被美國、英國、日本等國掠劫並在他們的博物館里收藏.。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等。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 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族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和作用。 家譜的內容一般分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圖,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屬於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譜正文,是按世系圖中所列各人的先後次序編定的,分別介紹各人的字型大小、父諱、行次、時代、職官、封爵、享年、卒日、謚號、姻配等。B、修譜的作用 一、尋根、留本。古人雲:「譜諜身之本也。」意思是譜能告訴你,你是誰,你是從哪裡來的,長輩叫什麼。
二、清緣、備查。古人雲:「子孫不知姓氏所從來,以昧昭穆之序者,禽獸不如也。」意思是說,姓氏是一種血緣關系的標志,人獸之別,就在於人們對於有血緣關系的本族人,有一種生生相息的尋根意識,使這個家族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三、增知、育人。古人雲:「養不教,父之過。」幾十年來由於對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觀念的教育,導致現在有很多後人缺乏家族觀念和宗族意識,不關心也不過問本家族的發展歷史。
四、血肉聯情。俗話說:「親不親,故鄉情。」「多個朋友多條路。」在大流通的社會中,在國際一體化世代里,人們不可能禁錮封閉。要走出家門,還要走出國門,這是今後子代裔孫必行之路,通過聯宗族譜,本族同一血脈的宗族同胞更進一步加深了解和往來。 五、承前啟後。這里有雙重含義,一是上對祖先,二是下對後代,先人千心萬苦創業,育人,為本家族為社會創下了豐功偉績,不能從我們這一代或下一代丟掉,必須通過修譜,為祖先豎碑立傳,把他們的育人和創業精神,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作為永久的紀念,這是我們這一代或後一代人神聖的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 C、立譜的意義
家譜又稱宗譜、族譜或譜牒,是以記載一個血緣家族的世系與事跡為主要內容的史類文獻。我國歷史上家譜的出現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時代,明清時期私修家譜更是成為一項全民性的文化活動。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家譜與方誌、國史並列成為祖國三大歷史文獻。家譜有一定的編寫體例,主要記述家族的歷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變遷、居地遷徙、婚姻狀況,家族成員在科貢、官封名謚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跡(包括著述),家族的經濟情況和興衰變化,以及家族的喪葬、祀典、族規家法等,因此,家譜是一種能夠比較真實反映歷史面貌、時代精神、社會風尚的載籍,歷代學者都把譜系之學看作是一門重要的學問,是史學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