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351條理解
1. 合同法第159條的理解與適
《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九條規定,買受人應當按照約定的數額支付價款。對價款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六十一條、第六十二條第二項的規定。
《合同法》第六十一條規定,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
交易習慣確定。
《合同法》第六十二條當事人就有關合同內容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
能確定的,適用下列規定:
(二)價款或者報酬不明確的,按照訂立合同時履行地的市場價格履行;依法應
當執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按照規定履行。
個人認為,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九條是對買賣合同支付價款的規定。主要針對了兩種情形,一種是價款約定明確的,買受人就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給付義務,支付價款。一種是價款約定不明確的,分為兩種處理方式:首先由當事人各方就價款進行協商,達成補充協議,買受人按照補充協議的約定支付價款;如果不能達成補充協議,則要按照合同法第61條的規定,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買受人應當支付的價款。其次,如果按照第1條的方式依然無法確定價款的具體數額,那麼還可以按照62條第二項的規定確定買受人的給付義務「按照訂立合同時履行地的市場價格履行;依法應當執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按照規定履行」。
2. 合同法39.40條如何理解
1、合同法第三十九條是對格式條款的規定。
理解:「格式條款」,又稱為標准條款、標准合同、格式合同、定式合同、定型化合同,也有人稱作附合合同等。
使用格式條款的好處是,簡捷、省時、方便、降低交易成本,但其弊端在於,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一方往往利用其優勢地位,制定有利於自己而不利於交易對方的條款,這一點在消費者作為合同相對方時特別突出。
因此,必須在立法上予以限制。合同法本條第一款規定了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在擬定格式條款以及在訂立合同時應當遵循的原則和義務。
首先,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確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不能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制定不公平的條款欺負對方當事人。
其次,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當事人應當採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並按照對方提出的要求,對該類條款予以說明。
2、合同法第四十條:本條是對格式條款無效的規定。
理解:本條明確規定了格式條款在什麼情況下無效。本法第五十二條是對於無效合同的規定。如果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情形當然無效。
本法第五十三條是對合同中的免責條款的規定,如果合同中有免除「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或者「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責任的條款,則該條款無效。如果格式條款具有第五十三條規定的情形,當然無效。
除了上述兩種情況,如果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當事人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當事人的主要權利,則該條款無效。這一規定與第五十二條、第五十三條規定的情形一樣,是當然無效的條款,即使當事人同意,也不使其產生效力。
(2)合同法351條理解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三十九條 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採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
格式條款是當事人為了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並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
第四十條規定,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3.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
第五十五條是對撤銷權消滅的規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撤銷權是一種權利,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既可以行使撤銷權,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請求撤銷或者變更該合同,也可以放棄撤銷權,不行使該權利。本條規定在以下兩種情形下,當事人的撤銷權消滅:
1.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權事由之日起1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在可撤銷合同中,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有權撤銷合同,但是當事人的這種撤銷權並非是沒有任何限制的,也就是說,撤銷權人必須在規定的期間內行使撤銷權。因為,可撤銷的合同往往只涉及當事人一方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問題,如果當事人自願接受此種合同的後果,則法律就會讓此種合同有效。然而,如果撤銷權人長期不行使其權利,不主張撤銷合同,就會讓合同長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這即不利於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也不利於加快交易的發展;同時還可能使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在判斷是否准予撤銷時,由於時間太長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正是基於此種考慮,各國的立法往往都明確規定撤銷權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內行使,如果超過了此期限還不行使,撤銷權人就會失去撤銷合同的權利,該合同有效。民法通則雖然對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作出了規定,但是對撤銷的期限並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七十三條對此作了規定,可變更或者可撤銷的民事行為,自行為成立時起超過一年當事人才請求變更或者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本條在借鑒國外的規定和總結我國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我國的可撤銷合同的行使期限作了規定。
本條規定的撤銷權人行使撤銷權的期限為1年,也就是說在這1年期限內,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必須行使其撤銷權,否則,該當事人就失去了撤銷合同的權利,那麼當事人就必須接受合同的約束,履行合同中規定的義務。對於何時起算該期限,本條規定,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為可撤銷合同的撤銷期限,也就是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開始計算撤銷權的行使期間。
本規定中的「1年」是除斥期間,而不是訴訟時效。也就是說,在此期間內,不存在期間的中斷或者中止的問題,這「1年」是一個不變的期間,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不能要求延長該期間。
2.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的撤銷權是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的一種權利,因此當事人可以行使撤銷權,也可以放棄撤銷權。本條第二項對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放棄撤銷權的方式作出了規定,當事人可以以兩種方式放棄撤銷權:第一種是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放棄撤銷權。以明示的方式放棄撤銷權的行為是很典型的對權利的處分的方式。放棄撤銷權的明確表示可以是用口頭的方法明確表示,也可以是用書面的方法明確表示。任何默示的方式都不構成對撤銷權的放棄。第二種是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以自己的行為放棄了撤銷權。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在放棄其具有的撤銷權時,並不一定要向當事人明確表示,他也可以以自己的行為來放棄該撤銷權,如該當事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時,自動履行了合同中規定的義務或者向對方要求合同中規定的債權。還比如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向法院起訴對方當事人違約而不是申請撤銷合同等都是對撤銷權放棄的行為。當事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了其願意接受合同的約束,放棄了按法律應當享有的撤銷權。
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放棄撤銷權後,造成的法律效果就是,該撤銷權消滅,合同產生絕對的效力,該當事人不得再以相同的理由要求撤銷該合同,而應按照合同的規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否則就構成違約。
4. 合同法第55條怎樣理解
合同法第五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法條文義解釋
合同撤銷權由因意思表示不真實而遭受損失或者受到損害的一方當事人享有,享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稱為撤銷權人。
本條第一款規定的是撤銷權的行使期間。可撤銷的合同往往只涉及當事人一方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問題,如果當事人自願接受此種合同的後果,則法律就會讓此種合同有效。然而,如果撤銷權人長期不行使其權利,不主張撤銷合同,就會讓合同長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這即不利於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也不利於加快交易的發展;同時還可能使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在判斷是否准予撤銷時,由於時間太長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正是基於此種考慮,各國的立法往往都明確規定撤銷權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內行使,如果超過了此期限還不行使,撤銷權人就會失去撤銷合同的權利,該合同有效。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七十三條對此作了定,可變更或者可撤銷的民事行為,自行為成立時起超過一年當人才請求變更或者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本條規定了撤銷權的行使期限是1年。如果撤銷權人在此期間內沒有行使撤銷權,則導致其撤銷權消滅。該合同當事人應當接受合同的對其的效力,承擔合同義務。「撤銷事由」是指本法第54條規定的幾種情形。「知道」是指撤銷權人確已知曉撤銷事由。「應當知道」,是指法律上推斷其在通常的情況下應當知道。「行使撤銷權」是指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或者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撤銷合同或者部分撤銷合同。另外,這里的「1年」是除斥期間,不能中止、中斷或者延長。
本條第二款規定的是撤銷權的拋棄。撤銷權的拋棄是當事人以明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的行為。可撤銷的合同,一般存在著一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不真實的情況,而當這一方當事人知道了撤銷事由以後,法律應當允許當事人自己選擇合同的效力,既可以撤銷合同,也可以對可撤銷的合同的效力予以承認。撤銷權的放棄即是這種方式。承認以後的可撤銷合同就體現了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了。因此,合同撤銷權消滅後,當事人不得在以存在撤銷的事由為理由,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裁決撤銷合同。
「明確表示」是指撤銷權人向合同的另一方當事人明確表示回合同不予以變更或者不予以撤銷。這種表示,可以使書面的形式,也可以是口頭的形式。
「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是指當事人在知道撤銷事由以後,明知合同可以撤銷,但是沒有行使撤銷權,而以自己的作為或者不作為表明放棄了撤銷權的。
5. 合同法解釋二15條的內容,舉例說明
【勞動法司法解釋】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十五條解釋:【多重買賣合同的買受人(不能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違約責任請求權】
第十五條出賣人就同一標的物訂立多重買賣合同,合同均不具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無效情形,買受人因不能按照合同約定取得標的物所有權,請求追究出賣人違約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多重買賣合同的買受人(不能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違約責任請求權的解釋。
【條文理解】
多重買賣合同,又稱一物數賣合同,或者一物多賣合同,即出賣人就同一標的物訂立數個買賣合同,分別出售給數個買受人。在出賣人一物多賣時,不能取得標的物所有權的買受人能否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這涉及一物多賣時多個買賣合同的效力和買受人的債法救濟等問題,這些問題又和物權變動模式的立法規定直接相關。掌握本條規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一、多重買賣合同的效力問題
在一物多賣時,只能有一個合同的當事人取得合同標的物的所有權。在此情形下,其他沒有達到物權變動效果的買賣合同的效力如何?這涉及物權變動模式的立法規定問題。大陸法系國家,比較有代表性的物權變動模式有三種: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債權意思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以《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的物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以《奧地利民法典》代表的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通說認為,根據《民法通則》第72條、《合同法》第133條、《物權法》第9條和第23條的規定,我國現行法律關於物權變動模式採取的是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即物權發生變動時,除了當事人之間簽訂債權合同之外,還需要履行登記或者交付的法定方式。該模式的特點為:第一,基於法律行為轉移物權,事先需要有當事人之間的合意,合意是依法律行為變動物權的基礎。但此種合意不是所謂的物權合同,而是債權合意,即當事人是否設定物權以及物權內容等方面達成的協議。第二,在合意基礎上,還需要履行一定的公示方法(登記或者交付)才能達到物權變動的效果。第三,該模式區分債權變動與物權變動的法律事實基礎,認為當事人之間生效的債權合同僅能引起債權變動的法律效果。生效的債權合同結合交付或者登記手續的辦理,方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因此,債權合同的效力是獨立的,是否登記或者交付,影響到物權變動的效果,但對債權合同的效力不產生影響,對債權合同效力的判斷法律依據是《合同法》第52條等相關規定。對此,《物權法》第15條規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該原則統稱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的區分原則。
在債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之下,當出賣人與第一買受人訂立買賣合同後,如標的物未交付(動產)或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不動產),標的物的所有權就不發生轉移。在此情形下,出賣人再與後續買受人訂立買賣合同,由於出賣人此時出賣的仍為其享有所有權的標的物,只要不具有《合同法》第52條規定的無效情形,出賣人此後所訂立的數個買賣合同應為有效的買賣合同。
假若出賣人與第一買受人訂立買賣合同後,即將標的物交付(動產)或為其辦理過戶登記手續,出賣人事後再與後續買受人訂立買賣合同,在此情形下,由於出賣人已非該標的物的所有權人,後續的買賣合同實為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對於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的效力,素有爭議:一為無效說。該說認為《合同法》第132條第1款「出賣的標的物,應當屬於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權處分」的規定屬強制性規定,依據《合同法》第52條第(5)項的規定,違反強制性規范的合同為無效合同。二為效力待定說。該說認為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即屬於《合同法》第51條所規定的無權處分合同,依據該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財產權利的,該合同有效。」三為有效說。該說認為在債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之下,債權合同的效力是獨立存在的,物權沒有發生變動,並不影響債權合同的效力,只要不具有《合同法》第52條規定的無效情形,後續買賣合同應為有效。該說為通說。
6. 合同法58條 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怎樣理解
就是按照過錯程度承擔責任,誰的過錯大,誰就多承擔責任。
7. 合同法55條如何理解
《最高抄人民法院關襲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一條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後成立的合同發生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的,適用合同法的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前成立的合同發生糾紛起訴到人民法院的,除本解釋另有規定的以外,適用當時的法律規定,當時沒有法律規定的,可以適用合同法的有關規定。根據此規定,此案應適用合同成立時的有關法律規定,即應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有關規定,即什麼時候知道,撤銷權的除斥期間就從什麼時候開始計算。
8.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五十一條
合同法通過後,關於第五十一條規定的無權處分制度,在解釋上出現分歧,特撰本文與理論和實務界同行討論。
討論第五十一條無權處分制度,須從本法關於買賣合同的定義說起。本法第一百三十條規定:「買賣合同是出賣人轉移標的物所有權於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此與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三百四十五條關於買賣合同的定義,有重大區別。該條規定:「稱買賣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移轉財產權於他方,他方支付價金之契約。」區別在於:我國台灣民法將買賣合同定義在「約定」,即學說上所謂「負擔行為。」負擔行為指發生債權債務的行為,即債權行為。與之相對的是「處分行為」,指直接發生權利變動的行為,即所謂物權行為和准物權行為。按照台灣學者的解釋,該條系采德國民法嚴格區分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的立法理論,買賣合同性質上屬於債權行為,僅發生當事人間的債權債務,要發生標的物所有權移轉,另須由雙方就所有權移轉達成物權合意,即區別於買賣合同的物權合同。鑒於我國大陸學者通說,不採德國民法關於物權行為的立法理論,及民法通則第七十二條將所有權變動作為合同的直接效力,因此合同法第一百三十條關於買賣合同的定義,對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一體把握,將處分行為納入債權行為之中,視標的物所有權變動為買賣合同直接發生的效果。
此與法國民法典和日本民法典的立法思想是一致的。與買賣合同的定義相應,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移轉標的物所有權是出賣人的義務。」依據該條,買賣合同不僅產生出賣人交付標的物的義務,還產生移轉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移轉所有權,直接依據買賣合同,而不須在買賣合同之外,再有什麼關於所有權移轉的合意即物權行為。
既然買賣合同的效力包括了標的物所有權移轉,則當然要求出賣人對出賣之物有處分權。因此,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標的物應當屬於出賣人所有或者出賣人有處分權。不屬於出賣人所有且出賣人無處分權的物,不構成買賣合同的標的物。換言之,合同法立法思想,不承認出賣他人之物的合同的效力。這與拍賣法第六條的規定是一致的。該條規定:「拍賣標的應當是委託人所有或者依法可以處分的物品或者財產權。」法律不允許出賣他人之物,是為了維護財產的靜的安全。此與法國民法典第一千五百九十九條的規定相同。該條規定:「就他人之物所成立的買賣,無效。」違反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二條,即屬於無權處分行為。如果對一百三十二條作反對解釋,無權處分行為本應無效,似無專設規定的必要。但考慮到經濟生活本身的復雜性,雖然屬於無權處分,如果權利人追認或處分人事後取得處分權,沒有理由強使其無效。故設第五十一條規定無權處分制度。
合同法第五十一條之擬定,也曾參考德國民法典和我國台灣民法的規定。德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五條規定:「(1)非權利人對標的物所為的處分,經權利人事先允許者,也為有效。(2)前項處分如經權利人事後追認,或因處分人取得標的物時,或權利人成為處分人的繼承人而對其遺產負無限責任時,為有效。」我國台灣民法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1)無權利人就權利標的物所為之處分,經有權利人之承認始生效力。(2)無權利人就權利標的物為處分後,取得其權利者,其處分自始有效。」德國民法典和我國台灣民法的上述條文,通常被解釋為「處分行為有效」,以區別於「買賣合同有效」,在權利人未追認的情形,僅「處分行為無效」,而「買賣合同」的效力不受影響。這是以嚴格區分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的立法理論為根據的。如前所述,合同法不採該立法理論,而對買賣合同一體把握,將處分行為包含在債權合同之中,因此第五十一條不稱「處分行為有效」,而規定為「合同有效。」依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出賣他人之物,權利人追認或者處分人事後取得處分權的,合同有效;反之,權利人不追認並且處分人事後也未取得處分權的,合同無效。這里說的無效,不是處分行為無效,而是無權處分的合同無效,即買賣合同無效。不能解釋為買賣合同有效,僅處分行為無效。有的學者作這樣解釋,實際上是以債權合同與物權行為、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區分為根據的,與合同法立法思想不符。
這里牽涉到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第七條所規定的物權變動與其原因行為的區分原則。該原則所說原因行為,當然是指債權行為,如買賣合同;所說物權變動,是指物權變動的事實,非指物權變動的合意或物權行為。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的立法思想,不採德國民法關於物權行為獨立性與無因性的理論,將物權變動作為債權行為的法律效果。因此,所謂區分原則,只是在此前提之下,對作為原因行為的債權合同的生效條件及生效時間,與作為債權合同法律效果的物權變動事實的發生條件與發生時間,加以區分。按照區分原則,買賣合同的生效,與買賣合同生效後所發生效果的標的物所有權移轉,應予區分並依不同規則:買賣合同自成立生效,標的物所有權依公示方法,動產依交付移轉、不動產依登記移轉。這與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三條關於買賣合同標的物所有權移轉的基本規則,是一致的。該條規定:「標的物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其中所謂法律另有規定,指不動產所有權依登記移轉。所謂當事人另有約定,指保留所有權的買賣合同。
與無權處分制度有關的一個重要制度,是善意買受人的保護,即善意取得制度。無權處分制度規定在合同法,僅解決無權處分合同有效無效的判斷問題,善意取得制度將規定在物權法,解決善意買受人的保護問題。合同法建議草案曾經將兩種制度聯系起來,關於無權處分的條文草案規定:「權利人不追認,處分人事後也未取得處分權的,合同無效。但其無效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修改中考慮到善意買受人的保護,即善意取得制度,屬於物權法制度,應當在物權法上作完整的規定。因此將無權處分條文的但書刪除。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第一百四十五條規定善意取得的一般規則:「基於法律行為有償受讓動產且已佔有該動產的善意受讓人,即使讓與人無處分權,仍取得該動產的所有權(第一款)。受讓人在受讓動產時不知讓與人無處分權且無重大過失,為善意(第二款)。第一款所稱動產,以法律許可者為限(第三款)。」第一百四十六條規定佔有脫離物的特別規則:「受讓的動產若系被竊、遺失或其他違反本意而喪失佔有者,所有人、遺失人或其他有受領權之人有權在喪失佔有之日起1年內向受讓動產的人請求返還(第一款)。但前款動產若系由拍賣、公共市場或經營同類物品的商人處購得,非償還受讓人支付的價金,不得請求返還(第二款)。第一款所稱動產若系貨幣或無記名有價證券時,不得請求返還(第三款)。」因此,判斷無權處分合同之是否有效,應當依據合同法第五十一條;在無權處分合同無效的情形,判斷權利人可否從買受人取回標的物,應當依據善意取得制度。
與此有關的另一個問題是:第五十一條無權處分制度如何與第一百五十條關於權利瑕疵擔保的規定相協調?第一百五十條規定:「出賣人就交付的標的物,負有保證第三人不得向買受人主張任何權利的義務,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可能出現第三人向買受人主張權利的情形,大概有四種:其一,出賣他人之物;其二,未得他共有人同意而出賣共有物;其三,出賣抵押物;其四,出賣租賃物。在第一種情形,出賣他人之物,屬於第五十一條所規定的無權處分行為。依照該條規定,買賣合同成立後,如果權利人追認或者處分人取得處分權的,買賣合同自始有效,不發生權利人(第三人)向買受人主張權利的問題;如果權利人未追認且處分人事後也未取得處分權,則買賣合同無效,可能發生權利人(第三人)向買受人主張權利的情形。這種情形,應當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如果買受人屬於善意,則自交付時已經取得標的物所有權,原權利人已經喪失權利,自無適用第一百五十條權利瑕疵擔保規定的餘地。如果買受人屬於惡意,則不能取得標的物所有權,而權利人可依對標的物的所有權行使取回權,從買受人處取回標的物。鑒於買受人屬於惡意,即訂立買賣合同時已知出賣人無處分權(存在權利瑕疵),因此買受人也不享有第一百五十條規定的權利瑕疵擔保請求權。可見,出賣他人之物,屬於第一百五十條但書「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情形。在第二種情形,未得他共有人同意而出賣共有物,出賣人為共有人之一,不屬於無權處分,不適用第五十一條的規定,買賣合同應當有效。只是因為存在權利瑕疵,當他共有人向買受人主張權利時,出賣人應當依據第一百五十條的規定對買受人承擔權利瑕疵擔保責任。值得注意的是,合同法草案第三稿,曾經將未得他共有人同意而出賣共有物與無權處分行為一並規定,而後面的草案將其刪去,說明立法思想有所修正,認為共有人未得他共有人同意而出賣共有物,不屬於無權處分。因此,未得他共有人同意而出賣共有物,屬於存在權利瑕疵,應當適用權利瑕疵擔保制度。第三種情形,出賣抵押物,抵押權人可能行使抵押權,扣押、拍賣標的物,顯然應當適用第一百五十條,由出賣人對買受人承擔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第四種情形,出賣租賃物,依據第二百二十九條買賣不破租賃的規則,租賃合同繼續有效,買受人不得以所有權對抗承租人的權利。如果買受人於訂立合同時屬於善意,即不知標的物已經出租,當然可以依據第一百五十條向出賣人主張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由此可見,第五十一條關於無權處分的規定,與第一百五十條關於權利瑕疵擔保責任的規定,並無沖突。
9. 關於合同法231條的理解
樓主看法條很仔細。 不可抗力當然是不可歸責於承租人的事由了。 法律適用里有一條原則是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原則。樓主如能運用這條原則,就明白。
10. 如何正確理解《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所規定的國家利益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
不是指雙方同時故意簽定此地合同。
「損害國家利益」,
廣義解釋:一是公權利意義上的國家利益,就是純粹的國家利益;二是國有企業的利益,因為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是國家,因此才有這樣的結論;三是社會公共利益。
狹義解釋;公權利意義上的國家利益,就是純粹的國家利益;
「損害國家利益」是指合同的內容,損害國家利益。如,一方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走私貨物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