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對合同法49條的理解

對合同法49條的理解

發布時間: 2025-05-25 03:45:18

❶ 最高院·關於表見代理的裁判規則匯總

合同法》第四十九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

文章轉自:北京市中銀律師事務所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銷售分公司與十堰車都大洋石化有限公司、十堰市南海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租賃合同效力確認糾紛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

裁判要旨: 代理人沒有忠實維護被代理人的利益,盡到善良代理人的代理義務,該代理行為違背誠實信用原則,背離民法代理制度的基本宗旨。第三人亦明知代理人的代理行為存在重大瑕疵,在代理人和第三人催告被代理人履行代理人與第三人所簽訂的合同後,被代理人明確表示對該合同不予認可的情況下,該代理行為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法律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再審認為, 本案各方當事人所爭執的焦點問題是,代理人南海石化公司以被代理人中石油湖北公司的名義與車都公司簽訂的崗河村加油站

《租賃合同》,對中石油湖北公司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略)南海石化公司作為代理人沒有忠實維護被代理人的利益,盡到善良代理人的代理義務,該代理行為違背基本的誠實信用原則,背離民法代理制度的基本宗旨。第三人車都公司應明知南海石化公司的代理行為所存在的重大瑕疵。在車都公司和南海石化公司催告中石油湖北公司履行《租賃合同》後,中石油湖北公司明確表示對該合同不予認可,並在訴訟中以南海石化公司與車都公司隱瞞事實損害其利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南海石化公司代理中石油湖北公司與車都公司簽訂的《租賃合同》不是被代理人中石油湖北公司的真實意思表示,該合同對中石油湖北公司不發生法律效力。原審判決認定合同有效不當,予以糾正。一審判決認定合同無效正確,予以維持。

——《審判監督指導》2011年第4輯(總第38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191~202。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武漢市分公司證券部武勝營業處與瓦房店市農村信用合作聯合社證券回購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2010]民提字第200號民事判決書)

裁判要旨: 根據《民法通則》第六十三條的規定,公民、法人可以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被代理人在代理人實施代理行為後,僅對產生的權利予以認可而對相應的義務予以拒絕的主張,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略)最高人民法院認為, 上述事實也再次表明武勝營業處、涪陵國債部及信用聯社三方已就800萬元本息債權移轉達成了協議。對於信用聯社關於武勝營業處未將800萬元本息債權的原始資料進行轉交並否認債權已經轉讓的抗辯主張,最高人民法院認為,800萬元本息債權的原始資料是否交接給信用聯社,是協議的履行行為;不能以此協議後續是否履行而否認已經達成協議的真實意思表示及協議的效力。此外,信用聯社認為武勝營業處與涪陵國債部簽訂的上述和解協議存在惡意,損害了信用聯社的利益,應屬無效合同。最高人民法院認為,信用聯社同意受讓武勝營業處對涪陵國債部的債權是其權衡了利弊之後的結果,故對信用聯社的該項抗辯主張,本院亦不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商事審判指導案例7.公司與金融卷》,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第613~630頁。


常州長江客車製造有限公司破產清算組與上海巴士永達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等協議效力確認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2012]民提字第172號民事判決書)

裁判要旨: 根據《企業破產法》第122條「管理人於辦理注銷登記完畢的次日終止執行任務。但是,存在訴訟或者仲裁未決情況的除外」的規定,在破產程序終結、破產企業注銷的情況下,管理人仍然可以依法代表債務人處理訴訟或仲裁未決的事宜。此處的「訴訟」,應包括申請再審的情形。因為申請再審的結果可能產生財產利益,並提高債權人的分配比例。在法律沒有明確限制的情況下,管理人此時申請再審的權利應當予以支持。


陳曉華與浙江省東陽第三建築工程有限公司、西寧華裕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欠款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2006]民二終字第100號民事判決書)

最高人民法院認為, 已經成立的合同中加蓋了單位的公章和個人的名章,並且還有單位法定代表人的簽字,現還款人主張加蓋的單位公章和個人名章系被擅自加蓋,要求依法撤銷該合同,人民法院將依法不予支持。因為即使單位公章和個人名章系被擅自加蓋,但是法定代表人在還款協議上簽字,構成法定代錶行為,也能滿足合同成立的法定要件,故可以認定該合同依法成立。

——《最高人民法院商事審判指導案例·合同卷》,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65~71頁。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鄭州辦事處、河南邦傑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周口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周口市食品總公司借款擔保合同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2006]民二終字第2號民事判決書)

裁判要旨: 公司財務負責人在涉案《抵押財產清單》上簽字,當視為公司行為,抵押擔保屬食品公司與邦傑集團公司共同實施完成的,系其真實意思表示,不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應認定該抵押權合法有效。

最高人民法院認為, 關於信達公司鄭州辦事處在該案中對約定的抵押物是否享有優先受償權問題。從本院查明的事實看,邦傑集團公司自願以其價值4913萬元的設備為抵押物,為食品公司向周口中行所借涉案爭議貸款提供抵押和擔保,同時授權黃德懷代表公司在相關的抵押和保證合同上簽字。邦傑集團公司向周口中行出具的《董事會決議》《董事會決議、授權書》的內容與該案爭議的《借款合同》《最高額抵押合同》《最高額保證合同》以及《抵押財產清單》等所涉被擔保主債權的種類、金額、貸款期間,抵押物的名稱、數量、價值、擔保范圍,以及合同簽訂日期、簽字人等均一一對應,而邦傑集團公司對此並未提出反駁證據。況且在當事人簽訂《最高額抵押合同》的2001年,食品公司仍為邦傑集團公司的控股股東和核心企業,兩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至今仍同為一人,公司地址亦相同(即周口市邦傑路9號),因此,作為邦傑集團公司總會計師的黃德懷在涉案《最高額保證合同》《最高額抵押合同》以及《企業抵押物登記證》所附的《抵押財產清單》上簽字,應當視為黃德懷代表邦傑集團公司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故該案的抵押擔保實際上是食品公司與邦傑集團公司共同實施完成的,系包括邦傑集團公司在內的各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並非食品公司的無權處分行為,且不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故應當認定該抵押權合法有效。原審判決以食品公司無權處分涉案抵押物、《最高額抵押合同》對邦傑集團公司無效為由,駁回信達公司鄭州辦事處有關行使該合同項下財產優先受償權之請求不當,本院予以糾正。信達公司鄭州辦事處上訴主張其在該案中對上述抵押財產享有優先受償權,具有合同和法律依據,本院予以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商事審判指導案例·借款擔保卷》,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567-575頁。


表見代理中舉證責任的分配與代表人責任不盡相同。依照《合同法》第49條關於「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要求,在涉及表見代理的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分配是:首先,由被代理人承擔對行為人確系無權代理的舉證責任。比如,行為人不是本單位工作人員、公章系盜用或私刻,或者行為人違反公司章程關於授許可權制的明確規定等。其次,由相對人承擔證明信賴行為人有代理權且信賴是有理由的舉證責任。比如,行為人所持公章、介紹信、合同書系真實的,或者行為人確曾做過被代理人的代理人等。再次,再由被代理人承擔對相對入主觀上是否為惡意或在締約過程中是否存在重大過失進行舉證。舉證是遞進的,即僅當前一個舉證充分後,再遞進到下一個環節的舉證。比如,被代理人如果無法舉證證明行為人越權,則不能進行下一個環節的舉證,行為人的行為將被認為是授權行為。再如,被代理人舉出充分證據證明了行為人越權,則相對人必須舉證證明「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如果舉證不充分,則無須進行下一環節的舉證,表見代理即被否認。在法院認為「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時,還要允許被代理人進行反駁舉證,對相對人主觀惡意或重大過失進行證明。通常,相對人為自己「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進行舉證和被代理人反駁舉證是交叉進行的,是一個舉證和質證的交叉進行的過程,法院則根據雙方舉證情況綜合判斷,系統認證。一旦相對人證明了自己「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則其主觀上也就當然屬於善意,反之亦然,一旦被代理人證明了相對人主觀存在惡意或重大過失,則相對人就「沒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表見代理不成立。

相比代表人責任制度中的舉證責任分配,表見代理中相對人的舉證義務明顯沉重,這也是構成表見代理比成立代表人責任更加困難的關鍵所在。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103頁。


興業銀行廣州分行與深圳市機場股份有限公司借款合同糾紛上訴案(最高人民法院[2008]民二終字第124號民事判決書)

裁判摘要: 表見代理是指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仍以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而善意相對人客觀上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被代理人應按照合同約定承擔其與相對人之間的民事責任。但如果合同系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則合同依法為無效合同,在此情況下不應適用《合同法》關於表見代理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終審認為, 本案二審的焦點問題為:深圳機場公司和興業銀行廣州分行簽訂的基本授信合同和相關借款合同的效力,崔紹先的行為是否構成表見代理,及深圳機場公司和興業銀行廣州分行的民事責任承擔問題。

關於興業銀行廣州分行上訴所稱本案崔紹先的行為構成表見代理,本案授信合同和與之相關的一系列貸款合同為有效合同,深圳機場公司應依貸款合同返還貸款本息(包括罰息)的上訴請求。本院認為,表見代理是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繼續以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而善意相對人客觀上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則該代理行為有效,被代理人應按合同約定承擔其與相對人之間的民事責任。但是,在相對方有過錯的場合,不論該種過錯是故意還是過失,無表見代理適用之餘地。因本案基本授信合同及相關貸款合同,均為以合法的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無效合同,且興業銀行廣州分行在本案所涉貸款過程中具有過錯,故本案不適用《合同法》關於表見代理的規定,深圳機場公司和興業銀行廣州分行應根據各自的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 《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9年第11期(總157期)。


劉治淮與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蚌埠分行民間借貸糾紛申請再審案(最高人民法院[2013]民申字第312號民事裁定書)

裁判要旨: 商業銀行向個人借款並支付高額利潤不屬於商業銀行的經營范圍,出借人出借巨款既未通過銀行轉賬支付,也未要求出具任何銀行單據,其未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在主觀上具有過失,銀行部門經理的行為不構成表見代理。

最高人民法院認為, 1.石勝林的行為是否屬於蚌埠交行的經營活動。(略)

2.石勝林的行為是否構成表見代理。劉治淮主張石勝林的行為已經構成表見代理,本案應適用《合同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本院認為,表見代理制度應當符合以下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行為人無權代理;二是合同的相對人在主觀上必須是善意的、無過失的。本案中,首先,如前所述,石勝林的行為不屬於其職權范圍內的經營活動,系無權代理行為。其次,雖然劉治淮稱本案借款行為發生在石勝林在蚌埠交行的辦公室內,借款時間發生在蚌埠交行的工作時間,且石勝林當時具有蚌埠交行營銷二部經理的身份,並在借條上蓋有營銷二部的印章,但是劉治淮作為具有完全民事?%

❷ 什麼是表見代理

表見代理是指行為人雖無代理權,但由於本人的行為,造成了足以使善意第三人相信其
表見代理相關報紙
有代理權的表象,而與善意第三人進行的、由本人承擔法律後果的代理行為。表見代理實質上是無權代理,是廣義無權代理的一種。若無權代理行為均由被代理人追認決定其效力的話,會給善意第三人造成損害,因此,在表見的情形之下,規定由被代理人承擔表見代理行為的法律後果,更有利於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維護交易安全,並以此加強代理制度的可信度。

表見代理也為我國法律所確認。正如《合同法》第49條規定的:「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
表見代理
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其意義在於維護代理制度的誠信基礎,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建立正常的民事流轉秩序。

我國《民法通則》第63條規定:「公民、法人可以通過代理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行為,承擔民事責任。」這是我國適用代理制度的
最基本法律依據。代理制度的產生,實現了行為主體與行為後果的分離,使民事主體的民事能力得以擴張和延伸。這在社會生產日益專業化、規模化,社會分工日益
細密化的現代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經濟價值。但是與代理制度相伴而生的無權代理現象,卻不時給代理制度帶來不穩定因素,對各方利益影響甚大。無權代理的表
現形式十分復雜,大致分兩類:即值得第三人信賴的無權代理(即表見代理)和欠缺信賴價值的無權代理的經常發生,常伴隨著責任糾紛。在真正的權利人與善意相
對人這間的利益權衡方面,雖然保護真正權利人的利益堪稱社會經濟秩序的根基,盡管羅馬法上「任何人不得將超越自己所有的權利讓與他人」的法諺至今猶存,借
以保護所有權的安全即「靜的安全」,但是在以社會本位立法思想為背景的現代市場經濟中,羅馬法上述經典原則已經被眾多的例外弄得千瘡百孔,而通過權利虛象
代替權利實象的方法,保護第三人對由真正權利人所造成的表見事實的信賴,即「動的安全」,已經成為各國民法所追求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價值。對此,我國對有些雖然不具有真正的代理,但只要符合一定的條件仍然認定為有效,即:行為人的代理後果由本人承擔。最典型的就是表見代理。
構成要件編輯
根據上述表見代理的概念和立法規定,可知表見代理應具備以下構成條件:

1、須行為人無代理權

成立表見代理的第一要件是行為人無代理權。所說無代理權是指實施代理行為時無代理權或者對於所實施的代理行為無代理權。如果代理人擁有代理權,則屬於有代理權,不發生表見代理的問題。

2、須有使相對人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的事實或理由

這是成立表見代理的客觀要件。這一要件是以行為人與被代理人之間存在某種事實上或者法律上的聯系為基礎的。這種聯系是否存在或者是否足以使相對人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應依一般交易情況而定。通常情況下,行為人持有被代理人發出的證明文件,如被代理人的介紹信、蓋有合同專用章或者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或者有被代理人向相對人所作法人授予代理權的通知或者公告,這些證明文件構成認定表見代理的客觀依據。對上述客觀依據,依《合同法》第49條的規定,相對人負有舉證責任。在我國司法實
踐中,盜用他人的介紹信、合同專用章或者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簽訂合同的,一般不認定為表見代理,但被代理人應負舉證責任,如不能舉證則構成表見代理。對
於借用他人介紹信、合同專用章或者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簽訂的合同,一般不認定為表見代理,由出借人與借用人對無效合同的法律後果負連帶責任。

3、須相對人為善意且無過失

這是表見代理成立的主觀要件,即相對人不知行為人所為的行為系無權代理行為。如果相對人出於惡意,即明知他人為無權代理,仍與其實施民事行為,就失去了法律保護的必要,故表見代理不能成立。《民法通則》第66條第4款規定,相對人知道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已經終止還與行為人實施民事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由相對人和行為人負連帶責任。

4、須行為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民事行為具備民事行為的有效要件

表見代理發生有權代理的法律效力,因此,表見代理應具備民事行為成立的有效要件,即不得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等。如果不具備民事行為的有效要件,則不成立表見代理。

在構成表見代理的情況中,相對人相信行為人具有代理權,往往與本人具有過失有關,但表見代理的成立不以本人主觀上有過失為必要要件,即使本人沒有過失,只要客觀上有使相對人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依據,即可構成表見代理。

表見代理依法產生有權代理的法律效力,即無權代理人與相對人之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於被代理人具有法律約束力,被代理人與相對人之間產生、變更或消滅相應的法律關
系。
表見代理是指代理人雖然沒有代理權,但是表面上、客觀上具有使無過失的相對人相信他為有權代理人的正當理由的情況,且相對人主觀上為善意且無過失,因而可
以向被代理人主張代理的效力。表見代理是一種無權代理行為,是一種沒有代理權的代理,它具備代理行為的表象卻欠缺代理權的行為。但是,由於相對人有足夠的
理由相信代理關系的存在,被代理人不得以無權代理為由,否認代理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後果,被代理人仍然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我國合同法第
四十九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由此可
見,表見代理可分為三類:1、有授權表象的表見代理;2、有未越權表象的表見代理;3、有代理權尚未終止的表象的表見代理。法律確立表見代理規則的主要意
義就在於維護代理制度的信用與穩定,保護善意無過失的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進而保障交易安全。在此從以下幾方面來闡述表見代理的構成要件:

1、表見代理應當符合代理的表面要件,即表見代理人須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活動,與第三人締結民事關系。表見代理作為代理的一種,它就應當符合代理的表面要件。否則,則不成其為代理,而是表見代理人與第三人之間形成的民事法律關系,只對締約雙方存在法律效力,不及他人。

2、表見代理人與第三人之間的民事行為,須具備成立的有效條件,即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內
容不違背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如果表見代理人與第三人之間的民事行為欠缺成立的有效要件,那麼該行為從一開始就不產生法律效力,又怎麼能夠轉嫁到被代理
人身上呢?又從何談起被代理人承受該代理行為的法律效果呢?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真實意思表示」,筆者認為,應理解為法律上的真實意思表示,即擴展到第
三人根據表象完全有理由相信表見代理人所實施的民事行為系其真實意思表示的領域,而不是僅僅局限於事實上的意思表示真實。否則,如果出現表見代理人為故意
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與善意無過失的第三人簽訂有損被代理人的權益的合同的情況,則會因表見代理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實,導致合同無效,使第三人的權益無法得
到充分的保護。

3、客觀上須有使第三人相信表見代理人具有代理權的情形,並能夠使第三人在主觀上形成該代理人不容懷疑的具有代理權
的認識。第三人作為該行為的相對方,其目的應是追求通過表見代理人從被代理人處獲得該民事代理行為的法律效果。這就說明第三人在主觀上是相信該民事代理行
為是有效成立的,該代理人是有代理權的。而第三人之所以會與該代理人為民事代理行為,其必然要求該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之間存在著一種使其對該代理人的代理權
達到內心確信程度的事實上或者法律上的聯系。只有這樣,法律才有必要設立表見代理制度來賦予第三人向被代理人追求民事代理行為法律效果的權利。

4、第三人須為善意且無過失,即第三人不是明知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而仍與之簽訂合同,也不是由於自己疏忽大意,缺乏應
有的謹慎而輕易將沒有代理權的行為人認作有代理權的人,而是有正當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筆者認為,表見代理雖然不具備代理權,但卻賦予了第三人向被代
理人主張民事代理行為的法律效果的權利,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被代理人的利益,維護了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有損人利己之嫌。依據我國民法的立法精神和立法原
則,這必然要求第三人也給予被代理人一定的對價,遵守一定的游戲規則,以達到法律對相互處於對立方的合法權益的保護的平衡。所以,這就要求第三人在主觀上
必須表現為善意以體現民法的公平、誠實信用原則,並表現為無過失,以更好地保護在這場交易中處於弱勢的被代理人的合法權益。

5、被代理人在主觀上存在過失。表見代理的這一構成要件,民法學界對此有較多的爭議。筆者認為,雖然表見代理不具備
代理權,但卻具備了代理的表象,該表象使得第三人在盡到了法律上要求的對表見代理人的代理身份和代理許可權的注意義務後,還無法預見到該代理人並不具備代理
權或者該代理人的權利存在瑕疵。如果第三人和被代理人在主觀上均不存在過失,是不可能形成代理權表象的。表見代理制度既然規定了第三人在主觀上必須盡到應
有的注意義務,即在主觀上不得存在過失,以保護被代理人的合法權益。那麼,這就必然要求被代理人對於代理權表象的形成在主觀上存在著過失,以避免被代理人的合法權益在無過失的情況下受到損害,使得雙方在這場市場交易中處於同等的地位。如合同法第六十五條規定:「委託書授權不明的,被代理人應當向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代理人負連帶責任。」在這里,即使代理人已經越權行使其代理權,但由於被代理人的授權委託書授權不明,存在過失,形成了代理人未越權之表象,致使第三人誤以為代理人並未越權而與之實施民事代理行為,實際已構成了表見代理。

❸ 合同法第48條與第49條怎麼理解好像有點沖突

你好!
第48條是一般情況下,該合同是無效的;第49條是指在相對人有理由相信對方有代回理許可權的基答礎上,該代理有效,因此會形成表見代理。第49條是第48條的例外情形,是為了保護善意的相對人而設立的條款。
如果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❹ 物流案例:轉委託情形下貨代關系如何定

案件回放

原告:上海大微貨運有限公司

被告:上海朋雅美時裝有限公司

上海大微貨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微貨運訴稱,2003年9月其為上海朋雅美時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朋雅美時裝)辦理進口貨運代理業務。大微貨運作為貨運代理人依提單指示將貨物委託運輸公司送至朋雅美時裝處,以完成貨代義務。但朋雅美時裝提貨後,僅歸還了兩個集裝箱中的一個,另一個40英尺集裝箱未予歸還。大微貨運請求判令朋雅美時裝歸還上述集裝箱或賠償損失2,450美元,並支付滯箱費及其他費用共計人民幣108,169.40元及利息。

朋雅美時裝在法定期間未作書面答辯。

經審理查明,2003年9月,大微貨運從事了涉案兩個集裝箱的進口貨運代理業務。根據上海元豐報關有限公司出具的證明函顯示,涉案兩個集裝箱於2003年10月8日運至朋雅美時裝處,朋雅美時裝以其與案外人上海賽圖貨運有糾紛為由而扣留了其中一個箱號為HJCU7862376的集裝箱。在大微貨運催討未果的情況下,大微貨運向該集裝箱所有人韓進海運賠償了箱值2,450美元。由於朋雅美時裝一直未歸還該集裝箱,大微貨運還向韓進海運支付了從2003年9月7日至2004年5月21日止的滯箱費人民幣100,330.40元。另查明,大微貨運在為涉案兩個集裝箱的進口貨運代理過程中,墊付了有關費用共計人民幣7,839元。

上海海事法院經審理認為,雖然大微貨運提供了朋雅美時裝委託報關的委託書及元豐公司出具的由大微貨運向其報關的證明函,但這並不能得出即由朋雅美時裝委託的結論。報關委託書上記載的委託人確是朋雅美時裝,但被委託單位卻是元豐公司,且代理報關欄里記載的也是元豐公司。雖然在元豐公司的證明函中證明了由大微貨運交於元豐公司報關,但同樣也不能反映是由朋雅美時裝直接委託大微貨運的事實。在大微貨運不能舉證證明其從事的涉案兩個集裝箱的貨運代理業務是朋雅美時裝直接委託的情況下,大微貨運要求朋雅美時裝支付其墊付的貨運代理費用的主張,法院不予支持。但大微貨運對涉案兩個集裝箱擁有支配權。朋雅美時裝無權就其與案外人的糾紛而扣留並不屬於案外人的集裝箱。由於朋雅美時裝遲遲不歸還該集裝箱,導致大微貨運向該集裝箱所有人韓進海運進行了賠償,其有權主張返還集裝箱或賠償損失,不論其與朋雅美時裝是否有貨運代理合同。同時,由於朋雅美時裝一直未歸還該集裝箱,所產生的滯箱費朋雅美時裝應予承擔。上海海事法院一審判決朋雅美時裝向大微貨運返還箱號為HJCU7862376的40英尺集裝箱或賠償損失2,450美元及利息損失並償付滯箱費人民幣88,133.37元。一審判決後,朋雅美時裝不服提起上訴,後雙方在二審期間達成調解。

法官說法

轉委託在貨運代理合同關系中的認定。

本案貨運代理業務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轉委託現象,這在貨運代理案件中也是常見的。但由於大微貨運不能舉證證明其從事的涉案貨運代理業務是朋雅美時裝直接委託的,法院判決不支持大微貨運要求朋雅美時裝支付其墊付的貨運代理費用的主張。那麼轉委託在貨運代理合同關系中如何認定呢?

依據《合同法》第400條的規定,受託人將貨運代理事務全部或部分轉委託第三人處理,經委託人同意的,委託人和第三人之間直接成立貨運代理合同關系。轉委託未經同意的,委託人與受託人、受託人與第三人之間成立各自獨立的法律關系。司法實踐中通常認為「第三人」包括貨運代理人、報關公司、倉儲公司、集裝箱車隊等處理貨運代理事務的人。對轉委託情況下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審判實踐中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轉托行為構成表見代理,因此貨主和轉委託的貨代之間直接成立貨運代理合同關系;二是轉托行為是合法的授權行為,貨主和轉委託的貨代之間直接成立貨運代理合同關系。三是除非貨主在單證上註明受託貨代必須親自處理受託事務,否則可以認為構成轉委託的默示同意,因此貨主和轉委託的貨代之間直接成立貨運代理合同關系。四是依據《合同法》第400條,如果該轉委託未得到貨主的同意,貨主與受託貨代、貨主與轉委託的貨代、受託貨代與轉委託的貨代之間成立各自獨立的委託合同關系。

法院認為:《合同法》第49條中的「合同」不應理解為從中抽象出代理權授予的基礎合同(在貨運代理業務中是委託合同),代理人、被代理人之間的基礎合同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義同相對人訂立的「合同」應當是兩個內容和性質均不相同的合同,49條中的「相對人」不包括第400條中的次受託人,第49條中的「代理權」更不是所謂的「代理轉委託權」。申言之,在貨主-貨代-承運人的業務鏈條中,承運人是「相對人」,如果承運人有理由相信貨代有代理貨主締結運輸合同(代理訂艙)的代理權的,貨代的代理行為有效,貨主與承運人之間成立運輸合同關系,該運輸合同才是49條中的「合同」,此處的「代理權」是指代理貨主締結運輸合同的許可權。第二,《合同法》第402條中的「第三人」應為貨代接受貨主委託而締結的合同中的一方當事人,不包括400條中的次受託人。

第402條中的「合同」不應理解為委託合同本身,而是委託合同中要求受託人代理委託人去締結的「合同」,該「合同」與委託合同的內容和性質均不相同。第402條中的「授權」是指「授予代理權」,而不是所謂的「授予轉委託權」。申言之,在貨主———貨代———承運人的業務鏈條中,承運人可以成為第402條中的「第三人」,貨主與貨代之間存在委託合同,該委託合同的受託事項之一便是貨代代理貨主去和承運人締結運輸合同,該運輸合同才是第402條中的「合同」。

綜上,本案中朋雅美時裝與大微貨運之間的貨運代理委託關系不成立,大微貨運無權向朋雅美時裝收取貨運代理費用。

侵犯集裝箱支配權需承擔賠償責任。

貨運代理委託合同是依據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信賴而產生的,一旦失去信賴基礎,往往導致各種違約或侵權行為產生。在貨運代理實務中,委託方和受託方都會以扣留對方財物作為應對對方違約的方式,盡管這種違約行為並不一定是在正在履行的合同中發生的。常見扣押行為有:貨運代理人以委託方逾期支付貨運代理費用或運費而扣押委託方(托運人)的提單、核銷單、報關單;委託方扣押貨運代理人租用的集裝箱等。雖然從法律的角度出發,這種在履行貨運代理合同過程中扣押對方財物的行為是否符合合同法規定的同時履行抗辯權或先履行抗辯權有待商榷,但從道德層面,採取這種行為仍不失情理。而本案中因與第三人糾紛扣押合同相對人的財物則屬於與法與理均不妥當。從合同法角度講,委託人與受託人、委託人與第三人之間的合同關系是完全獨立的,根據合同相對性的原則,第三人即使有違約行為也不應影響委託人與受託人之間正常的合同履行。從留置權的物權法角度講,委託人佔有的財物不屬於債務人(第三人)所有,其佔有財物的行為也不符合留置權的成立要件。

本案中,朋雅美時裝就其與案外人的糾紛而扣留並不屬於案外人的集裝箱,其行為違反了合同相對性原則和留置權的成立要件。同時,由於朋雅美時裝與大微貨運是轉委託的貨運代理關系,它們之間不存在直接的合同關系。而大微貨運對涉案兩個集裝箱擁有支配權,朋雅美時裝遲遲不歸還該集裝箱,導致大微貨運向該集裝箱所有人韓進海運進行了賠償並承擔了所產生的滯箱費,其有權主張返還集裝箱或賠償損失,朋雅美時裝的行為構成了對大微貨運集裝箱支配權的侵犯,理應承擔相應的侵權賠償責任。

❺ 簽訂合同的基本過程是什麼

關於合同簽訂的流程,一般來說分成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醞釀階段,所專謂醞釀階段就是經雙方屬就合同的主要內容,各個條款,進行協商討論,達成意向性的一個文本框架性的協議,這是醞釀討論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根據醞釀討論階段的情況,由一方起草文本,起草文本交於對方進行修改補充完善,然後交由對方進行審查修改,就是文本的提出與修改階段,這個可以是經過幾個回合,然後各方都對合同的主要條款內容,文字這些達成了一致,沒有什麼修改意見了。就進入第三個階段,就是簽字蓋章階段。簽字蓋章階段一般由一方簽字蓋章,送交另一方,進行最後的簽字蓋章。蓋好了章,然後就是互換文本,這就是合同簽訂的整個流程。

❻ 如何理解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

「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但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的情況在法律上屬於表見代理,在《合同法》第49條有明文規定。法律之所以規定由被代理人承擔表見代理行為的法律後果,其目的有利於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維護交易安全,並以此加強代理制度的可信度。
表見代理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1、行為人在沒有代理權的情況下實施的代理行為,即被代理人以自己的行為表示授予他人代理權而實際上並未授權,或者明知他人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行為而不作否認表示,造成第三人誤以為行為人有代理權時,被代理人要對相對人承擔實際授權人的責任。
2、行為人的代理行為超越代理權,即被代理人對代理人的代理權進行了一定的限制,但這一限制不為相對人所知,如果表現在外的客觀情況,能使善意相對人誤以為行為人有代理權,與其為民事行為,就構成表見代理,由被代理人承擔法律責任
3、行為人在代理權終止後,仍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代理行為,即指被代理人與行為人曾有代理關系,但代理權已經終止或撤回後,被代理人未及時向外部公示,相對人並不知情。因此,為保護善意相對人的利益和維護交易安全,其代理權的終止和撤回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合同法》
第四十九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

熱點內容
廣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的說明 發布:2025-05-25 08:51:29 瀏覽:644
新的交通法規已施行 發布:2025-05-25 08:46:21 瀏覽:91
行政區劃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25 08:39:55 瀏覽:590
水杉刑法 發布:2025-05-25 08:25:47 瀏覽:364
人民法院意識形態 發布:2025-05-25 08:24:58 瀏覽:151
道德經關於道德名句 發布:2025-05-25 08:24:25 瀏覽:337
民事調解書的法律效力期限 發布:2025-05-25 08:07:04 瀏覽:472
民法典搭便車 發布:2025-05-25 07:52:52 瀏覽:823
法律援助工作站成立的相關資料 發布:2025-05-25 07:29:17 瀏覽:803
2018婚姻法全文txt 發布:2025-05-25 07:24:58 瀏覽: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