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會學解決中的糾紛解決
Ⅰ 我國法律規定的糾紛解決方式有哪幾種
LZ你似乎在尋求考試問題的答案啊.
第一,當事人和解,除了檢查機關提起的公訴外,和解是最好版的解權決糾紛辦法,既能高效短時的解決糾紛,同時使糾紛各方都能盡可能的滿意,是雙贏或多贏得解決辦法.
其二,第三人或單位調解,譬如人民調解中心等,利用民間或半官方的第三人居間進行梳理矛盾,找到問題解決點,從而找出各方滿意的方案,解決糾紛.相比第一種,此種方式需要找到協調能力強的第三方,也是較好的方式;
其三,行政機關調解.運用政府的公信力,尋求政府的中間人地位和政府的社會權威解決糾紛,是大多數難解決糾紛的解決途徑.
其四,國家賦予准法律裁決的仲裁委員會,仲裁委員會聘請專業法律人士和行業法律人士組成仲裁庭,仲裁裁決具有判決書一樣的法律效力,可以申請強制執行,是上升到司法層面的解決方式;
其五,司法途徑,就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民事訴訟或刑事訴訟\行政訴訟等.此方法是糾紛的最終解決辦法,以國家機器保證判決的有效性和執行性.
Ⅱ 當前我國法律社會學研究有何重要意義
一、促進了法學理論在價值觀、方法論等方面的變革
隨著社會的變革及法學研究的進步,我國的法學理論逐漸走出了蘇聯的模式,開始尋找自己的發展路徑。但是,仍然存在過多注重研究「應當是怎樣的法」,而忽視「實際上是怎樣的法」;過分強調「書本上的法律」,而忽視「行動中的法律」等缺陷和不足。
20世紀80年代,法社會學逐步走入中國法學研究的視野,它注重法的社會性,重視研究法的社會功能和社會效益,強調法與民族傳統模式及心理結構的關系,要求法學家走出書齋,改變繁瑣的注釋方式,從事社會實證的考察分析,致力於解剖社會的「活法」,這些對舊有的法理學的僵化模式和教條化理論不啻是一種強有利的沖擊和改造。受法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的影響,我國出現了一批傾向於社會學研究的法學家,他們從社會對法的實際需要出發,將「習慣法」、「民間法」等概念納入法學研究的范疇,並試圖從「本土資源」、「本土文化」中探索適合於中國的法治之路,提出了很多大膽而創新的觀點,逐漸推動著法學理論在價值觀和方法論等方面的變革。
二、促進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
法社會學在中國起步雖然較晚,但是發展的卻很迅速。隨著法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的廣泛傳播與運用,法學理論在價值觀和方法論上的變革及我國法制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很多學者看到了我國社會中實踐與理論嚴重脫節的現象,在對原因進行探討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
在這種情況下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其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這是對我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法律等現狀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的結論,體現了法及法治的最終目標和追求。在這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是善、功利、義,也不是將法治理念單單界定為正義,而是將其概括為五個方面。從內容上來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在法治的大背景下,結合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在平衡了法與社會的關系的前提下而得出的。這種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一種法社會學的方法。
法社會學不但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同時本身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論。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法社會學理論及方法與中國法治實踐相結合而取得的成果,它看到了法與社會的互動和制約關系,並將這種關系進行處理和總結,從而得出一個適合於中國社會的法治理念。自從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被提出來以後,全國各地除了理論上認真學習和體會以外,還將其與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聯系起來,採取各種方法和途徑將該理念貫徹於立法、執法、司法的各個環節,並取得了很多切實的成果,使我國的法治進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三、為解決價值沖突提供了廣泛的途徑
法的價值沖突是我國司法實踐的困境之一。法的價值沖突導致實踐中出現很多有爭議的案件,甚至冤假錯案的出現。沖突的解決必須從社會入手,必須將法與社會融合起來以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法社會學的研究在這個時候就更顯得必要和重要了。
首先,法社會學者為我們提供的解決價值沖突的基本原則---最佳利益原則。
在當代中國,解決價值沖突的原則包括法定價值優先原則、合階級性原則、綜合測評原則等等。但這些原則在適用的時候往往會遇到很多問題,需要其他原則作為補充,最佳利益原則可以作為其中一個。權利沖突是價值沖突的表現形式,而權利沖突實際上是一種利益沖突。最佳利益原則是利益原則和效益原則的統一,是解決價值沖突的有效途徑。利益原則源於龐德關於法律任務的理解。他認為,法律的任務在於以最小的浪費來調整各種利益的沖突,保障和實現社會利益。龐德的社會利益理論受到了耶林社會功利主義法學的影響,可以說這種社會利益理論,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當利益發生沖突時,需要對利益進行一種權衡,同時還要考慮一種成本,這也是功利主義的應有之意,這里被稱為是效益原則。當然,現實中的沖突往往很復雜,而且很多時候不是一個原則就可以解決的,在必要的時候將利益與效益統一結合,從而實現一種最佳的利益。至於選擇的方法問題,龐德的理論是立足社會利益,通過經驗的方法、理性的方法、和權威性觀念的方法在最小的阻礙和最少浪費的情況下給予整個利益方案以最大的效果。
其次,關於價值沖突的解決途徑。就我國目前價值沖突的解決途徑來看,有學者將其概括為主體認同方式和外在統一方式、民主方式與專制方式、不違法方式與違法方式。在法治實踐中,這些價值沖突的解決方式確實存在,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這些方式還不夠具體。法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為我們提供了更廣泛更理性的途徑。
(一)謹慎立法。這不但是解決價值沖突的有效途徑,也是預防價值沖突的前提。謹慎立法的關鍵在於立法者。首先立法者要有正確的、統一的法價值觀。在價值多元的時代,要建立法的信仰,立法者就必須要明白法的價值是什麼,法追求的是什麼。在我們國家,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著立法者的價值觀,也指導著我國的法治實踐。謹慎立法還要求立法者在正確、統一的價值觀的指導下制定出良好的法律。良好的法律一定是適合於一國實際的可以被普遍實施的法律。這就要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過程中,不能脫離一國國情而採取簡單的「拿來主義」。法的價值寓於「法的精神」之中,立法者一定要在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導下充分的理解法的精神,根據法的精神去挖掘法治的「本土資源」,變「送法下鄉」為「下鄉尋法」,然後制定出適合於本民族、本國家的法律,這樣的法律才是良好的法律。在正確的價值觀基礎上制定出的良好的法律,可以預防並解決法的價值沖突,也才能被普遍的實施並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發揮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這是解決法價值沖突的必要途徑。
在我國,關於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可以說是一個爭論已久的問題,到現在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在我國的司法審判中並沒有真正的發揮。長期以來,法官只能嚴格依法辦事,被動地適用法律,使法律適應已經變動的社會需要那是立法機關的事,法官只是一個沒有意志的生靈。事實上,法官的作用和地位不止於此,作為最重要的法律職業者之一,在一個國家的法制建設、法治實踐中,法官發揮著舉足輕重地作用。埃利希作為自由法學的創始人,主張「自由判決」,發揮法官個人對法的創製作用。他在《法律的自由發現和自由法學》一書中說:「法律是社會有機的基礎,法官只適用國家制定的法律是不夠的,法律適用的任何學說都不可能擺脫下面這些困難,即:第一次制定出來的規則,從本質上說,都是不完整的,一旦當它被制定出來時,它在實際上就變成了舊的東西了。這種規則,既難治理現在,更不用說治理將來了……負責適用法律的人,既然是本民族和本時代的人,它就會根據本民族的時代的精神,就不會根據立法者的意圖,用以往世紀的精神來適用法律」。霍姆斯,美國一位重要的法社會學家,也是法官,他認為「法律的發展不是來自歷史,也不像分析法學家認為的完全來自自身邏輯的演繹,而主要是來自執法者自身的經驗。也就是說,發展法律的任務主要落在法官身上」。以上兩位法社會學家的論述,充分說明了法官的作用。法律的具體生命需要法官來賦予,法律的血肉最終隱藏在法官的具體判決中,在沒有制定法和司法解釋予以規范的情況下,要充分發揮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來解決價值沖突。
(三)正視類法律規范的作用。
類法律規范包括黨的政策、組織紀律、習慣規范和道德規范等等。這些類法律規范就是「活的法律」、「行動中的法律」。龐德說社會控制的手段除了法律還有道德、宗教和教育等。在法律不能或者不及時,我們需要通過其他方式來解決問題。在我國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政治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多元文化的共存和相互撞擊,以及社會生活復雜性和多樣性等原因, 在社會生活中,類法律規范在規范組織和個人行為、彌補制定法的不足、調解矛盾和沖突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正視類法律規范的作用,不但可以健全我們的法制,還可以在價值沖突時多一種選擇,從而使法制建設和法治實踐更順利地進行。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Ⅲ 法社會學的法是可訴性行為規范
「法的可訴性」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國法學家坎特羅維奇提出來的,它指的是法(尤其是法律,即成文法)作為一種規范人們外部行為的規則,可以被任何人在法定的機構中通過爭議解決程序(特別是訴訟程序)加以運用的可能性。應該說這是法與生俱來的一個基本特性,也是法區別於非法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現代社會,即使是像憲法這樣的政治綱領性法律文件,也在朝著可訴性或司法化方向發展。
法的可訴性意味著:首先,在立法時就應注意不僅要在法律規范中制定明確的行為模式和相應的法律後果(獎勵或懲罰),而且要制定產生糾紛後的解決途徑和規定訴訟主體。其次,法的可訴性要求建立解決糾紛的機構、解決糾紛的程序和有效的執行機構。否則糾紛當事人或告狀無門或無程序可尋,立法上規定了的權利也如同虛設。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法制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同時又存在不少弊端。其中一些弊端的形成和蔓延與長期以來法律的可訴性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和貫徹不無關系。因此,今後法治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都應充分重視法的可訴性。
綜上所述,可以給法下一個定義:法是由社會力量的對比狀況決定的權威性價值准則和程序性、可訴性行為規范。
Ⅳ 法律范疇內的「糾紛」與社會學中的「沖突」,怎麼理解
兩者是兩個學科中的專有術語。其實,兩者是有很多相同之處的(在很大層面上)。法律中的糾紛是行為主體之間權利義務方面出現了一定差別。而社會學中的沖突,則是兩主體之間在利益及其他方面產生了矛盾。個人之見
Ⅳ 請試著論述一個國家或民族選擇以什麼方式解決糾紛或爭端,有什麼法律社會學上的含義
傳統的國際法把解決國家或民族爭端(國際爭端)的方法分為強制的和非強制的兩大類。強制的方法有:戰爭、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 、報復、平時封鎖和干涉。非強制的方法有:政治解決方法和法律解決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還發展了國際組織和國際制裁解決國際爭端的方法。非法使用武力解決國家間爭端的強制方法為現代國際法所禁止。
政治解決方法 即用談判、調查、斡旋和調停以及和解
的方法解決國際爭端。談判指爭端各當事國就爭執的問題直接進行談判,以求解決爭端。調查則是由一個國際調查委員會就引起爭端的事實進行公平調查,辨明事實,提出報告書,以促進爭端的解決。調查結果對爭端當事國沒有法律拘束力。斡旋是由第三方促成爭端各當事國自己進行談判,而該第三方自己並不直接參加談判。調停則是由第三方積極參加甚至引導談判。斡旋和調停可以由第三方應各當事國的請求而提供,也可以由第三方主動提供。斡旋和調停只具有建議性質,各當事國可以自由決定接受或不予接受,因此,斡旋和調停不具有法律拘束力。和解,又稱調解,指由一個和解委員會查明爭端中的問題,作成報告書,促進當事國和解。和解不僅要查明事實,還要提出解決爭端的建議,但這種建議對爭端當事國沒有法律拘束力。
法律解決方法 即用國際仲裁和國際司法的方法解決國
際爭端。
國際仲裁 又稱國際公斷,指當國家間發生爭端時,經
各當事國同意,由各當事國所選任的仲裁員在尊重國際法的基礎上,對爭端作出有拘束力的裁決。(見國際仲裁)
司法解決 指在國際爭端各當事國同意的基礎上,由一
個常設的司法機關,根據國際法,對於提交給它的爭端進行審理,並作出有拘束力的判決。一般性的國際司法機關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的。國際聯盟於1922年設立了國際常設法院。聯合國於1946年設立了國際法院。國際常設法院於1946年解散,為聯合國國際法院所代替。
國際爭端的和平解決 是國家按照現代國際法用和平
方法解決其爭端的原則和制度。和平解決國際爭端
的實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就已存在。但是由於傳統
的國際法肯定國家用戰爭或非戰爭的武力方法解決其國
際爭端的合法性,因此,那時尚不存在和平解決國際爭端
的原則。1919年《國際聯盟盟約》的規定實際上賦予和平
解決爭端以一定的義務性。1928年8月27日的《廢棄戰
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條約》(《非戰條約》)首次宣布廢棄戰爭作為推行國家政策的工具,並規定締約國只
能用和平方法解決它們之間的一切爭端。但是公約中卻
沒有明文禁止國家在其國際關繫上使用武力或武力相威
脅。1945年的《聯合國憲章》明確規定禁止違反憲章使用
武力或武力威脅等一切非和平方法,這就不僅使傳統國
際法所認可的戰爭方法成為非法,而且否定了一切不合
法的非和平方法的法律地位,從而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
的國際法制度確立了新的原則。憲章為「爭端之和平解
決」單列一章,規定各國間的爭端「應盡先以談判、調查、調停、和解、公斷、司法解決、區域機關或區域辦法之利用,或各該國自行選擇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決」。此外,如果爭端不能通過上述方法獲得解決,爭端當事國還應將爭端提交安理會處理。
Ⅵ 民事糾紛怎麼解決 民事糾紛的法律解決途徑
您好,我國民事糾紛解決方式主要有:
和解
和解是指發生民事糾紛的當事人通過協商、談判等方式,自願、互諒、友好地解決糾紛的一種方式。如甲公司與乙公司在履行合同過程中發生糾紛。甲乙兩公司在糾紛發生後,通過雙方的協商,達成和解協議,合同得予順利履行。
調解
調解是指發生民事糾紛的當事人在糾紛發生後,通過第三人在糾紛當事人之間進行斡旋,主持糾紛解決的一種方式。調解根據主持調解的第三人身份的不同,可分為民間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等。
仲裁
仲裁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發生合同糾紛或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時,依雙方達成的仲裁協議,將糾紛提交協議約定的仲裁委員會裁決,仲裁委員會對當事人提交仲裁的糾紛進行裁決解決。根據《仲裁法》的規定,下列糾紛不能仲裁解決:一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二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
訴訟
訴訟,這里是指民事訴訟。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發生民事糾紛後,向人民法院提出解決糾紛的請求,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裁判的司法解決方式。俗稱打官司。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民事糾紛都可以通過訴訟解決。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可以通過民事訴訟解決的糾紛主要是上述當事人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引起的民事糾紛。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通過以上四種方式進行解決雙方當事人相關民事權利義務產生的糾紛。民事糾紛的法律解決途徑主要是通過訴訟來解決雙方當事人的民事糾紛。
Ⅶ 民事糾紛的法律解決途徑主要有
法律分析:民事糾紛的法律解決途徑主要有:1.當事人雙方共同進行協商。 2.第三方進行調解;比如法院的庭前調解。 3.向法院提起訴訟。 4.向仲裁機構進行仲裁。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二條 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
第一百二十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依照法律規定享有的起訴權利。對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起訴,必須受理。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立案,並通知當事人;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作出裁定書,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