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基本原則案例
⑴ 合同法案例分析!
甲將自己所有的一間房屋出租給乙使用,乙將該房屋用於水果零售,後乙業務發展,又向他人租借了更大的場地,便擅自將向甲租用的房屋,以自己的名義租給丙,盡管乙始終按時支付房租,但甲得知後,便以乙擅自轉租為由,訴至法院要求解除其與乙的合同。正在訴訟期間,該地區遭遇百年不遇的強台風的襲擊,導致該出租的房屋倒塌,造成丙財產損失5000元。請根據合同法原理,回答下列問題:
(1)甲的合同解除主張能否獲得法院支持,為什麼?
(2)該出租房倒塌造成丙的損失,應由誰承擔,為什麼?
S省某建築工程公司因施工期緊迫,而事先未能與有關廠家訂好供貨合同,造成施工過程中水泥短缺,急需100噸水泥。該建築工程公司同時向A市海天水泥廠和B市豐華水泥廠發函,函件中稱:「如貴廠有300號礦漬水泥現貨(袋裝),噸價不超過1500元,請求接到信10天內發貨100噸,貨到付款,運費由供貨方自行承擔。」A市海天水泥廠接信當天回信,表示願以噸價1600元發貨100噸,並於第3天發貨100噸至S省建築工程公司,建築工程公司於當天驗收並接收了貨物。B市豐華水泥廠接到要貨的信件後,積極准備貨源,於接信後第7天,將100噸袋裝300號礦漬水泥裝車,直接送至某建築工程公司,結果遭到某建築工程公司的拒收。理由是:本建築工程僅需要100噸水泥,至於給豐華水泥廠發函,只是進行詢問協商,不具有法律約束力。豐華水泥廠不服,遂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訴訟,要求依法處理。
問題:
(1)豐華水泥廠與某建築工程公司之間是否存在生效的合同關系?
(2) 某建築工程公司拒收豐華水泥廠的100噸水泥是否於法有據?
(3) 對海天水泥廠的發貨行為 如何定性?
(4) 海天水泥廠與建築工程公司的合同何時成立?合同內容如何確定?
(5)設建築工程公司收到海天水泥廠的回信後,於次日再次去函表示願以噸價1599元接貨,海天水泥廠收到該第二份函件後即發貨100噸至建築工程公司。那麼,二者之間的合同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合同內容如何確定?
答案:
(1)豐華水泥廠與某建築工程公司之間不存在生效的合同關系
理由:某建築工程公司並不確定豐華廠是否有其所需的水泥,某建築工程公司發出的函件不符合要約的構成要件,應當視為要約邀請,豐華後來的實際行動應視為要約,二者之間尚未成立合同關系。
(2)某建築工程公司拒收豐華水泥廠的100噸水泥於法有據
依據:豐華水泥廠與某建築工程公司之間不存在生效的合同關系,某建築工程公司當然有拒絕的權利。
(3)海天水泥廠的發貨行為應當視為一個要約
(4)海天水泥廠與建築工程公司的合同,於建築工程公司驗收並接收貨物時成立生效。
合同內容以建築公司的承諾為准,即貨物以接收的為准,價格等其它條件以海天水泥廠的要約內容為准。
(5)二者之間的合同成立
海天水泥廠的要約中並未表明承諾不得對要約的內容做出任何變更,且海天水泥廠在接到回信後並未及時反對,而是以實際行動去履行,表明其默認接受建築公司的承諾,顧該承諾視為有效。
合同內容以建築公司的承諾的內容為准。
⑵ 合同法的合法原則實例
根據《合同法》,效力待定合同的具體種類有: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簽訂的與其年齡、智力和精神狀況不相符合的合同;無權代理人簽訂的合同(表見代理除外);無權處分人簽訂的合同(善意取得等除外)。
損害賠償限制中的減輕規則,是指被害人對於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應當減輕加害人的賠償責任,即使是在特殊侵權中,也適用。根據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加害人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受害人僅具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加害人責任。
為第三人利益訂立的合同,即利他合同,是指合同雙方當事人簽訂的以第三人利益為標的的合同,義務人往往需要向第三人履行義務。例如為親屬設定的保險合同。
合同法的合法原則是指合同的內容和形式都需要符合法律規定。首先,內容要合法,包括主體適格,意思表示真實,客體合法。例如,無民事能力人簽訂的合同沒有法律效力,一方當事人受到欺詐而簽訂的合同不一定生效,當事人買賣毒品非法;其次,合同形式要合法,一般情況下,法律沒有特別規定的,例如登記、批准、書面形式,當事人可以自由設立。如果法律明確要求要式,否則不生效的,當事人沒有履行要式,那麼不生效。通常,法律對合同形式限制極少,例如專利法規定中國企業向外國企業轉讓專利權的,需要經過專利局的批准,否則轉讓合同無效。
⑶ 合同法的案例分析
情況1:
1、亞當不能以」顯失公平「或」重大誤解「為由,要求撤銷或變更此合同;
2、若符合「情勢變更原則」,亞當可與貝琳達協商,對此合同進行變更(價款);
3、亞當無權將該合同擅自轉讓給傑克(合同有約定的除外);
情況2:
1、亞當的理由不能認定為「不可抗力」,其行為已構成了根本違約,為此貝琳達有權解除合同,並要求亞當承擔賠償責任;
2、在此情況下(雙方解除合同後),貝琳達應另擇他人來裝修房子,由此造成的損失由亞當承擔;
⑷ 關於合同法公序良俗原則的案例及詳細分析
案例:現年60歲的蔣倫芳與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某廠職工黃永彬於1963年5月經戀愛登記結婚。二人收養一子(黃勇,現年31歲,已成家另過)以養兒防老。1990年7月,蔣倫芳因繼承父母遺產取得原瀘州市市中區順城街67號房屋所有權。1995年,因城市建設,該房屋被拆遷,由拆遷單位將位於瀘州市江陽區新馬路6-2-8-2號的77.2平方米的住房一套作還房安置給了蔣倫芳。1996年,黃永彬與比他小近30歲的張學英相識後,二人便一直在外租房公開同居生活。2000年9月,黃永彬與蔣倫芳將蔣倫芳繼承所得的位於瀘州市江陽區新馬路6-2-8-2號的房產,以8萬元的價格出售給陳蓉。黃永彬、蔣倫芳夫婦將售房款中的3萬元贈與其養子黃勇在外購買商品房。黃永彬因患肝癌病晚期住院治療。黃永彬於2001年4月18日立下書面遺囑,將其所得住房補貼金、公積金、撫恤金和賣瀘州市江陽區新馬路6-2-8-2號住房所獲款的一半4萬元及自己所用的手機一部,將總額6萬元的財產贈與張學英所有。瀘州市納溪區公證處對該遺囑出具了(2000)瀘納證字第148號公證書。黃永彬因病去世。黃永彬的遺體火化前,張公開當著原配蔣倫芳的面宣布了黃永彬留下的遺囑。張學英以蔣倫芳侵害其財產權為由訴訟至瀘州市納溪區人民法院。
審判
瀘州市納溪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遺贈人黃永彬患肝癌病晚期立下書面遺囑,將其財產贈與原告張學英,並經瀘州市納溪區公證處公證,該遺囑形式上是遺贈人黃永彬的真實意思表示,但在實質贈與財產的內容上存在以下違法之處:1、撫恤金不是個人財產,它是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死者單位對死者直系親戚的撫慰金,不屬遺贈財產的范圍;2、遺贈人黃永彬的住房補助金、公積金是黃永彬與蔣倫芳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應為夫妻共同財產,遺囑人生前在法律的允許范圍內,只能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處分其個人財產。遺囑人黃永彬在立遺囑時未經共有人蔣倫芳同意,單獨對夫妻共同財產進行處理,其無權處分部分應屬無效;3、位於瀘州市江陽區新馬路6-2-8-2號住房一套,應為夫妻共同財產。蔣倫芳將該房以8萬元的價格賣給陳蓉,該8萬元售房款還應扣除房屋交易時蔣倫芳承擔的稅費,實際售房款不足8萬元。此外,在2001年春節,黃永彬、蔣倫芳夫婦將售房款中的3萬元贈與其養子黃勇在外購買商品房。瀘州市納溪區公證處在未查明事實的情況下,便對其遺囑進行了公證顯屬不當,違背了《四川省公證條例》第22條:「公證機構對不真實、合法的行為、事實和文書,應作出拒絕公證的決定」的規定。
《民法通則》第7條明確規定,民事行為不得違反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違反者其行為無效。本案中黃永彬與被告蔣倫芳系結婚多年的夫妻,應相互扶助、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但在本案中,遺贈人從1996年認識原告張學英後,長期與其非法同居,是一種違法行為。遺贈人黃永彬基於與原告張學英有非法同居關系而立下的遺囑,是一種違反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的行為。從另一個角度講,本案被告蔣倫芳在遺贈人黃永彬患肝癌晚期住院直至去世期間,一直對其護理照顧,履行了夫妻扶助的義務,遺贈人黃永彬卻無視法律規定,違反社會公德,漠視結發夫妻的忠實與扶助,將財產贈與其非法同居的原告張學英,實際上損害了被告蔣倫芳合法的財產繼承權,破壞了社會風氣。
遺贈人黃永彬的遺贈行為違反了法律的原則和精神,損害了社會公德,破壞了社會公共秩序,應屬無效行為,據此,納溪區法院依照《民法通則》第7條的規定,駁回原告張學英的訴訟請求。
一審宣判後,張於2001年11月向四川省瀘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二審法院在查明本案的事實後,以與一審法院同樣的理由,作出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
分析
本案屬遺贈糾紛。遺贈是公民以遺囑的方式將個人合法財產的一部分或全部贈給國家、集體或法定繼承人以外的其他人。遺贈行為成立的前提是遺囑,而遺囑是立遺囑人生前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法律的方式處分自己的財產及其他財物。本案中遺贈人黃永彬立遺囑時雖具完全行為能力,遺囑也系其真實意思表示,但遺囑的內容卻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遺贈人黃永彬對售房款的處理違背客觀事實。瀘州市江陽區新馬路6-2-8-2號的住房為夫妻共同財產。但該房以8萬元的價格出售,黃永彬生前是明知的,且該8萬元售房款還繳納了有關稅費,黃永彬與蔣倫芳共同將該售房款中的3萬元贈與其子黃勇,實際上已經沒有8萬元。遺贈人黃永彬在立遺囑時,仍以不存在的8萬元的一半進行遺贈,顯然違背了客觀事實。其次,遺贈人黃永彬的遺贈行為,剝奪了蔣倫芳一發享有的合法財產繼承權。他們的婚姻關系受法律的保護。「夫妻有互相繼承遺產的權利。」夫妻間的繼承權,是婚姻效力的一種具體表現,但黃永彬將財產贈與其非法同居的上訴人張學英,實質上剝奪了其妻蔣倫芳的合法財產繼承權。因此,遺贈人黃永彬所立書面遺囑,因其內容和目的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應屬無效遺囑。其遺贈行為自然無效。
我國《公證暫行條例》第2條規定,「公證是國家公證機關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法證明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文書和事實的真實性、合法性。公證機關作為行使國家證明權的機關,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對所要證明的法律行為、文書和事實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認真審查。遺囑行為屬民事法律行為,因此法律行為公證的條件就必須與《民法》上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成立的要件相符合。《遺囑公證細則》第17條也規定:對不符合規定條件的,應當拒絕公證。因此,遺贈人黃永彬所訂立的將其死後遺產贈與上訴人張學英的遺囑雖然經過公證機關辦理了公證手續,但因該遺贈行為本身違反了法律,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屬無效民事行為。瀘州市納溪區公證處所作出的(2001)瀘納證字第148號公證書依法不能產生法律效力,法院不予採信。
本案涉及的法律、法規中,《繼承法》、《婚姻法》為一般法律;《公證暫行條例》系國務院制定,為行政法規;《四川省公證條例》系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制定,為地方性法規;《公證程序規則》、《遺囑公證細則》。為部門規章。《民法通則》是民事基本法律,依《立法法》規定,上位法效力高於下位法效力,因此《民法通則》的效力等級在法律體系中僅次於《憲法》,故在審理民事案件中使用各法律、法規和規章時,應結合適用《民法通則》相關規定。遺贈行為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一種,還必須符合《民法通則》對民事法律行為的一般規定。《民法通則》第7條明確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作為現代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充分體現了國家、民族、社會的基本利益要求,反映了當代社會中居於統治地位的一般道德標准,是社會道德規范的法律化。「公序良俗」原則所包括的「社會公德」或「社會公共利益」,又可稱作「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兩者的概念基本一致。並非一切違反倫理道德的行為都是違反社會公德或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但違反已從道德要求上升為具體法律禁止性規定所體現的,維持現行社會秩序所必須的社會基本道德觀念的行為,則屬於違反社會公德或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應屬無效民事行為。
本案中,黃永彬無視夫妻感情和道德規范,與上訴人張學英長期違法同居,其行為既違背了我國現行社會道德標准,又違反了《婚姻法》第3條「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法律規定。黃永彬基於其與張學英的非法同居關系而訂立遺囑以合法形式變相剝奪了被上訴人蔣倫芳的合法財產繼承權。因此,遺贈人黃永彬的遺贈行為,應屬無效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⑸ 舉例說明合同法的某一制度或者原則!!!!急求!最好是案例分析!!!
這是我在網上找的關於誠實信用原則的案例,希望對你有幫助。 「案例簡介」1999 年10月2日,原告郭某與被告某村委會簽訂了一份房屋租賃合同,合同約定:房屋租賃期限5年,形勢變化隨時變更;年租金1500元,村裡將13千瓦用電權借給郭某使用。2000年7月初,郭某因租賃的房屋年久失修,加之遭受水災,屋頂漏雨,間牆倒塌,村裡又無力維修,故提議出賣。村委會經研究同意將租賃房屋賣給郭某,雙方協商價格為3萬元,但郭某表示徵求家中意見後再定。郭某徵求家中意見後,口頭表示價錢太貴不買。此後,張某提出購買此房,村長託人詢問郭某是否購買,否則就要賣與他人,郭某仍表示不買。村委會便與張某達成協議,將此房以3.2萬元的價格(包括17.2千瓦用電權)賣給張某,張某預付了定金 l萬元。但因郭某租賃房屋未到期,郭某提出繼續使用房屋,並不同意歸還13千瓦的用電權。村委會經研究決定,以2.8萬元的價格將此房賣給張某,用電權由原定17.2千瓦變為4.2千瓦,張某必須允許郭某租用房屋到合同期滿,房屋的所有權歸張某。 2000年9月2日,村委會和張某辦理產權轉移手續時,郭某也未提出異議。房屋產權轉移後,張某維修了房屋。2000年9月21日,張某與郭某達成協議,郭某遷出承租的房屋,張某向其支付損失費2000元。村委會也退給郭某預交的承租費3000元。事後,郭某以村委會將爭議房屋租給他,卻於2000年8月未經其同意而維修了房屋,並將爭議房屋出賣給張某,其是承租人,應享有優先購買權為理由,向某市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將爭議優先賣給他。村委會答辯稱:郭某提出購買爭議房屋以後,雙方議定價格為3.2萬元,但事後郭某表示不買,才以3.2萬元之價賣給張某。後因與郭某的合同未到期,郭某不同意遷出,村委會才以2.8萬元之價將房屋賣給張某,並允許郭某使用房屋到合同期滿。在買賣成交及產權轉移過程中,郭某均表示不買,且村委會多次徵求過意見,郭某均表示不買。故郭某現提出房屋優先購買權沒有道理,不應支持。法院經審理查明,認定上述事實屬實。「問題提出」對於本案可從不同角度進行法律分析,在此結合此案說明合同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在合同法上,誠實信用原則是合同法最為重要的基本原則之一,它是合同法基本精神的體現,是合同法的指導原則。「法律依據」《合同法》第6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合同法》第60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相關法條)《合同法》第92條規定:「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相關法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18條規定:「出租人出賣出租房屋,應提前三個月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權;出租人未按此規定出賣房屋的,承租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宣告該房屋買賣無效。」「案情分析及處理結果」對於本案,雖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18條規定:「出租人出賣出租房屋,應提前三個月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權;出租人未按此規定出賣房屋的,承租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宣告該房屋買賣無效。」原告對被告出賣的出租房屋享有優先購買權。但是,從案情看,在被告向原告兩次作出賣房提議時,原告均作出了否定的意思表示。至於價格低於原先與原告商議的3萬元,是因為張某的得到的用電權較少。在被告與張某辦理產權轉移手續時,原告也未提出異議。而且原告還從張某處得到了補償,從被告處取回了預付租費,因此原告得行為表明其已放棄了作為承租人而享有的優先購買權。在張某已經取得房屋所有權並對房屋進行了維修以後,原告又對其所有權提出異議,要求被告將房屋賣給他,明顯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原告的請求不應予以支持。「存在的問題」在本案的處理過程中,對於是否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存在爭議:第一種意見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出租人出賣出租房屋,應提前三個月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權;出租人未按此規定出賣房屋的,承租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宣告該房屋買賣無效。」原告對被告出賣的出租房屋享有優先購買權。從本案情況來看,被告在以低於與原告事先商定的價格將房屋賣給第三人,未在同等條件下讓原告行使優先購買權,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因此,法院應判決被告與第三人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無效,原告的訴訟請求應予以支持。第二種意見認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不是被告而是原告。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在同等條件下,原告的確享有優先購買房屋的權利。但是,原告在本案中實際上通過作出拒絕購買的意思表示,並且與第三人達成補償協議,從被告處取得預付租費等行為表明其已放棄優先購買權。可以說,原告的權利得到了保障,因此,原告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我們認為,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被告的行為並無不當之處,原告在以自己的行為放棄自己的權利之後又要求對其權利進行保護,明顯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對於誠實信用原則的含義,學者們眾說紛紜。一般認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含義是,當事人在市場活動中應講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因此其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的利益平衡,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但是,應當認識到,誠實信用原則基於作為合同法甚至民法基本原則的屬性,其外延將隨著社會變遷而相應發生變化。我國《合同法》對於誠實信用原則及其要求作出了明確規定,《合同法》第 6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合同法》第60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合同法》第92條規定:「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按照合同法的要求,要求合同當事人在訂立、履行以及合同終止後的全過程中,都要本著誠實信用的態度。法官在處理合同糾紛時,也要以誠實信用為最高指導原則對合同進行解釋以及裁判違約責任。具體說來:(1)在訂立合同時,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公平地確定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不得進行欺詐、脅迫;雙方當事人不假借訂立合同進行惡意磋商,企圖通過損害第三方或集體、國家的利益而獲利;雙方當事人不得借訂立合同企圖規避或違反國家法律和其他違背誠實信用的行為。(2)在履行合同義務時,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及時通告、協助、提供必要的條件;防止損失擴大;對在履行合同過程中獲悉的對方當事人的有關商業秘密、技術資料等負有保密義務等等。(3)在合同終止後,當事人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這些被稱為後契約義務。(4)在合同的解釋方面,一般而言,法律條文均極為抽象,適用於具體案件時,必須加以解釋。進行法律解釋,必須受到誠實信用原則的支配,使其能維持公平正義。此系誠實信用原則在法律解釋上的功能。(5)在法官裁判違約責任時,須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從公平的角度確認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均衡之利益,從而使破壞這一均衡狀態的一方承擔應有的責任。但是應當認識到,雖然誠實信用原則已成為包括合同法在內民法領域的最高准則,但遍觀各國民商法,均無直接規定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這是因為誠實信用原則是一內涵廣泛的彈性條款,法官擁有足夠的自由裁量權去決定當事人是否違反了這一原則以及應承擔的相應責任。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在合同法中違反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不構成違約行為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違約的概念應當區分為兩種:—種是狹義的違約概念,只有在違反合同所明確規定的義務的情況下才構成違約;另一種是廣義的違約概念,它是指合同當事人違反各種合同義務的行為。這種義務既包括合同規定的義務,也包括依法令規定和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義務(主要是附隨義務)。誠實信用原則的性質實質上是從補充當事人意思的任意性規定,轉變為當事人不得約定排除其適用,甚至當事人不得援引可由法庭依職權適用的強制性規定。合同約定條款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應為無效。當事人履行合同違背誠實信用原則,使對方遭受損害的,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在仲裁和訴訟中,縱然當事人未主動援引誠實信用原則的,仲裁庭或法庭也應依職權主動予以適用。究其本質,誠實信用原則由於將道德規則與法律規定合為一體,兼有法律調解和道德調解的雙重功能,使法律條文具有極大的彈性,法官因而享有較大的公平裁量權,能夠排除當事人意思自治而直接調整合同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
⑹ 《合同法》案例分析
案例一
1、甲公司和乙工廠之間的合同沒有成立。雙方採用合同書的形式訂立合同,按照合同法的規定,當事人採用合同書的形式訂立合同的,自雙方當事人簽字蓋章時合同成立。而甲公司並未在合同上蓋章,因此合同尚未成立。
2、甲公司承擔的是締約過失責任。由於甲公司的行為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導致合同未能訂立,造成了另一方當事人的損害,因此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3、乙工廠可以要求甲公司賠償1000萬元的損失。甲公司提出,乙工廠須先徵用土地培訓工人後甲公司方能在合同上蓋章,因此乙工廠出資1000萬徵用土地培訓工人所花費的費用就屬於訂立合同的費用,屬於因相信合同有效成立而遭受的損失,屬於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有權要求甲公司賠償。
案例二
1、商店與張某的合同屬於可撤銷的合同。合同法規定,在訂立時顯失公平的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撤銷。商店將相機以明顯低於市場價的價格賣給了張某,已經構成了顯失公平,屬於可撤銷的合同。
2、商店的訴訟請求可以成立。合同法規定,對於可撤銷的合同,當事人一方可以向法院請求變更或者撤銷。因此商店可以提出請求,如果是撤銷合同的話,雙方就應該返還原物和價款,也就是退貨;如果是變更的話,就是按照正常價格購買,要補足應付的價款。
⑺ 合同法 案例分析
甲方因不可抗力請求延遲履行,並及時通知乙方,符合免責法律規定,因此不構成違約。
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條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
本法所稱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第一百一十八條 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應當在合理期限內提供證明。
乙方因甲方延遲交貨供不上市場需求,及時通知甲方宣告解除合同合法,不構成違約。
根據《合同法》第九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第九十六條 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第九十四條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 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
本案中甲方雖因不可抗力造成遲延履行,但乙方合同的目的因此無法實現,並且該買賣合同的解除無須辦理批准、登記手續,所以符合解除合同法律規定。
因此,雙方指責對方違約均不成立。甲方要求乙方支付違約金及賠償損失、乙方要求甲方支付違約金的請求都是錯誤的。
2、本案不應通過訴訟解決。因為雙方在合同中約定發生爭議通過仲裁解決。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11條第2項:「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對合同糾紛自願達成書面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而且涉外貨物買賣合同的訴訟時效和仲裁期限為四年,此時已超過。
3、本合同爭議的處理辦法即不履行該合同。
是我把時效這一點遺漏了,補充提問說得對。
⑻ 合同法的幾個簡單案例分析
(1)汽車買賣合同有效。因為雙方主體資格有效,訂立合同的程序、標的物均專合法。
(2)卡車受損應由工廠屬承擔責任,因為根據《合同法》142條的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本題卡車尚未交付,受損的風險應由工廠承擔。
(3)甲有權要求退車,因為根據《合同法》111條的規定,受害人有權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減少價款等違約責任。
(4)甲不能既請求工廠支付違約金,同時要求雙倍返還定金,因為根據《合同法》116條的規定,不能同時選擇兩種罰則。
(5)甲可以同時請求工廠支付6000元的違約金和支付每天50元的遲延履行違約金。因為根據《合同法》第114條的規定,這兩種違約金分別適用於不同的情形,對應於兩種不同的違約行為。
⑼ 合同法案例及分析和法律依據
法律分析:受託人處理委託事務取得的財產,應當轉交給委託人。受託人完成委託事務的,委託人應當向其支付報酬。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零九條: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
當事人應當遵循誠信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當事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避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
⑽ 合同法案例
1、服裝抄廠有權解除合同,因為服裝襲廠行使的是法定的合同解除權。法定的合同解除權的事由之一是遲延履行,按《合同法》第94條第(三)項,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相對方催告後於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相對方得解除合同。本案中約定的履行交貨義務的期限是4月15日,但紡織廠經服裝廠幾次催告,並在8月10日之前一直未履行合同,應視為在催告後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合同,因此服裝廠有權解除合同。
2、法院不應支持紡織廠的主張。因為按照《合同法》第96條,法定合同解除權是形成權,形成權是單方意思即可發生法律效力的權利,因此服裝廠的解除合同的意思(即5月20日的通知)到達紡織廠即發生解除合同的效力。形成權的行使不須對方同意。
3、服裝廠可以要求損害賠償。因為按照《合同法》第97條,合同解除後,解除權人有損失的,可以要求違約方賠償損失。本案中服裝廠因對方遲延履行而從別的渠道進貨造成損失,該損失因紡織廠違約而起,因此有權要求對方承擔損害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