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專家巫昌楨
1. 求一篇婚姻是權利與義務綜合體的論文,3000字.謝了.求速度啊
論文摘要 婚姻是男女兩性結合的社會形式,這種結合形成為社會制度確認的互為配偶的關系。我國現行婚姻法在調整配偶之間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中,范圍過於狹窄,且多是綱領性、概括性的規定不夠全面、系統和具體,對於違反法定權利和義務的行為缺乏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規定。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借鑒外國婚姻法的普遍規定,對配偶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在今後更加完善,寫入我國的婚姻法中,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如果輕率地立法是不合法理和實際的。合法的婚姻具有法律上的保護義務,隨著夫妻間的配偶關系的建立,權利和義務也隨之產生,學術界對配偶權的具體內容分歧歸納起來有三種代表觀點。它的內容應當根據其屬性和特徵加以理清,應當包括住所決定權、夫妻姓名權、貞操忠實義務、同居義務、日常家務代理權等。本文著重論述了我國現行配偶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如何完善我國配偶權制度,使大量的婚姻糾紛有法可依,保護我國的婚姻家庭,促時社會文明建設應該有賴於《婚姻法》的完善,用觀點陳述了我國目前現階段婚姻立法過於簡略,來證明配偶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不適於寫入我國的《婚姻法》。 關鍵詞:婚姻關系、婚姻法、配偶權、住所決定權、夫妻姓名權、同居義務權、日常家務代理權 一、 配偶之間權利和義務的概念 配偶權是夫對妻和妻對夫的身份權。它的內容包含著依據婚姻自然屬性而產生的權利,如同居權、生育權和依據婚姻的社會屬性而產生的權利,如忠實請求權、日常家事代理權、互相協助權等。配偶權的內容應當隨著婚姻關系的成立而產生。它是指配偶之間要求對方陪伴、鍾愛和幫助的權利。配偶權是由國外一些國家率先提出並加以完善的,我國的法學學者認為國外的配偶權這種概念並不準確。因而對配偶權所下的定義不盡相同。總體來說,對配偶權的定義大概有這樣幾種:一是法定說「配偶權是法律賦予的婚姻關系中的夫妻享有的配偶身份權利,其它人不得侵犯的義務。」二是利益說,配偶權是夫妻之間互為配偶的基本身份證。表明夫妻之間互為配偶的身份利益,由權利人專屬支配,其它人均負有不得侵犯的義務。三是性權利:配偶權是民事權利,夫妻就有配偶權,特色就是性權利,不容別人侵犯。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看配偶權利和義務的定義,不僅要充分體現定義的性質,還要充分體現包括的內容,從配偶權的特性來考慮,包括平等性、絕對性和支配性等。我國的現行婚姻法在法律上沒有明確規定夫妻的特定身份權利,並且沒有對夫妻這一身份關系所產生的特殊權利義務加以規定。並且忽略了夫妻關系的自然屬性,例如同居權,法律只關心夫妻與外界交往可能產生的糾紛。因此現行法律對配偶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沒有明確定性。 合法的婚姻具有法律上的保護意義。結婚男女成為夫妻後就是配偶關系,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也隨著婚姻而產生。總體來說,對配偶權的定義大概有這樣幾種:一是法定說「配偶權是法律賦予的僉婚姻關系中的夫妻享有的配偶身份權利,其它人不得侵犯的義務。」二是利益說,配偶權是夫妻之間互為配偶的基本身份證。表明夫妻之間互為配偶的身份利益,由權利人專屬支配,其它人均負有不得侵犯的義務。三是性權利:配偶權是民事權利,夫妻就有配偶權,特色就是性權利,不容別人侵犯。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看配偶權利和義務的定義,不僅要充分體現定義的性質,還要充分體現包括的內容,從配偶權的特性來考慮,包括平等性、絕對性和支配性等。配偶權應該是在夫妻雙方之間發生的,,雙方平行專屬享有的要求對方陪伴、關愛、相互幫助的權利。配偶權應具有的特徵:內容的雙重性,即權利義務的實現需要雙方同時履行和協調配合。配偶雙方既是義務主體,又是權利主體。權利的排他性,有時說配偶權也是對世權,即夫妻以外的都是義務主體,都是有不作為的義務,任何人不得妨害、侵犯、干擾配偶權的行為。同時還應有主體的對偶性和客體的利益性。其中客體的利益性也具有獨占性,這是因為我國實行一夫一妻的制度而決定的。 配偶權的本質上是權利,但中心卻是義務。這是專家學者一致認同的。權利人在道德和倫理觀點的驅使下自願或不是自願受制於相對人的利益,所以權利之中包含義務,配偶權是一種權利和義務的新權利,不同的國家對配偶權認識不同。我認為配偶權是一項基本身份權,應該有下列權利和義務。 二、 配偶的權利和義務: 配偶的權利和義務包括住所決定權、夫妻姓名權、貞操忠實義務、同居義務、日常家務代理權等。 1 、住所決定權。 現代各國對住所決定權的立法。有四種:(1)協商一致主義。這種立法規定婚姻住所由夫妻雙方商定來確定。(2)自由主義。這種立法規定夫妻雙方都有選擇住所的自由。我國婚姻法也是實行的自由主義原則。第八條規定:「登記結婚後,男女雙方約定,女方可以成為男方家庭的成員,男方也可以成為女方家庭的成員。」說明男女雙方都有決定雙方住所的權利。[1]另外還有丈夫權利主義,也就是由男方說了算。只不過隨著社會進步,專制的性質有所改變。還有一種丈夫義務主義。就是丈夫有義務為妻子提供住所。妻子所享有住的權利,英國的法律就是這樣規定的。 2、夫妻姓名權。 世界各國對夫妻姓名權的立法,有五種類型:(1)是保持各自姓氏原則。(2)是實行從一規定,無約定時從夫姓的原則。(3)是堅持妻從夫原則。(4)是允許雙方當事人任意約定的原則。(5)是妻子在姓名前冠以夫姓原則。各國都有各國的傳統姓氏和習慣,其中我國法律規定,夫妻雙方都有用各自姓名的權利,這一規定,完全體現男女平等的原則。但是夫妻之間就姓氏約定的除外。 3、貞操忠實權。 貞操義務又稱忠實義務,貞操是舊時指女子不失貞或從一而終的操行。舊時把貞操和貞節相等同。守節操的女子被視為貞節婦女,立「貞節牌坊」。其實倖免質是對婦女單方面的限制,而丈夫卻可以在外尋花問柳。但現代社會把貞操和貞潔相分離,貞潔是對女子而言,貞操已擴大為男女不為婚姻外之性交的良好操行,遵此操行,謂之貞操。貞操是不為婚外性交的操行,是對男女雙方共同的要求。[2]法國和瑞士民法典規定:「夫妻應互矢忠實。」資本主義還這樣講,何況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婚姻家庭道德要求夫妻互相忠誠。夫妻關系中,相互忠誠,情感專一是我國的傳統美德。 貞操忠實義務是配偶性生活排它專屬義務,它要求配偶之間負責忠實貞操義務,不能進行婚外性生活,我認為夫妻遵守貞操忠實義務是婚姻中的最根本的要求。對貞操負責在很大程度上是婚姻關系穩定的前提。試想,如果性生活沒有排他性,雖然不會喪失本身的積極作用,但卻增大了消極觀念。 4、同居義務權 夫妻性生活是同居義務的重要內容:還包括相互協力義務、共同寢食義務。這兩種義務要求夫妻雙方相互支持對方的活動和意願。相互撫養、共同料理家務,當配偶一方有難,另一方無條件地有救助、求援義務,同居義務是法定的義務,是夫妻雙方共同的、平等的義務。沒有正當理由夫妻任何一方不得拒絕履行同居義務。否則會給社會製造不安定因素。世界各國對同居義務有所規定。履行同居義務的同時,也規定在一定條件下夫妻雙方可以暫時或部分中止同居義務。這些義務有:需要較長時間合理離開家庭去處理公私事務的,夫妻一方因生理原因部分或全部不能履行同居義務的,被限制人身自由而無法履行同居義務的,都受到各國的法律規定保護,正因為同居是一項義務,但義務的同時存在很多其它客觀條件,所以各國的法律都制定了相應的法律後果,對不履行同居義務的行為作為相應的自理制度。雖然有些判決不能強制執行,但有的國家認為這種不服從判決可以視為遺棄行為,是構成司法別居的法定理由之一。 5、配偶的家務代理權。夫妻雙方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處理的事情很多,尤其在經濟方面,如果每件事都要共同實施則是不可能的,法律規定夫妻各方在單獨事務時均得代理對方,也就是互為代理人。這一種代理是由夫妻的身份關系決定的,與《民法通則》上規定的法定代理和授權代理均有不同。代理不以明示為必要。日常家務指的是一時的製作與取得,子女的撫養與家庭生活用品的購置、家庭生活必要的借貸等等。在家庭生活中夫妻雙方的行為都被視為夫妻雙方意識的表示。即使夫妻之間有特別的限制,也不能對抗有善意的第三人,以保護善意的第三人的交易的安全。而且對配偶的家務代理權,我國的法律並未規定,世界各國多數都作了規定。它的法律後果是配偶的一方代表家庭的所為的一種行為,雙方必須承擔由此引起的法律後果,承擔的法律責任。因為日常代理權就是指配偶一方與第三人實施日常事務為一定法律行為時享有代理對方配偶行使權利的權利,配偶雙方都應對其所作為承擔共同的連帶責任。 當然還有其它權利:如、監護權、撫養權、離婚權 、行為能力欠缺宣告權、繼承權、收養子女權、住所商定權、失蹤或死亡宣告申請權等。 三、配偶權不適宜在我國婚姻法中規定。 配偶權雖然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理論上也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它並不適合我國的具體國情。要是在《婚姻法》中成立,可能不僅不會達到好的社會效果,反而會損害法律的威嚴。 (一) 立配偶權不利於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 任何一對夫妻在婚姻存繼的過程中因同居義務不可能不發生沖突。而配偶權的核心是夫妻雙方享有性行為的權利,每個公民都享有人身自由權。夫妻的一方是否享有拒絕與配偶發生性關系的權利呢?當夫妻這兩個權利發生矛盾時,能否有效保護婦女們的權益。如一旦確立配偶權,那麼婚姻內的強暴行為只能增加,而不會減少。因為這一行為有法可依。男人們可以任意進行婚內性行為。一旦確立了配偶權,只能成為滿足一方慾望的保護傘,也可能成為一些別有同心的人借同居的名稱來肆意侵害婦女合法人身權利的手段。在修訂《婚姻法》中應首先考慮如何更有效地保護女的合法權益。如那些婚姻關系惡化、夫妻感情破裂、夫妻長期分居,或者已進入訴訟階段,丈夫違背了妻子意願的,採用暴力行為,強行進行性行為,應該以強奸罪論。這是符合刑法理論的,因為刑法關於強奸軒罪的規定,並沒有對「丈夫」這一特殊主體作特殊的規定。所以,即使承認配偶權的國家對夫妻之間的性行為也有例外的規定,以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用一些法律條文來約束另一方濫用權利而提出的要求。 (二) 婚姻法中的同居和忠實的義務。 「同居義務為婚姻上之同居,非僅為場所之間隔……夫妻同居為夫妻共同生活之基礎性要件,其義務為本質的義務……」[3]婚姻法中同居和忠實的義務,無需再用法律來強制。應當指出的是,同居並非絕對的,應當以配偶一方正當、合理的要求為限,對於夫妻適當的分居,不得視為違背同居義務或侵犯同居權。所謂分居,又稱別居,是指婚姻當事人依判決事合意免除夫妻同居之制度[4],如果在《婚姻法》中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很多大可以拿配偶權的規定為自己的粗暴行為作保護傘。我國的婚姻法第7條規定「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婚姻登記。符合本法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結婚證就像一張契約。因此可以說「婚姻的契約,只有夫妻同居才算完成」。[5]雙方約定承諾了同居的義務和忠實的義務。夫妻間的忠實,不僅是性自私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公德和倫理道德的必要約束。對此常識,法律不需要再作強制性的規定。婚姻是兩性的結合,同居是夫妻雙方生理上的必然要求,任何一對夫妻均應對社會負責。如果用法律強制將會對婚姻關系的穩定製造不穩定的因素,也是和法律的規定背道而馳的。 (三)確立配偶權會使司法部門的執行難度增大 我國八十年代《婚姻法》對配偶權的部分內容進行了規定,很不全面,尚須完善。卻沒有法律對侵犯配偶權的侵權行為如何處罰,侵權人承擔怎樣的責任沒有規定。目前,在《民法通則》中涉及婚姻家庭權利的限於以下兩條,《民法通則》103條規定:「公民享有婚姻自主權,禁止買賣、包辦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104條規定:「婚姻、家庭、老人、母親和兒童受法律保護。」但是在《民法通則》第六章民事責任中卻沒有這兩條的責任條款。因而僅有的這兩條尚不涉及配偶之間權利義務的規定也只流於形式,起不到真正保護婚姻內部權利不受侵害的作用。我國傳統觀念「清官難斷家務事」影響太深,配偶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受到侵害也似乎是家務事的一部分,一般都不予以深究。夫妻之間雙方的權利應該是法律的終極關懷 。應該改變因立法所受的家庭本位的影響,對夫妻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進行規定。夫妻在對外關系中,可以是一個婚姻生活共同體,但內部又是一個單個的個體,因此只有違反法律規定不履行法定義務或侵害配偶權的第三人承擔應有的法律責任,才能保護受害配偶的權利,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新型的社會主義婚姻家庭,保護夫妻關系的穩定。 曾有人建議在《婚姻法》修訂過程中,增加對侵犯配偶權的一方加以處罰規定。比如:當夫妻一方對另一方不忠,或和第三者同居,及其它侵害另一方的權利。另一方有權請求司法機關排除妨害。我認為,對於這一類建議是不可取的。因為在我國的婚姻法中,感情是基礎,如果夫妻關系的破裂,夫妻之間的糾紛事出有因,有時雙方經磨合後就可能達到理解和諒解。矛盾也就隨之去了。在外界介入之前而恰恰容易調和。特別是一些因一時激動而出現的非理智能力和行為。如果一對夫妻到了需要警察來排除矛盾,這對夫妻關系也就不可能長久。也會因一些本可以挽救的婚姻因此而加劇破裂。侵犯配偶權的爭議法院很難判決。這是因為既然受到侵害時,另一方可以請求排除妨害,就需要進行查證。也就需要作出排除妨害和行政處罰等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從具體行政行為,還可以依照法律的程序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法院受理的難度很大,首先是取證、認證比較難,侵犯配偶權的案件不但原、被告取證較難,而且證人一般也不會作證,更不願出庭作證。因為中國人面子比較重。而且要求法院取證時,法院也沒有辦法。這就會妨礙案件的正確處理。其次是劃分責任比較難,婚姻關系是復雜的社會關系,它牽扯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這類婚姻關系由婚外戀、第三者誘惑等原因引起,還可能因對方的過錯引起,要責任分清,有很多難點。打個比方,比如當妻子遭人強奸,妻子本是受害人,反被丈夫告上法庭,告妻子侵犯配偶權。顯然不合情理,這種行為也就不會得到社會的支持。反而給法院製造出兩難境地,法院不受理和受理都很難,這又會影響法律尊嚴。 任何一對夫妻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結過婚的男女與未婚的男女都一樣,依法享有同等的自由。法律不是萬能的,男女的性的思想和感情多變多復雜。道德僅是對人的行為做更多的隱性規范。雖然夫妻結婚的時倡導都應答應除對配偶而不得與其它人發生性關系,但性能力是以感情為基礎的,但人的感情卻不是一成不變的。婚姻是男女兩性的精神生活,性生活與物質生活共同而存在。隨著條件的變化,時間的流失,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和性生活對任何一對夫妻也不可能是永遠的,在感情上發生變化和關繫上發生變化,這種現象也很多。人的情感和激情豐富易變,需要用理智來控制。法院每年受理的離婚案件約占民事案件的三分之一。在這當中有不少當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侵犯配偶權。如果對他們全部處罰,顯然有失公允。婚姻關系中的忠誠屬於情感領域,不應該用法律來強制。情感上的事應該由當事人雙方自己妥善解決。任何一種社會現象的存在都有自身的規律。婚姻作為一種形式,本來就把人最難把握的情感和激情因素相聯系而使婚姻的鞏固面臨很多難題。如果過度強調對婚姻關系的法律的強制性將不利於家庭的長久穩定,婚姻關系包括愛社會尊重的個人隱私內容,不應該增大法律的干預性,處罰第三者的立法會介入個人隱私權,我覺得這是不可取的。《婚姻法》中如確立配偶權是立法的倒退,忠實與不忠實的問題是社會道德問題,而不應受到法律的制裁。道德問題只能依靠道德規范來約束,而不能通過法律來制裁。我不贊同有的學者既主張確立配偶權,同時又主張有例外的觀點。說什麼「婚外戀如果純粹是感情的事,雙方並沒有發生姘居通姦行為,或者偶爾秘密地發生的通姦行為,實際上並且破壞公民配偶權的,沒有必要處罰,是個人的隱私問題」。這樣隨心所欲、自相矛盾的處理方式,我看不如不對配偶權作出規定。人是感情動物,非惡意的主觀侵害了配偶權如果被法律的硬性規定。處理將是對夫妻之間設立一個障礙,法律不應約束人們的思想和感情。再者,對於「婚外戀」的現象,我們應該要制止它,解決它不可能。要採用多種形式和手段,不能一罰了之,否則會事與願違。 我國法律受傳統的、根深蒂固的家族觀念的影響,婚姻內部的權利和義務沒有得到法律的關懷,偏重了婚姻作為整體與人,法律應該深入到婚姻內部對夫妻之間的權力和義務加以規定並完善。 二OO一年四月二十八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的婚姻法修正案,並未採納一部分法學家主張將配偶權作為具體的一項權利寫入《婚姻法》,反而在第46條規定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無疑是將配偶權寫入《婚姻法》尚不符合我國國情,不符合我國社會制度。綜上所述,我認為在制訂和修訂法律時,既要廣泛吸收國外先進的配偶權利和義務的先進立法經驗,把好的法律制度引進國內並加以吸收揉合。又要結合本國的國情。既要有超前的意識,又要適合現在存在的社會制度狀況,對於一些可有可無的規定,在目前情況下,立法尚不具備,有還不如沒有。當法律建全到一定程度。公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達到一定的程度。用法律來調整和約束配偶之間的行為,未嘗不可。如現階段強制立法,其結果未必與立法的初衷相一致。 結語 我國現行的配偶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立法和制度並不完善,過於簡略,隨著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提高,法律應該相應調整,具體突出人性化,在婚姻感情糾紛上,不應增大法律干預,用道德來約束道德問題,而不能強行通過法律來制裁。 參考文獻 【1】主編張賢鈺《婚姻家庭繼承法》第二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1年 【2】鄧宏碧《完善我國婚姻家庭的法律思考》(下)現代法學, 99年第四期 【3】巫昌楨《現代婚姻家庭制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2年 【4】李志敏《比較家庭法》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年 【5】王利民《人格權法》 北京法律出版社 99年
2. 北京市婦女聯合會的機構簡介
1949年2月,在中共北京市委的領導下,北京市各界婦女組織了北京市民主婦女聯合會籌委會,同年11月召開了北京市第一屆婦女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了北京市民主婦女聯合會。1957年後改稱北京市婦女聯合會。市婦聯從成立到現在已召開過九次婦代會。歷屆主席分別是:張曉梅、傅玉芳、徐光、李鋼鍾、李巧雲。現任主席:趙金芳,副主席:榮華、吳秀萍、羅曉路、李靈雁、巫昌楨。北京市婦聯系統組織機構為四級。市婦聯機關現由二室七部組成,分別為:辦公室、研究室、組織部、宣傳教育部、兒童工作部、婦女事業發展部、權益部、聯絡部和老幹部處。區、縣婦聯組織18個,其中城、近郊區12年,遠郊縣6個。城區街道、農村鄉鎮一級婦聯組織384個。城區居(家)委會、農村村一級婦代會9500個。工會女職工委員會是婦聯的團體會員。北京市婦聯從1986年起,在社會各界成立了首都女教授聯誼會、北京市女領導幹部聯誼會、北京市女藝術家聯誼會等14個女性團體和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北京市婦女理論研究會、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會和北京市家政研究會4個研究會。
近半個世紀以來,北京市婦聯在市委、市政府和全國婦聯的領導下,緊緊圍繞黨在各個時期的基本路線、基本方針,積極履行代表、聯誼、參與、協調、服務的職能,團結帶領首都各族各界婦女,積極投身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依法維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使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家庭等方面的地位逐步提高。首都婦女事業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建國初期到文革前,市婦聯發動婦女群眾投身到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三反五反、抗美援朝、資本主義商業改造等政治運動中。特別是在抗美援朝運動中,發起成立了北京市婦女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委員會,全市各界婦女5萬人舉行了愛國遊行,訂立愛國公約,號召婦女捐獻北京婦女號飛機等。1949年11月,北京一夜之間封閉了所有妓院,徹底摧毀了迫害婦女千年的娼妓制度。1953年,擁有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婦女參加了普選活動,第一次庄嚴地行使了政治民主權利。1958年後,大批家庭婦女走出家庭走向社會,積極參加社會生產勞動。在參與社會變革和經濟建設的同時,市婦聯配合黨和政府組織動員廣大婦女開展掃盲等教育運動。文革前17年,北京婦女兒童事業莛發展,相繼建立了婦幼保健組織、婦產院、兒科院,推廣了新型的預防保健措施。市婦聯先後創辦了《北京婦女》(雙周刊)、《婦女躍進報》(晚報專刊),有效地發揮了輿論的宣傳鼓動作用。文革十年,婦聯組織遭到嚴重破壞,婦女工作陷於癱瘓。1973年市婦聯雖然在組織上得到了恢復,但受左的思想影響,工作局面遲遲未能打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北京市的婦女工作明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團結帶領婦女投身首都兩個文明建設,依法維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的工作重點,開創了首都婦女事業發展的新局面。政治上首都婦女發揮了參政議政能力強、參與管理水平高的優勢,積極履行職能,推進社會進步。市八次黨代會,女代表比例占代表總數的32%,市十一屆人代會女代表比例為25.8%,市九屆政協女委員比例27.4%。市級五套班子中各有一名女領導,18個區、縣四套領導班子、100%鄉鎮領導班子都有女領導,她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參政議政。經濟上,市婦聯圍繞建設首都經濟這個問題,把握大局,發揮優勢,積極帶領城鎮婦女開展巾幗建功、巾幗文明示範崗活動,為下崗女工再就業創造條件。在農村婦女中廣泛開展雙學雙比活動,僅1993--1997五年內,建各種類型婦字型大小基地2000多個,90%以上農村婦女掌握了2-3門種養業技術。這些活動不僅提高了自身素質,也為首都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精神文明建設中,市婦聯以弘揚家庭美德為中心,圍繞家字作文章,積極開展五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廣泛了大眾讀書會、雙休日知識競賽,評選藏書狀元戶、每年推出家教主題等活動,在民主參與、民主監督、依法維權方面,市婦聯積極協助政府頒布實施《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辦法》、《北京市婦女發展規劃(1996-2000)》和《北京市兒童工作九五發展規劃》等一系列保護婦女兒童、促進首都婦女事業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有效地維護了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推進了首都婦女事業的發展進程。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的召開,進一步推動了首都婦女事業的發展。目前,北京已與部分國家和地區結成姐妹團體,與國際各國婦女組織的友好往來日益頻繁。
3. 有哪些人是繼承法的權威泰斗啊速球~~
巫昌楨教授,在中央解放區時已參與相關婚姻繼承的立法工作.
4. 世紀大講堂的節目目錄
第一部
1 展望新千年的中國經濟林毅夫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2 國際化下的金融與法律吳志攀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
3 出生缺陷乾預工程鄭曉瑛北京大學人口所所長
4 空間科技與人類文明 蕭 佐 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教授
5 夏商周斷代工程李伯謙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
6 什麼是分岔武際可北京大學力學系教授
7 從基因組到蛋白質組唐建國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8 歷史地理學會為未來帶來什麼葛劍雄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9 活的知識一大眾文化研究戴錦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10 金錢未必使您富裕羅伯特· T ·清崎《富爸爸》 叢書作者
11 中國人的人格王登峰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12 我眼中的納米世界李正孝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博士
13 哲學的現代化與民族化 陳 來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14 環保與公民責任梁從誡自然之友協會會長
15 世紀之交的三農問題溫鐵軍中宏網首席經濟學家
16 為什麼歐洲最早進入近代社會朱孝遠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17 美與物理(上) 楊振寧 清華大學教授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18 美與物理(下) 楊振寧 清華大學教授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19 WTO 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梁 能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20 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探索嚴文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教授
21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規律與趨勢 胡 堅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22 理想人居 「天地、人、神的和諧」俞孔堅北京大學景觀設計規劃中心主任
23 中國的市場化進程和市場秩序建設 劉 偉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24 大熊貓繼續生存的機會潘文石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世紀大講堂第二部
1、審美需要真誠和自信徐慶平徐悲鴻美術學院院長
2、網路與生活的互動李曉明北京大學計算機系主任
3、從打結談起王詩成北京大學數學所副所長
4、揭開後現代廣義的神秘面紗彭培根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5、網路經濟如何演繹 丁大衛加拿大股票交易所董事局顧問
6、用信息技術提高企業競爭力吳澄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吳澄
7、從利瑪竇到北京申奧 張信剛香港城市大學校長
8、美日人才管特徵及對中國企業的借鑒楊壯紐約福坦莫商學院終身教授
9、中國資本市場的熱點問題曹鳳歧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
10、中國大陸的貧富差距李強清華大學人民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社會學系主任
11、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市場主體立法 甘培忠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12、9.11綜合症剖析王逸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
13、反思全球化房寧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副所長
14、好萊塢的全球化與中國電影的發展尹鴻清華大學傳媒系主任、博士
15、較利益的動態性和中國入世的政策選擇楊帆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16、印度的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 孫士海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副所長
世紀大講堂第三部
1、新世紀發展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的思考紀寶成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2、從日本經濟的迷看中國公司治理改革李維安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
3、同性戀者的處境李銀河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
4、中國外貿易的反傾銷問題賈建華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經濟貿易系系主任
5、新世紀的公共管理陳慶雲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教授
6、網路倫理的理論(理性)建構陸俊北京科技大學文法院政治學與社會學系系主任
7、俄羅斯經濟出現的新態勢陸南泉科學院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
8、文學中的上海、北京與香港許子東嶺南大學教授
9、人口流動給我們帶來的挑戰黃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
10、二十世紀美的誤區和古典主義精神復歸范曾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文學院博士
11、是什麼改變了你的社會位置李培林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
12、佛教與中國人陳洪大學副校長
13、美輪美奐的穹頂建築與材料的微結構郭可信瑞典皇家工程學院院士、中科院院院士、材料科學家、晶體學家、電子顯微學專家
世紀大講堂第四部
1、中國經濟增長的真實性之謎李曉西北京師范大學經濟系教授
2、基因與基因治療 彭朝暉美國基因治療學會博士
3、法治的真諦是人權徐顯明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4、保護本國產業與技術性貿易壁壘佟家棟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5、參加WTO後民商法律的國接軌江平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老校長
6、結構變革的創造性摧毀胡鞍鋼中科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
7、科學與邪學王渝生科學史博士、教授、中國科技館館長
8、陶冶與中華文明的發展柯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
世紀大講堂第五部
1、中國:選擇效率還是選擇就業仲大軍北京大學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
2、對城市建設的文化閱讀楊東平北京理工大教授
3、盛世沉淪-「論康雍乾盛世」戴逸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4、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資本市場吳曉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博士
5、中國法律歷史的演進張晉藩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6、從婚姻法看中國社會的變遷 巫昌楨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7、中國刑罰的人道主義改革曲新久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8、艾滋病的流行病學何大一美國洛克菲勒大學教授
世紀大講堂第六部
1、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與亞元曹和平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2、市場經濟下的公有企業左大培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博士
3、中國破產法改革的歷程王衛國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4、轉軌經濟的比較研究秦暉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5、用系統思想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歷程 烏傑 前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6、激光的故事查爾斯?湯斯美國加州大學教授、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7、探索中國古代文明李學勤清華國際漢學所所長、歷史學家
8、市場如何配置勞動力資源蔡昉社會科學院人口所所長
9、悲劇在中國的誕生劉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10、計算機時代的中國數學吳文俊 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
11、《紅樓夢》的意蘊葉朗北京大學藝術系主任、教授
12、當代戲劇之命運魏明倫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世紀大講堂第七部
1、晚清變革的動力與空間雷頤中國近代史所教授
2、有色金屬--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三次產業革命王淀佐中南大學教授、兩院院士
3、超級雜交水稻的現狀與展望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
4、漫談中國雕塑藝術錢紹武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5、從東西方音樂比較看中國傳統音樂的審美特徵王次炤中央音樂學院教授
6、走近生活、走近藝術韓美林藝術家
7、東西方思想方法比較李曉寧《科學決策》雜志執行總編
8、經濟全球化及其格局探討黃衛平中國人民大學經濟院教授
9、中國的信任危機鄭也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10、自我意識與人的確證易中天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
11、因為大地有夢想--關於大地、藝術、生存的思考徐剛環境文學作者、詩人
12、從文化革命到「文化革命」朱學勤上海大學教授
世紀大講堂第八部
1、國際危機管理楊明傑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研究員
2、火星探測和生命起源李傑信美國促進中國科普協會會長
3、漫談能源利用蔡睿賢中國科學院院士
4、飛速裂變的時代中看納米科技程曜清華大學教授
5、數學對其它學科和高科技的影響楊樂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6、超導的魅力趙忠賢中國科學院院士
7、國家風景名勝區的價值保護與利用謝凝高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主任
8、中國金融:走向理性繁榮 羅伯特?希勒美國耶魯大學教授
--建立開放條件下的金融新秩序(上集) 林毅夫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9、中國金融:走向理性繁榮吳敬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建立開放條件下的金融新秩序(下集)謝平中國人民銀行執行研究局局長
10、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和它的批判 羅伯特?蒙代爾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11、怎樣理解沙塵暴及其治理問題蔣高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
12、急性不明病因肺炎的研究與控制曾光中國疾病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
世紀大講堂第九部
1、抗病毒感染與葯物防治蔣建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葯生物研究所所長
2、從病理學看SARS紀小龍解放軍總醫院病理科教授
3、疾病病因研究極其預防梁萬年北京衛生局副局長
4、中國溫醫學的歷史成就與非典型肺炎晁恩祥中華中醫葯學會內科分會副主任委員
5、ASRS的醫學人文審視王一方華夏出版社副主編
6、災難應付與心理健康鄭日昌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教授
7、透視癌細胞紀小龍解放軍總醫院病理科教授
8、轉基因生物和食品安全薛達元國家環保總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9、後SARS時代的文化反思張頤武北京大學教授
10、政府機構改革的回顧與展望杜鋼建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11、美國的單邊主義外交及其制約金燦榮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
5. 誰知道 有沒有關於 婚姻法婚姻自由原則的著作,麻煩告訴一下著作的名稱,謝謝
《試述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則——婚姻自由及其婚》