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經濟法的理念的解釋
① 試論經濟法的社會本位與實質正義理念。
這是個大問題,尚待理論界探討
② 經濟法的宗旨是什麼
經濟法的宗旨在於促進社會效率的同時,又注重實質性的社會公平,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並以實現更高的社會效率來達到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社會公平和正義。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資本擴張和利益的驅使下,人對個體利益最大化的過度追求,造成了個體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明顯沖突」。
經濟法是作為一門社會法,經濟法以促進手段式的目的——社會效率來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維持社會經濟良好運行的健康狀態,最終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的社會公平。而行政法主要調整的是國家行政管理關系,雖然國家行政管理中一部分涉及經濟領域,具有經濟性的內容,但其經濟法的調整方式和內容大相徑庭。而其最終的目的是以實現國家職能的方式,維護社會治安和政治秩序,階級性質表現的十分明顯,具有相當的不平等的因素存在其中。而經濟法主要是以國家調節經濟來實現社會的絕大多數的平等,實現相對的社會公平。
③ 經濟法價值理念是啥大佬。
經濟法價值的基本取向,是社會總體性的和經濟性的秩序、效率、公平和正義。
經濟法理念是相信通過經濟法價值釋放,能夠實現社會總體經濟方面的那些價值目標即理念的理想目標。
④ 求救<論中國經濟法的價值和理念>
摘要: 我以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和價值理念可以從多角度來闡述。從價值取向談即公平競爭與平衡利益。從適用領域談即市場競爭與政府調控,用政治術語談即經濟民主與經濟集中。在本文中,我試圖從公平與效率的角度來論述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和價值理念。如同愛情是人類生活中永恆的主題,公平與效率也始終是法律和經濟爭論的主題。作為一個法律人,我追求著公平與正義的終極理念,同時,作為一個准經濟人,我又迷醉於效率的邏輯趣題。在公平與效率這一對矛盾沖突中,我一直試圖尋找出二者的結合點,在現有的知識水平下,我尋找到了一部最反映公平與效率的法律-經濟法。
關鍵字: 公平,效率,競爭,市場經濟,社會公平
目 次
一、導論—兩個經濟時代的啟示
二、市場·競爭·效率
三、社會·分配·公平
四、經濟法與民商法
五、總結
一、導論-兩個經濟時代的啟示。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二者最大的變化就是微觀上從講公平到講效率,宏觀上從講公平到講效率。(1)
計劃經濟時代已經過去,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期市場經濟階段。反思兩個經濟時代,最大的區別就是二者利益分配目標不同了,微觀和宏觀領域的價值取向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計劃經濟時的利益分配目標:微觀、初次分配的主要目標是公平優先、生存養人;宏觀、再分配的經濟目標是效率優先、追求國有資產最大化。政府除了是社會行政管理者之外,還同時兼有國有資產代表者的身份,甚至作為國企的直接投資者。它既要當市場的「裁判員」,又當市場主要的「運動員」,他經常要代替企業而直接去搞微觀運作,它主要目標是為了追求具體企業的效率,因而往往失去了公平。但另一方面,企業—因為他們是國有企業,承擔政府下達的社會行政目標,要解決就業和公平分配問題,要追求「生存養人」的利益目標。企業搞了公平,也就失去了效率。所以。計劃經濟最終是不公平也不效率的經濟體制。
而市場經濟的利益分配目標與計劃經濟截然相反。如下圖所示:
微觀宏觀
計劃經濟 追求公平優先 生存養人 公平效率 追求(國有)資產最大化 效率公平
市場經濟 追求企業資產最大化 追求社會公平 生存養人
當中國的市場經濟最完善時,最強的市場力量和最強的政府宏觀調控作用相結合,就逼近了這樣一個成熟的目標:最有效率的初次分配和最公平的再分配相結合。(2)
而市場經濟體制所達到的微觀上的效率和宏觀上的公平是需要相關的法律來調整的,。經濟法便由運而生了。
二、市場·競爭·效率
競爭是提高生產率的最理想手段。
-艾哈德(3)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靈魂。缺乏了競爭的市場是一潭死水,散發著沖天的惡臭;是枯萎的花兒,低垂著喪氣的腦袋;是無心的僵屍,失去了生命的靈魂。而充滿競爭的市場猶如一泓泉眼,流淌著汩汩的生命之水;猶如一朵盛開的花兒,散發著撲面的清香;猶如健壯的青年,充滿著朝氣與活力。「任何真正的競爭都是高度主動積極創造型的競爭,這種競爭能最大限度的激發人的聰明才智,促使人奮發圖強,大膽冒險,不斷進取」(4)
競爭是動力。「如果說階級沖突和階級斗爭是一切階級社會進步的動力的話,那麼在和平時期,人與人之間的合法的利益沖突和利益競爭同樣是社會進步的動力,甚至是更一般、更持久的動力。」(5)列寧認為,競爭「在相當廣闊的范圍內配置進取心、毅力和大膽首創精神。」(6)
競爭是壓力。適者生存,劣者淘汰-這是大自然普遍應用的法則。不進則退、不優則汰。在一個競爭的市場環境中,每一個市場主體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而這種壓力又轉化為巨大的動力。
競爭是共贏。在良性競爭的環境中,競爭者之間在壓力和動力的本能驅動下,不斷提高生產效率,也就提高了整個市場的經濟效益。「競爭的目的不是要消滅競爭者,而是通過更好的和更靈活的管理超過競爭對手,以造福消費者,從而也有利於自身的收入。」(7)熊彼特指出:「如果社會主義社會把經濟刺激實行的遠超過賽跑的馬和機器所要求的限度,一定是大有所獲的,這種刺激是有價值的社會性質的努力的推進器。」(8)
所以,競爭就意味著效率。「經濟效率,是指經濟資源的配置和產出狀態。對於一個企業或社會來說,最高效率意味著資源處於最優配置狀態,從而使特定范圍內的需要得到最大滿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進,或財富得到最大增加。」(9)競爭使人盡其才。同時,競爭者必須以最低的成本生產提供最好的商品或服務,這有利於減少浪費、節約資源,是物盡其用。「競爭促使人們把事情做到極致,講究效益。實踐證明,競爭是效益制度,哪裡沒有競爭,哪裡就沒有效益」。(10)市場經濟就是競爭經濟,就是效率經濟。這種經濟體制的反向表述就是計劃和壟斷。這是兩個相繼發生在中國經濟體制中的現象,是效率的對立物。
計劃經濟時期,前已論述,妄圖通過計劃達到微觀領域的公平。「不管計劃用最現代的計算方法能夠多麼詳細地、迅速的和准確的計算出復雜的關系,計劃還是要受矛盾的利益狀況的影響,而沒有市場機制,就會造成計劃和現實經濟的最優發展和現實發展之間的最大脫節」。(11)所以,計劃經濟並沒有達到微觀的公平。計劃一切,使廣大民眾的自我設計權利、自我拼搏精神喪失,說到底是剝奪了人民的自由權利和自主權,是對芸芸眾生的精神的蔑視。「當一個全面的計劃成為社會一切經濟決策基礎的時候,個人的經濟自由就被大大減少了,個人看不到自己的物質需要和願望,作為經濟活動的目標而被滿足,而是論為實現計劃目標的工具」。(12)
市場經濟時期,競爭與壟斷是一對天生的冤家。就中國目前的經濟狀況而言,壟斷主要是行政壟斷,而不是經濟壟斷。因為中國還沒有哪家企業能強大到如此地步,能夠控制某一行業和領域。行政壟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最直接的動因莫過於對經濟效益的追求:一方面為政府及所屬部門甚至官員個人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受行政壟斷保護的經濟活動主體的利益。這可以用經濟學中的「尋租」理論來解釋。「經濟學中的『尋租』是指經濟活動者為維護其既有利益而尋求政府管制,阻止其他主體競爭,保持自身壟斷地位,以獲取超過生產要素機會成本的收入的行為」。(13)參照公共選擇學派理論,尋租活動存在的原因是人們把政府當做建立並保持壟斷的工具,尋租活動導致資源配置不合理及浪費。「生產經營者尋得『租值』就獲得相當於法律上的壟斷;從供給角度看,政府所屬部門甚至官員個人為獲得自身利益也會有意無意的去設租」。(14)即所謂「在權錢交易中,尋租活動具有雙向性質」。(15)行政壟斷,造成了市場經濟部分領域的無效率。如電信行業:這是一個需求彈性很小的行業,壟斷者-政府的寵兒可以隨心所欲的收取費用,由此卻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如果引入競爭機制,那麼我相信消費者一定會得到低廉的價格,優質的服務。因為-競爭意味著效率。
三、社會·分配·公平
一切經濟問題的基礎是人具有兩重性-經濟人特性和社會人特性。所以也就有兩種公平:從經濟人角度看,公平是指競爭條件和機會的公平;從社會人角度看,公平是指結果的公平,即現實中的社會平等。(16)
在此,我僅站在社會人的角度來討論結果的公平。因為機會的公平也即微觀的公平形式的公平是和效率相一致的;而結果的公平也即宏觀上的公平實質的公平卻和效率不盡一致。
⑤ 經濟法理念、功能與價值的關系
經濟法是適來應生產社會化自及其引起的社會經濟調節機制和國家經濟調節職能的需要而產生的,它調整國家經濟調節中的社會關系,以維護和促進社會經濟總體結構和運行的協調、穩定和發展。
經濟法價值的基本取向,是社會總體性的和經濟性的秩序、效率、公平和正義。
經濟法理念是相信通過經濟法價值釋放,能夠實現社會總體經濟方面的那些價值目標即理念的理想目標
⑥ 經濟法理念的介紹
廣義的「法的理念」包括了人們對法的精神、宗旨、任務等的主觀認知以及對法的價值的評價,它們都是法的理念的有機組成部分。廣義的「法的理念」表示可能對立法,政策適用和司法判決等行為產生影響的超實證法律的因素。這種因素的載體成為一些觀念或具體化成為普遍的基本原則,在現實中往往體現為對法律應當是什麼、法律的理想和目的等進行的理性判斷。狹義的部門法的理念則專指部門法的基石范疇,即反映本部門法獨特本質屬性的本位觀念。
⑦ 經濟法理念的結語
經濟法理念並不是學術時髦的標簽,不可以在研究中隨意標掛、生拉硬套,研究路徑的選取與方法的適用都要強調科學方法,只有堅持科學方法,經濟法理念才能被有效挖掘。也只有堅持「社會本位」、「平衡協調」的經濟法理念去裁決案件,司法在經濟法基本理念實現中的作用才能真正顯現。如果缺少了前兩者作為保證,經濟將是無序的混亂狀態,更不用說建設民主法治、充滿生機活力的和諧社會了。
⑧ 對經濟法的理解與認識
1.經濟法產生的直接根源是自由放任的商品經濟管理模式所產生的市場秩序失衡,從而要求國家公共權力的介入以維護公共利益、穩定市場秩序、促進效率與公平。
2.由於經濟法是國家利用其公權力對市場經濟主體以及運行的調控、管理、監督、引導,所以經濟法主體雙方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即一方為國家相關主管機關,另一方為經營者(包括市場被管理主體和中介組織,其中中介組織又同時具有市場主管機關授權的監管職能和接受管理的義務)。它們之間是調控和被調控、監督和被監督、管理和被管理、引導和被引導的關系,是雙方法律地位不平等的關系。
3.由於經濟法所調整的對象和范圍有宏觀和微觀兩的領域(例:相關經濟法對經營者不正當競爭方面的管理就是微觀方面的管理;而相關經濟法對市場運行的管理便是宏觀方面的管理),所以經濟法可具體分為:宏觀調控法律關系;國有參與法律關系;涉外管製法律關系;市場監管法律關系。
4.由於經濟法所調整的上述對象和范圍不同於其它部門法所調整的對象和范圍,所以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5.盡管法律從整體上來說是用來維護和平衡效率與公平這兩大價值,但作為經濟法這一獨立法律部門有其所側重的追求價值,即經濟法總體上追求的價值是:可持續的社會整體效益。
6.由追求價值便引出了經濟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則為:經濟民主原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經濟公正原則。
7.結合綜上所述,故經濟法的概念為:經濟法是調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及其政府主管部門為了修正市場運行的缺陷、實現社會整體效益的可持續發展而履行各種現代經濟管理職能時與各市場主體發生的社會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另外,有關經濟法之性質的爭論,即公法、私法抑或公私混合法,本人認為已無現實意義,皆因當今行政權力之擴張於社會生活各領域。社會本位法律觀念的回歸,所以,本人認為於現實中再討論這一性質問題已毫無意義。)
樓主,此問題實在太大,以上僅為概括敘述,並加之一些個人觀點,所以不詳之處歡迎指教。不勝感激!
⑨ 什麼是經濟法的核心理念
以人為本是現代法治社會的一個普遍理念,在各個法律部門都有所體現。但是以人為本屬於經濟法具有的內在價值,是經濟法理念的核心。經濟法尊重人權、實行經濟民主和管理手段的人文化。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歷程、經濟法的目標和宗旨都烙下了深深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