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婚姻法的完善
A. 如何完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
(一)婚姻當事人所簽婚內情感協議的效力
有的學者對司法審判實踐中某些人民法院在離婚判決中支持婚姻當事人所簽婚內感情協議的效力提出了質疑。[1]學者們把婚內情感協議的特徵歸納為:第一,該協議是在夫妻雙方自願的基礎上訂立的;第二,該協議沒有違反婚姻法的原則和具體規定;第三,該協議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夫妻之間的情感與忠誠;第四,該協議約定了違反協議的經濟賠償責任。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婚內情感協議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可以約束夫妻之間有不忠意圖的一方,有助於維系夫妻之間的忠誠。但學者們指出:金錢賠償的履行與夫妻忠誠度的提高之間沒有關聯性。夫妻在保留婚姻外殼的情況下,一方不斷,違反婚姻情感協議而另一方則不斷索取經濟賠償,法院持續為其強制執行婚內情感協議,結果可能淪為夫妻之間情感游戲的裁判或者私房錢的索取工具。婚內情感協議規定一方違反協議須承擔金錢賠償責任,實質上是將情感作為標的物並使之價格化或金錢化。強制執行婚內情感協議,實際上等於一方可以用金錢購買不忠的機會,另一方可以用金錢換取其情感的失落。賦予婚內情感協議以強制執行效力,並不能如願保障婚姻關系中的弱者。婚內情感協議旨在通過外力維系夫妻情感,本身就違背了情感的真諦與價值所在,雖然這種協議並不違法,但法律也不必對其賦予強制執行的效力。
(二)彩禮返還的請求權
有的學者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2003年12月25日)(以下簡稱《婚姻法解釋(二)》)第10條第1款的規定內容概括為「彩禮返還的請求權」。[2]對「彩禮」應做出以下解釋:(1)給付和受領彩禮的主體不限於雙方當事人。[3](2)給付彩禮方在主觀上是非自願的。(3)彩禮主要歸女方娘家。彩禮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付給女方的娘家了,真正用於其結婚置辦各種物品的反倒很少。」[4](4)彩禮在數額上往往很大。(5)彩禮盡管在性質上不屬於買賣婚姻所得的財物和借婚姻關系索取的財物,但是有時候有交叉。給付彩禮在性質上是屬於「附解除條件的贈與」。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老百姓操勞多年,傾其所有給付彩禮,是迫於地方習慣做法,為了最終締結婚姻關系,不得已而為之的。這種目的性、現實性、無奈性,都不容否認和忽視。作為給付彩禮的代價中,本身就蘊涵著以對方答應結婚為前提。如果沒有結成婚,其目的落空,此時彩禮如仍歸對方所有,與其當初給付的時的本意明顯背離。處理彩禮返還問題時,依據《婚姻法解釋(二)》第10條第1款的規定,如果「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離婚時應該返還彩禮;如果「婚前給付並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離婚時也應該返還彩禮;返還彩禮不受過錯的影響。
(三)儀式婚的法律保護
有的學者指出:新中國於1950年和1980年頒布了兩部《婚姻法》。這兩部法律雖然在立法上確立了登記婚主義,但對於沒有辦理登記的儀式婚該如何處理均未作明確規定。[5]2001年修訂後的《婚姻法》第8條中明確規定:「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最高人民法院在《婚姻法》修改後頒布的司法解釋中規定:「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顯然,按照現行法律規定,沒有補辦登記的儀式婚將不受法律保護。但民間對此一直在進行著頑強的抵抗,舉行婚禮而不辦理登記的現象仍然在一定范圍內存在。這使社會現實與法律制度之間產生如下的嚴重脫節:第一,沒有把握好法律規則轉變的合理限度。第二,忽視了民眾沿襲傳統的基本心態。第三,過於迷戀法律的強制力。第四,沒有解決好手段和目的的關系。第五,補辦登記制度導致弱勢方處於不利境地。學者們提出了關於儀式婚的弱度保護和轉正的建議,即建立一個鼓勵當事人辦理登記的激勵機制,從而實現從儀式婚到登記婚的平穩過渡。1.肯定結婚儀式的公示功能。2.對儀式婚進行弱度保護。在不破壞婚姻制度的前提下,對於維護婚姻生活不可或缺的人身權利及財產權利,儀式婚應與登記婚相同;但對於與夫妻身份有密切聯系且不影響婚姻生活訴的人身或財產權利,則可以對儀式婚予以限制,儀式婚當事人之間不享有配偶身份權、財產繼承權、婚姻解除權、子女婚生推定權。學者建議應建立儀式婚的轉正制度,根據中國之具體國情,儀式婚在雙方當事人已生育子女或者雙方當事人共同生活經過法定期間之後,法律上也將認為其與登記婚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四)我國《物權法》對家庭財產關系的影響
有的學者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的制定和實施,對於我國公民的家庭財產關系必然產生積極的影響,為公民在婚姻家庭領域中財產權利的實現提供了更為有力的法律保障。[6]《物權法》是調整家庭財產關系的基礎性法律。《物權法》對於私人財產的所有權、對財產的共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的相關規定,都直接影響到公民個人在家庭關系中財產權利的實現。1.《物權法》關於物權公示制度的規定,直接影響到家庭財產的取得、變更和消滅。2.《物權法》關於善意取得制度的規定,一方面保護了買受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也規定由處分人賠償對其他家庭財產共有人造成的財產損失。3.《物權法》對物權取得和行使的正當性作出了規定,即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家庭成員在對家庭財產行使權利時,難免會發生各種沖突和矛盾。在司法實踐中如何判斷和處理某個家庭成員對家庭財產權利的行使行為是否遵守法律、是否尊重社會公德、是否損害了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只能依據《物權法》的規定進行認定。4.在物權的保護方面,《物權法》規定: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也可以請求承承擔其他民事責任。根據該法的規定,家庭成員中發生財產侵權的,侵權一方應當直接承擔賠償受害一方財產損失的民事責任,其賠償費用應以其個人財產支付;如果侵權一方享有的能夠用來承擔賠償損失的財產與受害一方的財產尚處於共有狀態,那麼,根據權利人的要求,可以將共有財產中屬於侵權一方的部分先行分出,然後再由侵權一方承擔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5.關於《物權法》規定的所有權制度與《婚姻法》規定的夫妻財產共有制度的法律適用問題。《物權法》是普通法,《婚姻法》是特別法。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其他相關法律對物權變動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婚姻法》對於夫妻財產共有關系所做出的規定,應當優先適用。6.夫妻一方因實施了對第三人的侵權行為依法應當以夫妻共有財產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時,夫妻雙方採取協議離婚的方式將夫妻共有的財產全部或絕大部分約定歸未實施侵權行為的一方,而把債務全部留給實施了侵權行為的一方。對這種採取協議分割夫妻共有財產以逃避債務的行為,依照《物權法》關於因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產生的債權債務應由共有人對外享有連帶債權、承擔連帶債務的規定,由夫妻雙方共同承擔清償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第三人知道共有人不具有連帶債務關系的除外。
B. 婚姻法的基礎上完善了什麼制度
夫妻財產制度的目的是規范夫妻財產關系的法律制度。在和諧社會中起到了終止紛爭、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重要作用。各國的法律也將其作為各國婚姻法的制度重點,同樣也是婚姻家庭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婚姻法中明確規定了夫妻分居制度、明確指示產權歸屬以及明確繼承所得歸屬制度,從而能夠更好的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 關鍵詞:夫妻財產制度、新婚姻法、制度完善 一、 夫妻財產制度的理論基礎 (一) 夫妻財產制度的立法意義 一方面,夫妻財產制是保障婚姻家庭正常運轉的根本因素。每一個正常運轉的家庭都離不開最基本的物質保障。夫妻各自通過其正當的勞動關系產生其勞動剩餘價值,也就是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正常開銷。比如最基本的生活費、子女教育的教育費用、生病住院的醫葯費用以及照顧老人用的贍養費等等,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增加財富的積累使生活質量向小康生活邁進。因此,通過法律途徑將夫妻的財產關系確定,並且用此制度約束雙方,能夠保障家庭成員的正常生活,以及明確夫妻雙方個字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使婚姻生活更加美好從而得到良性發展。
C. 現行婚姻法和繼承法的不足與完善
1、婚前房產,婚來後雙方供按揭源,離婚時分割財產,婚姻法司法解釋對增值部分的分配,給予法官過多的自由裁量權。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以下簡稱24條)有較大爭議: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於婚姻法第19條第3款規定情形的除外。
簡單點說,如果婚內配偶背著自己在外面簽借條,自己縱然不知情,也會因為是夫妻關系而要承擔連帶責任的。只有三種例外情況:1.你能證明債主和你的配偶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2.你們夫妻實行AA制,且債主知道;3.你能證明配偶舉債未用於夫妻共同生活。除此以外,一律推定為共同債務。
D. 《婚姻法》是否應進一步完善
對於新婚姻法及解釋的出台,我們應該更理性、更深刻地看待分析。引起爭議的條文,其規定有著對社會現實的規范和司法實踐的經驗,出發點和可實施性都是有充分背景和理由的。之所以引起廣泛爭議,無非是道德、文化上人們認識的落差造成。
新婚姻法這些規定的出台有其背景原因。
一是市場化、高房價等等所帶來的價值觀的扭曲和婚姻觀的不正確。毋須諱言,高而不下的房價沉默了年輕人的夢想和激情,在種種壓力下他們變得世俗甚至"憤青",擇偶觀正是這種心態的集中表現。"有車有房,父母雙亡"、"在寶馬上哭而不在自行車上笑"等等,折射出部分人對待婚姻的非理性和誤區性。新婚姻法的相應條款有助於釐清界限,明晰權利,對於避免由於上述原因帶來的更多爭議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是今年來我國離婚率連續增長,離婚案越來越多。根據統計數據,今年一季度我國的離婚案達46.5萬件,較去年同期又增長了17.1%。這已經是我國離婚率連續7年高增長。這是誤入歧途的婚姻觀的現實表現,人們忽視了婚姻的溫情性, "閃婚閃離"等等層出不窮。新的司法解釋更加尤其明確了離婚時對於房產等敏感重要的財產權屬分配,使得法官判案有法可依,更加提醒人們將相濡以沫、白首偕老等等美好的詞彙找回並在生活中得以體現。
同時我們應當看到,婚姻甚至道德不能僅憑法律來約束,更應通過精神建設來正化,通過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道德觀來教育、發展和弘揚。
第一,涉及到精神道德文化領域,我們必須看到,法律是道德的最後一根准繩。婚姻中原本重視的互相扶持、互相敬愛等等核心思想,是法律無法通過條文來約束的。這就需要我們對婚姻,對家庭這個社會基本單元進行有效的思想引導,通過樹立典型、弘揚傳統等等方式,倡導婚姻本質的回歸。
第二,新婚姻法在操作性上,還可能面臨著種種問題。比如"房產加名稅"、"第三方贈予收回"等等,在實際判決案件上,仍有一個摸索、探究的長期過程。而法律究竟能否在道德滑坡的時候止住向下的加速度,還有待後期的實踐結果。
第三,我們應該看到,當前唱紅歌、重孔儒等等一系列活動,是對精神文化的重新重視。在法律之前,我們也確實更應該重視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建設,有機地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市場經濟精神文明、先進文化思想等等加以融合,建立完整的社會倫理道德體系。畢竟,法律不是萬能的,好的法律環境還要有道德基礎才能支撐。我們完善法律,更要完善道德。
E. 你認為我國《婚姻法》關於離婚的規定存在哪些不足應當如何完善
解答如下:
-----------------------------------------------------------------------------------------------------------------------
你這個題目足以寫一篇漂亮的論文,在這里我就簡要的發表一下我的拙見:
除了自願離婚,我國現行《婚姻法》規定的法定離婚理由為「夫妻感情確已破裂」,具體見於《婚姻法》第32條:男女一方要求離婚的,可由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准予離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1)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2)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3)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4)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5)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出離婚訴訟的,應准予離婚。關於這個規定的優點就不說了,就說說這個離婚規定存在的不足:
第一、夫妻感情屬於人的心理、情感等精神活動范疇,不屬於法律能夠直接調整的范疇,只有作為社會關系和法律關系的實體性婚姻關系才是法律應該調整的對象;
第二、夫妻感情具有濃厚的個性化主觀色彩和深層次的隱秘性,即使是當事人自己也往往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或不可捉摸,這就增加了離婚審判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第三、婚姻是作為男女兩性精神生活、性生活與物質生活的共同體而存在的,感情交流只是夫妻精神生活的內容,它並不等於也不能代替構成婚姻本質的另外兩個方面。因此也不能囊括所有導致夫妻離異的因素;
第四、以夫妻感情確已破裂作為法定離婚理由,必須以夫妻婚後有感情為前提,以感情破裂導致離婚為結果。但現實生活中,一方面未建立起感情而婚姻得以締結和存續的並不少見,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得到法院批准且在實踐中經常發生的某些離婚案件,如因一方失蹤或患病而離婚,則屬於婚姻的基本功能和目的難以實現的情況,表現的是婚姻破裂而非所謂感情破裂。所以,只有婚姻關系破裂與離婚之間才具有邏輯上的一致性和因果關繫上的必然性。
第五、過錯主義離婚的色彩濃厚,在可推定夫妻感情破裂的五種情形中,前三種均為一方或雙方有過錯的情形,而對於婚姻目的無法實現不能共同生活的導致婚姻破裂的情形列舉較少,僅有「分居兩年」的規定,這與審判實踐中反映出的離婚理由很不相符,也就是說法律沒有將實踐中最常見、數量最多的離婚理由例示出來,如性格不合等。
完善建議:
第一、在進行婚姻登記時應對男女雙方是否有感情進行適當的審查。
第二、在離婚法定標准上,在堅持破裂主義原則的前提下,將以「夫妻感情」作為婚姻法調整的對象轉變為以「婚姻關系」卻已破裂。
第三、繼續採用離婚法定理由概括+列舉的模式,但需要進一步增加典型的離婚原因充實列舉性規定。
-----------------------------------------------------------------------------------------------------------------------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祝你順利!
F. 求教婚姻家庭繼承法立法完善的問題
1,論現代科技對婚姻家庭的影響。
2,論同性婚姻
3,論婚姻和家庭的概念.
4,論婚姻家庭的本質。
5,論婚姻目的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6,論婚姻制度的倫理價值。
7,論婚姻法的倫理精神。
8,論一夫一妻的產生及其存在的社會條件。
9,對婚姻契約論的理論分析。
10,論婚姻法的地位。
11,論婚姻法的價值。
12,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立法選擇。
13,對婚姻登記條例的反思。
14,論婚姻法與民法的關系。
15論我國婚姻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6論婚姻自由。
17論家庭暴力及其防範。
18論我國《婚姻法》第四條規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9論親屬關系在法律上的效力
20論婚約。
21論婚姻的成立。
22論我國的婚姻無效制度。
23論夫妻關系。
24論父母子女關系。
25論我國的夫妻財產制。
26論收養成立與解除的條件、程序和效力。
27論親權制度。
28論夫妻財產制。
29論婚姻關系的消滅。
30論我國離婚立法的指導思想?
31論離婚的法定原則。
32夫妻感情是否確已破裂地認定。
33論子女利益。
34論婚姻利益。
35論離婚損害賠償制度。
36論外涉婚姻。
37論涉台婚姻。
38關於完善我國親屬立法的思考
39對我國親屬立法的反思
40對我國親屬立法的展望
41對我國親屬立法的建議
42論婚姻危機及其對策。
43繼承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
44繼承權的概念與特徵
45遺產的概念與特徵
46遺囑的概念與特徵
47遺贈的概念與特徵
48遺托的概念與特徵
49遺贈扶養協議的概念與特徵
50代位繼承與轉繼承的區別
51論遺囑繼承。
52論法定繼承。
53論遺贈扶養協議
54論我國繼承法的原則
55論繼承權的喪失
56論遺產分配的原則
57確定繼承開始時間與開始地點的法律意義
58被繼承人債務的清償
59論婚姻的基礎。
柳州律師網頁鏈接
60論婚姻心理學的法學價值。
G. 論 我國《婚姻法》夫妻財產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一、夫妻法定財產制之完善
法定財產制是指,夫妻無關於財產的約定或約定無效時依照法律規定而直接適用的制度。我國實行婚後所得共同制,存有許多不足之處,應進一步予以完善。
1.設立非常財產制。非常財產制是指在出現某些特殊情況的法定事由時,法院可因夫妻一方的申請,宣告終結夫妻共有關系,實行分別財產制。設立非常財產制,有利於保護婚姻關系中當事人雙方的合法權益,也可以維護第三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故建議在婚姻法中增加一條:「發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夫妻共產制終止:(1)夫妻因感情不和長期分居的;(2)夫妻一方被宣告失蹤的;(3)夫妻雙方處分共同財產無法達成一致的;(4)夫妻一方無正當理由拒不給付家庭生活費用的;(5)有其他重大事由的。」
2.正確界定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現行婚姻法規定的夫妻共同財產范圍過於寬廣,且有的不太合理,應重新界定。關於知識產權利益的歸屬問題。婚前一方取得的知識產權,婚內取得的利益歸一方所有;婚內一方取得的知識產權,婚內或離婚後取得的利益應歸雙方共同所有。關於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歸屬問題。夫妻任意一方凡是依繼承或贈與取得的財產,是其個人特有財產。
3.建立夫妻共同財產管理制。在婚姻法中應增加規定夫妻對共同財產的權利義務和夫妻債務清償的內容。筆者認為,夫妻對共同財產享有平等的處理權,對重大共同財產的處分,須經夫妻雙方協商書面同意,否則,一方有權主張無效,但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夫妻共同財產經夫妻雙方協商,可以由夫妻雙方或一方管理,行使夫妻共同財產管理權,如遇特殊情形,經他方提出可協議停止其管理權,如協議不成,可訴請人民法院裁決。特殊情形消除後,經一方申請,法院可撤銷原判決,恢復其管理權。
二、夫妻個人特有財產制之完善
現代許多國家都明確規定了夫妻特有財產的范圍以保護夫妻的個人財產權。夫妻個人特有財產制是相對於夫妻共同財產制而言,指法律規定一方對婚前財產或者婚後所得的某些財產,由夫或妻一方佔有、使用、收益、處分和承擔,並就該特有財產的效力等內容形成的法律制度。筆者認為,應對夫妻個人特有財產制進一步予以立法完善。
1.擴大夫妻個人特有財產的范圍。應增補規定以下5類夫妻個人特有財產:(1)婚前個人所有財產產生的孳息。這既符合原物與孳息不可分的民法原理,也符合公平原則;(2)夫妻一方用於從事職業、業余活動所購置的專用財產,但夫妻共同購置且價值較大的除外。這樣既對一方專用生活用品的外延作出界定,又防止一方用夫妻共同收入購置價值較大的專用生活用品而產生明顯不公正;(3)夫妻一方取得的具有人身性質的傷害賠償金、補償金、保險賠償金、獎品、獎金等財產。此類財產與公民的人身、人格休戚相關,或是夫妻一方所取得的象徵性的榮譽財產,將其列入特有財產也是符合國際立法例的;(4)兩地分居1年以上的夫妻各自購置、管理、使用的財產。夫妻兩地長期分居,其各自購置管理的財產具有相當的獨立性,將之納入特有財產是比較合理的。
2.建立夫妻個人特有財產管理制。明確個人財產是專屬配偶個人所有,原則上由夫妻各自行使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配偶應尊重對方對特有財產的所有權,禁止夫妻一方擅自處分他方的特有財產,由此給他方造成的財產損失應予承擔賠償責任。夫妻個人債務由其個人財產清償,如夫妻一方用共同財產清償個人債務的,另一方有權請求負債配偶以個人財產補償。當夫妻共同財產不足以償付共同債務時,夫妻必須以個人特有財產分擔清償,並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三、夫妻財產約定製之完善
夫妻約定財產制,是指婚姻當事人通過協議的方式,對婚前、婚內財產的歸屬、佔有、管理、使用、收益、處分及債務的清償、婚姻關系解除時的財產清算等事項作出約定的一種法律制度。現行婚姻法對夫妻財產約定製規定得仍不夠完善,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作用並不大。筆者認為,我國應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完善夫妻約定財產制。
1.設立財產約定種類。這樣,比允許當事人自由契約的任意約定製更規范、簡潔、具有操作性。具體而言,可立法列舉以下三種模式供當事人予以選擇。(1)一般共同制,即夫妻各方的婚前財產和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或雙方所得的財產,歸夫妻雙方共同所有,但夫妻特有財產除外。(2)聯合財產制,即夫妻各自的財產所有權歸個人所有,可約定由夫妻一方統一管理雙方的財產,但夫妻特有財產除外。(3)分別財產制,即夫妻婚前和婚後各自所得的財產均歸各自所有,由其本人管理,委託夫妻他方代管的,則適用民法中一般代理的規定。
2.明確財產約定的生效時間。立法規定,夫妻關於財產的約定,既可在婚前進行,也可在婚內進行。除雙方在財產約定中明確約定生效時間的外,在婚前訂立的夫妻財產約定,應於雙方登記結婚之日起生效;在婚內訂立的財產約定,自財產約定訂立之日起生效。當事人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可對財產約定附加條件或期限,或對財產約定進行變更或撤銷,但變更或撤銷的形式不得低於財產約定成立時的形式。
3.規范財產約定的公示程序。目前,世界多數國家規定了夫妻財產約定的公示程序,主要有兩種:一是公證方式,二是登記形式。鑒於公證成本較高,考慮到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水平狀況,採用第二種程序比較合適,即建立財產約定的登記制度,從而規范夫妻財產約定的程序。登記機關將財產約定的登記作為社會公共信息,以合適方式向公眾開放。如夫妻財產約定未經登記的,則其中一方與第三人交易時,應就自己的婚姻財產形式告知第三人,否則第三人可以重大誤解為由撤銷該交易行為,且未經登記或公證的夫妻財產約定不具有公示性,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第三人仍可要求債務人以夫妻共同財產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H. 事實婚姻的法規完善
我國對待事實婚姻的態度
針對我國事實婚姻的狀況,一律承認事實婚姻法律效力會使男女兩性的結合脫離了國家的指導和監督,助長了包辦買賣婚姻、早婚、童婚及重婚的發生,影響了優生優育,降低了人口素質;影響了法律對婦女、兒童權益的有效保護,使我國《婚姻法》有關結婚登記制度的規定變成了一紙空文,會影響國家的法治進程。不承認其效力不但使事實婚姻的當事人及其子女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而且還會不可避免地帶來家庭關系的不穩定,既不符合我國傳統習慣,也不符合法律的本意。但面對大量未經登記而公開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男女,如何認定其法律地位,要不要給予保護,在多大的范圍內予以保護,我國司法實踐根據社會的發展對事實婚姻的法律效力大致經歷了從持肯定態度到否定態度,從承認到不承認,從注重婚姻的實質到注重婚姻的形式這樣一個發展過程。
承認事實婚時期
(1984年8月30日以前)
早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各革命根據地在實行婚姻登記制度的同時也承認事實婚姻法律效力。如:1934年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法》在規定結婚須到區蘇維埃進行登記,同時又規定:「凡男女實行同居者,不論登記與否,均以結婚論。」 1940年的《晉察冀邊區婚姻條例》解釋中指出:「只要事實上夫妻關系存在,並不因其未履行規定手續而無效。」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在《有關婚姻問題的解答》中指出:1953年3月貫徹婚姻法運動以前的事實婚姻,僅欠缺結婚登記手續的,仍承認其夫妻關系的效力。1979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的意見》中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事實婚姻案件時,要堅持結婚必須進行登記的規定,不登記是不合法的,要進行批評教育。處理具體案件要根據黨的政策和婚姻法的有關規定,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解決。雙方或一方不滿婚姻法結婚年齡的婚姻糾紛,如未生育子女的,在做好工作的基礎上應解除其非法的婚姻關系;對雙方已滿婚姻法結婚年齡的事實婚姻糾紛,應按一般的婚姻案件處理。據此來看,在該時期對只缺欠結婚形式要件的事實婚姻是一律承認其效力的,實行與法律婚姻同等對待,對不符合法定婚齡則限制承認其效力。在西藏自治區甚至允許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還不禁止三代以內旁系血親之間結婚。
限制承認時期
(1984年8月30日至1994年2月1日)
1980年《婚姻法》施行後,最高院於1984年8月30日《關於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指出事實婚姻是違法的,應對當事人給予批評教育,並對事實婚姻的認定標准作了限制性的解釋。要求起訴時雙方必須達到法定結婚年齡和符合結婚的其他條件,而將那些雖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但起訴時雙方或一方不符合結婚的法定條件的,排除在事實婚姻關系以外,作為非法同居關系處理,至此我國司法機關開始限制性的承認事實婚姻關系。
1989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在一定時期內,有條件的承認事實婚姻關系,是符合實際的。」其規定有:
(1)從產生事實婚姻的時間上進行限制。根據該《意見》第1條、第2條規定,在1986年3月15日以前如果事實婚姻雙方在起訴時均符合結婚的法定條件,則認定為事實婚姻關系;在1986年3月15日以後事實婚姻雙方如同居時均符合法定條件,也可認定為事實婚姻關系;否則都認為是非法同居。
(2)該《意見》第4條規定,離婚後的雙方未履行復婚手續又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認定為非法同居。結束了以前將事實上復婚認定為事實婚姻關系的歷史,進一步縮小了事實婚姻關系的范圍。
(3)規定承認事實婚姻關系的最後期限於1994年2月1日新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條例施行之起不再承認事實婚姻關系。
I. 論我國婚姻法中夫妻共同財產制的完善 6000字能寫嗎
您好!不是很了解您的問題,整理了關於夫妻共同財產制的相關法律知識供您參考:
夫妻財產約定製是關於法律允許「夫妻」用協議的方式,對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歸屬、管理、使用、收益、處分及債務的清償、婚姻解除時財產的清算等事項作出約定,排除法定夫妻共同財產制適用的制度。我國《婚姻法》著眼中國具體實際,本著約定先於法定、夫妻財產權利和財產義務平等、保護弱者利益、保障夫妻合法的財產權益和維護第三人利益相結合的原則,確定了約定財產制和法定財產制兩種夫妻財產制度。其中夫妻財產約定製不僅是調節夫妻財產關系的主要依據,同時也是涉及交易安全的問題。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觀念不斷更新,在夫妻財產關系中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夫妻財產約定製度也逐漸被人們所認同。
一、夫妻財產約定製概述
(一)什麼是夫妻財產約定製
所謂夫妻財產約定製,
是指法律允許夫妻用契約、協議的方式對他們在婚前和婚後財產的歸屬、佔有、管理、使用、收益和處分以及對第三人債務的清償、婚姻解除時財產的分割等事項做出約定,從而排除或部分排除夫妻法定財產制適用的制度。法定財產制是依照法律直接規定而適用的財產制,約定財產制是夫妻以協議、契約的方式依法選擇適用的財產制,其效力要高於法定財產制,只有在當事人未就夫妻財產做出約定,或所做的約定不明確,或所做的約定無效時,才適用夫妻法定財產制。夫妻約定財產制是夫妻在平等的基礎上,通過約定自願決定婚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的歸屬。夫妻約定財產制是夫妻財產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夫妻對財產權利民主行使的結果,也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必然。目前,世界各國大多規定了夫妻約定財產制。
(二)我國現行夫妻財產約定製度的種類及特點
1.我國現行夫妻財產約定製度的種類
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第19條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第17條、第18條的規定」。據此,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確定的約定財產制有三種:一般共同制、限定共同制(或稱部分共同制)和分別財產制。
2.我國夫妻約定財產制的特點
(1)從夫妻財產約定的成立及生效必須具備的要件來看
夫妻財產約定的行為作為一種雙方民事法律行為應符合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即雙方意思表示一致。夫妻財產約定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依我國《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和《合同法》相關規定以及夫妻財產約定的身份特點,夫妻財產約定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包括:①當事人是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夫妻財產約定不適用代理制度;②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③約定不違反法律與社會公共利益的規定;④雙方當事人必須是合法夫妻。夫妻財產的約定是要式法律行為,依《婚姻法》規定應採用書面形式。探其原因:其一是夫妻財產的約定事關婚姻本身,不可等閑視之;其二是夫妻財產約定一般存續時間長,若不為書面形式則容易發生爭議;其三是夫妻財產約定事關他人利益及交易安全,書面形式易於核實。至於是否需要公正、鑒證、登記則未予規定,出於保護雙方及第三人利益的考慮,應倡導採用以上形式,特別是公正程序。
(2)從夫妻財產約定的時間與范圍來看
一般而言,夫妻財產約定既可在婚前進行,也可以在婚後進行,但均從婚後發生法律效力。夫妻財產約定的范圍較為廣泛、自由,既可在婚前財產進行約定,也可以在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取得財產進行約定;既可以對全部夫妻財產約定,也可以對部分夫妻財產約定;既可以概括地約定採用某種財產制,也可以具體對某一項財產進行約定;既可以約定財產所有權的歸屬或者使用權、管理權、收益權、處分權的行使,也可以約定家庭生活費用的負擔、債務清償的責任、婚姻關系終止時財產的分割事項。
(3)從夫妻財產約定的法律效力來看
夫妻財產約定的法律效力,是指夫妻財產約定在夫妻之間或對第三人的法律約束力。一般分為對內效力和對外效力。①對內效力,即夫妻之間的效力。《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二款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夫妻財產約定一經生效,即在夫妻之間產生財產約定的法律效力,婚姻當事人雙方均受此拘束。夫妻雙方必須依協議約定行使財產權利和履行財產義務,夫妻財產利益的分配必須按照有效約定進行。②對外效力,即夫妻對財產的約定是否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國外立法一般認為,夫妻財產約定必須經過登記或為第三人所明知時,才能對第三人產生法律效力。例如德國立法以約定已登記為一般情況下的公示方式,以約定為第三人所明知為向第三人的公示方式,而日本則以登記為約定的惟一公示方式。我國《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可見我國立法採取以第三人知道為對抗之要件,即在第三人與夫妻一方發生債權債務關系時,如果第三人知道該夫妻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就以其一方的財產清償。第三人不知道該夫妻有財產約定的,該約定對第三人不產生效力,夫妻一方對第三人所負債務按照夫妻共同財產制下的清償原則進行償還。
二、我國夫妻財產約定製度的缺陷及完善建議
修改後的《婚姻法》較完整地確立了夫妻約定財產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國夫妻財產制度,但是現行的夫妻約定財產制仍存在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正是這些缺陷和不足,不利於法律保護夫妻和第三人的合法權利,不利於解決司法實踐中「假離婚、真逃債」的問題。因此有必要通過立法或司法解釋,對夫妻約定財產製作出具體的說明或解釋,以便於夫妻約定財產制的正確適用。
(一)我國現行夫妻財產約定製的立法缺陷
1.我國法學界和實務界對約定類型的理解有分歧
民法學界不少學者認為新《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一款對夫妻財產約定內容的立法陳述是選用了一種選擇式立法模式,認為其已明確地提出三種夫妻財產制度即一般共同制、分別財產制、限定共同制供婚姻當事人選擇約定。當事人只能選擇其中的一種,夫妻財產約定才有效,夫妻財產約定若以法律明文允許以外的夫妻財產制為對象,財產約定無效,當事人仍適用法定夫妻財產制。而法律實務界普通認為,目前的夫妻財產約定製立法仍然是一種自由式立法模式,婚姻當事人仍然可以對其財產約定內容進行自由選擇,只要不違法,不損害公共利益、公序良俗,該約定就應認定為有效。對同一法條、同一問題,學術界和實務界在理解上出現了嚴重的分歧,而立法對此沒有做出進一步明確的界定,長期下去,在實踐操作中勢必將帶來很大的麻煩。勢必有待立法的進一步完善。來源:找法網http://china.findlaw.cn
J. 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對1980年婚姻法有哪些發展與完善
一、第三條第二款修改為:「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
二、增加一條,作為第四條:「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三、第六條改為第七條,第二項修改為:「(二)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
四、第七條改為第八條,修改為:「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本法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即確立夫妻關系。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
五、第八條改為第九條,修改為:「登記結婚後,根據男女雙方約定,女方可以成為男方家庭的成員,男方可以成為女方家庭的成員。」
六、增加一條,作為第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
「(三)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
「(四)未到法定婚齡的。」
七、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一條:「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受脅迫的一方撤銷婚姻的請求,應當自結婚登記之日起一年內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當事人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恢復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八、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二條:「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自始無效。當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對重婚導致的婚姻無效的財產處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當事人的財產權益。當事人所生的子女,適用本法有關父母子女的規定。」
九、第十三條改為第十七條,第一款修改為:「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資、獎金;
「(二)生產、經營的收益;
「(三)知識產權的收益;
「(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十、增加一條,作為第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
「(一)一方的婚前財產;
「(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
「(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
「(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十一、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九條:「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定。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
十二、第十五條改為第二十一條,第四款修改為:「禁止溺嬰、棄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
十三、第十六條改為第二十二條,修改為:「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
十四、第十七條改為第二十三條,修改為:「父母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有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
十五、第十九條改為第二十五條,第二款修改為:「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
十六、第二十二條改為第二十八條,修改為:「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於子女已經死亡或子女無力贍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贍養的義務。」
十七、第二十三條改為第二十九條,修改為:「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養的義務。由兄、姐扶養長大的有負擔能力的弟、妹,對於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兄、姐,有扶養的義務。」
十八、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條:「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
十九、第二十四條改為第三十一條,修改為:「男女雙方自願離婚的,准予離婚。雙方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婚姻登記機關查明雙方確實是自願並對子女和財產問題已有適當處理時,發給離婚證。」
二十、第二十五條改為第三十二條,增加二款,作為第三款、第四款:「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
「(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出離婚訴訟的,應准予離婚。」
二十一、第二十六條改為第三十三條,修改為:「現役軍人的配偶要求離婚,須得軍人同意,但軍人一方有重大過錯的除外。」
二十二、第二十七條改為第三十四條,修改為:「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後一年內或中止妊娠後六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女方提出離婚的,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
二十三、第二十八條改為第三十五條,修改為:「離婚後,男女雙方自願恢復夫妻關系的,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復婚登記。」
二十四、第二十九條改為第三十六條,第一款修改為:「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
二十五、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八條:「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
「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二十六、第三十一條改為第三十九條,修改為:「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
二十七、增加一條,作為第四十條:「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
二十八、第三十二條改為第四十一條,修改為:「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二十九、第三十三條改為第四十二條,修改為:「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從其住房等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幫助。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三十、增加「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一章,作為第五章,增加六條,作為第四十三條至第四十七條、第四十九條:
(一)「第四十三條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
「對正在實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予以勸阻;公安機關應當予以制止。
「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提出請求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規定予以行政處罰。」
(二)「第四十四條對遺棄家庭成員,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
「對遺棄家庭成員,受害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作出支付扶養費、撫養費、贍養費的判決。」
(三)「第四十五條對重婚的,對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自訴;公安機關應當依法偵查,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提起公訴。」
(四)「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五)「第四十七條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人民法院對前款規定的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予以制裁。」
(六)「第四十九條其他法律對有關婚姻家庭的違法行為和法律責任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三十一、刪去第三十四條。
三十二、第三十五條改為第四十八條,修改為:「對拒不執行有關扶養費、撫養費、贍養費、財產分割、遺產繼承、探望子女等判決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有關個人和單位應負協助執行的責任。」
三十三、第三十六條改為第五十條,修改為:「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規定。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變通規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區制定的變通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透過新婚姻法增改刪補的外在表現,切入立法發展完善的內在意旨,應該看到,新婚姻法並不是簡單局限於對某些微觀具體問題的點滴修改和增補,而是在一定層面(盡管不徹底、不充分)從宏觀整體意義上突破80年婚姻法的技術惰性和內容框架,實現立法理念的更新、價值重心的移轉和既存模式的超越。從這個角度把握,新婚姻法在宏觀上凸現出五個方面的帶有指導思想意義的取向和改進特性。
第一,在立法技術選擇上,謀求粗疏與細密的合理搭配
第二,在立法的價值定位上,堅持個人與社會的協調統一。
第三,在立法的法文化吸納上,遵循傳統與繼受的兼顧和創新。
第四,在立法的導向取捨上,探尋現實與前瞻的同步構建。
第五,在立法的內容配置上,把握身份與財產的相互照映。
新婚姻法強化了基本原則,補充了一些禁止性條款,並規定了救助措施及法律責任;增加了夫妻相互忠實的總則條款,卻沒有強制性規定相呼應.增設了無效婚姻和可撤銷婚姻的條件、程序及法律後果,並未將未辦理結婚登記的列為其中,而是允許其補辦登記;但在社會保障體系還極不完善的今天,規定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婚姻無效,似有不妥,可將其列為可撤銷婚姻之情形.詳細列舉了夫妻財產的內容,使婚姻財產的所有權有了可操作的明確規定.從民事責任角度出發,規定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但僅把請求賠償的權利賦予無過錯方,值得商榷;這個規定過於原則和籠統,缺乏可操作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